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院内获得性感染及抗菌治疗.ppt

合集下载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PPT课件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PPT课件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太湖县人民医院内一科 主讲人:余林飞
LOGO
1
前言
❖ 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pneumonia HAP),亦称医院内肺炎(nosocomical pneumonia N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感染潜伏期,而于 人院48h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 内发生的 肺炎。
❖本指南从HAP的特点出发,并在一定程度 上融入一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理论与 实践,对临床处理提供指导,以期提高 HAP 的诊断水平,促进抗生素合理应用, 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改善预后,减 少发病。
3
HAP 的临床诊断依据
❖同CAP:
❖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 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11
HAP的抗菌治疗
❖⑧真菌首选:氟康唑,酵母菌(新型隐球菌) 、酵 母样菌(念珠菌属) 和组织胞浆菌大多对氟康唑 敏感。两性霉素B 抗菌谱最广,活性最强,但不 良反应重,当感染严重或上述药物无效时可选用。 替代:5-氟胞嘧啶(念珠菌、隐球菌) 、咪康唑 (芽生菌属、组织胞浆菌属、隐球菌属、部分念 珠菌) 、伊曲康唑(曲菌、念珠菌、隐球菌等) 。 ⑨巨细胞病毒首选:更昔洛韦单用或联合静脉用 免疫球蛋( IVIG) 或巨细胞病毒高免疫球蛋白。 替代:磷甲酸钠。
12
HAP的抗菌治疗
❖3、疗程
7
HAP的抗菌治疗
❖ 1、经验性治疗 ❖①轻、中症HAP :常见病原体:肠杆菌科细菌。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 色葡萄球菌(MSSA) 等。 ❖ 抗菌药物选择:第二、三代头抱菌素(不必包括具 有抗假单孢菌活性者)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酶 抑制剂;青霉素过敏者选用氟喹诺酮类或克林霉 素联合大环内酯类。

ICU宝典之肺部感染与抗生素的使用

ICU宝典之肺部感染与抗生素的使用

ICU患者肺部感染与抗生素的使用ICU患者患有肺部感染与一般社区获得性肺炎相比,有较高可能为革兰阴性杆菌或金葡菌等定植菌和多重耐药(MDR)病原菌感染。

入院4天内发生的肺部感染多由对抗菌药较敏感的细菌引起,为早发者,患者预后较好;入院5天后发生的,多由MDR病原菌引起,为晚发者,患者病死率较高;若患者入院前曾使用过抗生素或入院前90天内曾住院,则极大可能为定植菌或MDR病原菌感染,处理同晚发者。

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医疗保健相关性肺炎(HCAP)。

每例患者均应拍摄X胸片,所有疑似患者均应行血培养。

但阳性结果不能确定为肺部感染或其它部位感染。

下呼吸道分泌物定量培养可明确肺炎诊断及病原菌。

所有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均应收集下呼吸道分泌物做培养。

留前先漱口,做深咳嗽留脓性痰送检,连续送检2-3次,痰标本在半小时内送检。

痰培养出病原菌,经支气管镜或者气管吸引物病原菌浓度》++或》105 cfu/ml,防污染毛刷标本浓度》+或者》103 cfu/ml,有重要诊断意义。

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是机械通气患者的痰标本病原学检查存在的问题不是假阴性,而是假阳性。

培养结果意义的判断需参考细菌浓度。

延迟初始适当抗菌药物治疗将增加患者病死率。

原则上所有患者开始治疗时都应静脉给药,雾化吸入的抗菌效果不可靠,但可作为全身应用抗菌药治疗无效的MDR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辅助治疗之一。

无MDR感染危险因素、早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葡菌、抗菌药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变形菌属、黏质沙雷菌等),推荐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氨苄西林一舒巴坦、厄他培南等。

需指出的是,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和MDR 肺炎链球菌发生率正在上升,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对其的疗效优于环丙沙星。

有MDR感染危险因素、晚发的不同严重程度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MDR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属、MRSA及嗜肺军团菌。

