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第10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016/10/18
16
第十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
八、例题 6.从菲利普斯曲线推导总供给曲线。
2016/10/18
17
第十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
八、例题 7.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有何区别?
(1)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在做出决定之前,对将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量做出的估 计。如企业决策要考虑当前收益率,还要对未来收益率做出预期。 (2)新古典综合学派和货币主义采用“适应性预期假说”:认为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情况的预期, 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适应已有情况而调整的。但对任一给定时期来说,他们对任一经济变量的未来情 况的预期值则完全取决于过去和当前已有数值得加权平均数。人们在形成对现期的预测价格时,要考虑 上一期的预测误差,当上一期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要相应地减少;反之,则 相应增加。 (3)所谓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 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实际上,这一假设包含三个含 义:第一,作出经 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第二,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 一 切信息。第三,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用通俗的语言来说,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 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 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第十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
本章框架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 假说 货币主义主要观点 政策主张 基本假设 济模型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 论和共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和经 模型的主要观点和政策 含义 假设条件及特征 新凯恩斯主义 名义黏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 AD AS模型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ADAS模型.

10.1 总需求曲线 (AD Aggregate Demand)
■总需求 ◆总需求:一定时期内,对本国产品和劳务的 需求总量。 ◆包括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 求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AD=C+I+G+(X-M) ◆总需求=GDP=总支出
W/P1 N2 N0 N1
NS
ND N
劳动供给和需求曲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假设: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不
能进行调整。
◆萧条时,劳动力和资本大量闲
置。收入增长,货币工资和物价 水平保持不变。
P P1 P0
AD0
AD1
◆在到达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前,
能以不变价格水平,提供任何数 量的国民收入。
AS
y*
y0
y=f(N,K)
N0 N* 宏观生产函数
N
古典总供给曲线
◆根据货币工资与价格水平进行调整所需要的时间的长短,
分为三种总供给曲线:古典、凯恩斯和常规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
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
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曲 线。
◆假设:实际工资能随时调整,使劳 动市场达均衡。就业不随价格变动而 变动,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产量 位于潜在产量、或者充分就业的水平 上,不受价格影响。
N1
N0
N2
N
劳动市场均衡
■短期宏观生产函数
◆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很大,新的投资流量在短期内对于资
本存量的影响很有限。可把资本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 将K作为常数处理。 y=f(N,K)
y
◆表明:一定技术水平和资
本存量下,经济社会的产出 取决于就业量。 ◆总产出随着就业量的增加 而增加,但是随着总就业量 的增加,总产出按照递减的 比率增加。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一、思考题1.凯恩斯怎样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2.说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要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与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
4.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5.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均衡收入是怎样被决定的?6.什么是乘数理论和加速原理?7.什么是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推导?8.IS—LM模型怎样说明均衡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同时决定?如出现不均衡说明调整与达到均衡的过程。
