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恶意》有感1000字
《恶意》读后感1000字_1

《恶意》读后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恶意》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恶意》读后感1000字:今天读了东野圭吾的《恶意》,就想写篇读后感,打算以后都那么干,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毕竟一下子经历了好几个人的人生,还是要写点东西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野野口修是一名辞去老师工作的撰稿人,在好友兼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的推荐下找到一份儿童文学写手的工作谋生,但他却亲手杀害了日高邦彦。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久恩必成仇”的故事。
小说结构以野野口自己的手记和加贺警官的记录及独白组成,放在开头的就是野野口的手记,先入为主地让人认为野野口是一个被日高强迫为其捉笔的可怜的影子作家。
他也运用了这个世界上最好用的武器——舆论,一步步地引导着警察破案。
故意让警方发现是自己杀害了日高,又故意让警方继续追查出“真相”:日高邦彦所有的作品都不是自己写的,他才是日高背后的影子作家。
顿时,日高变成了死有余辜的人。
他还向警察透露,日高毒害了邻居的猫,将前半部书中的日高塑造成了一位阴险毒辣的伪君子,甚至到小说即将结束时,我还对日高存在不小的偏见。
加贺警官在对日高其中一本小说内容纪实走访中意外发现,所有的“捉笔”证据都是野野口在混淆视听故意捏造的,现实中的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loser”,甚至在初中时期霸凌过他的“好朋友”日高邦彦。
是成年后的日高不计前嫌,依旧对野野口抱有善意,施以援手。
日高以自己被霸凌为原型创作的《萤火虫》严重侵犯了已逝的版画家藤尾正哉的形象,因为他正是当年带头霸凌日高、无恶不作的混混,而令人没想到的是,野野口居然是他的帮凶。
以藤尾正哉的妹妹藤尾美弥子为首的一众亲人严词警告日高修改有损藤尾形象的片段被日高拒绝。
事情越闹越大,此时,得知自己癌症复发的帮凶野野口终于害怕事情败露对日高实行了谋杀计划。
如果真的要说是什么害死了日高,可能就是他自己的善意和野野口的忌妒吧。
他不能忍受被自己凌辱的人还如此纯良,衬托得他异常凶狠;他不能忍受自己看不起的那类人,先自己一步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名利双收;他不能忍受自己一辈子碌碌无为,甚至閵患癌症不久于人世。
《恶意》读后感15篇

《恶意》读后感15篇《恶意》读后感1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恶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恶意》读后感1看完东野圭吾的《恶意》,顿时觉得世上什么人都有,冷汗直冒。
无论你是多么亲切友善的人,帮助亲朋好友毫不吝啬,但是,只要一个人打心眼里对你很不爽,对你心怀恶意,你帮助他多少,解决多少难题,他都不会对你心存感激。
反而你表现得越真诚,他越是增加对你的恶意。
在小说开头,野野口修说日高邦彦由于邻居的猫打扰到他的生活,所以毒死了邻居的猫。
因为这,我对日高有了很大的偏见。
无论后面剧情怎么发展,总是想起日高是怎么坏的。
可是,在以为小说高潮已经过去了,却不想来了个人物的反转,原以为日高是小说里最坏的人物,原来野野口才是最恶毒的,日高是好的。
邻居的猫是野野口毒死的,并非日高。
日高曾在他的作品《忍耐的极限》里写过,邻居的猫经常在他的院子里拉屎,给他带来很大的困扰。
又由于日高在《忍耐的极限》里还说过用什么方法去毒死这个猫。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日高这个人物的性格逐渐清晰起来了,所以按照他的性格是不会害死猫的。
而野野口因为对日高的恶意杀死了猫来栽赃陷害日高。
什么样的动机让野野口对日高有这么大的仇恨。
让人害怕的是,仅仅是因为对日高很不爽。
一个从小就帮助自己的人,不但不知道感激,反而因为自己得了癌症快死了,别人生活如意最终起了杀意。
看了东野圭吾的很多小说,每次都会来个让你措手不及的反转。
凶手每次在前文似乎都是个大白兔,最后才发现是个真正的大灰狼。
《恶意》读后感2好久没有给大家推荐过书了,似乎也没有推荐过吧。
那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本小说,就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东野圭吾的《恶意》。
《恶意》这本书大概是我在两年前看的,当时看完,我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于是,对当时我的心理就无从追踪了。
