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失业率的计算

一般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失业的含义;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增长的含义

一般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两个学派的争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在理解这一定义时,我们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既包括本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也包括外国企业或合资企业在本国生产的产品与劳务。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例如,以前所生产而在该年所售出的存货,或以前所建成而在该年转手出售的房屋,等等。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

第四,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产

品一一劳务,即要把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第五,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这样就引出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一,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如自给性产品,自我服务性劳务等)没有价格,也就无法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其二,价格是变动的,所以,国内生产总值不仅要受最终产品数量变动的影响,而且还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一)支出法

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二)收入法

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三)部门法

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除了国内生产总值之外还有另外四个重要的总量: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这五个总量之间存在一定的

关系。

(一)国内生产净值(英文缩写为NDP):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

(二)国民收入(英文缩写为NI):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三)个人收入(英文缩写为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四)个人可支配收入(英文缩写PD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国民收入核算中这五种总量的关系是:

GDP一折旧=NDP

NDP一间接税=NI

NI一公司未分配利润一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十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PI一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十储蓄

在以上五个总量中,国民收入可以分为广义的国民收入与狭义的国民收入,前面所讲的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广义的国民收入泛指这五个总量。这种国民收入也可以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所讲的国民收入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五、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六、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一、物价指数

(一)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称为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下降称为通货紧缩。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用物价指数来表示。

(二)物价指数是衡量物价总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

各国经常采用的物价指数主要包括消费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

1、消费物价指数是用一篮子消费物品和劳务计算的物价指数。这种指数所选的一篮子物品是消费品和劳务,价格是零售价格。

2、生产物价指数是用一篮子生产资料计算的物价指数。这种指数所选的一篮子物品是生产资料,价格是批发价格。所以,生产物价指数也称批发指数。

3、GDP平减指数的一篮子固定物品包括经济中所有的物品与劳务,是某一年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通货膨胀率都是指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

二、失业率

失业率是表示一国失业严重程度的指标,也是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失业者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又正在寻找工作,但仍然没有工作的人。

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的比例。

三、遗憾指数及其他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与流派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

(一)失业是一部分人没有工作的状态,失业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失业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宏观经济学要研究失业的原因、影响,并提出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建议。

(二)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宏观经济学要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以及物价水平变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稳定物价的政策建议。

(三)经济周期是经济中繁荣与衰退的交替。经济稳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因此,宏观经济学要探讨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并减少经济周期波动的程度。

(四)经济增长是指GDP长期持久的增加。宏观经济学要探讨经济增长的原因,并努力实现稳定增长。

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发展演变的历史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发展演变的历史

四、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

(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因此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政策调节的宏观经济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派。

(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中的主流,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短期宏观经济分析上。

从理论上说,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经济中短期的周期性波动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存在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这种不完善性所引起的。所以,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中固有的问题,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机制是完善的。他们也承认经济中周期性波动的存在,但不

是用市场机制的缺陷,而是用其他因素来解释这一问题,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要证明市场机制的完善性。

由这种理论上的分歧出发,他们就得出了不同的政策结论。凯恩斯主义主张用国家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实现经济稳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反对国家干预,主张依靠市场机制本身实现经济稳定。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第十七章 习题答案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现用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图为IS—LM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图17—1 2.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解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3.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解答: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推导出总供给曲线。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 4.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解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及调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能够得以出清,这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有黏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黏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黏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

第一章 导论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参见教材P3) 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参见教材P4) 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参见教材P4) 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参见教材P8) 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参见教材 P11) 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参见教材P16) 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参见教材P16)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六章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解答:C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 8.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

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纯粹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越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 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越大。这一点可以从混合经济的支出乘数公式 1 中得1-β(1-t) 出。边际税率t越大,支出乘数越小,从而边际税率变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就越大。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边际税率为0.1时,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3.57美元 =1× 1 ,当边际税率增至0.25时,增加1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求增加2.5美元1-0.8×(1-0.1) =1× 1 ,可见,边际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小, 说明 1-0.8×(1-0.25) 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9.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解答: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对经济风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同理,在货币政策方面,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就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10.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解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主要分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三种。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用的政策原则。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用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整,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与程度,两者更不会完全相等,因此连预算都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平衡也就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 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根据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起初存在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政策。反之亦然。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来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显然,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强调的是财政收支平衡,以此作为预算目标或者说政策的目的,而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标是追求无通胀的

