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 《驿路梨花》导学案

合集下载

驿路梨花导学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益阳万源双语学校鲁吉府一、目标导学1.知识目标①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重点)②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难点)2.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二、自学自研问题一: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什么?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学法指导1】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

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另外,还需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强迫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读完一篇文章,开始时阅读速度每分钟400字,以后逐步提高。

明确:文章写“我”和老余翻越袁牢山,夜晚露宿山中小茅屋的故事。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所有为小茅屋做过好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问题二:文章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设置了哪些误会和悬念?有何作用?【学法指导2】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

明确:两次误会:第一次是13和14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第二次是30—32段,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第一个是7、8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是12至14段,我们认为是瑶族老人是主人,老人不是。

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是29至32段,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问题三:本文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作者是不是完全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呢?这种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学法指导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第一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第一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第15课《驿路梨花》导学案1.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初步感知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熟练阅读课文,自学字词。

◆活动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根据课前查阅资料,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信息。

(1)写作背景《驿路梨花》一文是作者在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

作者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

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

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2)走进作者彭荆风(1929—2018),作家。

江西萍乡人。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作品有《鹿衔草》《断肠草》《蛮帅部落的后代》《绿色的网》《驿路梨花》等。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陡峭露宿喷香暮色掩映驿路菌子麂子撵走修葺竹篾寨子香气四溢恍惚着急晶莹◆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情节1.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人物及事件。

要求:在这片梨花掩映之下有一间小茅屋,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与小茅屋有关的人物,并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

(1)略读要求①按照每分钟400字的速度阅读课文,限时5分钟读完。

②略读时要注意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

③勾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概括他们与小茅屋之间的事件以及他们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填写下面表格。

(2)根据略读要求,进行阅读,找出人物,概括事件,填写表格。

2.根据要求,复述课文故事。

要求:阅读完文章,同学们知道了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那同学们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这些故事吗?(1)请同学们根据表格填写的内容,按照以下两种顺序,复述文章故事。

①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复述。

(完整版)《驿路梨花》导学案

(完整版)《驿路梨花》导学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答案三、整体感知1234(三)理出文章思路:发现小茅屋---投宿小茅屋---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修葺小茅屋---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5(四)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妹妹常来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我”和老余投宿、修葺小茅屋。

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顺叙的记叙顺序。

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6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插叙的记叙顺序。

合作交流一、景物描写1)开头连用三个动词“挨”“延伸”“消失”,描写山势,紧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由近及远,写出了山之高,之大,之多,山的险峻。

7着意渲染我和老余找不到住处的着急心情。

这些都为后文写发现小茅屋做铺垫。

2)第四段,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梨花,实写a)写出了梨花林的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b)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c)为下文投诉小茅屋做铺垫;83)第27段,我梦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第二次写梨花,虚写a)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梨花林之美,b)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c)为后文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埋下伏笔。

4)第37段,结尾处在写梨花,实写内容上:实写梨花,点题点人物,借花喻人,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比喻雷锋精神9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中心二、悬念设置悬念一: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悬念二:第三部分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悬念三;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10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

《驿路梨花》导学案及答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及答案

驿路梨花课文精讲〖主干知识〗1、给下边加点字注音。

驿路()花瓣()喷香()撵走()麂子()修葺()好奇()干草()陡峭()2、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山一()米一()新月一()人家一()梨树林一()门一()夜风一()明火枪3、解释下边各词在文中的意义。

①延伸:②迷茫:③简陋:④悠闲:⑤恍惚:⑥暮色:⑦红润:⑧漫步:⑨晶莹:⑩折损:4、文学常识填空。

《驿路梨花》一文的作者是_____,江西萍乡人,作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鹿衔草》等。

5、《驿路梨花》一文如果全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人物的出现依次应该是:解放军——梨花姑娘——哈尼小姑娘————和。

〖点击思维〗1、注意“麂”不要读成“lù”;“陡”和“徙”“徒”写法相近,但读音完全不同;“喷”“好”“干”都是多音字,在此处应分别怎么读?2、量词是指代表事物单位的词语,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说法。

