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茶文化的介绍

合集下载

中国贡茶发源地宜兴茶叶传承与创新之浅见

中国贡茶发源地宜兴茶叶传承与创新之浅见

中国贡茶发源地宜兴茶叶传承与创新之浅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各地的茶叶种植和制作工艺。

宜兴,作为中国贡茶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以优质的茶叶闻名于世。

宜兴茶叶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茶叶制作工艺和传承方式更是独具特色。

在当今茶叶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宜兴茶叶的传承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宜兴茶叶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中国茶文化。

一、宜兴茶叶的历史与发展宜兴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长江下游,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茶叶的种植。

宜兴茶叶的种植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唐代,宜兴就有茶叶的种植和加工。

宜兴所产茶叶曾多次被作为贡品献给朝廷,因此有“中国贡茶之乡”的美誉。

宜兴茶叶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太湖边的狮子山、龙山、黄龙山等地,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都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同时宜兴茶叶的加工工艺也颇为讲究,宜兴人将茶叶的采摘、晒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发展得非常完善,制作出的茶叶香气扑鼻,口感鲜爽,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二、宜兴茶叶的传承宜兴茶叶的传承是宜兴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宜兴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茶文化传统,而这些传统则是通过家族、师徒传承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宜兴的茶农们通过亲身实践和口口相传的方式,将种植和制作茶叶的技艺传承了下来。

他们将自己对茶叶的理解和技艺传授给后人,使得宜兴茶叶的品质得以保持和提升。

除了家族和师徒传承的方式外,宜兴还成立了不少茶叶合作社和茶叶协会,通过这些组织将茶叶制作的技艺和经验进行集中整合,加以推广和传承。

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将宜兴茶叶的制作工艺保留下来,同时也有利于茶农们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宜兴茶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是保持宜兴茶叶传统品质的基础,而创新则是宜兴茶叶发展的动力。

在当今茶叶市场,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都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宜兴茶叶产品也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

宜兴茶叶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宜兴历史文化概述

宜兴历史文化概述

宜兴历史文化概述宜兴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宜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左右,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宜兴曾经是吴、越、楚、齐等多个古代王朝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中国陶瓷之乡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宜兴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宜兴紫砂陶。

宜兴紫砂陶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宜兴的紫砂陶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

宜兴的紫砂陶制品以其精美的外观和实用性而受到广泛的赞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宜兴还以其丰富的茶文化而闻名于世。

宜兴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品质。

宜兴的茶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品种和制作工艺。

宜兴的茶叶以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而受到广大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宜兴的茶文化不仅体现在茶叶的制作和品鉴上,还体现在茶道、茶艺等方面,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除了紫砂陶和茶文化,宜兴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文化景点和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宜兴市博物馆、宜兴市文化艺术中心、宜兴市图书馆等。

这些文化设施不仅展示了宜兴的历史和文化,还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和了解宜兴的机会。

此外,宜兴还有许多古建筑和古遗址,如宜兴古城遗址、宜兴文昌阁等,这些古迹见证了宜兴的历史变迁,也是宜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宜兴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体现在人文和精神层面。

宜兴人民热爱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和谐,尊重长辈,崇尚孝道。

宜兴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民俗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宜兴人民的生活,也传承了宜兴的历史文化。

总之,宜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宜兴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是宜兴紫砂陶和茶文化。

宜兴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体现在人文和精神层面。

宜兴的历史文化是宜兴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中国贡茶发源地宜兴茶叶传承与创新之浅见

中国贡茶发源地宜兴茶叶传承与创新之浅见

中国贡茶发源地宜兴茶叶传承与创新之浅见作为全球知名的茶饮品牌,贡茶在中国茶文化的推广和传承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而这一品牌所使用的茶叶的发源地是江苏省宜兴市,这里被誉为“茶乡之母”,有着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历史和深厚的茶叶生产技术底蕴。

本文将对宜兴的茶叶传承与创新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宜兴茶叶的历史与文化宜兴地处苏中,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种植茶叶。

