《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序言-马正平
读马正平写作学术,思语文思维建模

读马正平写作学术,思语文思维建模作文教学2012-12-24 19:21读马正平写作学术,思语文思维建模四川也人1.一个有所谓“自由思想”的人,对于学习中的模式、模型常常有着习惯性的排斥,甚至对周围的“民间”的某些教师的关于模式的说法和做法常常嗤之以鼻。
我曾经也就是这样的“自由”习惯思维者。
感谢神,让我在这个时候,再次思考模型这个话题。
在这个时候思考这个话题,也许有着重大意义。
2.“代当写作学研究表明‘能力是个空无’、‘操作来自模型’。
这就是说,写作思维过程的操作运转能力是无法直接培养的,必须通过一个主体‘中介’,这个‘中介’就是将写作思维的基本原理变成学习者的一种心灵化、感觉化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心理现实。
”“没有思维操作模型,人的行为就是盲目茫然的,个体将寸步难行”(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版,第5页)。
由上看出,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能力的形成的中介。
这个中介作用,在查有梁《教育建模》里也有类似的论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
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
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
模式是客观实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数学模式),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图像模式和语义模式)。
(查有梁《教育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3版,第4页)这段文字,一方面谈了模式是功能,也谈到了模式的产生——实践和理论两个方向。
可以肯定地说,马正平的写作思维模型建立一定是建立在对模式功能的“信仰”之上的。
换个说法,建模这种科学方法,是马正平思维模型建立的基础。
只是我不知道,马教授的思维建模,是否受到过查有梁“模式论”的启发(或许,建模方法,已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科学方法,马正平教授对这种方法早在查有梁论述之前,就了如指掌,只是我等对些孤陋寡闻,而茫无知)。
学术书评写作思维训练

论文。这些文章主要对自己的学术观点的论证,从而说服别人,最
终确立自己的学术见解。
其三, 介于这二者之间的第三类便是“且述且作”的学术性
文章,这就是我们常常在学术刊物上看到的“学术述评”。总之,
学术述评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是在叙述、介绍各种学术观点的同时
,按照一定的学术进行评价与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来阐述自己的学
容的选择权衡,选择什么,讲到什么程度,都包含综述者的
倾向在内,只是这种倾向、观点、态度比较隐晦罢了。
(三)学术述评的功能意义
1 、学术述评既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又是学术研究的终点。
起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
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中的“第一境界”便是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体?
8 、述评文章的文风、语言、结构是否有时代气息?
五、自学体会与问是什么?
2. 自己在写作方法和能力方面的差距是什么?
3.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第 2 节 学术述评创作文体思维能力训练
一 . 学术述评文体思维分析 1. 文体意识分析 2. 写作思维分析
—— 新时期中国当代写作学理论四次大变革概观
第 4 节 课堂作业和课后活动
一 . 写作模仿与实践尝试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述评》写作示
范
二 . 改中学写 1. 自我修改 2. 改正与誊清
三 . 课后写作积累
马正平 教授、博导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师大写作思维研究所
教学目的与途径
教学要求:学习学术述评文章写作的基本知识,掌握 学术述评文章的基本文体意识和写作规范,结合自己 的学习兴趣和思考重点,写一篇 5000 字的学术述评文 章。
训练重点:对反映各种学术观点的第一手资料的收集 的“竭泽而渔”的功夫。
马正平:“起、承、转、合”:写作赋形思维最佳模型

马正平:“起、承、转、合”:写作赋形思维最佳模型语文道可道2018-02-20 14:22:58一、对“起、承、转、合”章法理论的重新解读中国古代写作学关于写作原理的最高成就应该是关于文章章法的“起、承、转、合”的模型理论。
“起、承、转、合”能够给学写文章的人提供一个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的文本内容结构的思维操作模型。
“起、承、转、合”的思维模型,最先形成于汉语诗歌的韵脚格律中:第一、二、四句协韵,第三句不协韵。