如:可以说“一杆枪”“一枝枪”“一把枪”等,但不能说“一个枪”。

3、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推测、解释,不能仅仅看词语的字面意思。

4、彭荆风在1956年与人合写了电影文学剧本《边塞烽火》《芦笙恋歌》,后拍成了电影,受到好评,你看过这两部电影吗?5、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记叙顺序。

【规律方法】〖理清结构〗“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和梨花妹妹解放军〖语言特色〗《驿路梨花》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其一,描述语言中蕴含了作者深浓的情感,并为情节的发展作好有力的铺垫。

如:“山,好大的山呵!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第一句就用反复的手法,感叹的语调描绘了山之大。

又用“挨”、“延伸”、“消失”几个动词,由远及近描写了山之险,山之多。

从语句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在赞叹边陲山区美景的同时,难以掩饰的“日暮途穷”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茅屋的出现作了有力的铺垫。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3.本文的写作特点°4.本文的中心°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记叙的顺序°学习难点: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自主学习一、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朗读2遍,疏通字词障碍;默读2遍,对文章的基本情节有所了解°2.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即活页本)上°二、预习检测:背景资料:《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2.给加点字注音:驿.路()露宿..()竹蔑.()喷.( )香撵.()走麂.子()恍.惚.()修葺.()着.()想折.()损菌.()子3.解词:(1)陡峭:(2)修葺:葺,(3)恍惚:(4)修长:修,三、整体感知(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二)依据表格内容,分别概括出这五件事:1.2.3.4.5.(三)理出文章思路:()小茅屋---投宿小茅屋---()---()小茅屋---()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知识点: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四)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建造和照看来叙述,文章中的几件事该如何安排呢?知识点: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的记叙顺序°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的记叙顺序°合作交流一、景物描写1.勾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2.交流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二、悬念设置知识点:关于“悬念”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找出文中的3处悬念°三、揣摩语言步骤:1.划出关键词°2.找出陈述对象°3.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一)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二)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三)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质疑探究本文哪些地方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是什么?《驿路梨花》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二、预习检测答案略三、整体感知(三)理出文章思路:发现小茅屋---投宿小茅屋---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修葺小茅屋---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四)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妹妹常来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我”和老余投宿、修葺小茅屋°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顺叙的记叙顺序°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插叙的记叙顺序°合作交流一、景物描写1)开头连用三个动词“挨”“延伸”“消失”,描写山势,紧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由近及远,写出了山之高,之大,之多,山的险峻°着意渲染我和老余找不到住处的着急心情°这些都为后文写发现小茅屋做铺垫°2)第四段,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梨花,实写a)写出了梨花林的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b)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c)为下文投诉小茅屋做铺垫;3)第27段,我梦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第二次写梨花,虚写a)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梨花林之美,b)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c)为后文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埋下伏笔°4)第37段,结尾处在写梨花,实写内容上:实写梨花,点题点人物,借花喻人,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比喻雷锋精神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中心二、悬念设置悬念一: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悬念二:第三部分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悬念三;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三、揣摩语言答案见教参质疑探究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结尾引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了对梨花姑娘的赞美之情,称颂梨花姑娘的精神也就是雷锋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第15课《驿路梨花》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5课《驿路梨花》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5 驿路梨花【学习目标】1.通过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构思的巧妙,学习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感受文中的朴实民风,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学习重点】1.通过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构思的巧妙,学习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感受文中的朴实民风,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学习难点】1.通过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构思的巧妙,学习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彭荆风,当代作家。

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文化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

打例“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

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

2.写作背景《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当时,作者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

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作者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作者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作者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预习导学】1.生字词注音。

山寨()撵走()扛着()驿路()迷茫()陡峭()露宿()竹篾()简陋()悠闲()修葺()晶莹()折损()【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2.依据“我”和老余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哪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合作探究】1.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驿路梨花导学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的构思特点及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的构思特点及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导学流程导入新课: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请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

(一)基础感知:给下列划横线字注音。

2.(1)理出文章思路并填写表格:()小茅屋---()小茅屋---()---()小茅屋---()(2)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3.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建造和照看来叙述,文章中的几件事该如何安排呢?二、堂测堂练追根溯源,寻找主人。