据史书记录,早在东汉时期,宜兴已经开始种植茶树,一直传承至今。

宜兴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其中以紫砂壶和龙井茶著名。

紫砂壶是宜兴的代表性工艺品,制作方法传承至今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

而龙井茶则是宜兴茶叶中的一大名品,其产地在于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龙井茶品质卓越。

二、宜兴茶叶传承的挑战虽然宜兴的茶叶文化历史悠久,但是受现代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影响,很多传统的茶叶生产技艺和方法都面临失传的风险。

这种趋势对龙井茶、碧螺春等传统宜兴茶叶产业所带来的影响尤其大,这些传统茶叶的制作涉及很多细节上的工艺和技巧,如果失去这些传统方法的话,可能会严重损害宜兴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为了保护和传承宜兴的茶叶文化,许多当地政府和企业开展了茶文化保护和创新的工作。

一方面,在一些宜兴的茶叶生产企业中,传统的茶叶制作技术被重新挖掘和利用,以保证传统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同时,也不断尝试升级和改良工艺方法,以适应现代消费者口味的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和茶文化组织也开始开展茶叶文化研究和推广工作,鼓励更多年轻人来投身茶叶行业,加强宜兴茶叶文化的传承。

四、贡茶与宜兴茶叶的协作作为中国知名的茶饮品牌,贡茶在推广中国茶文化和宜兴茶叶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贡茶的茶叶鲜叶都采自宜兴地区,选择当地优质茶叶,也为宜兴茶叶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贡茶还一直坚持使用新鲜的健康食材来制作茶饮,在不断升级改良产品口感的同时,也为宜兴茶叶的创新和推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总之,宜兴是中国茶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

浅谈宜兴紫砂与茶文化

浅谈宜兴紫砂与茶文化

浅谈宜兴紫砂与茶文化宜兴,古称荆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县,次年改名“阳羡”。

公元976年,宋太宗定名“宜兴”。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之滨,东濒太湖,南邻浙,皖,平方公里,境内山水相依,地貌丰富,人杰地灵,境内山峦起伏,林木茂盛,景色迷人。

由于上古时期地质的自然变迁,形成了宜兴境内复杂的地质地貌,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陶土,极适合陶瓷烧制。

在世界的版图上,究竟有一种什么土能和金玉媲美?“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这一丸土”就是宜兴的紫砂!紫玉金砂是对宜兴紫砂最珍贵的比喻。

宜兴是陶都,紫砂、均陶、精陶、彩陶、青瓷被誉为宜兴“五朵金花”,其中紫砂陶为陶中瑰宝。

长久以来宜兴一直是陶瓷行业中的一颗明珠,特有的天然矿土——紫砂蜚声中外,这里也是世界紫砂文化源远流长的发祥地。

中国和陶瓷在西方字典里,是同一个单词“CHINA”,陶瓷,成为世界认识中国最初的窗口之一。

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

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成为独步世界的艺术品。

17世纪,紫砂壶通过海路运往西方,被欧洲人称为“红色瓷器”,并仿制成了欧洲第一批茶用陶器。

在一系列世界博览会中,紫砂壶屡获金奖,陶都的美名誉满乾坤。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雄踞传统手工技艺首位的,就是宜兴紫砂。

古往今来的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

紫砂,见证着中华文明不断地发展。

从普遍的文化意义上说,宜兴紫砂壶艺是文化的结晶。

宜兴紫砂壶艺由泥做成,自然具有物质的形态;壶艺的形态设计、所用颜色及浓淡,寄寓着制作人的情思,又不能不带上时代的烙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风格。

要揭开中华文化之谜 ,“天人合一”就是钥匙。

紫砂是上天赐给宜兴的神物 ,经能工巧匠之手而完成 ,蕴涵天地之灵气。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上说 ,宜兴紫砂壶艺包孕着中国文化的基本因子:土、水、火、人。

