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意义
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效果

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检查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效果。
方法:本研究于我院以对照形式展开,抽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接收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88例为对象,经随机交替法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其诊断效果。
结果:观察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漏诊率与误诊率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其监测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率变异性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的诊断准确率更高,更有利于医师对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估和判断,建议加强临床应用力度。
【关键词】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诊断效果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属于冠心病中的一种类型,是指患者明确患有冠心病但未出现明显的典型症状,由于其症状不典型甚至无特异性表现,极易受到患者的忽略,导致患者在无症状情况下发生猝死情况,因此临床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目前,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有着心动图、心电图等多种方式,并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着较好的效果[1]。
笔者为探究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特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院中收治的患者作为调研对象,现将调研内容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研究于我院以对照形式展开,抽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接收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88例为对象,经随机交替法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男23、女21,平均年龄(47.34±3.97)岁,观察组男25、女19,平均年龄(47.52±3.78)岁。
两组一般资料相似(P>0.05)。
1.2方法对照组:仪器选择徐州灏创医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十二导联心电图机(型号:SM-12E),患者在安静休息30min后,解开上衣露出胸腔部并于床上取平卧位,于胸前粘贴电极片连接导联电缆及主机后进行监测,保持呼吸平稳,记录监测数据,将结果交由医师诊断。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临床诊断意义分析

[ 6 ] Ga o N, F l y n n D C, Z h a n g z, e t a 1 . G1 c e l l c y c l e p r o g r e s s i o n a n d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G1 c y c l i n s a r e r e g u l a t e d b y P I 3 K/ AKT/ mT OR /
中国实验诊断学
2 0 1 3年 7月 第 1 7卷
第 7期
1 2 7 5 一
c l i n E ) 是 细胞周 期 重 要 的 调 节 因子 _ 5 ] , C y c l i n E表
( 1 ): 7 0 .
达异 常 , 可 以影 响 细胞 的分裂 繁殖 ; 本 研究 结果 显示 C y c l i n E在 正 常皮 肤 组 织 中未 见 表 达 , 但 在 颌 面 部 皮 肤鳞 癌组 织 中的 阳性 表 达率 较 高 ,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P< 0 . 0 5 ) , 证明 C y c l i n E在 颌 面 部 皮 肤 鳞 癌 的形成 过程 中有 促 进肿 瘤 细 胞 增 殖 作 用 , 可 促 使颌 面部 皮 肤鳞 癌 组 织 的发 生 、 发 展 。C y — c l i n E 在颌 面
c y c l e a n d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c y c l i n D1 a n d c d k 4 i n l u n g c a n c e r c e l l s [ J ] .
Ac t a p h a r ma c e u t i c a S i n i c a , 2 0 0 4, 3 9 ( 2 ): 9 7 .
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t g o p cf i n ih a c r c , h c a r al n r a e t e d t ca l aeo MI y, o d s e i ct a d h g c u a y w i h c ge t i c s h e e t b e rt fS .DC i n i e n o i v s e d a n - i y n y e G sa d a a d n n n a i ig o l v ssmeh d frS . i t o MI o Ke r s S ln o a d a s h mi : y a c ee to a do r m : a n ss y wo d i t e my c r i li e a D n mi l cr c r ig a Dig o i c
t i me,y tme t h tt ,a f i n ec a g o e r r t a d n 9 a e ain swi o o a y h a t ie s . - s mp o s a a i t me l w o me a d t h n fh a t ae w s ma e i 6 c s so p t t t c r n r e r d s a e Re t h f e h s i h e u t n iae h tt e ewee 3 6 t s o c e c S e e t od n w t 4 i so i n o a a ic e a a d u t T e r s si d c td ta h r r 3 i fi h mi T s g n li g. i 2 6 t s l me s m f h me fs e tmy Mil s h mi n l c 9 i so y tmai o a d a s h mi p s d s 0t me fs mp o t my c r il ic e a e io e .Th i n o a ilic e a l se . o 1 n t sf r e c i . n c e s e tmy c r a s h mi a td 5 4 t 2 mi u e o a h t l d me a d s mpo t i a e my c r i s h mi  ̄t d 1 o 2 . n ts f r e c i y tmai d s s o a da ic e a l e 4 t 4 6 mi ue o a h t c e l me.h r a inf a t df r n e b t e h w t e e w s sg i c i e e c ewe n te t o in
24h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分析(附26例报告)论文

24h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分析(附26例报告)【摘要】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规律及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我院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26例冠心病s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并记录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等。
结果 smi的发生存在昼夜节律的变化,多出现在轻微的日常脑力或体力活动期间。
另外,smi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76.92%)。
结论通过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能够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及冠心病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率,对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冠心病;24h动态心电图;无症状心肌缺血;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6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81-02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是冠心病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患者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却存在客观的心肌缺血事实,因而极易被患者及临床医生所忽视,又称为隐匿性心肌缺血、无痛性心肌缺血等[1]。
目前,smi多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操作简便,诊断率高等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通过对我院收治的26例冠心病smi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探讨smi患者的发生规律及临床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2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31-83岁,平均年龄(56.9±4.1)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并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检、冠状动脉造影及ecg等检查综合判断后确诊。
