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闻摄影手段抓拍
新闻的拍摄技巧有哪些

新闻的拍摄技巧有哪些新闻的拍摄技巧有哪些(一)新闻摄影的抓拍:新闻摄影,是新闻事件适合用摄影表现手法记录和传播的可视形象。
它不同于照像馆人像摄影,“以静对静”,可以说基本上是“一切听众指挥”,而新闻摄影,其基本规律是“动”,“以动对动”。
无论是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商业乃至突发事件的新闻,凡适合用新闻摄影表现的,基本上是“活动”变化的。
比如,领导到某一地区视察,深入工厂、农村考察,有时是不停地“运动”,边走边看,边走边问,要想用照相机把领导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真情真实而感人的拍摄记录下来并加以传播,那就不能“走慢点,等一等”指挥或导演拍摄对象。
这就要靠摄影者的抓拍技巧。
(二)拍摄角度对主体的影响:在新闻摄影中,拍摄角度直接影响着主体,即新闻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的突出。
无论是在任何环境或条件下,摄影者必须始终注意新闻事件主体(主要人物)的变化,死死盯住不放,在其频繁的变化中掌握运用拍摄高度,抓住拍摄时机,充分利用有效的画面构图和现场有限的光源准确曝光,为一幅完美的新闻图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拍摄高度对主体形象的影响:新闻事件主体与环境、条件的变化,往往因拍摄高度的不同,直接影响主体形象,比如,在众多的反映抗洪救灾勇士的新闻图片中,摄影者并不是在同一条件、同一高度拍摄的。
(四)抓拍中构图是先决条件:抓拍,这是新闻摄影中最基本的手法。
而抓拍中构图,构图中抓拍,又是一幅图片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
假若摄影者在新闻事件中从头到尾不注意主体变化,见啥拍啥,主体成了陪体,甚至所要反映的主要事件(主体)被排斥在画面之外,或者说不应该突出的反而突出了,应该在画面中占主导位置的反而不见了,其结果是失败的。
光是突出主体的必要条件:事件现场,其光源受环境影响,要么顺光,要么逆光,甚至微弱光源有时就能达到非常好的摄影效果。
新闻摄影,必须追随新闻事件的主体,随其变化而变化,摄影者合理运用现场光源,恰到好处进行适度的辅助光,不但能弥补现场光源的不足,还能突出主体。
新闻摄影(第四章)

§4.1 :新闻摄影报道的拍摄手段
• 不干涉对象摄影的形成与发展 摄影技术的新发展 纪实主义摄影的产生与发展 新闻摄影的理念 1、萨洛蒙:小型相机·现场光·不干涉对象 2、洛伦特:真实记录所发生事情,不能安排镜头 3、布列松:决定性瞬间
§4.1 :新闻摄影报道的拍摄手段
• 抓拍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1、体现强烈的现场感 2、不干涉事件的进程 3、揭示事件本质瞬间
§4.1 :新闻摄影报道的拍摄手段
• 隐蔽的不干涉对象摄影中的“越界”现象 • 3.身处公共场所,却以特殊手法拍摄个人隐私,
也视为侵权。有时摄影记者虽然身在公共场所, 却利用长镜头吊拍私人领地里的个人私生活, 这也属于侵犯公民隐私权。
• 4.在限制摄影的公共场所,强行拍摄也属侵权。 许多公共场所都作出了限制摄影的规定,摄影 记者的采访拍摄必须得到许可方能进行拍摄。 这些场所通常包括:法庭、监狱、医院、博物 馆等等。尤其要警惕的是医院,因为患病属于 个人隐私。
§4.1:新闻摄影报道的拍摄手段
• 在西方新闻界,到医院拍摄新闻照片,一般都 要经过病人或其监护人的同意。与之相关的, 个人生理缺陷也属个人隐私,未经允许不得拍 摄与传播。因此,在智障学校、聋哑学校、盲 童学校、福利工厂等场所拍摄,一定要得到本 人或家长、监护人的同意。
§4.1:新闻摄影报道的拍摄手段
这名从河南信阳山区农村到
京打工、将丢丢推入深渊的 母亲,被劳动教养两年。
1997
副芹
无面
动 于 衷 的 样 子 。
对 着 被 吸 毒 者 摧 残 得 血 肉 模 糊 的 孩 子 , 竟 显 出 一
年 , 被 解 救 出 来 的 丢 丢 在 医 院 治 疗 时 , 其 母 郭 立
1999年,在河南女子劳教所接受改造的郭立芹与丢丢相见时,曾泪流 满面地表示,出去后一定要在家乡好好地带大自己的孩子。