9.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如何影响均衡收入与利息率?10.简述开放的IS—LM模型及怎样同时达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11.对IS—LM模型的分析与借鉴。
二、计算题1.假定货币供给量为M,价格水平为P,货币需求L=ay-br,(1)求出LM 曲线的表达式;(2)试从表达式分析影响LM曲线斜率的因素。
2.假设一个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是C1=1000+0.8Y,I=500。
求出(1)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若实际为8500,非自愿存货如何变动?(3)若投资增加500,收入增加多少?(4)若消费函数变成C2=1000+0.9Y,投资仍为500,收入、储蓄是多少?投资增加500,收入增加多少?(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3.假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四部门为:C=100+0.9(1-t)Y,I=200-500r,NX=100-0.12Y-500r,G=200,t=0.2,L=0.8Y-2000r,MS=800。
试求(1)IS曲线;(2)LM曲线;(3)双重均衡时r与Y;(4)双重均衡时,C、I和NX。
参考答案:一、思考题1.答:《通论》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认为传统理论不符合事实,只适用于特殊情况,只有他的宏观经济理论才是普遍适用的“一般理论”,强调《通论》中的“通”字。
凯恩斯指出:“如果正统经济学有错误的话,其病不会在其上层建筑,而在其前提之不够明白,不够普遍。
”凯恩斯批判了传统理论:首先,指出真实工资不等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因为在货币工资没有变动,真实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时,工人仍然愿意受雇而不退出劳动市场,这说明真实工资大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效用。
ISLM模型

• 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 消费函数用来表示消费与收入 之间的关系。公式: C • 图1 • C = F(Y)
• 也有一些消费不取决于收入, 这种消费支出称为自发消费。 因此可得一般形式的消费函数 C = C + MPC • Y
450
C=C0+ bDI C0
O • 储蓄函数用来表示储蓄与可支 S 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公式: 图2 • S = F(Y)
Y
1 1 c
A
ACI
• 再次回顾一下蜜蜂的寓言
• 效率与公平的兼顾是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深度思考
• ―我们刚吃上肉,你们又吃菜了;我们刚 吃上糖,你们又尿糖了;我们刚能歇会 儿不用出汗,你们又去健身房、桑拿房 流汗了;我们刚吃饱穿暖,你们又开始 减肥了;我们刚把青菜上的害虫灭掉, 你们又爱吃虫子啃过的青菜了。 ——2006年底流行于网络。
新开工项目猛增。1至4月份,全国新开工项目计
• 国内市场两大消费热点表现不错。汽车销售旺盛,
4月份国产汽车产销双超115万辆,再创历史新高。房 地产市场略有起色,当月国房景气指数结束了持续10 个月的环比回落,略升0.02点。1至4月份,全国商品房 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7.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9.3个百 分点。
DI
S=–C0+(1-b)DI
• 收入中减去消费便是储蓄,因 此可得一般形式的储蓄函数: • S = – C + MPS • Y
O
DI
2.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
为便于分析消费函数的性质和 特点,凯恩斯用这一简便概念来代替消费函数。 分别表示消费和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平均每单位可支配收入的总消 费支出:APC=C/Y •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所增加 的总消费支出MPC=C / Y =b • 平均储蓄倾向(APS)是平均每单位可支配收入的储蓄 量:APS=S/Y • 边际储蓄倾向(MPS)是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所增加 的消费量: MPS=S/ Y=1–b • 因 C+S=Y;C+ S= Y • 所以 APC+APS =1 同理 MPC+MPS=1
凯恩斯模型 案例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案例1:中国改革开放后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迅速增加。
随着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中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改革初期,增加的收入首先是补足消费。
进入80年代后期,中国进入大规模的耐用消费品普及时期。
在1988年,中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还在90%以上,此后,平均消费倾向开始明显下降,1995年比1988年平均消费倾向降低了1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边际消费倾向也明显下降,到1994年,边际消费倾向降到64%。
从城市居民消费倾向来看,平均消费倾向由1982年的91%下降到1995年的64%,降了27个百分点,边际消费倾向也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从1982年的95%下降到了1995年74%,降了21个百分点。
案例2:破窗经济的启示一个流氓打破了一家商店的窗子玻璃。
店主无奈只有再买一块,假如,为此花了200美元。
玻璃店的老板把这200美元中的80%,即160美元用于其他支出。
得到这笔支出的人收入增加160美元,又把其中的80%支出……如此循环下去最后整个经济中的收入增加了1 000美元。
流氓打破玻璃不仅无过,反而有“功”,因为刺激了经济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破窗经济。
破窗经济说明最初投资增加(店主买玻璃)会引起经济中相关部门收入与支出增加的连锁反应,从而使最后国民收入的增加大于最初投资的增加,这种过程被称为乘数效应。
最后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与最初投资增加量的比称为乘数。
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关联,某一部门投资的增加一定会引起其他部门收入与支出的增加,所以,乘数必定大于1。
乘数的大小取决于得到收入的部门支出多少。
即边际支出倾向的大小(如果支出用于消费也可以用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