《宏观经济学:马建工程教材》第10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第01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西方经济学下篇)宏观经济学:马建工程教材》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十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 第十一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第十二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第十四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十五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 第一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二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消费需求和储蓄 第三节短期国收收入的决定因素:投资需求 第四节短期国收收入的决定因素:政府需求 第五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国外需求 第六节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乘数 第七节本章评析 在第九章介绍了观察和衡量宏观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度量指标之后,我们从本章开始说明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及其整体产出水平如何决定和变动。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结果的衡量,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则是对国民收入决定原理和决定因素的理论阐述。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收入核算的

恒等式是对一定时期宏观经济活动结果的表达,而宏观经济运行的均衡公式则是为达到事后均衡结果所要求的实现条件。 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短期经济波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凯恩斯认为,只要解决了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就业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本章介绍的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是以产品市场为代表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来说明总需求不足的必然性。在第十一章将其扩展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结合,从更为贴近实际的角度说明总需求的不足,并在分析需求影响因素的同时,寻求解决需求不足的出路。在第十二章从总供求的角度阐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进而在更全面的角度上说明总需求变化的作用。 第一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 二、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三、凯恩斯主义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经济萧条情况下“有效需求”的决定性作用 一、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 (一)宏观经济各部分的循环流程 (二)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的生产 (三)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分配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1.1 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宏观问题,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宏观经济学围绕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展开:①提高经济增长;②降低失业率;③降低通货膨胀率;④平衡国际收支。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基础性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一般研究四个层次的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理论、总需求理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理论、消费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2)宏观经济模型 主要包括各个流派建立的基本模型及其数理形式,如长期模型、短期模型、模型的扩

(3)宏观经济问题 包括在总量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的三大宏观经济问题:通货问题、经济周期问题、失业问题。 (4)宏观经济政策 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应、宏观经济政策运用。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角度 ①如何衡量宏观经济——衡量是认识的基础。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经济指标来衡量。 ②如何认识宏观经济——认识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和规律。 ③如何发展经济一一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政府的作用和政策。 (2)表达理论的四种方式 ①语言描述。这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表达方式。 ②图表。用一些图表来反映一些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③图形。在语言描述的基础上,用向位图来表示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④数理模型。宏观经济模型是代表经济运行行为的一组方程式,各方程式代表经济总量的经济行为。 (3)宏观经济学分析三大市场 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的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个宏观经济学围绕宏观经济的三大市场来建立分析框架,分析产品市场、金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宏观经济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 篇一:微经第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章外部性 复习题 1.举出一个负外部性的例子和一个正外部性的例子。 答:负外部性的例子:化工厂排放的化学废气,污染了环境,但它却不必承担污染的全部成本。正外部性的例子:在临街的自家院子里种花,既美化了自己家的环境,又使邻居和路人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花,具有正外部性。 2.用供求图解释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负外部性的影响。 图10-1 存在负外部性的供求图 答:生产中的外部性使该物品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最适量小于其均衡数量,即市场量。 3.专利制用什么方法帮助社会解决了一个外部性问题? 答:专利制利用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专利发明者可以在一定时期排他性的使用自己的发明的权利,激励发明者更多地进行新技术研究,科技发明的正外部性内在化。 4.什么是矫正税?为什么就保护环境免受污染的方法而言,经济学家对矫正税的偏好大于管制? 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被称为矫正税。这种税也被称为庇古税。作为解决污染的方法,经济学家对矫正税的偏爱通常大于管制,因为

