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合集下载

微生物(周德庆)第3版习题及答案

微生物(周德庆)第3版习题及答案

微生物(周德庆)第3版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和。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二、填空题1,微生物由于其体形都极其微小,因而导致了一系列与之密切相关的五个重要共性,即体积小,面积大;转化快,适应强;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2,按是否具有细胞结构,微生物可分为细胞型微生物和_非细胞型微生物。

3,细胞型微生物根据其细胞结构特征又可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4,按照CarlWoee的三界论,微生物可分为真细菌、古细菌和真核微生物。

三、选择题1,适合所有微生物的特殊特征是(c)。

A.它们是多细胞的B.细胞有明显的核C.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D.可进行光合作用2,细菌学的奠基人是(b)。

A.LouiPateurB.RobertKochC.vanDyckD.vanLeeuwenhoek3,LouiPateur采用曲颈瓶试验来(d)。

A.驳斥自然发生说B.证明微生物致病C.认识到微生物的化学结构D.提出细菌和原生动物分类系统4,微生物学中铭记RobertKoch是由于(a)。

A.证实病原菌学说B.在实验室中成功地培养了病毒C.发展了广泛采纳的分类系统D.提出了原核生物术语5,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是(a)。

A.LouiPateurB.RobertKochC.vanDyckD.vanLeeuwenhoek四、简答题1,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答: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是微生物最基本的性质。

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的交换面,并由此产生其余四个共性。

第三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习题一、名词解释1、基内菌丝生长在固体培养基内,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故亦称营养菌丝2、细菌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细菌菌落4、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 第三版 真核微生物答案解析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 第三版  真核微生物答案解析
16 . 请简单综述一 下簟菌的分类地位、 已记载种数、 食用和药用种类的数目、 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和我国有关
研究生产概况等信息。 答: ( 1)簟菌又称伞菌, 是指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 包括大多数担子菌和极少数的子褒菌类。 (2)全球可供食用的簟菌种类有2000多种, 其中我国有 1500余种, 目前已鉴定的食用菌已有981种, 其
基体:外围为9个做管三联体,中央无微管
句伸出细胞外的鞭杆 鞭杆的中心有一对包在中央鞘中的相互平行的中央微管;其外被9个微管二联体围绕一 圈,整个微管由细胞 质膜包裹;每条微管二联体由A, B两条中空的亚纤维组成, 其中A亚纤维是一 完全微管, 而B亚纤维则有10 个亚基围成。 @嵌埋在细胞质膜上的基体 @连接鞭杆与基体的过渡区
中92种已驯化, 62种已能进行人工栽培。 (3)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和我国有关研究生产概况: 食用菌产业是 “ 五不争 ” 产业, 不与人争粮, 不与粮争
地, 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 从而使食用菌成了我国第六大农产品。 我国成为全球第一 大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大国。

@G 肤聚糖含量低, 不含磷壁酸, 脂质与蛋白质含量较高, 其原生质体制备: 使用EDTA鳌合剂处理, 溶 菌酶进行处理。
(2)放线菌为G十, 其细胞壁具有G十所具有的特点。 放线菌原生质体制备: 青霉素、 溶菌酶处理细胞壁。 (3)酵母菌和霉菌为真菌, 酵母菌的细胞壁外层为甘露聚糖, 内层为葡聚糖;而霉菌的细胞壁成分为几丁 质、 蛋白质、 葡聚糖。 酵母菌原生质体制备: 蜗牛消化酶处理细胞壁。 霉菌原生质体制备: 纤维素酶处理细胞壁。
2. 试对"9+2"型鞭毛的构造和功能作 一表解。 答: Cl) "9+2"型鞭毛的构造表解如下: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版)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版)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版)微生物是指形态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总称,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是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分为五个时期。

史前期是朦胧阶段,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地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初创期是形态学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代表人物是微生物学的先驱者XXX。

奠基期是生理学时期,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代表人物是XXX和XXX。

发展期是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代表人物是生物化学奠基人E.Büchner。

成熟期是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微生物学的研究更深入地探讨微生物的分子结构、代谢、遗传等方面,代表人物是分子生物学奠基人Watson和Crick。

微生物学是一门从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的学科,其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

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微生物学周德庆课后习题总结

微生物学周德庆课后习题总结

1、什么是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总称。

类群: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真核微生物:酵母菌、霉菌非细胞微生物: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2、至19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四大障碍个体过小,群体形态不显,杂居混生,形态及作用后果之间不能认识克服方法:列文虎克显微镜,巴斯德灭菌技术,纯培养技术。