因而说宜兴紫砂壶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在是恰如其分。

宜兴紫砂壶艺是泥土的杰作。

宜兴的茶文化介绍

宜兴的茶文化介绍

宜兴的茶文化介绍宜兴的茶文化介绍中国是茶的故乡。

宜兴产茶,始于东汉以前,且代有名茶。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浙西以湖州上,湖州生长城县(今长兴县)顾渚山谷,……常州次,常州生义兴县(今宜兴)君山悬脚岭北峰下”。

唐萧宗(756-761年)时,产于宜兴与长兴交界处的“顾渚紫笋”茶被列为贡品,并设立了贡茶院,专事贡茶的生产。

每年采制的第一批贡茶,需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地赶在朝廷兴办“清明宴”前送到,称作“急程茶”。

故诗人卢仝绘灸人口的’《七碗茶歌》中有句:“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明清两朝,宜兴产茶仍为贡品。

明代产于宜兴、长兴的罗界茶,更是驰名海内。

《秩园杂佩》的《庙后茶》这样评价界茶:“阳羡茶数种,齐为最;齐数种,庙后为最。

”各朝各代制茶技术和饮茶方式的不同,制约和决定了茶具的流变。

唐代通行饼茶,将茶叶采下,入锅蒸后,于臼中捣烂,在茶模中拍实,中间穿洞,放到茶焙上烤干,封装即成。

饮茶则采用“煎茶法”,因不得不煮,其味乃发。

从茶饼上取下一块,经烤炙,碾成粉末,入水加盐煮烧,然后以注子将茶汤倾入茶碗饮用。

茶汤呈现绿色,因而“千峰翠色”的越窑青瓷碗,特别是秘色瓷碗,以其更能衬托茶色而成为茶具首选。

宋朝虽仍流行饼团茶,但饮茶与斗茶却均取“点茶法”。

即将团茶碾碎,置盏中,注少量沸水调成糊状,待滚水烧到不老不嫩时,以长弯流之汤瓶注入盏内,同时用茶宪充分击打,使之成为乳状茶液。

宋人尚口茶,所以建窑烧造的紫胎黑釉盏最受欢迎。

如茶学家蔡襄在《茶录》中记述:“茶色口,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纽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垢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到了元代,豪放粗犷的蒙古人入主中原,不好宋人饮茶的繁礼绸节,于是散茶大行其道,大多直接饮用青茗或毛茶。

明初,洪武帝朱元璋更下诏废除进贡团茶。

从此饮茶进入了散茶泡饮的新时期。

“自泡茶之法兴,阳羡砂壶始名于天下。

”。

中国贡茶发源地宜兴茶叶传承与创新之浅见

中国贡茶发源地宜兴茶叶传承与创新之浅见

文 钱俏枝中国贡茶发源地宜兴茶叶传承与创新之浅见“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为国饮、国人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将近5000年。

那片小小的树叶,从寻常百姓家,到步入宫廷,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早已深深地扎根在国人心中,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中国贡茶,是古代专门进献给皇室朝廷,供帝王将相享用的特制茶叶,中国的许多历史名茶都来自贡茶。

贡茶又分“民贡”和“官焙”,“民贡”是地方官员发现的当地的珍稀之物,主动进献给皇室的土特产品。

宜兴,坐落在江苏南部、太湖西岸,古称“荆邑”“阳羡”“义兴”,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享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等美誉。

宜兴位于北纬31°07′~31°37′,东经119°31′~120°03′,正值茶叶的“黄金纬度带”。

常年雨量1158~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7~16℃,常年日照1988小时,无霜期235~239天。

土壤以黄棕壤、黄红棕壤为主,pH5.0~6.5,适合茶树生长。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出产顶级茶青的先天条件,使得宜兴成为江南最古老的茶区、江南茶文化重要发祥地和中国贡茶的发源地。

一、古代宜兴的茶叶概况(一)汉代汉书《桐君采药录》①云:西阳(县)——见“茗”及“苦菜”条,巴东(县)——见“茗”条,晋陵(县)——见“茗”及“苦菜”条,庐江(县及郡)——见“苦菜”条……晋陵乃常州别称,自古常州境内唯一产茶地就是其属现宜兴,当时称“阳羡”。