税收可以以较低的社会成本减少污染。首先是因为税收减少污染更有效率。矫正税实际上规定了污染权的价格,并把污染权分配给那些减少污染成本最高的工厂。无论环境保护机构选择的污染水平是多少,它都可以通过税收以最低的总成本达到这个目标。其次,矫正税对环境更有利。在管制政策下,企业被动地减少污染,一旦达到了管制的要求,它就没有理由再减少排污。税收激励工厂主动减少污染,以尽力减少不得不为此支付的税收量。 5.列出不用政府干预时也可以解决外部性引起的问题的一些方法。 答:私人解决外部性所引起的问题的方法有:(1)用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来解决;(2)慈善行为;(3)通过依靠有关各方的私利来解决外部性问题;(4)利益各方签订合约。 6.设想你与一个吸烟者同住一间房,但你不吸烟。根据科斯定理,什么因素决定了你的室友是否在房间里吸烟?这个结果有效率吗?你和你室友如何达成这种解决方法? 答:根据科斯定理,如果我被迫吸烟所承受的成本大于我的室友吸烟所获得的收益,我的室友就不应该在房间里吸烟。如果我的成本小于室友的收益,她就可以在房间里吸烟。只要交易成本不阻止协议的达成,结果就是有效的。我和室友协商达成解决办法:我们中的一个补偿另一个吸烟或者不吸烟的损失。如我给室友买一些糖果以缓解她不能吸烟的痛苦,来与她达成协议——她以后不在房间里吸烟。 问题与应用 1.有两种方法保护你的汽车不被偷窃:防盗杠杆使偷汽车者难以偷走你的汽车;报警器使得在你的车被偷以后,警察可以轻而易举地抓得小偷。以上哪一种类型的保护会给其他车主带来负外部性?哪一种带来正外部性?你认为你的分析有什么政策含义吗? 答:(1)防盗杠杆的保护给其他车主带来负外部性,因为防盗杠杆的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章 货币、利息、收入

第十章货币、利息、收入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及利率因素在均衡收入决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章中,我们将通过IS-LM模型分析货币及利率是如何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均衡收入决定的。而且,我们将深入分析为何均衡收入的决定不仅仅取决于商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也取决于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 一、商品市场与IS曲线 在本节中,我们将推导出商品市场的均衡曲线,即引入利率因素之后分析均衡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一)投资需求曲线 在第九章中,我们假定投资支出(I)是完全外在给定的变量。但现实中,投资与利率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般来说,利率越高,获取资金的成本就越大,企业部门的投资收益就越低,企业主投资的愿意就越低。反之则反。 因此,投资和利率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的关系。为分析简便,我们将投资支出(I)与利率(i)之间的函数关系描述如下: =-(0 I I bi b>)(1) 其中,i表示利率,b表示投资支出对利率的敏感系数,I表示自主投资支出,即不取决于利率水平的投资支出。方程(1)表明利率越低,计划投资就越高。如果b比较大,利率相对的少量提高就会引起计划投资支出的大量减少。 上图表明:(1)投资支出曲线的位置取决于方程中的b和I;(2)自主投资支出I的变动会带来投资曲线的移动。 (二)利率与总需求:IS曲线 1.投资支出内生化后的总需求函数 =+++ AD C I G NX =++-++ C cY D I bi G NX

()C c Y TR tY I bi G NX =++-+-++ ()(1)C cTR I G NX c t Y bi =+++++-- (1)A c t Y bi =+-- (2) 其中,A C I cTR G NX =++++ (3) 从方程可以看出,利率提高会降低总需求。 2.均衡收入的决定 因为当Y AD =时,产出达到均衡状态 所以,(1)E E Y A c t Y bi =+-- 1 ()1(1) E Y A bi c t = --- (4) 方程(4)即为将投资内生化之后的均衡收入水平决定式。在一个既定的利率水平,譬如i ,和一个特定的自主支出水平A ,均衡收入E Y 就成为已知的量。 3.IS 曲线 由方程(4)知道,当A ,c ,t 等因素确定之后,对应于利率水平i 的变动,均衡收入E Y 也会变动。 在上图中,当利率为1i 时,均衡收入水平为1Y ,当利率为2i 时,均衡收入水平为2Y ,表明利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产生的原因是() A、生产的需要。 B、欲望满足的需要。 C、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 D、选择的需要。 E、社会发展的需要。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资源配置。 B、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 C、经济体制。 D、资源的稀缺性。 E、资源利用。 3、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 A、价格决定。 B、产量决定。 C、成本决定。 D、利润决定。 E、A、B、C、D。 4、()不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原因:D项厂商是微观经济主体。BCE都是一国的经济问题。A项可以是微观,也可以是宏观的,所以D最准确) A、收入决定。 B、物价水平。 C、经济增长。 D、厂商均衡。 E、国际收支。 5、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经济模型。 B、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C、局部均衡分析与一 般均衡分析。D、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E、A、B、C、D。 二、名词解释 1、稀缺性 2、选择 3、微观经济学 4、宏观经济学 5、经济学 6、实证经济学7规范经济学8、经济模型。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引起了经济学的产生? 2、为什么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5、西方经济学的假定前提有哪些? 四、论述题