3、微生物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史前期:前8千年至1676,朦胧阶段,劳动人民酿酒制曲。

初创期:1676至1861,形态研究,列文虎克微生物学先驱。

奠基期:1861至1897,生理研究,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细菌学奠基人。

发展期:1897至1953,生化研究,德国E.bucher生物化学奠基人。

成熟期:1953至今,分子生物学研究,waston与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4、微生物与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有利方面:医疗、工业、农业、环境、生命理论研究的模式生物。

有害方面:致病源、污染产品。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理论的贡献及其原因?由于其具有五大共性及培养方便用作研究的模式生物。

产生的贡献:否定了历史选择学说,发现了糖酵解机制,发现基因与酶的关系,突变本质的阐明,证实了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揭示了遗传密码,提出操纵子学说。

6、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体积小,面积大,最重要,巨大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排泄面,环境信息交换面,从而产生以下四共性。

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7、五大共性对人类的利弊。

吸收多,转化快:因该性质可作为微生物快速生长和大量繁殖的物质基础,可以作为活的化工厂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有用物质。

生长旺,繁殖快:在产出效率上有优势,对于危害人的微生物来说,将带来灾祸。

适应强,易变异:给人类提供更多产品分布广,种类多:为筛选性能更优的菌种提供了物质基础。

微生物学补充习题(周德庆)

微生物学补充习题(周德庆)

微生物学补充习题第一章绪论复习题与扩展思考题1.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类群?有哪些特点?2.试述我国古代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

3.试述列文虎克、巴斯德和科赫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

4.试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5.你认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哪些趋势?6.你认为微生物学的哪些方面可以继续研究以对生命科学作出贡献?7.试就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复习题和扩展思考题1.试解释下列名词:肽聚糖,磷壁酸,溶酶菌,抗酸染色,间体,羧酶体,核区,质粒,附器,异形胞。

2.试比较以下各对名词: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胞壁质与拟胞壁质、脂多糖与脂多糖层、原生质体与球形体、鞭毛丝与轴丝、聚?β?羟丁酸颗粒与多聚磷酸颗粒、荚膜与粘液层、芽孢与孢子。

3.试从化学组成和构造论述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4.根据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来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5.试述几种细菌细胞壁缺损型的名称及其应用价值。

6.放线菌与霉菌均呈菌丝壮生长,单为何认为放线菌更接近于细菌而不接近于霉菌?7.什么是芽孢?芽孢的形成及其调节方式?试述芽孢的抗逆性机制。

8.蓝细菌有哪些不同于细菌的结构与成分?它们的功能是什么?9.立克次氏体有哪些与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有关的特性?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生活方式?10.衣原体与立克次氏体都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两者有何差别?11.支原体有何特点?哪些特点是由于缺乏细胞壁而引起的?12.螺旋体和螺菌有何不同?13.细菌细胞中的哪些物质有抗原作用?这些物质存在于哪些结构中?14.试从细胞的形态结构分析细菌与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15.试就作用靶物质、作用机制、作用结果和作用对象等方面比较溶霉菌与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复习题与扩展题1.试解释下列名词:真菌,酵母菌,霉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真酵母,假酵母,酵母菌的芽殖,裂殖和芽裂殖。

2.试述酵母细胞的主要结构特征。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第1章绪论1、教材:2、参考书(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参考杂志“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二、微生物与我们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微生物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微生物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物质;有机酸、酶、各种药物、疫苗、面包、奶酪、啤酒、酱油等等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鼠疫;天花;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病毒。

可以说,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享受,而且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的生存。

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一)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二)微生物的发现(列文虎克):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了细菌。

(三)微生物学的奠基1 法国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2)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3) 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德研究了几种对人类和牲畜危害很大的疾病,如鸡瘟、牛羊炭疽病、人的狂犬病等,并发现引起这些病害的病原体,制成疫苗,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为免疫学奠定基础。

(挽救了许多人、畜生命)(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15-20min)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2 德国人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四)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Griffith发现细菌转化;1929 Fleming 发现青霉素1953 Watson和Crick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t1977 Woese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类群,1982~1983 Prusiner 发现朊病毒(prion)(五)20世纪的微生物学1、十九世纪中到二十世纪初微生物学:鉴定病原菌、研究免疫学及其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寻找化学治疗药物、分析微生物的化学活性。

周德庆微生物学笔记00

周德庆微生物学笔记00

绪论一、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微生物(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总称。