边际支出倾向是增加的支出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例如,增加的收入为200美元,增加的支出为160美元,则边际支出倾向为0.8(如果支出的160美元为消费,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为0.8)。
凯恩斯模型

图10-5 消费函数
(1) 收入
A 9000 B 10000 C 11000 C 12000 E 13000 F 14000 G 15000
(2) (3)边际 (4) 消费 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
9110
1.01
10000 0.89
1.00
10850 0.85
0.98
11600 0.75
0.97
12240 0.64
增加的100亿元投资用于购买投资品,形成生产这些投 资品的投资要素(资本、劳动、土地等)的要素收入,因此, 本期(第一期)国民收入将增加100亿元;如果MPC为0.8, 则第二期将会增加消费80亿元,形成这些消费品的投入要素 的要素收入,使得第二期的国民收入又增加80亿元。同理, 第三期又会增加64亿元的国民收入,这样,总共将增加
的全部产品和劳务。就是使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或 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二、两部门的收入决定
假设只存在家庭和厂商两部门,则
Y=C+I Y=C+S ⇓
I=S 这里只考虑了商品市场的均衡。
二、两部门的收入决定
I=S C=a+bY I=I0
⇓
Y=1/(1-b)×(a+I0)
三、三部门的收入决定
在两部门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政府,则
三、乘数原理与投资乘数
2.投资乘数
当总投资增加Δ I 时,国民收入增量Δ Y 将是投 资增量Δ I的K倍,K就是投资乘数。 K是1减边际消 费倾向的倒数。投资乘数有双刃剑的作用。
K Y I
ki y 1
i 1
二、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所谓政府购买的支出乘数,是指产出变动与引起这 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变动的比值。以g表示政府支出变动, 以 y表示均衡产出的变动,Kg表示政府支出乘数,则:
第十章 凯恩斯模型 答案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答案第十章凯恩斯模型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什么因素决定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
凯恩斯对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前提和内容做了全面的批判,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新篇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收入与产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IS一LM模型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联系起来,考察两个市场相互作用的情况,IS 一LM模型是短期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
本章重点:(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以及二者的关系(2)投资、乘数和加速数(3)二、三、四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4)IS一LM模型习题1、名词解释萨伊定律、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乘数效应、投资乘数、资本边际效率、投资边际效率、加速原理、摩擦失业、非自愿失业、IS曲线、LM曲线、2、单项选择题(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 D )A.大于1的正数B.小于1的正数C.零D.等于1(2)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 D )。
A.大于1的正数B.小于1的正数C.零D.等于1(3)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 B )。
A.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C.储蓄增加D.利率提高。
(4)消费函数的斜率取决于( A )A.边际消费倾向B.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的总量C.平均消费倾向D.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投资总量(5)如果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为300亿元,投资为400亿元,边际储蓄倾向为0.1,那么,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水平为( D )。
(300+400)*(1/0.1)=7000A.770亿元B.4300亿元C.3400亿元D.7000亿元。
(6)以下四种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A )。
A.边际消费倾向为0.6B.边际消费倾向为0.1C.边际消费倾向为0.4D.边际消费倾向为0.3(7)如果投资增加15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8,那么收入水平将增加( C )。
150*[1/(1-0.8)]=750 A.150亿元B.600亿元C.750亿元D.450亿元(8)已知某个经济充分就业的收入是4000亿元,实际均衡收入是3800亿元。
西方经济学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 (三)储蓄-投资法求均衡国民收入 s=i s=y-c= -a+(1-β)y= i 得出的均衡收入公式与消费—投资法一样。
Eg4. 消费函数 c=1000+0.8y,i=600,用储蓄-投 资法求y。
•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 (一)均衡条件 • i+g=s+t
• (二)税收仅考虑定量税
习题
• 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二部门 经济中,消费c=100+0.8y, 投资i=150-6r,货币的实际供给量 m=150, 货币需求L=0.2y-4r。求 (1)IS和LM曲线 (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时的利率和收入。
第三节 IS-LM模型
