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塔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12.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河内塔

12.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河内塔

河内塔XXX 应用心理学X班摘要本实验主要通过被试对河内塔游戏的问题解决的过程,记录问题解决的时间,以及圆盘的移动数量,分析被试所用的思维策略,思考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河内塔的最优方法。

一般情况下,被试第一一次参与实验的时间比较长,若成功之后一遍一遍做,时间会慢慢缩短。

分析可得最好的策略应当是模式策略。

实验存在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且极易受环境影响。

关键词河内塔问题循环子目标知觉策略模式策略机械记忆策略1.引言河内塔问题是问题解决研究中的经典实验。

给出柱子1、2、3。

在柱1上,有一系列圆盘,自上而下圆盘的大小是递增的,构成金字塔状。

要求被试将柱1的所有圆盘移到柱3上去,且最终在柱3上仍构成金字塔排列,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大盘不可压在小盘之上,可以利用圆柱2。

完成河内塔作业的最少移动次数为2的n次方减1,其中n为圆盘的数目。

解决河内塔问题有以下四种常用策略,分别为循环子目标,知觉策略,模式策略,机械记忆策略循环子目标思路是要把最大的金字塔移到柱3,就要先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而要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 就要先把比它小一层的金字塔移到柱3。

依次类推,直到只需要移动最上面的盘为止。

这种策略类似计算机的递归,它是内部指导的策略,被试不必看具体刺激,只是把内部目标记在脑中,然后-步步循环执行,直到解决问题。

知觉策略:这种策略是刺激指导的策略,根据所看到的情景与目标的关系,排除当前最大的障碍,从而一步步达到目标。

模式策略:也是内部指导的策略,但不涉及目标,而是按-定规则来采取行动。

解决河内塔的通用规则是,当圆盘的总数为奇数时,最小的圆盘按1->3->2->1->3->2的顺序移动;当总数为偶数时,按1->2->3->1- >2- >3的顺序移动。

机械记忆策略是将做对的一系列步骤死记硬背下来,但无法创新,不可迁移。

2 对象与方法2.1 被试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班2班同学1名,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

河内塔实验报告绪论(3篇)

河内塔实验报告绪论(3篇)

第1篇一、引言河内塔实验,又称为汉诺塔问题,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起源于古印度的一个传说。

该传说讲述了神勃拉玛在贝拿勒斯的圣庙中留下了一根金刚石的棒,上面套着64个金环,最大的一个在底下,其余的一个比一个小,依次叠上去。

庙里的僧侣们必须将所有的金环从这根棒上移到另一根棒上,规定只能使用中间的一根棒作为帮助,每次只能搬一个圆盘,且大的不能放在小的上面。

当所有的金环全部移完时,就是世界末日到来的时候。

河内塔实验不仅是一个数学问题,更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它涉及到人类的问题解决策略、思维过程以及认知能力。

自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以来,河内塔实验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本文旨在通过对河内塔实验的综述,探讨其理论背景、实验方法、结果分析以及应用价值,以期为我国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河内塔实验的理论背景1. 问题解决理论河内塔实验是问题解决理论的一个典型案例。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河内塔实验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过程,有助于揭示人类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

2. 认知心理学河内塔实验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实验,它揭示了人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解决问题是通过信息加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实现的。

河内塔实验通过观察被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助于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3. 计算机科学河内塔实验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为计算机算法的研究提供了启示,有助于设计出更高效、更智能的计算机程序。

三、河内塔实验的方法1. 实验对象河内塔实验的被试通常为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的个体。

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完成从柱子1将所有圆盘移到柱子3的任务。

2. 实验材料河内塔实验的主要材料为三根柱子(柱子1、2、3)和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圆盘。

圆盘的大小依次递增,构成金字塔状。

河内塔实验报告

河内塔实验报告

“河内塔”实验报告10心理学一班陆洋100305054014摘要:本实验主要通过在被试对河内塔游戏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记录问题解决的时间,以及圆盘的移动数量,分析被试所用的思维策略,以及不同思维策略所用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被试第一次参与实验的时间比较长,若成功之后一遍一遍做,时间会慢慢缩短,并且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其它被试,有的被试在圆盘的移动数量上很少,但是所消耗的时间较多,而有的被试则恰恰相反,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解决策略不同。

