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讨论课)

合集下载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培训课件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培训课件
(4)细菌毒素 肉毒杆菌毒素(botulism toxin):
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前膜 释放乙酰胆碱。
破伤风毒素(tetanus toxin) : 阻断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氨基酸
递质。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
第二节,请神联系经网站毒或本性人作删除用。 机制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 ,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脊髓神经
外周神经系统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系统 (支配
植物神经系统 (支配平滑肌、
骨骼肌)
心脏、腺体)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靶组织 靶器官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 ,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 ,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其他特点
·阈值: ·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年龄因素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 ,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三、神经毒物(药物) 影响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的有:
2、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对某些类型 的损伤非常敏感;
·神经毒性可发生在生命周期中的 任何阶段;
·对发育中神经系统的损害,后果 可能在发育成熟以后才表现出来。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 ,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药物治疗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药物治疗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药物治疗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药物治疗在医学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缓解疾病症状,还可以对神经系统产生各种影响。

本文将就药物治疗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第一部分:药物治疗对神经系统的正面影响1. 药物治疗对神经元功能的改善在许多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中,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神经元,改善其功能。

例如,抗抑郁药物可以增加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提高神经传导效率,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症状。

2. 药物治疗对神经递质的调节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中起到传递信息的重要角色,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来产生影响。

例如,抗焦虑药物可以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水平,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从而减轻焦虑症状。

3. 药物治疗对神经炎症的抑制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中,如多发性硬化症等,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抑制神经炎症反应来减轻疾病症状。

例如,免疫调节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动,降低炎症反应对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

第二部分:药物治疗对神经系统的负面影响1. 药物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尽管药物治疗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例如,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可能出现运动障碍、剧烈颤抖等不良反应。

2. 药物治疗导致的耐药性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耐药性。

这意味着原本有效的药物可能逐渐失去疗效,需要更换其他药物或调整治疗方案。

第三部分:药物治疗对神经系统的机制分析1. 药物与受体的作用药物治疗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药物与受体之间发生的结合和反应会触发一系列的生理或生化过程,从而改变神经系统的功能。

2. 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也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有一定程度的调控作用。

药物的代谢途径和速度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决定了其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程度和持续时间。

结论:药物治疗对神经系统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的疗效,也存在负面的副作用。

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

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

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控制中心,涉及到思维、感知和运动等重要功能。

了解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不仅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的作用和机制。

本文将就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药物的介绍药物是指具有治疗和预防疾病功能的物质,通过调节生物体的生理和代谢过程来产生效果。

在药物中,很多药物具有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能力。

这类药物主要有镇静剂、麻醉剂、抗焦虑剂、抗抑郁剂等。

二、药物对大脑的影响1. 镇静剂:镇静剂主要通过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活动而产生镇静和安抚作用。

例如,苯巴比妥对冲动性神经细胞起到镇静作用,使神经系统放松,从而减少焦虑和紧张情绪。

2. 麻醉剂:麻醉剂主要通过抑制神经传递而产生麻醉效果。

麻醉剂可以干扰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影响神经元之间的通讯。

常见的麻醉剂有丙泊酚、异氟醚等,它们能够快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意识和感觉。

3. 抗焦虑剂:抗焦虑药能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来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

常见的抗焦虑剂有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它们通过增加γ氨基丁酸的作用来产生抗焦虑效果。

4. 抗抑郁剂: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增加神经递质的浓度来缓解抑郁症状。

常见的抗抑郁药包括丙米嗪、帕罗西汀等,它们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再摄取来增加其浓度,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三、药物的副作用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治疗作用,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例如,镇静剂可能引起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麻醉剂可能导致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并发症;抗焦虑剂和抗抑郁剂可能引发依赖性和药物滥用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方法研究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通常使用动物模型,如小鼠和大鼠。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给动物注射或灌胃药物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5.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5.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5.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神经系统生理结构简介▪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细胞及其附属器▪神经系统信号传递▪神经递质▪血-脑和血-神经屏障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细胞,即神经元(neurons),由细胞体和从细胞体延伸的突起所组成。

神经元彼此之间关系是胞膜的接触却没有胞质的连接,冲动的是通过接触处——突触来传递的。

神经递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接触处形成突触。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依靠局部电流完成的;突触传递是通过突触未梢的神经递质释放来实现的。