1、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说明经济学既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又要研究资源利用问题。 习题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E 4、D 5、E 二、名词解释 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稀缺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选择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3、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4、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 5、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6、实证经济学是在做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它力求说明和回答这样的问题: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后果如何? 7、规范经济学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不作另外的选择?它涉及到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的问题。 8、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一种理论结构。简单地说,是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一个经济模型可用文字来说明(叙述法、散文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来表达(代数法),还可用 几何图形来显示(几何法、画图法)。 三、简答题 1、答:(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稀缺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由于稀缺性的存在,如何用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满足最重要最迫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第十单元 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1.古典学派与凯恩斯经济学; 3.货币主义; 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 1.萨伊定律在货币经济中表现为( a ?投资恒等于储蓄; c .货币供给恒等于货币需求; )。 b. 投资等于储蓄; d .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 2. 古典经济学说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争论的焦点是( ) a ?市场机制能否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 b. 市场机制能否自动合理配置资源; c. 需求管理政策比供给管理政策是否更有效果; d.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是否更有效果。 3. 强调市场经济具有自我矫正机制、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学说叫 做( )。 a. 凯恩斯经济学; b .凯恩斯 主义; c. 新凯恩斯主义; d .古典经济学。 4. 强调市场经 济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学说通常叫做( )。 a. 凯恩斯主义; b .货币主义; c .古典学说; d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5.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 a ?奥肯定律; b .蒙代尔定律; 2.正统凯恩斯主义; 4.供给学派; 6.新凯恩斯主义。

c.萨伊定律; d.李嘉图等价定理。 6.在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与剑桥方程中,货币数量的变动仅仅影响() a?实际收入;b.名义收入; c. 一般价格水平; d.总就业量。

7?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 ) a. 仅仅影响价格水平;b .会同时影响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 c .仅仅影响实际收入; d ?对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没有任何影响 8?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 )。 a. 在短期,会影响价格水平与实际收入; b .在长期,会影响价格水平 与实际收入; c ?在短期仅仅影响一般价格水平; d .在长期仅仅影响实际收入。 9 ?货币主义者相信货币流通速度( )。 a ?相当易变; b .短期内比较稳定,在长期会剧烈变动; c ?相当稳定; d .短期内剧烈变动,在长期比较稳定。 10. 古典经济学认为( )。 a.货币数量的变动不影响真实变量值; b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真实变 量值; c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就业量; d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商品的 相对价格。 1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 a.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c .正常的菲利普斯曲线; 12. 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是( )的主要政策主张 a.凯恩斯主义; b .货币主义; c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d .供给学派。 1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经济周期模型表明,失业都是( ) a.非自愿的; b .自愿的; c .结构性的; d .周期性的。 14.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 )。 a.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的波动; b .名义收入围绕实际收入的波动; )向右下方倾斜。 b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d .幻觉的菲利普斯曲线

初级审计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概论练习题

第一部分第一章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充分就业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充分就业就是百分之百就业 B、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这时社会经济就被认为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C、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不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D、西方经济学家通常不以失业情况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 2、下列不属于国际收支平衡特征的是指: A、无较大的国际收支赤字,也无较大的国际收支盈余 B、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 C、进出口平衡 D、有较大的国际收支盈余 3、下列属于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支出法的核算内容的是: A、购买小汽车、洗衣机 B、工作人员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 C、出租土地、房屋收取的租金 D、公司的未分配利润 4、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经济起步之初,特别在工业化初期,总量型的增长方式往往意味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B、初期的起步阶段之后,总量型的增长方式就让位于追逐效益的集约型增长 C、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们追逐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高效增长,是经济起步之初的特征 D、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 5、下列关于“储蓄—投资”恒等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这一恒等式是在考虑了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得出的 B、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只要遵循这些定义,储蓄一定等于投资

