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T演示文档1

合集下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t课件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t课件
绿色行为习惯, General template for business work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保护环境
2.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3.自觉遵守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机制,保障生态建设 的有序的落实
4.应该好好学习一下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的问题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不可能 General template for business work 打几个冲锋就赢得蓝天常驻。政府、企业、公众需 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地冲锋陷阵,而且要做好付出 一些代价的充分准备。例如,一些地方要承受短期 的、局部的经济下行压力,企业投入更多资金大力 治理污染……这些付出是值得的、必要的,这是在还 生态环境的历史欠账,同时不再欠下新账。唯有如 此,才能把关系亿万人民身体健康和中华民族永续 发展的大事办好。
感谢观赏 THANK YOU
问题分析
Click here to add Title
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两类环境问题互相交叉,相互影响,交 织在一起,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相当的 严峻。据我国专家偏保守的估计,每年 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 损失高达2000亿元
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已经
按下“快进键”,
案例导入
Click here to add Title
01 森林面积减少 General template for business work
100年来,全世界的原 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 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 报告显示,如果用陆地总 面积来算,地球的森林覆 盖率仅为26.6%。森林减 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 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 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 类,已将生存的地球推到 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教育专题课件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教育专题课件
顺应能源革命发展趋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3
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逐步推进工业领域终端能源电能替代,是控制化石能 源消费,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应有之义。
这就意味着,要结合产业特点和大气污染防治与产业升级需求,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智改数转”,提 高用电生产工艺的应用比例,将传统使用化石燃料的工艺改造为电气化生产工艺。健全碳排放权市场 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能源系统智能化水平。
聚焦体制机制守正创新,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2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制度创新为 核心,健全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一体化环保管理体制,强化环境执法监管。通过公共资源统一配置机制,对土地资源、 水资源、岸线资源、旅游资源等公共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和统一管理,统筹生态治理,加强 污染物协同控制。
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1
生态保护全面加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十年来,“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我国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 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
以“上下拧成一股绳”的意志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开展并持续深化生态环 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法律有三十余部,基本完成全国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持续推进排污许 可改革,实现体系建立、覆盖全面、监管严格、服务优化。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方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T演示文档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T演示文档1

2、农业社会(文明)时代的顺从关系
• 这个时期,虽然也出现了“蜀山兀,阿房出”及玛 雅文明的覆灭等破坏大自然的活动及自然对人类的 局部、浅层的“报复”,但人类仍然生活在“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 共长天一色”的田园风光之中。因此,从总体上讲, 农业文明就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强化动植物的生长条 件或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水利、风力、畜 力……),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直接的改造作用, 但这只是浅表改造,自然也较少受到深度破坏,人 与自然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关系之中。
3、工业社会(文明)时代的征服关系
•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工 业革命使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终于昂起征服者“高 贵”的头颅,大自然不再被视为神秘莫测的崇拜 对象。人们对自然不再采取尊重与敬畏的态度, 由顺从者变为改造者和征服者,形成了主宰自然、 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 ,认为“人类对 自然界具有支配的地位,人是‘万物之灵’,是 ‘万物的尺度’”。
综合性污染:汽车
• 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汽车尾气中 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 响的其他固体颗粒,尤其是含铅汽油,对人体 的危害更大。
汽车尾气污染
全球变暖的原因
二氧化碳浓度测量结果
全球温度增长的实际测量结果
(4) 生态恶化、物种加速灭 绝
• 1600-1900年间,有75个物种灭绝,平 均每4年灭绝一种;
• 20世纪以来,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灭绝; • 1990年以来,平均每天有140个物种灭
绝; • 有人估计,到20世纪末,有100万种动植
物灭绝。
(5) 资源短缺
•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 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 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通常将其分为再生性资 源和非再生性不可更新资源二类。“资源危机” 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 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 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 问题尤为突出。