后来作为绝句写作的内容、情感的基本逻辑:第一、二、四句渲染某种基本情调、意思,第三句则宕开一笔,转向另外的情调、意思。
这样,强化、渲染那种基础的情调、意思,而第三句则反衬了作品的基础情调、意思。
例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一句的诗意是清新美丽欢快的情调、意思,这是“起”;第二句便重复着这种明丽欢快的情调、意思、节奏,这是“承”;第三句则宕开一笔,转到愁怨凄厉的情调、意思和节奏上去,和一、二句的情调、意思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这是“转”;最后一句回到第一、二句清新美丽欢快的情调、意思、节奏上去,这便是“合”。
文章通过“起、承、转、合”的过程,基本形成了一种文章主题、立意的感觉界域。
八股文、桐城古文的文章内容结构规范就是以这种思维模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思维模型,基本反映文章写作思维的基本规律,因此,即使到了现代写作中,仍然为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作为规律来遵循。
在20世纪60年代,杨朔的散文《海市》是一个典型。
这篇散文的开头是对“海市蜃楼”这种虚幻的“海市”美丽景色的描绘,其情调、色彩是欢快的,这是文章主题、立意、情调、色彩的“起”;第二部分,是对长岛新村的美丽景色(真正的海市)的描绘,其情调、色彩和第一部分相同,这是对文章基本主题、立意、情调、色彩的“承”;文章第三部分是对解放前长岛渔民苦难生活的回忆,情调、色彩是悲凉、心酸的,是情调色彩、意思上的“转”;最后,文章放歌长山列岛的美好未来,情调、色彩、意思显然又回到了文一、二部分的主题、意思基调上去了。
议论文主体论证段落怎么写

议论文主体论证段落怎么写议论文主体论证段落怎么写所谓主体论证段落是指在完成材料要求的任务并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亮出自己的观点后展开议论、充分论证论点的部分。
那么,议论文主体论证段落怎么写?一起来看看:【摘要】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新的作文导向,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
本文论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任务驱动型作文主体论证段落的写法。
【关键词】议论文任务驱动主体论证段落去年开始兴起的就事析理任务驱动型看似解决了学生作文素材积累方面的欠缺,但少了古人聚会、名人开会的议论文让有的学生更无所适从了。
因为他们发现,新的问题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只是翻来覆去地重复着基本相同的内容,甚至无话可说。
其实,任务驱动作文只要主体段落处理好了,那一篇保量乃至保质的议论文就能一气呵成了。
在考场作文中,虽然很多时候教师都强调学生写一个好的开头,以达到先声夺人、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但是文章的主体应该是主体段落,因为它是决定文章是否充实、是否有说服力的重要指标。
好的主体段落才能让学生的文章经得起细读、经得起检验,而不是只是空有其表的表面文章。
要写好议论文主体论证段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分析事件的原因当代著名写作学专家、四川大学马正平教授认为,因果思维以其深度的逻辑分析能力与结构能力而成为拓展论域与深化论证的基础思维模型。
原因分析是对某种现象、某种结果状态所做的原因、前提分析。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多为叙事型材料,在写作过程中,抓住材料中的人和事,就事论事,分析原因有助于对现象进行深度剖析与有序梳理。
如2016年3月福州高三质检作文“爱乐乐团不欢迎不尊重艺术的观众”,写作中学生就可以分析乐团明明做出警示,但观众仍违规摄影录音背后的原因。
以此可以得出几个由浅到深的原因:观众对乐团的表演是发自内心喜爱的、观众对艺术的认知程度不充分、观众的素质参差不齐。
再如2016年3月泉州高三质检作文“藏书家布罗斯基把藏书捐给别的大学,而不是母校耶鲁”,写作中学生可以分析耶鲁把辛德仁奖颁给《火车时刻手册》的原因:耶鲁大学和布罗斯基对“什么样的书更值得学生收藏”的认识是不同的。
第二十一章 深度报道写作思维训练

六 . 自学体会与问题思考
பைடு நூலகம்
第 2 节 深度报道写作思维素质与能力训练
一 . 深度报道例文思维分析 1. 文体意识分析
⑴ 从标题上看 ⑵ 从内容上看 2. 文体写作思维分析 ⑴ 作者的写作思维具有敏感﹑宏观的品质 ⑵ 熟练地运用了分析的三种思维模型 ( 主要是因果
国家精品课程 《写作学》
第二十一章 深度报道写作思维训练
主讲:马正平 教授、博导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师大写作思维研究所
第 10 章 深度报道的写作
第1节 深度报道的文体意识与文体思维 第2
节 深度报道写作思维素质与能力训练 第3节 课堂作业和课后活动
第 1 节 深度报道的文体意识与文体思维
分析和历时分析 ) 3. 写作文化与写作智慧分析
⑴ 对重大新闻内涵的预感 ⑵ 业务熟练 , 素养全面 ⑶ 从更深层次挖掘新闻价值
第 2 节 深度报道写作思维素质与能力训练
二 . 深度报道分析实践 三 . 深度报道写作思维过程 : 演示与模仿
一 . 新闻报道的概念﹑历史与类型 1. 深度报道的概念
深度报道是对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社会问 题的系统报道整体反映和深刻透视 .