• 一、IS-LM模型的由来 •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是相互依存的: • 产品市场的总产出增加——需要使 用货币的交易量增加——意味着货 币需求增加——供给不变的情况下, 利率上升——投资受到影响。
• 二、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 (一)投资的决定 投资受利率决定,是利率的减函数 i=i(r) =e-dr(e是自主投资, d是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
• • • •
三、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一)货币需求动机—L=L1+L2 1、交易动机 2、谨慎动机 L1=L(y)=ky • 3、投机动机:L2=L(r)=-hr
• • • • • • •
(二)货币供给——m 1、狭义货币供给与广义货币供给 (1)狭义:m1 (2)广义:m2 2、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 (1)名义:M (2)实际:m
2、现引入投资与利率的函数关系 i=i(r) =e-dr,
α+ e-dr
Y=
1-β
• (二)IS曲线的推导 • 该公式由I=S推导而出,并反映了 均衡的国民收入y与利率r是反向变 动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为理解宏观模型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理解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乘数原理,熟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了解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教学重点:乘数理论及两部门、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教学难点:乘数理论、平衡预算乘数及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课堂讨论计划课时:6课时第一节均衡产出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假设条件:(1)经济部门为两部门,为居民户和企业;(2)企业投资是自发的,投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3)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4)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GDP=NDP=NI=PI二.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社会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于社会总支出。
均衡产出---与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Y = C + IY--实际收入,E—实际总支出(C+I)C+I--实际消费与实际投资,而不是名义消费与名义投资。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 = YE=C[计划消费]+I[计划投资]Y=C[计划消费]+S[计划储蓄]I = S计划投资=计划储蓄第二节消费函数一.消费函数1.消费函数概念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消费支出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这个由凯恩斯提出的概念,以这样一个假设为前提,即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稳定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等。
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居民收入。
为此,可从诸多因素中抽出这一因素单独分析。
消费函数可用方程来表示:c=c(y)=α+βy这里,C 代表实际消费支出,y代表实际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
这里的实际值是相对于名义值而言的。
一个变量的名义值除以价格水平就是这个变量的实际值。
α和β都是大于零的常数。
叫做参数。
α代表收入y等于零时的消费,叫做自发消费。
βy是随着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叫做引致消费。
其中β的经济含义是收入每增加一单位相应的消费增加量,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2.消费倾向1)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
收入中所占比例。
3.线性消费函数C =α+βy自发消费α等于纵轴截距,边际消费倾向β等于消费曲线的斜率。
二.储蓄函数1.储蓄函数概念储蓄是收入中末被消费的部分。
储蓄函数是表明储蓄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
其公式是:S=s(y)=y-c=y-(α+βy)=-α+(1-β)y其中,s代表实际储蓄,y代表实际收入。
-α是自发储蓄。
(1-β)是边际储蓄倾向,即收入每增加一单位相应的储蓄增加量。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收入、消费和储蓄都是流量概念,都是相对于某一时期而言的。
居民过去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余额属于居民的财富存量。
不属于当期储蓄。
显然,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
2.储蓄倾向1)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储蓄在收入中所占比例。
2)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例。
3.线性储蓄函数S=s(y)=y-c=-α+(1-β)y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收入。
C+S=Y2、若APC和MPC但APC>MPC,则APS和MPS递增,但APS<MPS。
3、APC+APS=1,MPC+MPS=1∵Y=C+S∴APC+APS=1∵⊿Y=⊿C+⊿S∴MPC+MPS=1四、家庭消费函数与社会消费函数1、国民收入分配。
富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
2、政府的税收政策。
若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将富有者的收入转移给穷人用于消费,则社会消费数量增加,社会消费曲线向上移动。
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