1.2 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记录盒(mgy-h12型)、cm1及cm2双极导联进行24h连续记录,期间详细记录患者的日常活动、临床症状及其发生时间,并根据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对smi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心律失常与节律诱发因素的关系以及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活动信息情况等。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价值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价值心肌缺血是心脏供血减少或供血不足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合并症,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动态心电图(Holter)是一种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的技术,可对心脏的电生理学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与常规心电图相比,Holter能够不间断地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因此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心血管疾病。
实际上,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已经成为临床上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主要优势如下:1. 早期发现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可以记录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并能反映不同时段内的心电变化和心肌缺血程度,从而可以早期发现心肌缺血。
通过对24小时记录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缺血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等信息,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监测疾病进展情况动态心电图可以全天候监测患者的心电状态,及时发现疾病的进展情况。
如果病情发展迅速,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减轻症状和提高治疗效果。
3. 评估疗效和预后通过对动态心电图的分析,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长期连续监测心电活动,能更准确地测量心脏的功能状态和缺血程度,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和预防病情恶化。
虽然动态心电图有许多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误诊率较高、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容易被忽略、监测过程对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压力等,需要在临床应用中加以注意。
总之,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保障患者的健康。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动态心电图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应用

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作用。
方法:对12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
结果:共检出心肌缺血1265阵次,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占85.5%;发作高峰在上午7:00-12:00,01:00-6:00最少,但夜间缺血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幅度明显重于白昼。
结论: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有明确的诊断作用。
【关键词】冠心病;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35-02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指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而患者并无临床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其发作隐匿,广泛存在于各型冠心病(chd)患者,容易发生各类心脏事件[1]。
本文应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检测cad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cad120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2]。
所有病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或有典型心肌梗死和心绞痛表现而诊断入选;有可能影响st段结果的病例不被录选。
120例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43-80(平均56±10)岁。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42例、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临床无症状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狭窄者6例。
1.2 方法①采用12导联全息动态心电监护系统,进行24 h的12导联同步记录。
嘱患者作一定量负荷运动及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含休息、生活、运动及自觉症状等情况)。
②心肌缺血诊断的判定:采用1999年acc/aha dcg工作指南推荐的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价值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价值1. 准备工作:患者需要穿戴好动态心电图检测器,并保持身体放松。
记录员需要检查检测器是否正常运行并记录好患者的基本信息。
2. 监测过程:患者需要保持正常平静的生活状态,避免剧烈运动、暴饮暴食等行为。
记录员需要在整个监测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记录,包括记录早晨、白天和晚上三个时间段的心电图变化。
3. 数据分析:检测器所记录的数据将被上传至计算机进行分析。
记录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电图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包括ST段分析、QT间期分析、心率变异性分析、T波分析等。
4. 报告打印:记录员根据分析结果编制动态心电图分析报告,并进行解读。
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通过检测ST段变化来判断有无心肌缺血。
心电图上,ST段正常情况下是平坦的或者向上略微倾斜的,当心肌缺血发生时,ST段将出现下移或者倾斜,而ST段下移或倾斜超过0.1mV则被视为心肌缺血的证据。
另外,QT间期变化也是监测缺血的重要指标之一。
QT间期是心室肌去极化的时间,通常情况下QT间期是恒定的,当心肌缺血发生时,QT间期将变长,变化幅度与缺血程度相关。
QT间期变长可能是因为缺血引起心肌电位的延长,这会导致心室肌去极化变慢。
1. 早期诊断: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提早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存在,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可能。
这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2. 辅助诊断: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心肌缺血的辅助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案。
对于疑似心肌缺血的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3. 疗效评估: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监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肌缺血的变化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危人群和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早期发现心肌缺血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发表时间:2018-09-20T11:57:43.66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作者:冯辉[导读]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冯辉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庆 404000【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90例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动态心电图)和对照组(常规心电图)各4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97.78%>84.44%)、ST下移距离[(0.191±0.039)mV>(0.149±0.027)mV]相对更高,而漏诊率(2.22%<11.11%)、误诊率(0<4.44%)相对更低(P<0.05),ST下移维持时间[(3.338±1.825)mV/min<(6.132±2.751)mV/min]相对更短(P<0.05)。