为什么我会想起这本书,并且向大家推荐呢?其实是因为我在后来写《寻梦环游记》的影评时,偶然的感悟,我的回忆被勾起了。
《恶意》读后感(15篇)

《恶意》读后感(15篇)《恶意》读后感1“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
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今天读完这本东野圭吾的《恶意》,看到了最后一章。
知道结局的我后背一凉,人是多么容易被误导,从野野口的手记中。
从他一言一行,暗示引导中,让人去发现杀人动机,看似冲动杀人实则是一场计划之久,极其用心的筹划,杀人竟然只是计划的一部分。
令人震惊的不止是杀人计划。
还有那股恶意。
没有原因,或许出于嫉妒,或许出于看不起,或许施害者自己都无法解释,那恶意贯穿野野口的一生,他最终要污蔑的是日高的人格,这一点我也是尤为震惊,而正是一开始文章开头的一个细节决定了我对日高的恶意也是贯穿我的阅读历程,从一开始的杀猫情节,就注定了我对日高这个人物描写的恶意。
而这也是从野野口的视角出发,谁又能想到,一个已故之人,要背负怎样的罪名。
怎样的恶意。
从野野口不辞辛劳手抄日高的手记。
可见此人之“用心”,恶意之深。
加贺恭一郎的思想,细致,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破案精神真的尤为关键,我一直觉得已经真相大白了。
可以结案之章。
加贺恭一郎凭借敏锐的观察力。
决断力,惊人的想象力,竟然可以抽丝剥茧。
后来找出所有以前认识他们的人。
给出的证词,也使让我对日高的认知有了180度的反转。
这种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反转。
可当真相真的大白于世间时,又是多么令人无奈,死人不会复活。
活人仍饱含恶意......未经他人之事,不要以一己之见,此为恶意经过他人引导,不注重追求真相,此为恶意而最可怕的恶意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恶意那种来自心里,久久驱之不去,会发酵的浓浓的恶意《恶意》读后感2《恶意》真的是一部非常棒的推理小说。
首先,优秀的加贺刑警带着读者跟随他一起做了十分有意思的推理,之后又一个个的推翻之前的推理,最终击破包裹在表象之下的真相。
其次,立题非常新颖,如果其他推理小说都在找凶手的话,那么这本推理小说一直在找的是凶手的作案动机。
《恶意》的读书心得体会大全5篇

《恶意》的读书心得体会大全5篇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
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
在你死了之后,我再继续恨你。
”而正源于这种恨意,让凶手杀死了好友,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他身败名裂。
通过对复杂人物抽丝剥茧的深刻描画,令人眼花缭乱,哑口无言。
而也正因如此,《恶意》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
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而《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阅读这本小说,越往后看,少的是几分接近真相时的恍然大悟,多的则是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
有的人心是大海,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装得下,波澜不惊。
有的人心是针眼,见不得别人一点点好。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可能更甚于此。
毫无来由地讨厌一个人,也许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
上天从来没有赋予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权利,读书笔记也没有给予我们任何优于其他人的特质。
虽然我们总是在标榜着平等和平和,可是,看看现实中的我们吧,我们冷漠的眼神,我们皱起的眉头,这一切也许都是内心微小的恶意。
不要让嫉妒充斥你的生活,请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试图去挽留一个已经坠入深渊的人,否则你会被他一并拖入。
《恶意》的读书心得体会大全3我读的第一本东野圭吾是《恶意》。
坦白说,我这个人并不是特别能够消化本格派推理小说的那一类读者。
那些诡秘的犯罪手法诚然精彩,凶手揭露的瞬间也可谓令人惊叹。
不过怎么说呢,我想要在小说里寻求的,似乎并不是这一类东西。
《恶意》是东野圭吾较早期的作品,那个时候,他还在本格派中摸索试探,尚未完全找到后来奠定了他在推理小说界地位的“社会派推理”这一路线。