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均可分裂增殖,一般认为它们的功能多局限于支持和调节神经元周围环境的作用。

胶质细胞没有传导功能,但对神经元的代谢和正常活动都起着重要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与神经代谢、修复和神经元损伤密切相关,并支持血脑屏障作用;▪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富含类脂质,分支较少,围绕着中枢神经系统的轴突构成具有电绝缘作用的髓鞘,具有神经元的维护作用;▪小胶质细胞(microglia)具有吞噬作用。

▪施万细胞(Schwann cell)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包裹着轴突形成髓鞘,被郎氏结所间隔。

数目最多,功能也是多方面的。

它可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维持神经细胞微环境和支持血脑屏障的作用。

一、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在存在一种血脑屏障,限制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

▪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毛细血管外表面又为星形细胞所包围,形成了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血脑屏障,▪血脑屏障对白喉毒素、葡萄球菌素和破伤风毒素等神经毒物具有一定屏障作用。

▪脂溶性高的、非离子型化合物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和完整的细胞膜,应予注意。

血-神经屏障(blood-nerve barrier, BNB)外周神经被两层结缔组织鞘膜,即神经束膜和神经外膜所覆盖,并于神经内膜相互交织。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它负责传递并处理信息,控制身体的运动和行为,维持内稳态等重要功能。

因此,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对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包括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副作用等方面。

一、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根据其影响神经系统的方式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神经递质药物、麻醉药物、神经调节药物等。

1. 神经递质药物神经递质药物是指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或作用来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

常见的神经递质药物包括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

这些药物通过干扰神经递质的水平和分布,调节神经系统的活性,从而产生治疗、改善或调节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效果。

2. 麻醉药物麻醉药物是通过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疼痛缓解、诱导和维持意识丧失等效应的药物。

麻醉药物主要包括全身麻醉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

全身麻醉药物通过影响大脑和脊髓的功能,使患者进入无痛和无意识状态,以完成手术等操作。

局部麻醉药物则通过阻滞或减弱特定区域的神经传导来达到麻木的目的。

3. 神经调节药物神经调节药物主要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平衡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以达到治疗或预防神经系统疾病及相关症状的目的。

常见的神经调节药物包括镇静安眠药、抗惊厥药、抗震颤药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传导的速度、幅度和神经元的兴奋性,调整神经系统的状态,从而产生平衡和稳定的效果。

二、药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药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药物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主要的作用机制。

1. 药物与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可以与神经递质结合,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或作用。

比如,抗焦虑药通常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水平,从而产生抗焦虑的效果。

抗抑郁药则通常作用于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系统,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水平和转运来改善抑郁症状。

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对生物体的影响的学科。

其中,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详细探讨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并介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常见药物。

一、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 神经递质调节药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再摄取,从而影响神经细胞之间的通讯。

例如,抗焦虑药物常通过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来减轻焦虑症状。

另外,抗抑郁药物则通过增加血清素(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水平来改善抑郁情绪。

2. 神经传导调节药物对神经传导的调节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方向。

例如,镇痛药物常通过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来减轻疼痛感受。

局部麻醉药可以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来阻断神经传导。

这些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3. 神经元活性调节药物对神经元活性的调节可以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例如,抗癫痫药物能够减少过度兴奋的神经元活动,从而减轻癫痫发作。

而神经保护剂则可以促进神经元的生存和增强其功能。

4. 神经炎症调节某些药物在治疗神经炎症方面显示出潜在的效果。

炎症反应在神经系统中可能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

目前,针对这些疾病的药物研究已取得重要突破,给患者带来了希望。

二、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常见药物1. 镇静剂镇静剂是一类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来减少活跃性、提供安稳和放松感的药物。

常见的镇静剂有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和劳拉西泮。

2. 抗抑郁药抗抑郁药物用于治疗抑郁症及其他情绪障碍。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三环抗抑郁药,如舍曲林和帕罗西汀。

3. 抗焦虑药抗焦虑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常见的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劳拉西泮和阿普唑仑。

4. 镇痛药镇痛药用于缓解疼痛感。

常见的镇痛药物有麻醉类药物、阿片类药物以及非处方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

5. 抗癫痫药抗癫痫药物用于治疗癫痫等癫痫样综合征。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药物毒理学 ppt课件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药物毒理学 ppt课件