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因此,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包括三部分:原核类,真核类,非细胞类,如P1表。

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过程(一)一个难以认识的微生物世界在生物进化史中,微生物是最古老的生物,可是人类对微生物知识却长期缺乏,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个体微小:nm<微生物<um,人眼对<1mm的物体看不清。

2、外貌不显:个体看不见,但微生物群体可见,个体――群体。

3、杂居混生:杂居――提纯分离之前是无法知道每种微生物的作用。

4、因果难联:现象(感染、酒病、赤潮、变质)本质微生物(二)人类揭开微生物世界奥秘的历史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五个时期,现简述如下:1、感性认识:(8000年前――1676年)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人类虽未见到微生物个体,却自发地频繁与微生物打交道,并凭经验利用有益微生物和防治有害微生物的活动。

举例如下:(1)利用自养细菌的生命活动(胆水浸铜法)生产铜(细菌冶金)(2)在商代便知道使用储存一定时间的粪便来肥田(3)<<齐民要术>>(六世纪)种过豆类植物的土地特别肥沃(提倡轮作)(4)医药①祖先在2500年前就知道利用麦曲治疗腹泻②我们祖先对疾病的病源及传染问题已有接近正确的推论,公元前5~~6世纪扁鹊就提倡防重与治国③公元前世纪已经知道狂犬病来源于疯狗,公元3世纪便有“以脑傅之”的记载,这是最早的免疫学思想(教材称为“以毒攻毒”)④公元2世纪华佗主张割去腐肉以防传染。

⑤公元3世纪发明了种痘预防天花,这种方法经丝绸之路传到地中海沿岸,再传到欧洲,在此基础上英国人进行了改进种牛痘预防天花。

(5)酿酒制曲:应用水平最高,并独树一帜的就首推我国人民在这方面的伟大创造,可概括为四大特点,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经验丰富,品种多样。

①历史悠久:我国人民和古埃及人大约在距今8000年至4500年间已发明了制曲酿酒工艺(金字塔内有酿造啤酒的壁画7000年)酒在我国起源的确切时间还有待讨论和考证,发明过程大致可看成原始人吃剩的大米粥放在阴凉处数日后所致,直接证据如下:a《淮南子》(公元前2世纪)中有“清映之美,始于来耜”记载b龙山文化遗址(约4000年)中有饮酒用具c殷代甲骨文中有“酒”的象形文字d《诗经》(公元前14世纪)里有用曲作酒的记载e晋代《酒浩》(3世纪)中有关于酒的起源的叙述在以后的文献中,酒和与饮酒有关场面大量出现――中国酒文化②工艺独特:利用霉菌淀粉酶(曲)对谷物糖化然后利用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③经验丰富:制曲与酿酒技术均堪称一绝:④品种多样:曲种多样、多形式;酒品种多样,名优品牌遍布全国2形态学发展阶段(1676——1861)1676年,荷兰学者列文虎克用自制的单筒式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观察材料为污水、牙垢、腐败有机物等,直接看到了微小生物,并作了相当正确的描述,但在此后将近两三个世纪,有关微生物知识的积累相当缓慢。

周德庆微生物第三版课后答案

周德庆微生物第三版课后答案

周德庆微生物第三版课后答案【篇一: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 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二)细胞膜
蛋白质(50%):包括一些酶
甘油的单、双、三酯
类脂
甘油磷酯 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
(40%)
麦角甾醇(最多)
甾醇 酵母甾醇
糖类(少量):甘露聚糖(可能是合成细胞壁 的前体)等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三)细胞核
具有典型的多孔核膜包裹的细胞核。
鞭毛运动方式
挥鞭式
旋转马达式
氧化磷酸化部位