不过他那以描写人物为主,诡计为辅的写作风格已经初具雏形。
东野圭吾《恶意》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东野圭吾《恶意》读书心得精选5篇东野圭吾《恶意》读书心得/东野圭吾《恶意》读书心得1恨一个人,究竟能够到达什么地步呢?杀了他,夺去他的生命,在我这样一个人看来,这种剥夺生命权的行为无疑将是最大的抒发恨意的方式。
但是读过《恶意》才发现,杀掉一个人并不是终极的方式,还存在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亲手杀了他,并毁掉他生前所建立的成就、声誉、社会关系等等,这样的方式真是闻所未闻,令人愕然!然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股恨意的来由。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这股恶意到底从何而起呢?我非常仔细地调查你们二人的过去,然而发现没有任何理由足以让你怨恨日高,他是个非常好的少年,又是你的恩人,你和藤尾正哉曾经联手欺负他,他却反过来救了你。
但我知道,这样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因为在他面前,你不可能没有自卑感。
”是啊,世人称赞以德报怨,鄙夷以怨报德。
你对别人的好有时并不能换得对方的良知,甚至有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仇恨,多么畸形的心态!中讲到野野口修小时候上学的经历,这唤起了我一些童年记忆。
校园暴力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我记得是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在班级里形成了一种拉帮结派的风气,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无一幸免,均被牵涉其中,必须要站队,三五成群的划分势力,要称兄道弟,否则就会被欺负。
这些派系欺负同学,索要财物,骚扰女同学,打架斗殴,搞恶作剧,校园霸凌。
在这其中,自然是有像藤尾那样的头目,也当然有像野野口修这样一开始被欺负后转而加入帮派欺负别人的“狗腿子”,当然也少不了像日高经常挨欺负却从不服输的“硬骨头”,所以硬骨头往往也逃不掉一直被针对的命运。
班级里大家只是看着这一切,谁也不敢主动去告状,生怕变成了下一个被针对的对象。
我不记得的是老师是否得知班里校园暴力的存在,是否曾尝试制止这种局面的延续,我清楚的一点是老师似乎并未起到什么作用。
此一段回忆,自我四年级转学即告结束。
校园暴力会给一个人造成多么久远的影响,从野野口修自卑、内敛、记恨、残忍、谨慎的性格不难看出,童年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也让他变成了最可怜也是最可恨的人。
恶意读后感1000字精选(汇总15篇)

恶意读后感1000字精选(汇总15篇)恶意读后感1000字精选篇1野野口对日高的恨意是从童年时期开始萌发的,刚开始他和日高在学校都是受欺负的人,而日高和他不同,日高是个很犟的人,即使被欺负得很惨,他也不会低头。
但野野口被欺负过后,他就害怕,很怕再次被欺负,于是他转换了角色,加入欺负人的那个行列。
虽说这样,然而欺负其他人对他来说也是另一种被欺负,内心也充斥着不忿,因为他在不愿意的情况下去做不想做的事,最后还帮助“老大”腾尾压着那个想逃跑的女生,让他进行施暴,被迫成为共犯。
由于他的胆怯,造就自己过着这种受尽屈辱的日子,他恨日高双手没有沾上这些肮脏的事,他恨他的洁白无瑕;同时他也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像日高那么犟。
但最终最恨还是日高为什么要这么犟,因为有他的对比,自己就会显得特别懦弱。
失败者的屈辱感一直在他的心中发酵,而日高一直对他的好,让他产生了自卑的想法,但在自卑之中,他也愤怒,他愤怒日高为什么能对他这么好,为什么不介意他从前的事?种种的负面情绪,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游走碰撞,而自己长大后的成就与日高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日高做了自己想做的小说家,自己只能在他的帮助下写写儿童小说,这种对比差更将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卑撕开一条裂缝。
癌症的发现,终于是将那条裂缝撕开到最大,他压制不住那些通过妒忌、不甘、羡慕等情绪制造出来的恨,而腾尾美弥子的出现,更是刺激他要动手的决心。
不想让过去的不堪被公之于众,想给耀眼的他撒上污迹,这种种的想法都是因为野野口的想要完美心态在作怪,他想要有完美耀眼的自己,却一直不能实现,不但如此,还离这个目标越走越远。