所占比例越大,消费越少,社会消费曲线下移;反之,社会消费曲线上移五、消费理论的发展1、杜森·贝利(美)的相对收入假定:消费者受自己过去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2、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美)的生命周期假定:人们在更长的长的时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3、米尔顿·弗里德曼(美)的持久收入假定: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
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一、储蓄与投资的关系1、恒等的关系从事后的统计上说,是恒等的关系,因为Y≡C+I,Y≡C+S,所以有:C+I≡C+S,于是:I≡S2、非恒等关系从事前的意愿来说,I≠S。
因为存在意愿投资与非意愿投资的区别。
用于厂房、设备和住宅的投资,是事前意愿的;用于企业库存增加而成为投资的,就有事前意愿与事前非意愿的不同。
二、产出的决定1、由投资和储蓄决定1)I>S Array产品供不应求,存货缩减,价格上升,增雇工人,Y上升并使S上升,直到I=S;2)I<S供给过多,解雇工人,Y下降并导致S下降,直到I=S;2、由有效总需求与总供给决定1)C+I>C+S,产品供不应求——库存减少——价格上升——雇用工人增加——Y增加——S增加——均衡;2)C+I<C+S,产品供过于求——库存增加——价格下降——雇用工人减少——Y减少——S减少——均衡、3、二种方法的一致性先作I和S,在交点的位置上延伸至45°线,在该交点作平行于C的曲线;证明,该线就是C+I线;n由于45°线表明了C+I=C+S,这也就证明了二种方法的一致性例子:代数法已知:C=50+0.8Ye,即:S=-50+(1-0.8)Ye=-50+0.2Ye,根据均衡条件I=S有:-50+0.2Ye=50,0.2Ye=100,即Ye=500;第四节乘数论与两部门经济中的乘数一、消费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1、国民收入的决定∵ C= a + bY∴ AD=C + I=( a + I ) + bY[总需求] [自发总需求]I2、自发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 的影响自发总需求变动将使国民收入发生 同向变化。
如右图。
3、边际消费倾向变动对国民收入 的影响讨论:节俭的悖论二、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研究总支出的变动对国民 收入变动的影响,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论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乘数原理一般认为是凯恩斯在剑桥大学的年轻的学生卡恩(R.F.Kahn,1905- )于1931年发表在凯恩斯长期担任主编的《经济学杂志》上的《国内投资与失业关系》一文中首先进出。
凯恩斯在《通论》中,把卡恩文章涉及的内容,规范化为“形式化”的“乘数”原理,成为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论或就业理论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是他所说的“三大基本心理法则”和货币供应量),并在以后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所谓乘数原理,简单地说,讲的是假如一个国家增加一笔投资(以ΔI 表示),那么,由此引起的国民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以ΔY 表示),并不限于原来增加的这笔投资,而是原来这笔投资的若干倍,即ΔY=K ΔΔI ,其中K 称为“投资乘数”,K 之值通常是大于1的正数,故有乘数(倍数)原理之称。
1、乘数的概念----自发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多倍变动的倍数。
2、乘数原理发生的过程假如利用闲置资源建造一幢价值1,000美元的木屋,则木匠和木材生产者会因此增加1,000美元的收入。
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
如果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MPC )均为2/3,他们会支出666.67美元购买新的消费品。
这些商品生产者又会增加666.67美元的收入。
如果他们的MPC 也是2/3,他们又会支出444.44美元,即666.67的2/3(1,000美元的2/3的2/3)。
如此继续下去,每一轮新支出都是上一轮收入的2/3。
这样,最初的1,000美元投资就导致了一系列次一轮的再消费支出。
尽管这一系列的再支出永无止境,但其数值却一次比一次减少。
最终的总和是一个有限的量。
三、两部门经济中的乘数1、计算1)实例假如有b=0.75,即有:C=a+0.75Y那么,100万元的投资效果的总和为:ΣΔY=100万元+100万元×0.75+100万元×0.752+100万元×0.753…=100万元×1/(1-0.75)=100万元×4=400万元Array 2)代数法ΔY=ΔI+ΔC;ΔI=ΔY-ΔCK=ΔY/ΔI=ΔY/(ΔY-ΔC)I=(ΔY/ΔY)/[(ΔY/ΔY)-(ΔC/ΔY)]=1/(1-ΔC/ΔY)=1/(1-MPC)=1/MPS2、乘数的说明123)乘数的作用是双向的。
第四节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乘数一、三部门经济的循环图二、税收对消费的影响 1、净税收----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
净税收函数:T=T0 + tYT -净税收, t -税率2、三、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1、假定: ①没有折旧; ②没有进出口;③没有间接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障税和政府转移支付; ④公司利润全部分配。
NDP=NI=PI YD[DPI]=NDP -T 总需求:NDP=C+I+G 总供给:Y=YD+T=C+S+T 2、宏观经济均衡条件:Y = NDPC + S + T = C + I + GS + T = I + G T -G = I - SY D =Y -T =Y -T 0 -t Y =Y(1-t )-T 0C =a+bYC ´=a+bYD =a+b [Y(1-t )-T 0]=a + b (1-t )Y -bT 0个人可支配收入[YD ]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
2)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4)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
五、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本章阅读书目: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4、黎诣远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宏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