浅谈新闻摄影中的“抓拍”

浅谈新闻摄影中的“抓拍”作者:尹娜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1期摘要:抓拍在一般人眼中多被看成是摄影的一种方法,其实,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来说,它更应是一种观念,一种立场和一项原则。
没有抓拍,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照片,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摄影记者。
抓拍,就是摄影者在不干涉被摄对象自然活动情况下的拍摄。
这既是它的概念,更是它区别于其他摄影方法的显著特征。
新闻摄影首先必须达到具体事实的真实,同时还必须在事实真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形象的真实和现场气氛的真实。
换言之,事实真实与形象真实的统一,是新闻摄影真实的唯一标准。
关键词:“抓拍”;真实;瞬间;新闻摄影中图分类号:J4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47-02为了吸引读者,为了求得生存。
从事报纸工作的新闻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新闻摄影的独特性、现场性、生动性、真实性。
而实现这些的基本途径就是进行现场抓拍。
在此,我简单谈论下新闻摄影和新闻摄影中的抓拍。
抓拍在一般人眼中多被看成是摄影的一种方法,其实,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来说,它更应是一种观念,一种立场和一项原则。
没有抓拍,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照片,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摄影记者。
抓拍,就是摄影者在不干涉被摄对象自然活动情况下的拍摄。
这既是它的概念,更是它区别于其他摄影方法的显著特征。
一、抓拍的原则:具体事实的真实以实事求是为本质特征的抓拍必须遵循两个规律:其一,在时间上严格遵循现实规定性;其二,在空间上严格遵循现场规定性。
漠视这两个规律的拍摄不属于抓拍,如果违背这两个规律而硬要补拍历史,那是艺术创作,不是新闻报道。
新闻摄影首先必须达到具体事实的真实,同时还必须在事实真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形象的真实和现场气氛的真实。
换言之,事实真实与形象真实的统一,是新闻摄影真实的唯一标准。
因此,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实质就是现场纪实性。
一个坚持抓拍的摄影记者必须自觉投入到各种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无论多么艰险。
浅谈新闻摄影记者抓拍意识

起 “ 比翼齐 飞”。尤其是伴随着改革 上 。如 “ 拍 ” 突 发性 新 闻 时 ,摄 影 记 尊 重 实 际 ,在 客 观 实 际 中发 现 题 材 、发 抓
开放 的不 断深化 ,图片新闻在诸多样式 者要把稍纵 即逝 的拍摄 场景 、对象 ,比 现美 ,并 用满 腔热情去捕捉生活 中的人 的新 闻报道 中 ,更加 显示出不可替代 的 如调整一下 画面中个别人物 的位置 以获 物感情 ,才能摄取到富有真情实 意 、感
对象施加影 响。再如 “ 抓拍 ”特写镜头 有地硬 去制造 。必须 以客观实 际为出发
规定 性和现场规定性 。读者通过 新闻照
新 闻 图 片 作 为 一 种 视 觉 语 言 ,如 的时候 ,摄影 工作者对现场 的控制能 时
何 提 高这 种 视觉 语 言 的真 实性 、直观 更 强 些 。 性及现场 感 ,就要求摄影记者有一种抓
性和现场感 。步人信息 时代 ,如今的新 态 ,还包括不改变原有 环境 ,只在现实 的真实性 。遵 守新 闻的真实性是摄影 记 闻摄影俨然 已经成 为新 闻事业的 一支独 十分杂乱 的环境 中拍摄 。拍 摄者要把所 者最起码 的道德规 范 ,离开 了真 实性 ,