能量需求
高耗能(癫痫) 能量物质单一:葡萄糖(载体转运),有氧代

极易受药物引起的缺血和缺氧的损害
脑缺血缺氧性损害
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碳、氮气、甲烷等——单纯性 大脑缺氧。
神经肌肉阻断剂筒箭毒碱——呼吸肌麻痹。 一氧化碳、亚硝酸盐、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等
亲血红蛋白毒物——血红蛋白携氧能力损失。 氰化物、叠氮化物、二硝基苯酚、丙二腈——细
胞毒性缺氧,即供氧、供血充足但细胞能量代谢 过程被阻断。 影响心脏骤停的毒物或急性中毒合并心力衰竭— —供血不足引起缺血性缺氧。 闹卒中,脑出血。
轴突运输
秋水仙碱—>阻止微管形成—>破坏轴突运输 轴突病—肌无力,肌萎缩(神经元完好) 有机磷-迟发性神经毒性----返死式神经病
髓鞘的形成与维护
溶解)周围神经病—顺铂,甲硝唑-感觉神 经病;胺碘酮,紫杉醇-运动和感觉神经病
二、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机制
1.影响递质水平 2.作用于受体 3.影响微管微丝功能 4.影响能量和氧供应及细胞信号传导 5.影响胶质细胞功能
1.影响递质水平
影响递质代谢和改变递质水平
1. 有机磷类:VX, 沙林,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 2. 苯妥英钠,丙咪嗪,利多卡因等兴奋性氨基酸增多抑制
性氨基酸减少—癫痫 3. 可卡因和它的同类物——通过抑制多巴胺和其他单胺的
突触重吸收提高突触间隙多巴胺递质浓度。 4 最强的脊椎动物神经递质释放激动剂之一的黑寡妇毒素
(latrotoxin)——可引起囊泡内的神经递质暴发性非特异 释放,随之破坏神经末梢。 5 异烟肼-B6缺乏- GABA 减少-中枢兴奋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药物毒理 学
第8章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毒性作用
突起:树突dendrite、轴突axon
神经纤维==轴突+髓鞘 厚,称有髓鞘神经纤维 myelinated nerve fiber 薄,称无髓鞘神经纤维 unmyelinated nerve fiber
髓鞘在外周许旺细胞膜多层包裹而成,在 中枢由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gliocytes 形成。
能量需求:利用葡萄糖有氧代谢来满足旺盛的
能量要求。
轴索运输:神经元除了合成蛋白的之外,还
需要担负起包括突起在内的远距离的分配物质 的能力。
药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毒性作用
髓鞘形成与维护:需要神经系统特有的代谢
性蛋白质和结构蛋白质。
神经传导
主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5-羟色胺等。
临床表现形式:帕金森综合症 急性肌张力障碍 静坐不能 迟发性运动障碍
药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毒性作用
二、按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分类
将药物对神经系统损害按损害部位和功能障碍分为 脑损害和精神异常、脑神经损害、脊髓损害、神经 肌肉损害等
脑损害和精神异常:脑损害可由于药物的直接毒
作用和变态反应而发病。 药物引起的脑损害临床上:脑病、癫痫、脑血管损 害等。 其病变包括炎性反应、弥散性出血和脱髓鞘性病变。
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紫杉醇:可引起微管相关 性神经毒性。
药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毒性作用
髓鞘损害
髓鞘是神经元突起的电绝缘物质,如果髓鞘缺 乏,可延缓神经传导,还会造成神经突起之间 的传导异常。 药物对髓鞘的损害有两种:引起髓鞘层分离, 又称髓鞘水肿;选择性脱髓鞘作用。
药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毒性作用
胺碘酮: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周围神经脱髓鞘神 经病
精神病
药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毒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略)
二、生理学基础
1.神经传递
(1)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细胞间信号流的一种主要形式。

突触传递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2)缝隙连接:又称电突触,是指电信号通过特殊的缝隙连接,直接从一个神经元传递至另一个神经元。

(3)神经元间交互作用:发生在大量神经元胞体或突起紧密排列的部位(如海马、小脑皮质等)一个神经元兴奋时产生的局部电流可直接影响毗邻的神经元。

2.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指一些在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多为小分子的极性化合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合成。