C、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满足储蓄和投资的定义,该公式一定恒等 D、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符合该恒等公式,进而总需求和总供给也是均衡的 6、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个人收入包括: A、社会保险金 B、公司所得税 C、公司未分配利润 D、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7、下列关于GDP和GNP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封闭的经济中,GNP和GDP完全相等 B、在一个拥有海外净财产的国家中,其GDP大于GNP C、GDP和GNP计算的都是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D、GDP是一个地域范围的概念,而GNP是一个涉及国民范围的概念 8、在收入法核算的GDP中,不包括: A、折旧 B、政府转移支付 C、企业净利息支付 D、租金收入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的是: A、宏观经济理论 B、宏观经济政策 C、宏观经济干预手段 D、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0、政府为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是: A、宏观经济政策 B、财政政策 C、货币政策 D、政府管制 11、下列有关生产法核算GDP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产法核算GDP,不包含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 汇率 国际收支平衡 净出口函数 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 净资本流出函数 IS -LM -BP 模型 均衡汇率 2.说明国际收支平衡的确切含义。 3.均衡汇率是如何决定的? 4.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5.推导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 6.说明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调整过程。 7.说明国际收支曲线(即BP 曲线)的推导过程。 8.汇率变动和净出口变动有哪些相互影响? 9.假设美元和中国人民币的汇率为1美元兑换8.03元人民币。试求: (1)用美元表示的人民币汇率是多少? (2)售价1245元人民币的一台电视机的美元价格是多少? (3)售价800美元的一台电脑的人民币价格是多少? 10.假定1英镑的价格为2美元,1马克的价格为0.4美元,问: (1)英镑对马克的价格是多少? (2)若1英镑的市价为6马克,英镑持有者如何在套汇中获利? 11.某人打算以不超过7500美元的价格买辆小轿车,现在商店的报价为3500英镑,问: (1)若汇率是1英镑=2.2美元,双方能否成交? (2)汇率为多少时他才能买到小轿车? 12.设一国边际进口倾向为0.2,边际储蓄倾向为0.1,问当政府支出10单位货币时,对该国进口的影响。 13.设某国呵呵经济有下述方程描述: ) 10(Y .102mY M M 20 X X Y 2.025T 26G G 20=I0=I 0.8Y +28=C 0d 亿美元单位:+=+===+=== 试求该国的均衡产出和贸易赤字(或盈余)。 14.IS 曲线的斜率在封闭经济中和开放经济中有什么不同? 15.设一国的经济有下述方程描述: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第十单元 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1.古典学派与凯恩斯经济学; 3.货币主义; 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 1.萨伊定律在货币经济中表现为( a. 投资恒等于储蓄; c 货币供给恒等于货币需求; )。 b 投资等于储蓄; d 。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 2. 古典经济学说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争论的焦点是( ) a.市场机制能否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 b 市场机制能否自动合理配置资源; c. 需求管理政策比供给管理政策是否更有效果; d.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是否更有效果。 3. 强调市场经济具有自我矫正机制、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学说叫 做( )。 a.凯恩斯经济学; b .凯恩斯主乂; c 新凯恩斯主义; d .古典经济学。 4. 强调市场经 济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学说通常叫做( )。 a 。凯恩斯主义; b .货币主义; c 古典学说; d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5.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 a.奥肯定律; b 。蒙代尔定律; c 萨伊定律; d 。李嘉图等价定理。 6. 在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与剑桥方程中,货币数量的变动仅仅影响( ) 2.正统凯恩斯主义; 4.供给学派; 6.新凯恩斯主义。

a.实际收入;b。名义收入; c 一般价格水平;d。总就业量。

7.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 ) a 。仅仅影响价格水平; b 。会同时影响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 c 仅仅影响实际收入; d 对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没有任何影响 8.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 ) a.在短期,会影响价格水平与实际收入; b .在长期,会影响价格水平 与实际收入; c 在短期仅仅影响一般价格水平; d 在长期仅仅影响实际收入。 9. 货币主义者相信货币流通速度( )。 a 。相当易变; b .短期内比较稳定,在长期会剧烈变动; c 相当稳定; d 短期内剧烈变动,在长期比较稳定。 10. 古典经济学认为( ). a.货币数量的变动不影响真实变量值; b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真实变 量值; c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就业量; d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商品的 相对价格. 1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 ( a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c 正常的菲利普斯曲线; 12. 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是( )的主要政策主张 a 。凯恩斯主义; b .货币主义; c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d .供给学派。 1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经济周期模型表明,失业都是( ) a 。非自愿的; b 。自愿的; c 结构性的; d 。周期性的。 14.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 )。 a 。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的波动; b 。名义收入围绕实际收入的波动; c 潜在产出本身的波动; d 。名义收入围绕潜在产出的波动。 )向右下方倾斜。 b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d .幻觉的菲利普斯曲线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1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一篇宏观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 宏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宏观问题,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宏观经济学围绕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展开:①提高经济增长;②降低失业率;③降低通货膨胀率;④平衡国际收支。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基础性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一般研究四个层次的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 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理论、总需求理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理论、消费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2)宏观经济模型 主要包括各个流派建立的基本模型及其数理形式,如长期模型、短期模型、模型的扩展、开放经济模型等。 (3)宏观经济问题 包括在总量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的三大宏观经济问题:通货问题、经济周期问题、失业问题。 (4)宏观经济政策 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应、宏观经济政策运用。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角度 ①如何衡量宏观经济——衡量是认识的基础。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