立 “ 兵种 ”,新 闻图片在当今的传播媒 有 的智慧 、精力用在认 真观察被拍者 的 新 闻照 片也就 没有 了任何价值 。新 闻摄 体上被广泛采用 ,它与文字的新 闻报道 活 动 和情 绪 上,用在 选 择理 想 的 画面 影工作者采访要深 人生活 ,深入 实际 ,
二 、 “ 拍 ” 就 是 把 新 闻 摄 影 的 片的画面了解 新 闻事实 ,并 且认 为画面 抓
拍 意 识 。 这 种 抓 拍 意 识 在 新 闻摄 影 中 的 动态 性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 ” 即 “ 所反 映的形象就是真实 的 ,所以摄影 : 抓 捕
论新闻摄影的抓拍与摆拍

论新闻摄影的抓拍与摆拍新闻摄影是一种快速传递事件和信息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这种摄影形式可以瞬间地抓住观众的眼球,让他们感受到事件的实时性和戏剧性。
新闻摄影的核心就在于抓拍和摆拍,抓拍可以让照片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摆拍则可以塑造一种特定的意象和场景。
本文就新闻摄影中抓拍与摆拍进行了探讨。
一、抓拍抓拍是新闻摄影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很多人认为这种摄影形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真实性和即时性。
新闻摄影的抓拍需要经验和技巧,摄影师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某种独特的瞬间,以此来传达事件的复杂性和戏剧性。
抓拍需要摄影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可以抓住照片中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表情和情感,让图像更具感染力。
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快速对焦、把握光圈、快门速度等,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摄影师准确地记录下照片中的细节。
二、摆拍摆拍是新闻摄影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通过精心构图和场景安排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摆拍虽然看起来不那么真实,但是却可以在照片中表达出意向,塑造出特定的主题和意象,让观众对新闻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摆拍需要摄影师构思灵感,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各种元素,如场景、人物和物品等,使得照片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
这种能力需要摄影师自身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感知,对事件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能够在不影响事实的基础上制造人为因素来突出事件的信息点。
三、抓拍与摆拍的比较抓拍和摆拍在新闻摄影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劣。
从表面上看,抓拍更具真实性和即时性,这使得它更适用于报道快节奏的、时效性强的新闻事件,尤其是那些无法预测的灾难和意外事件,例如地震、台风、恐怖袭击等。
抓拍可以捕捉到事件中惊险、瞬间和真实的场景,通过这些照片来呈现事件的紧张性和戏剧性。
然而,抓拍也有自身的弊端,如摄影师可能不会抓拍到最佳的角度和光线,照片中可能出现模糊和曝光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照片的质量和效果。
相比之下,摆拍则更加注重构图和情境的安排,它更适用于那些需要传达思想和信息的新闻事件,例如政治、社会和经济等类别的新闻。
瞬间决定成败——谈新闻摄影的抓拍