一般分为:(1)胆碱类:乙酰胆碱;
(2)单胺类:儿茶酚胺,吲哚胺和组胺;
(3)氨基酸类: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
(4)神经肽类:下丘脑释放的激素类、神经垂体激素类、阿片肽类、垂体肽类、脑肠肽类;
(5)其他类:一氧化氮、一氧化碳、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激活因子;
3.神经系统受体
按递质受体的激活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生物效应的机制看,可将神经系统的受体分为两大家族:
(1)与离子通道相偶联的受体
(2)通过激活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而产生效应的受体
4.与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
(1)血脑屏障的完整性
(2)神经系统能量需求
(3)轴索运输、髓鞘形成与维护
(4)神经递质及神经传导
(5)神经元损伤与修复
第二节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及其机制
药物神经毒性:药物引起神经系统功能和结构损伤的毒性称为神经毒性(neurotoxicity)。

药物引起神经系统病变的类型:
☐结构改变:神经组织的细胞、髓鞘及细胞内超微结构发生的病理改变。

☐功能改变:引起感觉、运动能力紊乱。

☐行为改变:神经系统毒性作用较敏感的指标,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功能的改变,表现出众多的行为异常。

一、神经性毒物的作用特点
1.受损表现出现早,表现多样。

包括:综合功能紊乱,传导功能紊乱。

2.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对某些类型的损伤非常敏感
3.直接和间接损伤:CNS不仅受到毒物直接损害而发生功能和形态的改变,而且也受O2、血和低血糖的影响而间接受到损害。

4.神经元的不可修复性:神经元一旦受毒物损害死亡,则损伤持续存在,其功能不能由其他神经元所代替。

5.轴突的修复不全性:中枢神经轴突受毒物损害再生效果很差,周围神经系统中轴突再生也十分缓慢,且再生后功能也不完全。

6.长神经干的修复需要较长时间。

7.不同剂量下,神经系统可产生不同的反应。

如抗抑郁药在低剂量下,产生兴奋作用,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在高剂量下则产生抑制作用,甚至威胁生命。

8.累积性毒性效应:多种神经毒物/药物会产生累积性毒性效应。

如铅等重金属中毒。

二、药物对神经损伤的类型
(一) 按神经毒性靶器官分类
1、神经元损伤
如神经元凋亡(阿霉素、前列腺素E2)、神经元损伤(如阿霉素、前列腺素E2。

(表7-2)
2、轴索损伤
如轴索变性、轴索运输障碍(长春新碱、秋水仙碱可与微管蛋白结合)、轴索内线粒体肿胀破坏(如异烟肼)
3、髓鞘损伤
包括髓鞘层分离,选择性脱髓鞘作用。

如胺碘酮、哌克昔林的周围神经毒性。

(二) 按神经系统损害的类型
1、脑损伤
2、脑神经损伤
3、脊髓损伤
4、神经-肌肉损伤
5、精神症状
第三节药物神经毒性机制
(一)神经递质与神经毒性
1、干扰神经递质的储存和/或释
如利血平。

利血平可与单胺类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神经能神经)末梢中囊泡膜上的胺泵结合,抑制其摄取单胺类递质,引起去甲肾上腺素耗竭,出现精神抑郁等不良反应。

2、干扰神经递质的代谢
如新斯的明的中枢神经毒性
(二)受体与神经毒性
药物对受体的阻断作用:阻断中枢多巴胺受体(氯丙嗪的椎体外系症状)、阻断中枢M-R(阿托品的中枢兴奋、幻觉)
药物对受体产生别构效应:
如麻醉药物氯胺酮,为中枢兴奋性受体NMDA受体(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抑制大脑皮质和边缘系统的特定受体,可出现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数天或数周。

(三)细胞信号传导与神经毒性
1、钙与神经毒性:递质释放,神经元兴奋
2、cAMP与cGMP与神经毒性
(四)影响离子通道产生毒性
局麻药普鲁卡因、可卡因阻断Na+通道、K通道(五)直接毒性作用
1、氨基苷类耳毒性,损伤内耳柯蒂器细胞
2、高浓度青霉素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有关。

(六)药物变态反应
疫苗,青霉素,利福平等。

第四节药物神经毒性研究方法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