结论: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动态心电图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根据患者的心电活动异常,判断其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便于及时实施治疗,进而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关键词】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临床诊断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患者的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其出现心肌缺血的情况。
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中,部分患者在一般情况下并无显著的症状表现,难以及时发现病情和实施治疗。
为了及时、准确的检出疾病,可以根据患者的心电活动异常来进行判断,对其进行心电图监测[1]。
在心电图诊断方法的选择上,应考虑到采集时间长短及获取的信息量,进而为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90例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动态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意义
摘要】无痛性心肌缺血(SMI)是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大规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SMI的发作直接可使心肌梗塞和猝死的发生率增加,是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1]。
临床医生通过适当的抗缺血治疗,克减少SMI的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的预后。
因此SMI近年来再次成为冠心病领域的热点,与之相应,动态心电图(Holter)弥补了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的心电波形之不足,提高了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尤其是提高了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检测SMI的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
1.无痛性心肌缺血概述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是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及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临床又称为隐匿性心肌缺血[1]。
SMI是冠心病患者的最常见表现,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SMI的发作使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率增加,是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2]。
将SMI分为3种类型:Ⅰ型:完全的SMI; Ⅱ型:心肌梗塞后有SMI发作;Ⅲ型:心绞痛患者伴有SMI..动态心电图(Holter)是临床检测SMI的重要方法之一,对评价SMI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能够导致心脏功能改变,心肌电生理活动及心肌代谢不正常,与有症状发作的心肌缺血比较具有同等程度的影响,且具有一些隐藏的并发症,主要有:
(1)心律变态和心血管意外。
心律变态的发生与一过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有密切的联系,且是致命性心律变态的重要影响起因。
Meissner等报道,美国每年45
万人猝死,其中20%~50%死于缓慢性心律变态,在此之前或伴随,常伴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无症状性心肌梗塞。
SMI病人易发生无症状性心肌梗塞,在心肌梗塞的病人中约有20%~25%为无症状的。
起病常以并发症的形式发生,如心律变态、心衰、心源性休克等,死亡率分明高于有痛性心肌梗塞病人。
(3)缺血性心肌病。
缓慢而持久的心肌缺血,能够导致心肌广泛弥漫性的纤维化,产生充血性缺血性心肌病。
大多数资料证实,很多心肌缺血发作过程中不伴有相关症状,甚至有些冠心病患者从未发生过有症状的心肌缺血,包括患者发生心肌梗塞时[2],1979年,Dimand和Foroeter进行了2.4万人的研究,发现SMI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约占总人群的5﹪,对有心绞痛病史和运动试验阳性的患者进行Holter监测时发现,有75﹪左右的ST段压低属于无痛性的[3]。
当24hHolter监测过程中SMI的累积时间超过1h,患者发生心肌梗塞和死亡的概率很高[7]。
因此,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病人,应做到初期发现、初期治疗,以改善心肌缺血的状态,防预冠心病意外的发生。
2.动态心电图在无痛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本文对已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以评价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分析SMI的发生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1)SMI诊断标准:心肌缺血诊断标准:①J点后80ms 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1mm;②ST段改变连续时间≥1min;③再次发作需在前次ST段下移恢复
到基线后至少1min。
所有病例均除外干扰、基线不稳等可引起ST段下移的影响因素,且ST段下移时无心绞痛发作。
(2)动态心电图对无痛性心肌缺血诊断的临床评价
动态心电图除监测SMI外,对其发作规律、发作程度、持续时间、严重程度都能做出全面评估,是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8]。
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心肌缺血的有无及程度的轻重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反映出缺血性ST段的改变,因此已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和监测。
冠
心病患者运动或冠状动脉痉挛时由于心肌供血不能满足心肌的需求而出现心肌缺血。
缺血性ST段改变的机制是损伤电流的产生,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心外膜和透
壁的心肌缺血表现为ST段抬高。
而心内膜缺血则出现ST段压低,临床上心内膜缺血远较心外膜缺血多见。
冠心病SMI发作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无痛性心肌缺血发作以上午6~11时最为频繁,而凌晨2~6时缺血发作频率最低,高度提示SMI发作有明显的昼夜节
律性。
发作高峰在上午6~12时,而0~6时出现最少。
归纳大体分为快、慢频
率依赖两大类型:大部分患者(80%以上)SMI发作时心率增快,为快频率依赖性,其发作机制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儿茶酚胺及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有关。
少数为慢频率依赖性,在夜间心率减慢后发生SMI,此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导致冠脉阻力增加、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活性下降、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等因素有关,目前现有资料显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冠脉事件和心脏猝死的增加有关[6]。
动态心电图可连续记录24h日常生活过程中各种情况的变化,自动分析心律及ST-T变化,对于监测一过性心肌缺血和短暂性心律失常不仅可做出定性诊断,部分还可做出定量诊断,使冠心病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弥补了静态ECG的不足而被临床广泛应用[5]。
总之,尽管临床有很多评价心肌缺血的手段,但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在无痛型心肌缺血的各检查手段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大提高了SIM的检出率。
在了解其发作时间和发生规律、指导临床治疗、评估其预后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喜烈. 现代动态心电图诊断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0.
[2] 刘伟,陈文学. DCG对中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276例的观察[J]. 实用心电学杂志,2002,11(4):298-299.
[3] 王斌,郭继鸿. 心电图ST-T改变: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的诊断与评价[J].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1,10(3):129-132.
[4] 郭继鸿.新概念心电图[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38.
[5] 陈庆华,魏经汉,董建增.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监测与分析[J]. 实用心电学杂志,2001,10(3):188-189.
[6] 张政红,高霞. 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分析[J].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3):4.
[7] 张鸿修.实用冠心病学.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688-697.
[8] 郭继鸿.动态心电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5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