道极端化 的表现会使 作 品更加 强烈 、 刺
激。悬念是 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最有力的
终点瞬间 ,对于某 些事件性 新闻来 说, 终点瞬间有 时比起点瞬间 、 高潮 瞬间 具有更多 的信息含量 ,因而新 闻价值更
大。
于繁杂 、 快节奏的生活 , 人们很难停下脚 步来仔细观察一个事物 ,所 以如果把取
象征性瞬间 ,是一 种深沉含 蓄的瞬 间 ,其 画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种若 明若 暗的寓意 , 喻示 了某种 画外之音的内涵。
一
抓本质 。事物的本质经常隐藏在纷 纭复杂的外表之下 ,这就要求摄影 要培
关 键 瞬 间 勿错 过
抓 拍 主 要 是 以 瞬 间 形 象 来 揭 示 新 闻
幅精彩 、 独到 , 有视觉 冲击力且 主
题鲜 明的新 闻图片 ,在拍摄过程 和定格 的一瞬间 ,需要摄影记者不仅仅是对相
机本身技能 的把握 ,而更重要 的是对新
闻摄影瞬 间的把握 ,而瞬间把握依赖于 摄影记者的直觉洞察能力 ,同时伴随着 摄影记者对现实生 活本质 的理解与感情
照 片的趣味性 , 能使作 品更加真实可信 , 还可 以进一步深化主题。细节 能够很好 地表现 出被拍摄物体的内在特征 ,是一 个我们应该注意拍摄 的地方 。每个事物 都有其各 自的独特性 , 以, 所 我们要拍摄 好能反映事物 自身特点的东西 。 抓矛盾 、 高潮 、 极端和悬念 。矛盾是
头条是报纸各版 的头条消息 ,通常
刊登在报纸的左 上角或上半版 。头版头
距、 版面留白等诸元素 的革新 , 每一个小
是 无 法 用语 言 文 字表 达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所 以要 抓 拍
还可以引起人们 的思考 ,拓展作品 的深 度和广度。那些对 比的因素越丰富多样
新闻摄影的拍摄技巧

新闻摄影的拍摄技巧新闻摄影是媒体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照片的表现方式来向读者传递信息。
在拍摄新闻照片时,摄影师需要掌握一些专业的技巧,以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捕捉到重要的时刻和细节。
以下是一些关于新闻摄影的拍摄技巧:1.抓住瞬间:新闻摄影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摄影,因为它需要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关键时刻。
摄影师需要在第一时间反应并按下快门,以便捕捉到最有价值或最能表达故事的瞬间。
2.角度与构图: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和构图是新闻摄影中的重要因素。
摄影师需要找到最能展示事物本质的视角,并通过选择合适的构图方式来突出主体或场景的重要特征。
3.光线:光线是摄影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新闻摄影中,对光线的利用可以帮助创造出更有戏剧性或令人震撼的照片。
摄影师需要注意光线的方向、颜色和强度,以及如何通过合适的曝光来捕捉细节。
4.运用长焦镜头:新闻摄影中常常需要摄影师在远离事物的情况下进行拍摄。
长焦镜头可以帮助摄影师在保持距离的同时捕捉到细节丰富的瞬间。
5.抓拍能力:抓拍能力是新闻摄影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摄影师需要具备快速而准确地对场景进行观察和判断的能力,以便在重要时刻迅速记录下来。
6.色彩与纹理:颜色和纹理是摄影中的重要元素,可以增加照片的视觉效果和吸引力。
新闻摄影师可以通过选择富有色彩对比或突出纹理的场景来为照片增加信息密度和视觉层次。
7.感情与故事:新闻摄影师需要通过照片来传递信息和故事,并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摄影师需要通过观察和连接场景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以及捕捉到能让观众产生共鸣的表情和动作。
8.合法合规:新闻摄影师需要遵守法律和道德准则,在保留新闻真相的同时,尊重个人隐私和人权。
