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doc

合集下载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精校版) - 副本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精校版) - 副本

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其 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 其师患(担心)其未得要领。一日,以其徒上 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归之,训曰: “人之患(毛病)在自诩,此或终为患(灾难) 也。吾患(厌恶)天下如此者也。””

蔡人有足疾(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 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痛苦) 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 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 “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也。”
能就非凡之业。
【速记口诀】 趁经通因凭 于是便顺承 谐音:曾精通音频 于是便顺成
【奇思妙想】 学校需要用电脑合成新校歌,我曾精通音频 制作,于是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13.因
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
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
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
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
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
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
而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 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 冯婉贞曰:“ 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 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 日而(7)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 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 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赵得和氏璧,秦闻之,索要。赵以蔺相如为使使 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秦,见秦王意图欺之,却 (推辞、拒绝)之不恭,相如因持璧却(退却)立, 却(回头)看随从,随从会其意,与相如共欺秦王而 完璧归赵。秦王怒,欲攻赵。又恐廉颇却(击退)之, 遂罢。相如归国,却(再)话赴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18个虚词小故事原文+翻译

18个虚词小故事原文+翻译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以下是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而:
- 拔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 何:
- 苛政猛于虎: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3. 乎: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乃: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 其:
-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

18个虚词小故事原文+翻译

18个虚词小故事原文+翻译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 个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 连词,表并列)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 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 连词,表假设。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 代词,通“尔”。

你,你的)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连词,表转折。

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 连词,表递进。

)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 连词,表修饰。

)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 连词,表承接。

)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 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徐公何(1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 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也?其所据何(3 代词,做宾语,什么。

)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其大也!然何(5 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人能忘情耶?何以(6 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小故事(学生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小故事(学生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小故事(学生版)1.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思也。

众应之。

既而(),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其行,乃巾帼英杰而()。

2.何“徐公何()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也?其所据何()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其大也!然何()人能忘情耶?何以()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3.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

”嗟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而王胡为乎()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好乐者也。

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4.乃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不得已而谢。

原其言,炒作乃尔(),无乃()自高耳。

5.其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

”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为一雪其()耻。

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6.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委政不佞之人,则李唐且()亡,必矣。

且夫()志士且如()河水清且()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

纵有“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7.若“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2.何
疑问代词
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
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做定语,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命如南ft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副词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ft记》)
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7.若
动词
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代词
表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 18 个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 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 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 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 );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

(1)连词,表并列。

(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 3)连词,表假设。

(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 50 )连词,表转折。

( 6)连词,表递进。

( 7)连词,表修饰。

(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 9)连词,表承接。

(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2.何“徐公何( 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 4)其大也!然何( 5)人能忘情耶?何以( 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 7)?(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 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 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3.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 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

”嗟乎( 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而王胡为乎( 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 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 7)好乐者也。

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 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

( 6)形容尾,相当于“⋯⋯的子”、“⋯⋯地”。

( 7)介,表比,相当于“比”。

( 8)句末气助,表疑。

4.乃放翁志,《示儿》,乃( 1)之。

至“王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2)翁”一句,大感佩,乃( 3)忠之士也!然亦有人不,乃( 4)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之以理,其辞,乃( 5)不得已而。

原其言,炒作乃( 6),无乃( 7)自高耳。

(1)副,表承接,于是。

( 2)代,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表判断,相当于“ ”、“是”、“就是”。

( 4)副,表折,相当于“竟然”、“却”。

( 5)副,表条件,相当于“才”。

( 6)复音虚,相当于“ 子”。

( 7)复音虚,表猜,相当于“恐怕⋯⋯吧”。

5.其狐狼曰:“羊肉其( 1)乎!君其( 2)有意,其( 3)一而啖之,得其(4)口福。

”狼曰:“其( 5 )如猛犬何?”狐于犬曰:“羊数詈言,其( 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 7)无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 9)嬉逐,愿一雪其( 10 )耻。

君其( 11)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 12 )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 13)修矣,羊愈。

狐与狼遂去。

(1)副,表揣气,大概、或。

( 2),,表假,如果。

( 3)指示代,其中的。

( 4)第一人称代,自己的。

( 5)副,加反气,又。

( 6)第三人称代,他的。

(7)( 8),用,表,是⋯⋯是⋯⋯。

(9)第三人称代,它。

( 10)指示代,那种。

( 11 )副,加祈使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 是”。

( 12 )副,表反气,道、怎么。

( 13)音助,起音作用,不。

6.且“存者且( 1 )生,死者已矣”,此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 2)委政不佞之人,李唐且( 3)亡,必矣。

且夫( 4)志士且如( 5 )河水清且( 6)矣,于斯世无身之途。

有“死且( 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1)副,且、姑且。

( 2),表,而且、并且。

( 3)副,将要。

(4)复音,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一步,况且,再。

( 5)复音,就像。

( 6),表并列关系,又。

( 7),表步关系,尚且、。

7.若“若( 1)化得身千,散向峰望故。

”奇哉!若( 2)人之思,若( 3)天惊石破,花开,非若( 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但堪其之一,若( 5)之一爪也。

若夫( 6)常人思,常望月,登高作,若( 7)柳子厚不然,以超人之思,抒抑之情,矣。

(1),表假,如果。

( 2)指示代,此,个。

( 3)副,表推,好像。

( 4)第二人称代,你。

( 5),相当于“或”。

( 6)和“夫” 用,构成复音虚。

句首气,用在一段或一意思开,表示,有“在”、“至于”的意思。

(7),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8.所“吾所以( 1)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如此言,足使之天下所( 2)。