唐代陆羽在《茶经》卷下“之事”中也曾引用《桐君录》中“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之说。

《桐君录》即《桐君采药录》别称之一。

明代周高起(1640年前后) 所著 《洞山岕茶系》 中记载:“相传有汉王者,栖迟茗岭之阳,课童艺茶, 踵卢仝幽致。

”从历史文献和汉代考古看,西汉时,贵族饮茶已成时尚,东汉可能更普遍些。

陶都宜兴.pptx

陶都宜兴.pptx
陆羽的陶瓷雕塑
卢仝草堂
湖父山的茶园
宜兴三绝:金沙泉
好壶、好茶,自然要配金沙泉这片好水。 金沙泉,古为贡泉,杜牧诗云:“泉濑黄金涌,芽茶紫壁截。”前者指的就是金沙泉,后者指的正是阳羡紫笋茶。在紫砂壶发明并被广泛使用以来,人们发现将紫砂壶与阳羡紫笋茶和金沙泉相配,能烹煮泡出味道绝佳的茶。从此,紫砂壶、阳羡茶和金沙泉变成了宜兴陶都的金字招牌,历经千年仍被广为推崇。
五朵金花:青瓷
宜兴不仅拥有悠久的陶史,更拥有令人赏心悦目的陶器。其中最负盛名的包括两晋的青瓷、宋明的均陶、明清的紫砂以及当代的彩陶和精陶,它们被誉为宜兴陶艺的“五朵金花”。其中,青瓷色泽青翠,被誉为“东方的蓝宝石。青瓷的手工拉胚技术堪称一绝,陶瓷艺人用一双灵巧的手,让泥在手中变成可方可圆、造型独特、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这个过程是艺术创作的过程,每一件陶瓷都书写着陶瓷艺人不朽的艺术人生。
陶都傍晚,静谧清幽
两个文物保护单位:骆驼墩遗址
宜兴成为陶都,得益于天时之运。 宜兴骆驼墩遗址现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此地出土了大量7000多年前的陶器,把宜兴制陶史推进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宜兴陶文化史的空白,为宜兴的陶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宜兴——当之无愧的古老的陶文化发源地。
陶都——宜兴
一绝紫砂壶二绝阳羡茶三绝金沙泉
宜兴三绝
五朵金花
一代宗师: 顾景舟
一座城: 宜兴古城
两个文物保护单位
青瓷均陶紫砂精陶美陶
骆驼墩遗址 前墅龙窑
一座城:宜兴古城
宜兴古称“阳羡”或“荆邑”,以陶都闻名,风景优美,素有“宜兴不厌万回游”的美称。苏轼一生四次到宜兴,留下了“买田阳羡我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的诗句。
顾景舟教弟子制壶
顾景舟传授制壶经验

茶文化作文

茶文化作文

茶文化作文茶文化作文15篇茶文化作文1俗话说“人生如茶”,的确茶苦中带甜,如人生般只有细细品味,才能读懂其中。

“茶”是中国古代饮食的精髓,它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次跟随小记者活动,我们参观了“宜兴阳羡茶文化博物馆”,使我了解了许多茶不为人知的知识,更是体会到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宜兴阳羡茶文化博物馆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步入博物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宜兴万亩茶园的壮观景色,一大片茶的绿洲,让人的心情一下子辽阔起来。

博物馆总共有七个展厅,全都是围绕“茶文化”所展开的,每个展厅都是那么精美绝伦,各有着不同的特色。

它们一步步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说明“茶文化”,让我们充分的知道其中。

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在第二展厅讲述的唐贡茶的制作程序和工具。

唐朝叫作吃茶,和现在我们所谓的喝茶是截然不同的。

听讲解员说,那时候的人是把茶做成饼状,然后在当点心吃下去的。

茶饼的制作竟十分复杂,需要整整七步骤:采、蒸、捣,拍、焙、穿、藏,只有这样才能做成。

在展厅内,电视屏幕中还为我们详细展现如何做茶饼。

我怎么都没想到,看起来如此简易、不起眼的茶饼,居然要用这么多且复杂的过程。

现在想来,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们聪明的智慧。

参观完第二展厅,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第三展厅。

它展示的是历代咏阳羡茶的茶诗,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梅尧臣、文征明、陈维崧和卢士登等历代名人学士都为阳羡茶留下了佳句。