而最终他把一切的错都归咎于日高身上,因为自己不能做到,因为自己不能实现,他能把一切自己想要的都拥有,这就造成他恨他的理由。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人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像野野口这样人,社会上有不少,他们扭曲的心态认为,自己的所有不幸都是因为别人的幸福造就成的。
而他们又没有曹操的自负,不敢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来。
《恶意》读书心得

《恶意》读书心得•相关推荐《恶意》读书心得(精选1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书心得,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心得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恶意》读书心得(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恶意》读书心得1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砒霜。
我以兄弟之心待你,你愿我身败名裂。
读完《恶意》,感受到了满满的恶意。
还记得问朋友看完《看不见的客人》之后的感想时,他说,“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坏的人!真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这么坏的人。
”当我读完《恶意》的前半部分时,我的内心深处也充满了一个呼喊:“怎么会有向日高邦彦那么坏的人!”窃取朋友的构思,还假装一副好心的样子吊着他,理直气壮地找影子作家,丝毫不觉愧疚。
然而,这才不是真正的“恶意”,如果真的只是如上面那样,野野口修在七年前找到了刚以几本小说展露头角的新人作家,发现他是儿时的玩伴,“朋友”,——日高邦彦,并将自己最近新构思的小说交给他,希望他能推荐给编辑,但在此过程中与日高的妻子产生了婚外情,并因受尽相思之苦想要杀了日高伪装成强盗杀人案件,结果被日高发现并留下了证据。
后来才知道日高把自己的小说微微改了改而发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销量,所以轻而易举地放过了自己,后来日高拿着证据要挟野野口修继续为自己写作,日高的妻子怀着满腔的愧疚自杀于货车下身亡,而野野口修心灰意冷,也不想再与日高有口舌之争,真正成为了日高的影子作家。
直到七年后,日高和第二任妻子即将前往加拿大,自己终于再次决定杀了他。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这样一起杀人案件,其实只是单纯的报复杀人,也许有一点“恶意”吧,毕竟那全部都是自己的成果,而自己每次能得到的却只有1/4的报酬,还有完全得不到的掌声与鲜花。
但这样的“恶意”,可以成就杀人,作为杀人动机也能说得通,却构不成一本畅销小说。
一个22分钟或者一个44分钟的柯南案件,也许到这里就结束了。
但是,东野圭吾的小说才是真正开始。
《恶意》读后感15篇

《恶意》读后感15篇《恶意》读后感1也许是没有经历过的缘故,虽然能想象和理解,但不是特别能体会由校园暴力产生而来的恨意。
单从内容来说,书中在后半部分多次提及“恶意”一词,也让我看到了很多一般的非一般的种种恶意。
“当一个人凝望深渊的同时,深渊也凝望着你。
”这句话用在这里特别恰当。
其中最大的恶意可能就是野野口身为被迫的施暴者,由于自卑和嫉妒反而杀了不计前嫌帮助他写作的畅销书作家(同时也曾是被施暴者),甚至不惜自己背负杀人罪名入狱也要丑化日高的人格,让他遭受世人的唾弃。
至于这部推理小说的推理结构,也与我之前读的东野圭吾系列全然不同。
案件一开始即宣告侦破,凶手认罪伏法,令人起疑的只是犯罪动机,事实上这才是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
我记细节的能力不强,所以一路读得万分艰难,也成功掉进了东野挖的陷阱之中。
像一位书友讲的,这本书把先入为主发挥到了极致,到后面要扭转自己的观念还真是有些困难。
读推理小说总要有自己的推理过程,不然在真相出来之前毫无头绪觉得乏味,在真相大白之后又无法将所有伏笔和细节一一串联,会失去很多趣味。
而且最好是一口气读完。
书里对于校园暴力的描写也不少,不禁让我思考假如作为一个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做才最合适,才能让所有人受到的伤害最小化。
还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毕竟书中的当事老师做得也并不好。
《恶意》读后感2爱屋及乌的原因来看这本书,只是看,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看完这书后感觉一团浆糊,有点混乱。
他为什么要杀日高?因为怕东窗事发?但是他不知道日高有照片,他不知道谁会有照片,也没有几个人知道他是帮凶。