本次试验中,被试被分为两组,一组被试实验仪器为实际操作的,另一组则为计算机操作。

关键词:河内塔、问题解决、策略、移动数量、时间引言:本实验的目的是检验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和研究。

认知心理学兴起后,信息加工观点在问题解决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将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将问题解决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

河内塔问题是问题解决研究中的经典实验。

给出柱子1、2、3,在柱1上,有一系列圆盘,自上而下圆盘的大小是递增的,构成金字塔状。

要求被试将柱1的所有圆盘移到柱3上去,且最终在柱3上仍构成金字塔排列,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大盘不可压在小盘之上,可以利用圆柱2。

完成河内塔作业的最少移动次数为2的n次方减1次,其中n为圆盘的数目。

解决河内塔问题有以下四种常用策略:(1)循环子目标,又称目标递归策略:思路是要把最大的金字塔移到柱3,就要先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而要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就要先把比它小一层的金字塔移到柱3;…依次类推,直到只需要移动最上面的盘为止。

这种策略类似计算机的递归,它是内部指导的策略,被试不必看具体刺激,只是把内部目标记在脑中,然后一步步循环执行,直到解决问题。

(2)知觉策略:这种策略是刺激指导的策略,根据所看到的情景与目标的关系,排除当前最大的障碍,从而一步步达到目标。

河内塔实验的实验报告

河内塔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河内塔实验,又称为汉诺塔问题,起源于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

该问题由三根柱子和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圆盘组成,要求将所有圆盘从柱子1移动到柱子3,且在移动过程中,每次只能移动最上面的一个圆盘,且在移动过程中,大圆盘必须位于小圆盘的下方。

河内塔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用于研究问题解决策略、决策能力和认知过程。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河内塔问题的解决策略;2. 分析被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3. 探讨问题解决策略对解决问题时间的影响;4. 研究被试在不同难度级别下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被试,均为在校大学生。

2. 实验材料:三根柱子、8个大小不同的圆盘、计时器。

3. 实验步骤:(1)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10人;(2)向被试介绍河内塔问题的规则,并演示一次;(3)让被试进行河内塔问题的解决实验,记录每组被试的解决问题时间、移动次数和所使用的策略;(4)将被试分为高难度组、中难度组和低难度组,分别进行河内塔问题的解决实验,记录被试的解决问题时间、移动次数和所使用的策略。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解决问题时间:高难度组被试的解决问题时间最长,低难度组被试的解决问题时间最短。

这表明问题难度对解决问题时间有显著影响。

2. 移动次数:高难度组被试的移动次数最多,低难度组被试的移动次数最少。

这表明问题难度对移动次数有显著影响。

3. 解决策略:被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两种策略:模式策略和经验策略。

模式策略是指通过观察、归纳和总结规律来解决问题;经验策略是指通过积累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模式策略的被试在解决问题时间上明显优于采用经验策略的被试。

4. 问题解决能力:在高难度组、中难度组和低难度组中,被试的问题解决能力呈递增趋势。

这表明问题难度对被试的问题解决能力有显著影响。

五、实验结论1. 河内塔问题的解决策略主要包括模式策略和经验策略;2. 问题难度对解决问题时间、移动次数和问题解决能力有显著影响;3. 采用模式策略的被试在解决问题时间上表现更优。

河内塔实验报告

河内塔实验报告

河内塔实验报告
河内塔是一个由四个汉字构成的智力游戏(四句话),早在宋朝就已有,普遍被用来锻炼和测试青少年的脑力能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河内塔也以机器游戏的形式得以被传播并且大获成功。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河内塔来验证脑力能力的强弱对解决复杂问题的速度的影响。

整个实验以低调的方式进行,其目的是实验人员们能够轻松应对、放松心情,减少实验效果受压力影响。

实验采用实验法设计。

实验由三名实验人员完成,他们全部独立完成实验任务。

每次实验,他们都需要坐到一张桌子前,拿到一份棋牌,把这些棋子重新拼入河内塔的四象限(ABCD),准备开始努力解决河内塔问题,然后记录下解决某个问题所耗费的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脑力较强实验者耗费的时间更少,而脑力较弱者解决问题的时间则要长得多。

因此,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脑力能力越强,解决复杂问题所耗费的时间也越少。

总体而言,本次实验旨在验证脑力能力越强,解决复杂问题的速度也就越快的假设,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假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脑的智力功能及机理。