ICU多重耐药菌教学课件ppt

ICU多重耐药菌教学课件ppt
心理压力增加
03
对医院声誉的影响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事件可能对医院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降低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
对医院环境的危害
01
医院内传播风险增加
多重耐药菌在医院环境中的存在,使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增加。
02
资源消耗增加
为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医院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03
icu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措施
耐药性
指细菌对药物不敏感或完全不敏感的现象。
多重耐药菌的定义
按照耐药性的来源可分为
天然耐药、获得性耐药和交叉耐药。
按照耐药性的程度可分为
高度耐药、中度耐药和低度耐药。
多重耐药菌的分类
01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流行趋势严峻,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
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
规范操作流程
强化护理措施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
01
加强新药研发,寻找新的抗菌药物作用靶点,以克服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性。
开发新型治疗药物
耐药机制研究
02
深入开展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研究,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疫苗研制
03
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疫苗研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疫苗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完善医疗流程
完善控制体系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
06
icu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建议
加强对医护人员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和能力。
建立多重耐药菌防控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
定期开展多重耐药菌防控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提高医护人员防控意识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 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作用于大个别肠杆菌科、流感杆菌和奈 瑟菌属等G-菌,对G+球菌略逊于第一代,对绿脓杆菌、 沙雷杆菌、不动杆菌及阴沟杆菌多无效。品种有头孢呋辛。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第8页
头孢菌素类
❖ 三代头孢菌素抗G-菌作用更强,对沙雷杆菌、绿脓杆菌也 有效,常见于重症感染、院内感染和颅内感染。
菌亦有高效,对各种β-内酰胺酶甚为稳定。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第9页
头孢菌素类
❖ 四代头孢菌素抗菌活力较第三代更强。头孢匹罗 (cefpirome)对包含绿脓杆菌、沙雷杆菌、阴沟杆菌在 内G-菌作用优于头孢他啶。
第一代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强。第二代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 第三代对厌氧菌及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对革阳性菌不及第 一二代。但对β-内酰胺酶更稳定,对肾无毒性。第四代为 广谱,高效抗菌剂。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第10页
碳青霉烯类
❖ 亚胺培南(imipenem)抗菌谱极广,对G+、G-需氧菌 及厌氧菌都有极强活力,对酶高度稳定,在杀伤G-杆菌时 不引发内毒素过多生成。
❖ 美罗培南(meropenem)对葡萄球菌及肠球菌作用较亚 胺培南稍弱,对各种G-杆菌则强2~32倍,对分支杆菌及 军团菌亦有效。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碳青霉烯类
第20页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第21页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第12页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对结核杆菌有效。
❖ 阿米卡星(amikacin)主要用于对其它氨基苷类耐药菌感 染。
icu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抗菌药物治疗

ICU感染控制(全院)PPT课件

ICU感染控制(全院)PPT课件
分开,洁污分开 装饰遵循不产尘、不积灰、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
电、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
10
ICU医院感染管理
(五)监测工作
发现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病例及时报告 环境卫生学监测等各项监测符合规范要求 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的浓度监测符合规定 紫外线灯日常监测符合规定,有监测记录 开展目标性监测
8
ICU医院感染管理
(三)规范操作规程
1.自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3.规范人员出入流程、污物运送流程 4.严格探视制度,减少探视频率与人数 5.严格落实手卫生,降低交叉感染率 6.严格落实清洁消毒及污物处理工作等等
9
ICU医院感染管理
(四)建筑要求
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流程合理 医疗区域、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生活区域
行消毒,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 长期留置导尿管不宜频繁更换,出现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
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
物病原学检测 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 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喉镜、开口器、舌钳、呼吸囊、气管插管导丝、便器等复用器械和用 品使用后及时消毒或灭菌,方法正确 胃管(1次/周)、尿管(1次/2周)、引流袋(2次/周)按规定时 间更换,有标识 进行床旁透析、内镜诊疗时,应按相关要求消毒 感染病人的引流液、体液等消毒后排放 每日对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消毒
16
ICU医院感染管理
医生掌握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及处方权限 严格按抗菌药物适应证进行预防用药,注意抗菌药
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的控制 治疗性应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类药物前,

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ppt课件

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ppt课件
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概念
•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获得的感染, 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或在医院内获得、 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 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感染链有三个环节即: 感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自身感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最常见传播方式之一,分为直接
人员管理
患者管理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 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 每4~6小时一次。
• 探视管理
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 着鞋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 用鞋。 3.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 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 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 进入ICU探视。 7.在ICU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 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
1、G+球菌常见耐药菌株
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 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溶血性链球菌
多重耐药菌(multiple
G-杆菌常见耐药菌株
铜绿假单胞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等
传播与间接传播。
直接接触: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与感染源