新闻摄影的抓拍让新闻更加鲜活

新闻摄影的抓拍让新闻更加鲜活新闻摄影无疑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镜头捕捉瞬间,将新闻呈现得更加真实、生动、震撼。
作为一种跨界艺术,新闻摄影在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
在新闻行业中,抓拍是新闻摄影最为重要的一环,它让新闻更加鲜活。
抓拍作为新闻摄影的一种技巧,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它能够把新闻事物呈现的瞬间被捕捉下来,通过图片的形式传递给人们。
这些照片能够在短时间内传达事实的信息和情感,尤其是对于一些影响深远、扣人心弦的新闻事件,抓拍能够更好地呈现透露出新闻事件深挚的背后情感和现象。
抓拍作为一种海面性质的新闻摄影技巧,它在新闻领域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通过抓拍,记者们可以轻松地将新闻事件的瞬间表现出来,让当事人的情感、心情、面部表情等更具体地反映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抓拍还能够使新闻事件更加真实、贴近读者,给人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抓拍不仅能够让新闻更加鲜活,还能够加深人们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一次火灾的现场,抓拍的照片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火上的瞬间和现场火灾的慑人场景,能够更好地让读者感受到火灾的危害,提高消防意识。
再比如,泰国清莱洞穴营救事件中,哥伦比亚台球队为救孩子而忍受痛苦的抓拍更能够表现人性中最真实的那一面,呼唤着人们的爱与感动。
如此看来,在新闻事件中,新闻摄影作为一个抓拍媒介的存在,有助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内容和背后所蕴含的价值。
抓拍的靠谱程度,直接影响新闻影响的传播力。
因此,好的抓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最基础的就是境况拍摄技巧的灵活性,准确的预估拍摄时机,凭借一点儿运气和感觉。
更好的抓拍还需要具备摄影师对影像故事的深刻阅读理解力,借助摄影细节表达情感,融入新闻事件以及现场人物本身的特质,让新闻抓拍更加丰富,更具有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往往需要更加强烈的创意和感受力,才能抓住瞬间,表现新闻阵容的灵魂。
总之,新闻摄影作为融入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通过抓拍的方法让新闻更加鲜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不干涉对象摄影
一、不干涉对象摄影含义 →又称抓拍,指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对正在发生的事件
不加以任何干预而进行选择记录的拍摄手段。
新闻现场:摄影记者立足于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真实环境与气氛当 中进行拍摄。 正在进行:摄影记者必须在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进行过程当中, 进行亲眼目击的拍摄。 不加任何干预:摄影记者必须绝对尊重眼前所发生的客观事实的自身 发展规律,不得以任何方式去打断、中止或改变事件的的发展进 程。 选择记录:摄影记者并不是盲目、自然主义地记录事件的任何瞬间, 而必须选择那些有一定思想内涵又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决定性瞬间。
北京奥运会男子足球半决赛打响,在率先进行的 比赛中,尼日利亚4:1战胜比利时。
2006年6月15日,世界杯小组赛中,英格兰球员鲁尼在对阵特立尼达 和多巴哥队时飞身救球。