亚伯《中级宏观经济学》(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宏观经济学概述【圣才出品】

第1章 宏观经济学概述 一、复习题 1.美国总产出和人均产出在历史上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个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1)美国总产出和人均产出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强烈的上升。在过去的130多年里,美国产品和服务的年产出增长了100多倍,人均产出比1900年增长了6倍。 (2)这些改变使得现在人们的生活标准变得更高,个人的生活水平较一个世纪以前有了显著提高。 2.什么是经济周期?在经济周期中失业率如何变化?在历史上,美国的失业率是否曾下降到零? 答:(1)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短期内的扩张或衰退。一个经济周期包括一段时期的经济活动总量下降(收缩或衰退)以及随后一段时期的经济活动总量上升(扩张或繁荣)。收缩的最低点被称为谷底,扩张的最高点被称为谷峰。 (2)失业率在经济扩张时期呈下降趋势,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呈上升趋势。 (3)即使在扩张的高峰时期,美国的失业率也没有下降到零,因为经济中总是存在自然失业。 3.给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下定义,并比较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消费价格的变动。 答:(1)通货膨胀是指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在某段时间里持续上涨。通货紧缩是指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在某段时间里持续下降。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消费价格的变动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的通货膨胀通常只发生在战争时期,战时的通货膨胀结束时,通货紧缩随后发生并持续一段时间。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作用相互抵消,价格水平在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美国消费者所面临的平均价格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价格呈现相当稳定的上涨趋势。 4.在美国历史上,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出现在什么时期?近期情况如何? 答:(1)联邦政府历史上发生的预算赤字 美国历史上联邦政府的支出和税收状况如图1-1所示,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政府部门的支出和收入在总体经济中的份额逐渐提高,较大的赤字则出现于两次世界大战、大萧条、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的大部分年份。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的早、中期,美国持续性地爆发了大规模联邦预算赤字,但与历史情况不同的是,这次赤字发生在和平时代与经济繁荣期。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10章 预期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十章 预期理论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预期理论的演进 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使预期与不确定性问题逐步进入经济研究的视野,而理性预期学派则使预期成为经济理论中重要的研究范畴。预期是指经济行为人对于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作出的一种事前估计或主观判断。它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不科学向科学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推进的。在预期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等预期形成假设。 1.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是在蛛网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静态预期借用蛛网模型建立了静态预期模型: 如果在1t -期预期t 期的价格,则: t 1e t P P -= 其中,1t P -为1t -期的实际价格;e t P 为1t -期预期的t 期的价格。这种预期称为静态预期。生产者认为,本期的实际成交价格就是下一期的预期价格,并据此进行生产决策。 静态预期最为简单,假预期经济变量水平等于经济变量前期水平,在预期中没有随机变量的扰动。 2.外推预期 外推预期是指对未来的预期不仅依据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而且还应建立在经济变量未来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这种预期不仅要依赖于经济变量过去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还依赖于该经济变量所显示出来的变化方向或变动趋势。以价格预期为例,如果预期t 期的价格水平为: ()112e t t t t P P P P α---=+- 其中,α为预期系数,这种预期就是外推预期。它表明生产者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不仅应 以价格的过去水平1t P -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已经显示出来的价格变化的方向或趋势,即1t -期与2t -期的价格的变动()12t t P P ---。如果0α>,则预期t 时期的价格将大于1t -时期的实际成交价格,以往的这种价格变化的趋势会继续下去;如果0α<,则未来时期的价格将下降,价格变动的趋势发生逆转;如果0α=,则意味着1e t t P P -=,这就是静态预期。α的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