以其所( 3)居位,能如此,他人可及?察其言,其行,知其非所以( 4)沽名誉矣。

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 5)之,前朱亥,其度常人哉?此二人皆所( 6)以教人向上者也。

(1)助,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故)”。

( 2)助,与“ ”构成固定构“ ⋯⋯所⋯⋯”,表被。

(3)( 5)助,“所 +”构成名性的所字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

( 4)( 6)助,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所以”,可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9.“天行有常,不( 1)存,不( 2)桀亡。

”此( 3)至理,当( 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 5)巫所惑。

巫者,以( 6),其所( 7)皆(8)利也。

故( 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 10 )天下除残去,乃吾本分,何辞( 11 )?(1)( 2)介,表作、行的原因,相当于“因”。

( 3)非虚用法,,是。

( 4)介,表示作、行的象,相当于“ ”。

( 5)介,与“所”构成固定构“ ⋯⋯所⋯⋯”,表被,相当于“被”。

( 6)( 7),作,做。

( 8)介,表作、行的原因,相当于“ 了”。

( 9)介,表示作、行的,相当于“当”、“等到”。

( 10)介,表示作、行的替代,相当于“ ”、“替”。

( 11)句末气助,表示疑或反,相当于“呢”。

10.焉秦崤山,峭峭焉( 1),狭狭焉( 2),未料有伏焉( 3),将士全力以搏,无奈退不能,少焉( 4),死之殆尽,故致大。

于是余有焉( 5),而若此,焉( 6)能不?万于之何加焉( 7)?但以其傲,斥焉( 8),必无世上矣。

(1)( 2)形容尾,同于“然”,相当于“⋯⋯的子”。

( 3)兼,相当于“于彼”,在那里。

( 4)句中气助,表示停。

( 5)气助,不。

( 6)疑代,怎么,哪里。

( 7 句末气助,相当于“呢”。

( 8)代,相当于“之”,他。

11.也“ 道之不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吾将勉督以行之也(3)。

”“汝之言,金玉也( 4)。

汝之心胸,吾何能及也哉( 5)!”( 1)句中气助,表停,舒气,引起下文。

( 2)句末气助,表疑或反气。

( 3)句末气助,表肯定气。

( 4)句末气助,表判断气。

( 5)句末气助,与“哉” 用,表感气12.以“秉夜游,良有以( 1)也。

”若以( 2)己美于潘安,出无;否,以(3)吾之容于当衢,恐惊人。

故自当以( 4)卷伴,弃以( 5)不敢至之怯,慕“ 火以( 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 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游海以( 8)极夫天地之,如此,以( 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以( 10 )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 11 )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享逸。

吾以( 12 )康熙六年至京,然未以( 13)交。

以( 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 不用,忠不以(15 )”之。

(1)名,原因。

( 2),。

( 3)介,作行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

( 4)介,把。

( 5),相当于“而”,表并列。

( 6),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 7),相当于“而”,表修关系,接状和中心。

(8),表目的关系,可“来”。

(9)介,起提作用,可“把”。

( 10)介,表示作行生的原因,可“因”、“因”。

( 11 ),表原因,可“因”。

( 12 )介,引作、行生的所,可“在”。

( 13 )介,表示作、行的象,可“跟”、“和”。

( 14)助,与“上” 合,表界限或范。

( 15 ),可“用”。

13.因因(1 )能授官,不以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之因(3)。

其常因( 4)人不,取之,如巢焚粮。

此一役,袁心,因( 5)乘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因( 6)攸之力而得。

途墓,因( 7)守冢至前拜祭。

其量常人可比?因( 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因( 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

(1)介,根据,依靠,凭借。

( 2),沿。

( 3)名,原因。

( 4)介,趁着,趁此。

( 5)副,于是,就。

( 6)介,凭借( 7)介,由,通。

( 8)介,因。

( 9),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因”。

14.于“黄于( 1),差池其羽”,何其美也。

然于( 2)吾等,久矣。

自十年前偶之,于( 3)今已十,未睹其姿。

今造林草,生复,黄复,其之美倍于( 4)昔,吾之美誉于( 5)四方。

于是( 6)吾有焉。

然抒,陶然于( 7)是,不亦乎?(1)助,,不。

( 2)介,引作行的象,于。

( 3)介,引作行相关的,到。

( 4)介,引比的象,表程度的比,比( 5)介,引作行的主者,表示被,被。

( 6)与“是”构成复音虚“于是”,相当于“ 此”。

( 7)介,引作行相关的所,在。

15.与朝夕改,君子与( 1)之,吾亦同。

然今人与( 2)古人孰智,堂与( 3)坊之,相去甚。

国者,与( 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

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 5)?吾等与( 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 7)吾复算耳。

(1),。

( 2)与“孰” 成文言固构“与⋯⋯孰⋯⋯”,相当于“跟⋯⋯比,哪一个⋯⋯”。

( 3),表并列,和,跟,同。

( 4),交,附。

( 5)通“欤”,句末气助,表疑,呢。

( 6)介,表施者出作行所涉及的象,相当于“ ”。

( 7)介,和,跟,同。

16.“此( 1)岳阳楼之大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 2)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其名?范希文若不邀作,文播寰宇,( 3)岳阳楼能名天下与?当世之,位卑( 4)足羞,官盛( 5)近,范氏( 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