2007年2月25日,英格兰联赛杯在加迪夫千年球场举行。阿森纳球员 迪亚比在拼抢中踢到切尔西队长约翰-特里的面部。
误会 2012年8月31日,英 国队球员克拉克(左) 进球后误将裁判当队友 拥抱庆祝。当日,在伦 敦残奥会五人制盲人足 球A组的比赛中,英国 队以1比1与西班牙队 战成平局。 新华社记者李俊东摄
柬埔寨洞里萨湖边
战争与对立
布勒松
等待轮流进行足球训练的空当里。 斯科特· 伊克伦德,华盛顿州《贝尔维尤美国人日报》
哈佛大学托儿所 拍摄:肯尼思· 科布勒 《波士顿凤凰报》 日常生活的特写
2011年3月25日,第七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 作品。盖蒂图片社选送的摄影师斯克特· 巴赫布尔拍摄的 《2010澳网》获得体育类组照金奖。
2、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新闻摄影题材与拍摄手段
二、拍摄题材与拍摄手段
新闻事实、题材、性质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 拍摄手段的运用。
第一节 新闻摄影题材与拍摄手段
三、新闻摄影的拍摄题材
1、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具有紧急、激烈、突然等特征。 摄影记者无法也不可能介入与干涉。 2、有些新闻事实的进行与发展没有紧迫、迅猛的特征,但它按 自己的程序发生、发展,有其严肃性和庄重性。摄影记者不能进 行干涉。 3、新闻事实公开地发生、发展,但如果觉察到拍摄行为,就会 中断或转移变化。 4、一些掩人耳目、隐蔽进行的事实一旦发觉拍摄行为便会中止。 5、有些题材可能需要摄影记者出面调度安排。
要领性的指导:
隐蔽相机 隐藏自己 接近对象 掌握火候、揿下快门
(二)隐蔽性枪法 守株待兔法 暗处射击法 突然袭击法 暗渡陈仓法 闪光偷拍法
四、不干涉对象摄影的器材配合
1、相机 135小型相机 2、镜头
标准镜头 广角镜头 长焦距镜头 变焦镜头
优点 符合新闻摄影特性和规律
1、按照事物本来面目进行反映,有利于维护新闻摄影 的真实性。 2、如实展现现实生活场景,洋溢着现实主义的纪实美 感。
二、不干涉对象摄影的形成与发展
诞生于20世纪20~30年代
促成因素:
摄影技术的新发展:
小型相机、高感光度胶卷、闪光灯泡
写实主义摄影理论的崛起 新闻摄影的产生与发展
黛安· 阿勃丝(1923--1971) ,美国著名女摄影家, 被称作摄影界的梵高。
第一位被攻击为不道德的摄影 家,其作品“歌颂”的群体都 是常理中“不上台面的人。而 只要瞥过她的照片一眼,就很 难抹去心中一股难以言喻的不 快情绪。影像中的人物,无论 美丑,都瞪视着镜头。审视, 是被摄影者和摄影者共取的态 度。如果你不够强势,有时甚 至会被一些瞪视的目光所吓住。 无论正常或不正常的人 在她的 镜头下,都有一种极度变态的 倾向:人物是丑陋的,表情是 令人 嫌恶的,穿着是极粗俗的, 空间又充满着腐败的气息。这 些照片是一点和美感也产生不 了关系。
2006年世界杯荷兰球迷
(二)隐蔽性的不干涉对象摄影
3、隐蔽性不干涉对象摄影的优点及产生的 问题 优点:
对被拍摄事物不造成任何影响 具有高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具有相当的揭露性和见证性 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现场气氛
杜瓦诺 《心不在焉》1949年
杜瓦诺 单身汉的白日梦(1952 年)
4.急转式反应 被摄事实由于摄影记者及拍摄行为的出现,突然改变了原来的 进程——事实或是突然出现停顿、终止,或是发展方向产生改 变。 5.对抗性反应 在一些批评、揭露性题材的图象新闻采摄实践中,被摄事实的 当事人为了拒绝被摄,采取了针对摄影机与摄影人员的过激行 为,如用手遮挡镜头、抢夺摄影器材、扯拉胶卷甚至对记者进 行围攻、殴打。
二、不干涉对象摄影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人物
萨洛蒙首创现代新闻摄影技法
小相机+现有光+不干涉对象
洛伦特制定现代新闻摄影最基本的准则 真实记录,拒绝摆拍 布勒松使不干涉对象摄影上升到理论高度, 成为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决定性瞬间”的实践与理论