重症患者感染以及抗生素治疗方案

重症患者感染以及抗生素治疗方案

Bochud P-Y, Glauster MP, Calandra T. Antibiotics in sepsis. Intensive Care Med 2001; 27: S33-48.
院内感染特征
耐药菌感染为主 条件致病菌为主 伴基础疾病多:糖尿病、昏迷、呼吸障碍、
免疫缺陷、老年等 大多与医疗有关:手术、侵入性治疗、抗生素 治疗困难、死亡率高 常见菌:葡萄球菌、肠球菌、肠杆菌科细菌、
入院48小时内肺内病灶范围扩大超过50%) 血浆白蛋白<25g/L
“ICU”的新内涵
“ICU” → “I See You” “ICU” → “I Care You” EEG: Experience、Evidence、Guideline Helping “I Care You”, not “I Kill You”
HAP:25-70%,不适当 治疗的归因病死率60%
VAP:24%-50% 败血症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脑膜炎
ICU 患者感染易感因素
与患者相关的高危因素
与治疗相关的高危因素
高龄 严重创伤 严重基础病 长期住院 免疫功能低下或免
疫抑制 肥胖 神志不清
• 机械通气 • 误吸 • 外科手术 • 抗生素应用不当 • 大剂量激素治疗
等 • 各种侵袭性导管 • 脏器移植
感染症状多样化
起病隐匿 发展迅速 症状多样 局部表现不典型 与危重病本身难鉴别
社区获得性 医院获得性
感染来源
• 医院获得性感染:
发生在医院与所有医疗机构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一般入院后48h发生) 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
• 高发病率
— WHO统计 院内感染:3%-20%,平均8.7%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ppt课件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ppt课件

神经外科SSI危险因素包括:
1.脑脊液鼻漏、耳漏及切口漏;
2.术后切口外引流;
3.手术放置异物(如分流管、颅骨修补材料、人工脑膜、 电极板等);
4.手术切口污染;
5.手术持续时间长(>4 h);
6.再次手术者;
7.伴有其他部位感染(呼吸道、泌尿道等感染)。
17
神经外科SSI常见病原菌
耐药性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 唑胺高度敏感 ;
革兰阴性菌对三代、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 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高,肠杆菌科对 碳青霉烯类高度敏感。
经验治疗应联合使用覆盖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 菌的药物。
26
病原菌目标治疗
葡萄球菌属: 对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
萄球菌对甲氧西林耐药率分别高达68%和93.3%,对 常用抗菌药物均高度耐药,但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利奈唑胺仍保持高度敏感性; 革兰阴性病原菌中肠杆菌科细菌产生超广谱β内 酰胺酶(ESBL)的比例可高达75%,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多 数三代、四代头孢菌素均显示较高的耐药率,对碳青 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阿米卡星等耐药率低。
10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总论
神经外科抗菌药物选择依据:预防用药 的选择主要根据引起术后感染最可能的致病 菌种类而定。
药物选择原则:
·有效
·不良反应少
·给药方便
·价格低
11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总论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治疗策略: 对出现感染症状或体征,临床诊断为医
院感染的患者,在送检病原学标本后,立即 进行抗感染经验治疗,针对不同感染部位选 择可覆盖主要致病菌的抗菌药物。再根据疗 效,参考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决定是否调 整用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U不同年份病原菌检出率(%)
80
70
60 57.3
50
40
30
20
17.1 13.112.5
10
0 2002年
69.8
10.4 10 9.8
2005年
非发酵菌属 肠杆菌科 G+球菌 念珠菌属
季海生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
ICU不同年份病原菌检出率(%)
2002年
3.6
8.2
2 2.2
细菌敏感性监测
(一)G-菌药敏监测
敏感率(%)
2000-2003年497株G-杆菌药敏变化趋势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张小江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0)。
亚胺培南 头孢他啶 头孢噻肟 头孢曲松 头孢吡肟 头孢哌酮/舒巴坦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庆大霉素 阿米卡星 环丙沙星
45.4
痰液 尿液 创口分泌物 脓液 血液 胆汁 其他
季海生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
我院ICU患者院内细菌感染部位分布 (2005.3-2008.11)
n=201例次
11.5 11.5 2 1 5.5 6.5
80
感染率(%)
中枢系统 下呼吸道 腹腔 泌尿系统 胸腔 手术伤口 血液 深静脉导管 其他
38.7 鲁氏不动杆菌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黄杆菌属 产碱杆菌属 肺炎克雷伯菌 大肠埃希菌 阴沟肠杆菌 其他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 其他葡萄球菌 肠球菌属 白色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其他念珠菌
比率
1989-1994年ICU分离细菌种类变化
1
G-菌
0.9 0.8 0.7 0.6
0.88 0.79 0.83 0.83 0.76
许航,中国急救医学,2001。
G+菌 (22.9%)
5.6 2.1
1.8 1.7
11.7
11.8
5.4 9.9
12.7
6 6.8
16.6
G-菌 (77.1%)
ICU院内感染致病菌种类
铜绿假单胞 大肠埃希菌 肺炎杆菌 不动杆菌 嗜麦芽黄单胞菌 阴沟长杆菌 变形杆菌 其它G-菌 金葡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溶血葡萄球菌 肠球菌 链球菌 其它G+
G+菌 崔颖鹏等,实用医学杂志,2004。 (39.3%)
7 1.13.4 8.8
20.6
13.4 19
6 . 9 40. 7 6 . 6
13.5 8.4
G-菌 ICU院内感染致病菌种类 (60.7%)
铜绿假单胞 大肠埃希菌 肺炎杆菌 不动杆菌 嗜麦芽黄单胞菌 阴沟长杆菌 变形杆菌 其它G-菌 金葡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溶血葡萄球菌 肠球菌 链球菌 其它G+
12
11.2
10
8
6
4
2
0
MSICU
Brown等
ICU院内感染发病率
6.2
5.9
1.8
CCU
PICU
NICU
0.8
CSICU
Chandrasekar等源自发病率(%)40 35 35.2
30
ICU院内感染发病率
29.8
25
20
15
13.9
10 5.9
5
0 SICU MICU BCU NICU
6.6 CCU
ICU患者细菌分离标本来源
痰液
血液
6%
切口渗液
脓液
4%
腹水
胆汁
4%
管尖
75%
2%
胸水
2% 2% 2% 101%1%%
脑脊液 咽拭子 尿 其它
许航。中国急救医学,2001:21(8)
不同ICU院内感染不同部位感染率
百分比(%)
16