2. 深度报道的产生与发展 起源于西方 , 最早发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期.
3. 深度报道的类型 ⑴ 单项类深度报道 ⑵ 集合类深度报道 : 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
第 1 节 深度报道的文体意识与文体思维
二 . 深度报道的文体审美规范与写作规范 1. 题材重要 2. 结构敞阔 3. 内涵深刻 4. 表达灵活
三 . 深度报道文体的写作思维 1. 深度报道的写作思维品质 2. 善于应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式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大纲第一学期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课程大纲(第一学期)课程名称:高等写作思维训练英文名称:ADVANCED TRAING OF WRITING THOUGHTS课程编号:学时数及学分:13周,每周6课时,78学时,4学分。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马正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说明:本教材被进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已向全国高校推荐。
)本大纲主笔人:马正平一、课程性质、目的、要求和任务“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写作课程的一部分。
本课程是将写作基本原理和写作实践训练进行紧密结合的一门“中介性”的课程:一方面,所讲授、训练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具有写作思维的基本原理、规律的性质,另一方面,这种写作思维操作模型、规律,又具有极强的思维操作性、技术性、实践性。
因此,对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训练、建构,是一般写作原理到文体写作实践的中介:对于一般的写作原理来讲,它是一种写作的基本能力;而对于具体的文体写作来讲,它又是一种写作能力的基础。
没有本课程的学习,具体的文体写作能力的训练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它是重要的写作学基础课。
通过本期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建构起写作的写作主体性心灵背景。
即形成高品味的写作人格、创造性的个性、灵活性的写作智慧、以及生存竞争心态和事业理想意志,从而产生强烈写作行为的动力;2、从理性到感性地建构写作行为的写作思维操作、写作文化控制、写作策略控制、写作措辞的操作模型,实现写作原理、写作规律的技术化、操作化;3、建构起非构思写作行为过程——立意、行文、修改——的思维操作模型,生成真实有效的非构思写作过程能力。
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和要求,在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①关于“重点”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一、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二、写作思维主体性的建构;三、写作思维过程能力的建构。
本课程强调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结合,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可教性,而第二板块中的写作人格建构、写作心理动力建构、写作信息动力建构、数字化时代的写作意识,无法直接培养训练,也不具有可教性——人格是修炼的结合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四川师范大学 写作学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上编·课件

蛇
冯至
雨 巷
戴望舒
写作素材
饿死诗人
伊 沙 那样轻松的 你们 开始复述农业 耕作的事宜以及 春来秋去 挥汗如雨 收获麦子 你们以为麦粒就是你们 为女人迸溅的泪滴吗 麦芒就像你们贴在腮帮上的 猪鬃般柔软吗 你们拥挤在流浪之路的那一年 北方的麦子自个儿长大了
它们挥舞着一弯弯 阳光之镰 割断麦杆 自己的脖子 割断与土地最后的联系 成全了你们 诗人们已经吃饱了 一望无边的麦田 在他们腹中香气弥漫 城市中最伟大的懒汉 做了诗歌中光荣的农夫 麦子 以阳光和雨水的名义 我呼吁: 我呼吁:饿死他们 狗日的诗人 首先饿死我 一个用墨水污染土地的帮凶 一个艺术世界的杂种