小学生河内塔实验报告

小学生河内塔实验报告

一、引言河内塔,又称汉诺塔,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起源于印度。

游戏的目标是将塔上的所有圆盘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移动到另一个柱子上。

这个游戏不仅考验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锻炼了我们的耐心和毅力。

为了探究小学生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所用的思维策略,我们进行了一次实验,以下是实验报告。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策略。

2. 分析口头报告对小学生思维的影响。

3. 探究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的能力差异。

三、实验方法1. 被试:选取50名小学生,其中一年级10名,二年级20名,三年级20名。

2. 实验材料:河内塔玩具一套。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向被试介绍河内塔游戏规则和目标。

(2)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在口头报告的情况下完成河内塔游戏。

(3)实验结束后,记录被试完成游戏的时间、所采用的策略和口头报告的内容。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完成游戏时间根据实验数据,一年级学生的平均完成时间为4.5分钟,二年级为3.2分钟,三年级为2.8分钟。

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的速度逐渐提高。

2. 解决策略(1)一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了试错法,即随机移动圆盘,没有明显的规律。

(2)二年级学生:部分学生开始尝试寻找规律,如从上到下移动圆盘,但仍有部分学生采用试错法。

(3)三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规律,从上到下移动圆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策略。

3. 口头报告(1)一年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口头报告较少,主要关注游戏本身。

(2)二年级学生:口头报告逐渐增多,但内容较为简单,如“把小圆盘放到中间的柱子上”。

(3)三年级学生:口头报告丰富,内容涉及游戏策略、规律发现等。

五、结论与讨论1. 结论(1)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2)口头报告对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有一定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的策略存在差异,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善于发现规律。

河内塔八个研究报告

河内塔八个研究报告

河内塔八个研究报告
1. 河内塔的历史和起源研究:这篇报告将探讨河内塔的历史和起源,包括对河内塔在越南的起源和传统的研究。

2. 河内塔的结构和建筑研究:这篇报告将重点研究河内塔的结构和建筑技术,包括对河内塔的设计和建造过程的详细分析。

3. 河内塔的文化象征意义研究:这篇报告将研究河内塔在越南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包括对河内塔在宗教、艺术和建筑方面的重要性的分析。

4. 河内塔的保护和修复研究:这篇报告将探讨河内塔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包括对保护和修复河内塔的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5. 河内塔的旅游业发展研究:这篇报告将研究河内塔对越南旅游业的发展的影响,包括对河内塔所在地区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

6. 河内塔的意义和价值评估研究:这篇报告将对河内塔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评估,包括对河内塔对越南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贡献的分析。

7. 河内塔的艺术和装饰研究:这篇报告将探讨河内塔的艺术和装饰风格,包括对河内塔的雕塑、壁画和绘画等艺术元素的研究。

8. 河内塔的地理和环境研究:这篇报告将研究河内塔所处的地
理和环境条件,包括对河内塔所在地区气候、地形和自然环境的分析。

实训报告河内塔

实训报告河内塔

一、实训背景河内塔,又称汉诺塔,起源于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是一种经典的智力游戏。

在河内塔游戏中,玩家需要将一串大小不一的圆盘从一根柱子移动到另一根柱子上,同时遵守以下规则:1)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2)圆盘只能从上往下移动;3)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面。

河内塔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锻炼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实训目的1. 了解河内塔游戏的起源、规则和玩法。

2.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河内塔游戏的解题技巧。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实训内容1. 游戏规则介绍河内塔游戏由三根柱子组成,分别为A、B、C柱。

在A柱上放置一串大小不一的圆盘,要求将所有圆盘移动到C柱上,在移动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规则:(1)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2)圆盘只能从上往下移动;(3)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面。

2. 游戏操作步骤(1)将圆盘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放在A柱上,形成一个金字塔状;(2)按照规则,将圆盘从A柱移动到B柱或C柱上;(3)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圆盘都移动到C柱上。

3. 解题技巧(1)先找出移动圆盘的顺序,即确定每一步应该移动哪个圆盘;(2)分析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如将大盘放在小盘上面等;(3)运用递归思想,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子问题。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分组将参与实训的学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相等,以便进行团队合作。