拍摄:斯科特· 伊克伦德,华盛顿州《贝尔维尤美国人日报》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新闻摄影的拍摄手段
新闻摄影与拍摄手段 不干涉对象摄影 干涉对象摄影
第一节 新闻摄影题材与拍摄手段
一、拍摄手段
→摄影记者摄取照片形象的具体行为方式和方法。
摄影记者的拍摄行为←→被拍摄事物
1、新闻摄影的两条活动线
新闻事实自身发生、发展、变化的活动线。 摄影记者对新闻事实进行观察、判断、拍摄的活动线。
杜瓦诺
还不下课(1956年)
(二)隐蔽性的不干涉对象摄影
问题:
A、画面紊乱无绪,主题不明确
B、画面清晰受诸多限制因素的影响
C、容易错过最佳拍摄时机 D、预先或后续的调查与核实不当容易造成报道失真
(二)隐蔽性的不干涉对象摄影
4、偷拍的要领与技巧
“杰出的摄影记者须有“隐身人”和“变色龙”的法术” “穿隐身衣的摄影家”
第一节 新闻摄影题材与拍摄手段
四、抓与摆的问题之争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新闻界展开了“抓”与“摆”的讨 论,开始触及新闻摄影“真”与“假”的问题。 中國日報社攝影部主任王文瀾曾稱︰“在中國新聞攝影界, 抓拍、擺拍的爭論已與‘文革’一起結束……現在這個問題 已經不是問題了。從‘荷賽’獲獎的照片來看,也有是經過 擺拍、設計、策劃的,但沒有影響照片的真實性和新聞事件 的可靠性,反而通過畫面的設計,提高了視覺沖擊力。不管 你用什麼方法拍攝,抓拍、擺拍,你要達到畫面的效果,應 該是你成敗的唯一標準。”
春运
(一)公开的不干涉对象摄影
3、关于“镜头反应”的问题 被拍摄对象面对摄影镜头时所产生的行 为动作与神态表情上的反应。
两类镜头反应: A、没有或缺少镜头镜头经验的被拍摄对象 B、镜头经验丰富的被拍摄对象
18届突发新闻类单幅铜奖-《台风“灿都”登陆吴川》:台风登陆吴川,来 不及躲避的行人被吹倒。7月22日13时45分,2010年第3号台风“灿都” 在吴川市吴阳镇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阵风15级, 风速高达35米/秒。据初步统计,全市共93.9万人受灾,倒塌房屋689间, 直接经济损失12.48亿元。张锋锋-湛江晚报。
对策 之一:抓拍 之二:隐蔽性拍摄
自然的镜头反应
(二)隐蔽性的不干涉对象摄影 1、含义
→又称偷拍 ,在被拍摄对象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进行拍摄的拍摄手段。
2、偷拍的的适用范围
A、有情节性、故事性的事件 B、一些暴露内幕、揭示真相的题材 C、一些以不愿被拍摄或没有镜头经验的人 为拍摄对象的人物摄影 D、野生动物题材摄影
路透社选送的摄影师阿德里斯· 拉蒂夫拍摄的《求救》获得 战争与灾难类单幅金奖。
《狗接飞盘》。6月16日,狗接飞盘欧锦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 行。狗狗们在比赛中大显身手,上演了一幕幕接飞盘的精彩瞬间。新 华社发(弗尔季· 奥蒂洛摄)
三、 不干涉对象摄影的两种方式
(一)公开的不干涉对象摄影 1、公开的不干涉摄影的特征及适用题材
特征:拍摄行为公开进行,而且不干涉;被拍 摄对象意识到相机的存在,并不因此而改变自 身的进行过程。
适用题材:预期事件,突发事件
(一)公开的不干涉对象摄影
2、公开的不干涉对象摄影对拍摄者的要求
A、预期事件中对被拍摄对象的充分了解和对全 局的把握 B、把握关键性的情景和动作瞬间 C、灵活、快捷地占据与更换拍摄点 D、预期事件中的突发性情节
链接:关于镜头反应和隐蔽性采访
被摄事实主体的镜头反应通常有如下几种: 1.不自在性反应 被摄对象由于缺少被摄体验或其它心理原因,面对记者与摄影镜头, 会产生心理、精神的紧张,表现出动作的不知所措、表情的呆滞与僵 化。
2.配合性反应 一些有被摄经验的被摄对象,面对摄影机与记者的采摄行动,能在情 节的发展中作出一些明显是为在场记者的拍摄提供方便的动作。 3.表演性反应 被摄事实的主体抓住时机把记者的采摄活动当作自己的宣传工具,在 行为与表情上作出有利于自己形象与声誉的表现,而把与自己不利的 某种事实遮掩起来,或者把某种事实加以夸张或美化,以有意的表演 来制造一种假象,利用记者的镜头欺骗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