小小的“茶”,竟然让诸多的古代名人都写下了赞美的诗,足够证明、赞扬茶文化的深远、悠久。

还有其他的厅,它们也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

啊,中国的茶文化!你将永远让我们铭记,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茶文化作文2我想,在我国较为著名的文化里,茶文化必有一席之地。

茶,这个对普通人而言是个陌生又贴切的名词。

在我国,它家喻户晓,在世界,它的知名度也曾不低于电视上的任何一个大明星。

最重要的,只要是真正喜欢茶的人,就决不会抱有三分钟热度的心态,茶,究竟魅力何在?大多数人对茶的值观是:苦,涩,没白开水好喝,而少部分人喝茶的理由让人碲笑皆飞:减肥,解油腻,最近还冒出了个消食的说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兴茶文化的介绍
大致在唐代肃宗年间,常州剌史李栖筠开始,每当茶汛季节,常州、湖州两地太守集会宜兴茶区,并且唐皇特派茶吏、专使、太监
到宜兴设立“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贡茶的
任务。

采下来的嫩茶,经焙炒好后,立即分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
兼程送往就京城,赶上朝迁的“清蝗宴”。

当时称此种茶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误。

诚可知,江苏宜兴距京城(今北京)有数千里之遥,不知累坏了多少驿役?累死了多少骏马?……正如唐代诗人李郢(茶山焙焙歌)诗曰:
“阳羡贡茶”,产于宜兴的唐贡山、南岳寺、离墨山、茗岭等地。

“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

明代周高起,
在他的《洞山茶系》中赞曰:“阳羡茶”以“淡黄不绿,叶茎淡白
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1.赏茶:由茶罐直接倒茶入茶荷,利于我们观赏茶叶。

宜兴式泡法将用手抓取茶叶的方式改进,用来赏茶的茶具叫“茶荷”,取其
清新脱俗之意。

2.温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半满即可,再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池中。

3.置茶:将茶荷的茶叶拨入(置入)壶中。

4.温润泡:注水入壶至满,盖上壶盖后立刻倒入茶海或茶盅。

(目的是让茶叶吸收温度和湿度,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有助于第一
泡的茶性展现。

5.温茶海:将温润泡的水倒入茶海中温热。

6.温杯:利用茶海中的茶水温茶杯。

有温杯跟没温杯,会影响倒茶汤温度,温度约相差3-5℃。

7.第一泡:将适温的热水冲入壶中,时间依所冲泡之茶叶而定。

8.干壶:执起茶壶,先将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沾去壶底的水滴。

9.倒茶:将茶汤倒入茶海(茶盅)中。

10.分杯:将茶海(茶盅)中的茶水倒入茶杯中之八分满为宜。

11.去渣:
(一)先清洗壶盖;
(二)以渣匙将壶中之茶渣清出。

12.洗壶:冲水入壶约二分之一,将剩余茶渣清出。

13.倒渣:将余渣倒入池中。

14.倒水:将茶池中的水倒掉。

15.还原:客人离去后,去渣、洗杯、洗壶,一切归位,以备下
次再用。

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
江南地区为代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地区为代表),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

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树。

现在中国
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其中也包含甘肃、湖南,湖北的一
些地区。

十五世纪初,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采用“茶寄合”的大众
化形式。

吸收“茶数寄”的品茶论证和鉴赏茶具的内容,结合佛教
庄严肃穆的仪式。

创立了茶道艺术。

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


后由禅门逐渐普及民间,形成20多个流派。

如内流、乐流、细流、
织部流、南声流、宗偏流、松尾流、石洲流等,十六世纪后期丰臣
秀吉时代的茶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

创立了最大众化的
“一派茶道”又称“千家茶道”后来,千利休子孙分三支,又称
“三千家”。

“一派茶道”在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深。

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为茶道宗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