思考: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是瑶族老人吗?是梨花吗?是梨花的妹妹吗?是解放军战士吗?【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1.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2.学习心怀善良、感恩与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重点】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学习难点】学习心怀善良、感恩与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过程】一、导学流程(一)细读课文,写法探究1.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思考:(1)“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发生了几次误会?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二)细读课文,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1.分析文章中的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五写梨花,各有不同思考: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三)梨花绽放,处处花香1.思考: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梨花”绽放的体现呢?2.思考: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何妙处呢?二、堂测堂练本文哪些地方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驿路梨花》精品导学案(附答案)

《驿路梨花》精品导学案(附答案)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中,既体现出了双基教学,也在高效课堂上注重了重要环节的描写。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驿路梨花》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理解文章巧妙的构思,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梨花的深刻含义。

3.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

2.理解文章巧妙的构思,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梨花的深刻含义。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巧妙的构思,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梨花的深刻含义。

[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用自己的善良、爱心撑起一路后来人的欢乐笑颜。

梨花美,人情暖,中华美德自在心间。

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时时开,善良、热心、文明、乐于助人的精神本就该你我相传,代代相传。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彭荆风走进哀牢山,走向驿路梨花海,看一看它养了谁的眼睛,暖了谁的心田,魅力何在!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当代作家。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

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中、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驿路梨花》等。

2.背景资料文革时期,作者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驿路梨花》导学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
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3.本文的写作特点。

4.本文的中心。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记叙的顺序。

学习难点: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朗读2遍,疏通字词障碍;默读2遍,对文章的基本情节有所了解。

2.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即活页本)上。

二、预习检测:
背景资料:《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

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

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
对比,以鞭笞丑恶。

2.给加点字注音:
驿.路()露宿
..()竹蔑.()喷.()香撵.()走麂.子()恍.惚.()修葺.()着.()想折.()损菌.()子
3.解词:
(1)陡峭:(2)修葺:葺,
(3)恍惚:(4)修长:修,
三、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出现顺序人物所做好事做好事的目的时间
1
2
3
4
5
(二)依据表格内容,分别概括出这五件事:
1.
2.
3.
4.
5.
(三)理出文章思路:
()小茅屋---投宿小茅屋---()---()小茅屋---()
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
知识点: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
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四)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建造和照看来叙述,文章中的几件事该如何安排呢?
知识点:
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

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的记叙顺序。

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的记叙顺序。

合作交流
一、景物描写
1.勾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

2.交流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悬念设置
知识点:
关于“悬念”
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

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找出文中的3处悬念。

三、揣摩语言
步骤:1.划出关键词。

2.找出陈述对象。

3.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一)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
(二)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

(三)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质疑探究
本文哪些地方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驿路梨花》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
二、预习检测答案略
三、整体感知
(一)填表
出现顺序人物所做好事做好事的目的时间
1“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十多年后的某天早上
2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后来人同上,及前一天晚上
3梨花妹妹常来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姐姐接的班几年前,姐姐出嫁后
4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十多年前路过时
5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解放军盖小茅屋后至她出嫁前
(二)概括事件:

(三)理出文章思路:
发现小茅屋---投宿小茅屋---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修葺小茅屋---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四)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妹妹常来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我”和老余投宿、修葺小茅屋。

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顺叙的记叙顺序。

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插叙的记叙顺序。

合作交流
一、景物描写
1)开头连用三个动词“挨”“延伸”“消失”,描写山势,紧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由近及远,写出了山之高,之大,之多,山的险峻。

着意渲染我和老余找不到住处的着急心情。

这些都为后文写发现小茅屋做铺垫。

2)第四段,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梨花,实写
a)写出了梨花林的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
b)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
c)为下文投诉小茅屋做铺垫;
3)第27段,我梦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第二次写梨花,虚写
a)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梨花林之美,
b)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
c)为后文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埋下伏笔。

4)第37段,结尾处在写梨花,实写
内容上:实写梨花,点题点人物,借花喻人,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比喻雷锋精神
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中心
二、悬念设置
悬念一: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
悬念二:第三部分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悬念三;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

三、揣摩语言
答案见教参p66页
质疑探究
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结尾引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了对梨花姑娘的赞美之情,称颂梨花姑娘的精神也就是雷锋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