(三)、聚焦“转”式。 聚焦“ )、聚焦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 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 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 人)。 词须愈转愈深,一转一深,一深一妙。 词须愈转愈深,一转一深,一深一妙。 ——(刘熙载《艺概》 ——(刘熙载《艺概》)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三、赋形思维操作模型技术的分析 (一) 重复性赋形思维 有的文章可能只运用重复性赋形思维
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重复以“三”为最佳单位 重复以“
(二) 对比性赋形思维 人物性格的对比: 人物性格的对比: 闰土与杨二嫂 黛玉归天与宝钗成礼 (三)重复与对比在现代写作中的运用 依据赋形思维的重复与对比, 依据赋形思维的重复与对比, 舍去自然 的结构(时空顺序、逻辑顺序), 的结构(时空顺序、逻辑顺序), 留下艺术的 结构。 结构。 用重复还是对比, 和作家性格气质有关。 用重复还是对比, 和作家性格气质有关。 对比更痛快、更清晰、更淋漓尽致。 对比更痛快、更清晰、更淋漓尽致。
中国当代写作学之“成熟”之我见——兼评孙绍振为马正平主编的《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所写的“总序”

中国当代写作学之“成熟”之我见——兼评孙绍振为马正平主编的《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所写的“总序”李重华【摘要】"写作学""、中国当代写作学"自然都是关于写作的"学问",这都是业内人士的习惯用语是不存异议的。
但若断言"中国当代写作学"之"成熟",而且提出象征其"成熟"的"一座‘标志性建筑’",这就大有商榷的必要。
因为无论何种论断都要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的,都要令人信服的,尤其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无比快捷、渠道无比多样的信息时代。
【期刊名称】《大庆社会科学》【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4页(P133-136)【关键词】中国当代写作学;成熟;我见【作者】李重华【作者单位】大庆职业学院,黑龙江大庆1632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写作学”、“高等写作学”,顾名思义,都是关于“写作”的“学问”,这是没有异议的。
而稍加考量,“高等”(或“高级”)就欠准确。
因为承认“写作”是一门“学问”,它还分“高等”、“低等”吗?非所闻也。
有“高等写作学”,就眼下的马正平主编的《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可以见到了;而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一定还有“低等写作学”!这是毫无疑义的。
而“低等写作学”又在哪里呢?又其义何谓?难以了然。
因为它应该等同其他事物,并非左道旁门!以“学历”为例,就有“高学历”、“低学历”之分,分就分在所学知识的年限以及所占有知识的多寡。
人也有无产者和资产者之别,别就别在是以所占有的社会财富的多寡为依据的。
而“高等写作学”由来的根据是什么呢?思之茫然。
“低等写作学”又将如何?更无从想起。
高低之分总得有个标准啊!它的分水岭在哪里?谁确定的?怎么确定的?这些都如空中楼阁,恍惚迷离。
有《普通写作学教程》(路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似乎与《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有别,但这只是名目不同而已。
翻看内容并无高低之别,甚而觉得“普通”的比“高等”的还“高等”一些!例如《普通写作学教程》在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规律、作者的素养、能力与责任以及写作技巧等理论方面的阐述就较为全面和深刻,而《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只是侧重于“思维”来阐述,这就难免有失偏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迹,从来不出现于无序之地《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序言作者:马正平总序写作的终极本质,不是模仿生活、反映生活,不是抒情言志,不是书面语言的表达,也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写者对精神秩序(情思理想、价值取向)与书面语言符号秩序(语流符号结构)的创建、缔造而已,即人对自由生命秩序的创生与建构。
而写作之美、文章之美,就是人类的一般的审美理想在文章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体现:文章境界、文章节奏。
所谓“文章境界”,就是内容上所展示出来的写者的心灵高度、思维高度、智慧高度,一句话,就是写者的人格高度感、心灵空间感。
所谓“文章节奏”,就是文章行文的语言运动所体现出来的流动感、速度感、力量感、时间感。
后者体现着生命的“存活”、生气,前者体现着生命、心灵、思维的自由。
写作是人得自由生命的“栖息之所”。