2. 游戏规则讲解由指导老师向学员讲解河内塔游戏的规则、操作步骤和解题技巧。

3. 游戏实践各小组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尝试移动圆盘,解决问题。

4. 经验分享各小组分享在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心得体会。

5. 总结与反思指导老师对本次实训进行总结,强调河内塔游戏在培养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方面的作用。

五、实训成果1. 学员们掌握了河内塔游戏的规则和操作步骤;2. 学员们在游戏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3. 学员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内塔
姓名:张辛班级:10心理1班学号:100305054043 引言: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和研究。

认知心理学兴起后,信息加工观点在问题解决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将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将问题解决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

河内塔问题是问题解决研究中的经典实验。

给出柱子1、2、3,在柱1上,有一系列圆盘,自上而下圆盘的大小是递增的,构成金字塔状。

要求被试将柱1的所有圆盘移到柱3上去,且最终在柱3上仍构成金字塔排列,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大盘不可压在小盘之上,可以利用圆柱2。

完成河内塔作业的最少移动次数为2n-1次,其中n为圆盘的数目。

解决河内塔问题有以下四种常用策略:
1.循环子目标,又称目标递归策略:思路是要把最大的金字塔移到柱3,就要先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而要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就要先把比它小一层的金字塔移到柱3;…依次类推,直到只需要移动最上面的盘为止。

这种策略类似计算机的递归,它是内部指导的策略,被试不必看具体刺激,只是把内部目标记在脑中,然后一步步循环执行,直到解决问题。

2.知觉策略:这种策略是刺激指导的策略,根据所看到的情景与目标的关系,排除当前最大的障碍,从而一步步达到目标。

3.模式策略:也是内部指导的策略,但不涉及目标,而是按一定规则来采取行动。

解决河内塔的通用规则是,当圆盘的总数为奇数时,最小的圆盘按1->3->2->1->3->2的顺序移动,当总数为偶数时,按1->2->3->1->2->3的顺序移动。

4.机械记忆策略:这种策略是将做对的一系列步骤死记硬背下来,但无法创新,不可迁移。

1.请被试报告他是如何解决河内塔问题的,结合结果文件(结果文件中有被试移动步骤的记录)分析判断被试采用的是何种策略。

答:在解决河内塔的问题是,总是想先把最下边的圆盘从最左边转移到最右边,这样就要求把它上边的那些转移到中间的那根杆上,依此方法类推,最终把最上边的圆盘最后一个转移到最右边的杆上,而且在转移的过程中,还必须遵守大盘在下的规则。

2.让被试分析自己都犯了哪些错误,为什么犯这些错误。

答:错误:总是会在最后发现想要转移的那个圆盘上还有一个小的圆盘。

原因:就是因为在转移过程中,没有掌握奇数偶数的圆盘应该如何移动,它们的步骤是不一样的。

每相隔一个的圆盘第一步应该是转移到同一个位置。

四:思考题:
分析河内塔问题解决的四种策略在学习时间、对记忆的要求、事后回忆、迁移各方面的差别。

答:这四种策略有以下的差别:
(1)学习时间:掌握前三种学习方法要比第四种方法用的时间短。

(2)对记忆的要求:目标递归策略的记忆负担很大,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要随时在头脑里记住最终目标与分目标,并注意解决的进程。

在知觉策略中,不论有多少圆盘,只要记住最终目标和当前移动的最大障碍,就可以达到问题的解决。

模式策略中,短时记忆不需要记任何东西,只要把移动河内塔的通用规则记在长时记忆中,就能够解决问题,这种策略对记忆的要求最少。

机械记忆策略则要把所有的信息都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3)回忆:在记忆中,具有某种图式的内容容易被记住,在学会后经过一段时间也能够将它复述出来。

前三种策略都有一定的图式或模式,故容易记住,特别是模式策略的规则最为简单。

而第四种策略需要死记硬背,回忆难度大。

(4)迁移:迁移就是用已学会的方法解决类似的新问题的能力。

前两种策略可以用于解决圆盘数更多或更少的河内塔问题。

第三种策略稍加修改也容易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第四种策略是不容易迁移的。

最好的策略当然是:学习的时间最短,不给短时记忆造成太大负担,可以长期保持,同时又容易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五.参考文献
1.王甦.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76~303。

2.黄希庭.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92~294。

3.朱滢.实验心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