14
尿路
12
血液
10
伤口
8
腹部
6
CNS
4
2
0 SICU
MICU
G+菌
0.66
0.5
0.4 0.3 0.2 0.1
0.34 0.22 0.21 0.17 0.17 0.24
0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杜 斌等,中华医学杂志,1996(4)。
总结:
ICU院内细菌感染以G-杆菌为主:铜绿
假单胞菌、大肠杆菌、不动杆菌、肺炎 杆菌 。 G+球菌有增加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球菌 。
IUC院内获得性感染及抗菌治疗
ICU院内感染定义
CDC国际院内感染监督系统(NNISS): 住入ICU48小时后或由ICU转出48小时内 发生的感染。
ICU患者院内感染特点
院内感染率高,为普通病房5-10倍 感染病原菌耐药率高 感染难以控制
一、细菌感染
ICU院内感染发生率
发病率(%)
3.4
6.1
2.3
2005年
0.9 3.8 6.9 2.30.6 131..47 4
3.5
3.1
4.3 5.3
4.64.1
4.4
2.7 4.3
1.9
8.4 1.12.9 0.9 1.4
4.9
15.4
2.2
4.2
季海生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
2.6 0.3 0.4
铜绿假单胞菌 恶臭假单胞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其他假单胞菌 鲍氏不动杆菌
我院ICU患者院内细菌感染菌种分布
(2005.3-2008.11, n=201例次)
致病菌构成比(%)
G+菌(16.9%)1.5
1
1.5 6 7
91 9.9
12.9
2.5 6.5
12.9
6 22.4
G-菌(83.1%)
阴沟肠杆菌 产气肠杆菌 大肠埃希菌 鲍氏不动杆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 克雷伯杆菌 脑膜脓毒性金黄杆菌 其它G—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链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溶血葡萄球菌 其他G+菌
MSICU
CCU
PICU NICU
ICU细菌感染标本来源
3.23 1.07 4.3 2.15
24.73 64.52
构成比(%)
汤丽霞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3)。
呼吸道 泌尿道 血液 中心靜脉 分泌物 各种引流管
ICU非发酵菌检出部位(%)
检出部位(%)
2.26.16.7 12.1
14.3 16.7
真菌(9.68%)
3.23 6.45 5.38 7.53
7.53
G+菌(26.89%)
9.68 5.38 4.3
7.53
10.75
G-菌(63.44%)
12.9
构成比(%)
19.35
汤丽霞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3)。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肠球菌属 其他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鲍氏不动杆菌 大肠埃希菌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其他假单胞菌 不活跃大肠埃希菌 白色念珠菌 其他念珠菌
敏感率
2000-2003年大肠埃希菌对11种抗生素敏感性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张小江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