写作过程原理是“知行递变”的:在写作行为的过程推进中,“知”(目标、目的)不断地自变过程中,“知”与“行”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递变”着、自我运动着,直到写作的全部目的、目标完成为止。
导论:走向非构思写作的研究、教学与训练在任何情况下,说和写都帮助思想变得更加清晰,而且它们常是使之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
而心理的构思与作品的完成/传达——是携手并进的,写作具有创造性、抽象性、严密性,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
因此,写作思维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意识活动。
一方面,写作思维是被语境因素高度制约、控制的对话性思维;另一方面,写作思维又是被有效的动力激活起来的意识活动,没有动力的去世,写作思维只是一堆“废铁”。
写作主体性和写作思维建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没有思维,人的行为就是盲目茫然的,个体将寸步难行。
当写作主体建构起优化的、理想的写作主体性时,写作者才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产生写作的敏感性,从而产生写作动机,并对写作行为实施有效的写作控制。
写作和人一起生长,共享生命。
构思性写作并不可取,因为这样的文章没有运用整套科学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而是平凑、猜测、感觉、试错等方法组合、构造、组装文章的,作者对这样的写作没有把我,因此必须先构思、后写作,再修改来保证文章的质量。
而运思性、生长性写作学是通过整套科学写作思维——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分析与综合的路径思维、协调与对抗的策略思维——的“运行”对写作话题、主题、立意的思维展开,直接生长出写作思维网络——文章意思的网络、主题立意的系统,同时将这些“思绪”用语符(词汇、语音、文字)转译出来、形成书面语言文本。
这是一种即兴式生长或非构思的写作行为,这是一种真实、开放、自由、理想的人类写作行为、最高的写作境界。
进入写作的美妙境界,也就是人认识自己的过程,要明确模型建构与思维原理需要熟练掌握,把已经建构出来的思维模型运用到现实的写作行为中,并且持之以恒。
上编写作主体素养与能力建构训练第1章:其心切切其文煌煌——主体心理写作事业心的培养:激起与升腾写作的兴趣,强化与保持写作的意志。
人生成就必以兴趣为动力。
而写作兴趣的主要来源有直观性生成、自觉性发动、(潜在兴趣)写作化转换。
而对写作的兴趣仅仅直至一种积极的心理情绪、思维、意志倾向;要写作的兴趣才是一种具体的实践要求。
必须从以下7个方面勤加努力: 1)严肃生活,广泛思考,敏锐感受时代生活的脉搏; 2)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一切行为都通过写作来进行) 3)增强交流与沟通能力;4)推销自我;5)追求心灵的健康、情感的和谐;6)发愤著书;(为创造美而勤于写作,为创造永恒而发愤著书) 7)学习通过写作;(写作才思维——这是因为,写作需要思维,写作就是思维,写作发动思维,写作活跃思维,写作创造思维)写作意志力是指对写作的欲望、意愿和实现这一意愿所表现出来的测独特心灵力量,包括写作信念、写作毅力、写作责任心。
写作意志力的自我培养有以下8种方式: 1)以诱人的写作佳境来激发写作意志力; 2)不断孕育人生的高峰体验来升腾写作意志力; 3)在观察与思考中强化写作意志力; 4)以感受激活写作意志力,用灵感沐浴写作意志力;(勤于事事留意、处处感受思考) 5)把每一次构思都作为磨砺写作意志力的好机会; 6)把锤炼写作意志力置于文章的修改与清眷中;(精益求精) 7)以不懈的人生追求来弘扬写作意志力; 8)在意气风发的写作中铸造意志力。
第2章:人格恢恢文格恢恢——人格动力和心灵空间多么高明的作家也不能用笔墨把自己的灵魂和人格保藏起来。
能说(空间性表达)会写(时间性表达)作者都是具有驾驭语言能力的人。
写作需要主体性,是写作者的理想化、人格化和审美化了的精神指向和控制力量。
写作主体性包括写作审美能力、写作人格(主导地位)、写作精神。
写作主体人格心灵是不断建构与解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真善美的追求,构成了写作者的写作主体心灵人格背景建构和解构过程的主旋律。
求真——理性智慧心理结构的建构:对人生、生活真实、实在的追求。
1)永远保持一颗独立、自由的心; 2)时时更新生命体验意识,天天升腾自然关怀品格;(在走出自然的过程中走进自然,又在走进自然的活动中走出自然) 3)把你的好奇的天性发挥到极致; 4)磨砺自我心灵的批判之剑; 5)用自教之器(自我关怀意识)打通人类求真的永恒之路。
求善——道德心理结构的建构:对我们具有普遍性的“好的”和“有益的”的东西的向往、追求和热爱。
1)学会在价值追求中超越价值;(勤奋劳动、努力创新、增长财富) 2)自我培养做人的名誉心和生活的尊严感; 3)训练和提升对人性的体验意识;(真诚、反省、发现) 4)用日常生活的火筑起公正人间的生存信仰。
创美——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对存在的主观留驻与永存,对生存的想象与秩序,对生活秩序的形式化建构、解构和重新建构。