一个自己知道自己将死之人,还会怕这个?如果还想搞臭日高,他几年前就应该有行动,更何况他俩好了好几年,看来恨意也不是那么大,他年龄这么大,日高都结婚两次,他一次也没有,也不正常,他同事说他基本上不参加活动,他下班后都干嘛?日高又是怎样的人?难道只是一个倔犟的人,他不会在野野口不去上学后去天天叫他上学,应该也有正直的一面,但是又说他欺负他,野野口为什么又去上学?如果不是达成协议,他怎么会心甘情愿上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恶意》有感1000字
作者高雷
东野圭吾是我一直喜欢的一位作家,近期利用闲暇时间看了他的一本名叫《恶意》的书,看完不禁毛骨悚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写作技巧,更多的是这深深的恶意。
在这篇篇幅并不长的作品中,不到三分之一处,《恶意》就一反推理小说一贯的约定俗成的条约,真凶已然落网。
但随之而出的,就是对案犯动机的找寻。
正如其他读者所熟知的那样,东野圭吾是一个很强调作品意外性的作家。
许多推理小说的"意外性"无非是一名在阅读过程中意想不到的凶手,最后让人称奇"完全没想到会是这个人呢",之后留在在脑中的最多是离奇的案件和激动人心的侦破过程。
但是《恶意》的"意外性"却是在于凶手的作案动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的那种恶意。
在这本《恶意》中,他通过凶犯动机的探寻,揭露的是隐隐流串的人性的黑暗面,让我们有机会看清人性究竟为何。
我们很早就有关于人性本善和本恶的探讨,这一个命题,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中就已有争辩。
《恶意》中第一个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东野圭吾在这个作品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我们有机会一窥人性的奥义。
众所周知,人性是复杂的。
而东野圭吾或许已经认识到最简单的东西才是最复杂的。
在他的这个作品中,他将人性极端化和艺术化,通过对被害人和凶手个性的塑造,展露出了最真实的人性。
凶手野野口修杀害了从小学时就陪伴自己到长大成人的好友日高邦彦,这位好友从儿时就一直在帮助他、保护他,这样一个"老好人"最终却遭到了野野口修的毒手。
被害人是善良正直的,他的这种个性由来已久,在他的骨子里甚至没有一点的邪念和恶意存在。
而凶犯是冷血狡诈的,这是我所见到过的最
可怖的凶手了,因为他的言行已经告诉了我,他的内心中没有一点善意的存在。
也正是通过这一正一反的截然不同的人物塑造,我看到了人性的两个极端。
或许借此我看到了最真实的人性。
初读完后的第一感受,便是平淡无奇。
因为小说很早就揭露了凶手是谁。
但是当我合上书本,重新审视这本小说,面对这样的杀人动机,我有了毛骨悚然的感觉。
因为这样的动机太过熟悉,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我们失败时出丑时尴尬时,总有一个很优秀的人站出来为自己解围,而这个人恰恰是自己的好友,这个人是那么的优秀和无懈可击,通过和你的条件相比更加显示出他有多优秀多懂事,父母老师都称赞他,其他伙伴也为你有这样的朋友而羡慕不已。
但是,他从未问过你是否真的需要他的帮助,他从来没有给过你自己站起来、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向众人展示"其实我也可以""我也是很坚强的呢"的机会。
对这样的人你只能心存感激,而内心深处的这种由于妒忌和自卑而产生的恶意,如若经过一点点的积累,最后终会爆发,许多人都会无可奈何被卷入这人性暗夜的深渊。
而野野口修的这枚种子,一经埋下便生根发芽,一发不可收拾。
正是这样,这篇小说的故事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当我读完《恶意》后,再去回想身边的一些小事,陷入了沉思。
也因此,它让我重新审视起自己和别人的待人处事之道。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有,并且难以预测。
甚至有些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野野口修。
所以人性之本,我更加赞成人性本恶之说。
认识到人性本恶,其实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真正应该反省的,是面对着真理,却不敢去正视它。
今天,我们也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性本恶这一基础,才能做到抑恶扬善;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法律教化的作用,才能重视人类文明引导的结果,培养健全而又向上的人格。
《恶意》这本小说,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推理故事,更是一次对于人之本性的思考。
此乃在下拙见,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