光合作用部位
理 特
生物固氮能力

专性厌氧生活
化能合成作用
线粒体 叶绿体
无 罕见 无
细胞膜 细胞膜 有些有 常见 有些有
遗传重组方式
有性生殖、准性生殖等 转化、转导、接合等
繁殖方式
有性、无性多种
一般为无性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一)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多糖,另有少量蛋白质和脂类.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一)细胞壁
1. 厚约25nm,呈三明治状—
外层:甘露聚糖(约占30%,以α-糖苷
键联结(并非所有酵母菌都有)
中间层:蛋白质(含6-8%,多为酶类)
内层:葡聚糖(约占30-40%,由D-葡萄
糖以β-糖苷键联结)
2. 少量组分—几丁质(chitin):为聚乙酰葡萄糖氨 以环状形式分布于芽痕周围.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四)其它构造
液 泡:水解酶类储藏库,提供营养物,调节渗透压
线粒体:
1.双层单位膜包围的细胞器;其中含脂类、蛋白质、少量 RNA和环状DNA。
2.其DNA可自主复制,不受核DNA控制。决定线粒体的某 些遗传性状。
3.生物氧化中心。
核糖体:80S,蛋白质合成场所
酵 母 形 态
A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ae)
B 路德酵母(Saccharomyces ludwigii)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C 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D 膜醭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aefaciens)
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
真菌 丝状真菌 —— 霉菌(Mold,Mould)
大型子实体真菌 —— 蕈菌(Mushroom)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真菌是最重要的真核微生物,它们的特点是:
➢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 ➢细胞壁多含有几丁质
➢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 ➢以产大量无性和(或)有性孢子的形式进行繁殖 ➢陆生性较强
核膜: 核孔40~70nm ,透性比任何生物膜都大。
染色体: 由DNA和组蛋白牢固结合而成,呈线状,
数目因种而异。
核仁: 内有一或几个区域rRNA含量很高,这一区
域为核仁,是合成核糖体的场所。
细胞核的功能: 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胞的增殖
和代谢。
2um质粒:是存在于酵母菌核染色体外的一个共价闭合环状 超螺旋DNA分子。可作为酵母菌转化的有效载体。
二、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
比较项目
细胞大小
细胞壁主要成分
细胞膜
成分
含呼吸或光 合组分
线粒体

叶绿体

核糖体

高尔基体
真液泡
核膜、核仁

染色体数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DNA含量
真核生物 较大(通常d>2um)
多糖 蛋白质和类脂(含甾醇)

有 光合自养生物中有 80S(指细胞质核糖体)
有 有些有

假菌丝



在人体组织中呈假菌丝态 在普通培养基中呈球状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2. 群体形态
固体培养:
菌落与细胞菌落相似, 但较大,圆形,表面湿 润,有光泽,表面粘稠, 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 易挑起,只有在培养时 间长的时候,表面干燥, 有皱折。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液体培养:
有形的微纤维部分:单糖的β(1,4)聚合物

甘露聚糖

无定形的基质
葡聚糖
少量蛋白质
➢ 低等真菌:纤维素 ➢ 酵母菌:葡聚糖 ➢ 陆生真菌:几丁质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二)鞭毛— (9+2型)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中央微管 微管二联体

三、类群
单细胞藻类 原生动物
单细胞真菌 —— 酵母菌(Yeast)
微 体:
1.单层膜包围的细胞器,内含DNA及多种酶。 2.参与烃或甲醇代谢 。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三、繁殖方式
芽殖:多数 无性繁殖 裂殖:少数(裂殖酵母)
节孢子
无性孢子 掷孢子
厚垣孢子
有性繁殖:子囊孢子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酵母菌(yeast) 第三节 霉菌(Molds)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一大类具有真正细胞核,具有核膜与核仁分化的较高 等的微生物,其细胞质中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和内质网等 内膜结构。
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据1982年的资料,已知的酵母有56属,
500多种。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
切。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一、形态与大小
1.个体形态
➢ 单细胞,不能运动,圆形、椭 圆形、柠檬形、卵圆形、腊肠 形以及菌丝状。
➢ 大小根据不同的种差别很大: 1-5×5-10um
假菌丝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有 一般>1
有 有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低(约5%)
原核生物 较小(通常d<2um)
多为肽聚糖 蛋白质和磷脂(无甾醇,支
原体除外) 有
无 无 70S 无 无 无 一般为1 无 无 高(约10%)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续表)
比较项目 鞭毛结构
真核生物 如有,粗而复杂(9+2型)
原核生物 如有,细而简单
不同的酵母菌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的情况不同。
▪ 好气性生长的酵母可在培养液表面上形成菌膜或菌 醭,其厚度因种而异。
▪ 有的酵母菌在生长过程中始终沉淀在培养液底部。 ▪ 有的酵母菌在培养基中均匀生长,使培养液呈浑浊
状。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二、酵母菌的 细胞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其他细胞构造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第二节 酵母菌(yeast)
单细胞真菌的总称。
特点: 1.一般以单细胞个体存在
2.多为出芽生殖 3.能发酵糖类产能 4.细胞壁含甘露聚糖和葡聚糖 5.生活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 分布:偏酸性境的中含糖环境。水果、蔬菜、蜜 饯的表面,果园土壤中与环境有关。
种类: 酵母菌是人类的第一种“家养微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