1)秩序美感的获得是写作创美的心理基础,是秩序性的存在; 2)不断刷新解构美意识是写作创美的心灵前提; 3)凝重和升腾语言美感意识才构成写作创美的丰富心灵内涵;(复杂性——和谐性——依存性——秩序性) 4)努力刷新自由美感意识才是写作创美永恒的心灵动力; 5)培养和升腾形式化、赋形化的创美意识。
写作主体人格心理背景的建构基本途径有3:1)广泛阅读: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浸润思想;(腹有诗书气自华) 2)多元化鉴赏:在鉴赏中纯化心灵,升华人格; 3)丰富阅历经历:丰富的经历月阅历塑造辉煌的写作人生。
(写作本质是人籁与天籁的对话,是人类精神与宇宙自然精神的对话。
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吟咏感受风雨,下笔惊动鬼神)第3章:时空体验自由之证——思维审美文章要有境界感:海阔天空气象、清风明月胸怀;要有节奏感:积字成句,积聚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美感来自于生命自由的体验。
时间之美——节奏美作为实践与速度的表征,具有非具象性、非主观性,写作节奏体现在内容和形式方面。
空间之美——境界美指向一种经过自我体验、自我超越、渴求无限空间的心灵状态,一种弥漫性的空间存在,分情境、智境,有主体(心灵)境界、文章境界,思想深刻新颖、情感淳朴深厚。
具体写作中境界与节奏不可分割,因此写作的审美理想其实就是时空的融合。
写作行为中产生空间之美的方法: 1)立意:高远、深刻、新颖。
2)行文: 1.在材料上吸纳高远壮阔的景物,同时加大选材的跨度; 2.阔大的自然景物可以引发出高远的精神空间,对细小事物的工笔细描也可以生成空间之美; 3.自然真切的情感抒发; 4.立体化结构的生成:多角度描述,多线索发展,用语忌露和透,应以含蓄为要,尽可能以最少的文字形成最大的语域空间,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比喻、象征、反讽、悖论、注释、用典);3)标题设计:比喻、双关、拟人、象征、正副标题;4)文面处理:标题所在位置、行间距、字体等; 5)修改:注意各部分之间是否和谐统一;注意整体境界是否形成;看具体语言运用中个别词语是否能够恰当地生成控件没。
写作行为中产生时间之美的方法: 1)行文: 1.在材料的吸纳上选取时间意象; 2.在行文叙述上顺势推进,逐步深入; 3.打破时间的既定进程,制造文章内容上的高低起伏和情思的旁逸斜出,以达到时间上的参差错落之美;(穿插、转折) 2)标题:抑扬顿挫的音节效果,对偶,标点运用; 3)修改:与文章审美图样对比、对文章各部分进行更为细致的修饰、对称匀称,参差错落;写作行为中时空之美的转换与融合: 1)时间空间化:材料跨度选择,加快节奏以拓展空间,切割时间撕裂时间链条向空间转换;2)空间时间化:具体空间的不断转换,空间范畴(情感、结构等)跌宕起伏、旁逸斜出;3)时空的互融:从心所欲不逾矩;第4章:渲染反衬内容章法——赋型思维写作是一种艺术生产行为,运用语言这种抽象的理性的表达媒介组织句子篇章来表达思想情感从而产生内容之美。
写作是一种语言艺术,而语言问题的实质则是思维的过程。
写作思维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主题展开的美学性思维的“赋形思维”,其次是关于怎样进行赋形的逻辑化思维的“路径思维”。
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是写作赋形思维的基本操作模型,二者本质都是一种广义的修辞性、艺术性的思维行为,通常结合起来运用。
古代的“起承转合”,实际上是将重复与对比的结构思维原理、模型与文章的文本的结构模型优化的产物。
分析与综合是写作路径思维的基本操作实现方式,具体有以下3中思维模型: 1)因果思维:(是背景思维和功能思维而非过程思维) 1.运用背景分析,从历史、条件和环境3个方面生成文章材料; 2.运用原因分析,从现实、历史范畴和复杂的关系中生成材料; 3.运用功能分析,从事物产生的意义、作用、立意、效果、影响等方面生成材料; 2)相似思维:对彼此联系的事物形成的共时性关系进行系统探究,从中找寻事物关联的机制; 3)文体思维:围绕特定文体属性、特质、要求和规范而运作的写作思维; 5种文体的特征: 1)抒情:传达、渲染体验性、情感性、感觉性、感受性、意境性、哲理性的主题,主要通过对作者的瞬间的心理体验、感觉、幻想、想象、联想、思考或者对景物、细节等进行描绘、渲染,才能形成诗的感觉和韵味、意境。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寓情于景的景物描写或象征描写; 2.情感、感觉的细节描写; 3.直抒胸臆的情感诉说; 4.感觉化、情感化、片段化的因果“推理”; 2)叙事:在渲染、重复或反衬、对比某种性格、精神、命运或人生哲理时,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通过人物的自我行为、细节、情节、活动、事迹或语言、心理、外貌的描写或叙述,进行某个人物形象的性格或精神的“重复”与对比; 2.通过若干人物之间的性格或精神的所谓小说或戏剧中人物关系“重复”与“对比”,来渲染、重复某个人物的性格精神或时代精神。
3.通过环境或景物的情调色彩和寓意,来渲染或反衬人物的性格、精神、形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