世界环境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T

世界环境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T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建设的发展,人类对动植 物的破坏与日俱增。统计表明,目前每年要有400 0~60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更多的物种正受 到威胁,每年还有1000万公顷的热带森林被毁 坏。动植物的生死存亡必将影响人类的命运。人类威 胁其他生物生存的最终结果将是威胁到自己的生存。
十大环境问题

十大环境问题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数十年来,人类广泛使用氟氯烃类化合物与哈龙 作制冷剂、除臭剂、喷雾剂等,这些化学物质释 入大气破坏臭氧层,它将导致人类皮肤癌和白内 障的发病率增高,使人类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 它还会严重地破坏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阻碍 植物的正常生长。
十大环境问题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酸雨蔓延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 和氮氧化物,降雨时溶解在水中,即形成酸 雨。酸雨具有腐蚀性,降落地面会损害农作 物的生长,导致林木枯萎,湖泊酸化,鱼类 死亡,建筑物及名胜古迹遭受破坏。
十大环境问题

(五)森林锐减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 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 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 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 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全球每分钟卖出 100万个塑料瓶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 文本样式
塑料污染相关数据
你在沙滩都捡到过哪些塑料?
废弃餐具
烟头
零食袋
塑料袋
气球和气球棒
糖果纸
塑料袋
水瓶
塑料污染相关数据
塑料管理
每年,高达1300万吨 的塑料流向海洋
每年丢弃的塑料 足够绕地球四圈
海洋垃圾中,一次 性塑料占到50%

人与自然共生PPT课件

人与自然共生PPT课件

三、 人与自然共生—仿自然原型
➢ 3. 1. 自然原型
❖ 1)概念
自然界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彼此相 互作用,最后达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 之间的协谐状态,这种状态代表着合乎自然 规律的互惠共生的有序合理状态,可称这种 状态为自然原型。
❖ 2)特点
A、自设计性
即在具体的非生物本底基础上,在光、热、 水、气等力能作用下,生物个体和种群抢占和 适应多种生态位,组成生物群落和食物链网络, 能动地操纵周围的物理和化学环境,让“自然” 做那些工程的事,生物个体和种群不仅住得安 居乐业,而且吃得美味可口,最终建成一个叠 加在周围环境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系统。
➢1)尊重人 ➢2)尊重自然
➢行为的共生关系
➢(4)野山羊与火鸡结成“好友”,彼此受 益。野山羊在离火鸡不远之处休息,机 灵的火鸡就充当着野山羊的警卫员。冬 天大雪封山绝粮之际,野山羊用蹄子拨 雪寻食,火鸡就乘机共餐。这又是一种 共生关系。
➢同居的共生关系。显然,这种相互关系 是意识和行为上的共生关系,是两物种 间紧密协同进化的结果。
共生的意义:
➢ 生物之间的这种共生使生物体抵抗 外界干扰的能力增强,对环境适应力 增强。生物体能够更加长久地生存发 展。也就是说共生的是最长久的。
➢日本学者丸山孙郎有一名言:
最长寿的不是最健壮的而是最共生的.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诞生于自然 界,并且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依赖自然 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人类 所需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直接或间接的 取自自然界。自然界养育着人类。人类 就像寄生物一样依赖自然界,自然界是 人类的寄主。
B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互利共生
• 云南哈尼族梯田景观
哈尼族梯田景观是最适合本地区发展 的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典范。它将山、水、 林、田、人有机组合为互利共生的网络系 统,可持续地延续了上千年。

人与自然ppt课件

人与自然ppt课件
共生。
02
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系统平衡
生物多样性
维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 性。
生态平衡
保持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平衡,防止某一物种过度繁殖或灭绝 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提供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等重要的生态 服务功能,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 施。
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
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环保的生活方式 ,强调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保 护环境。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需要政府、企业和 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宣传教育、政 策引导等方式,鼓励人们采取环保的 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它包括节约能源、减少废物、使用可 再生能源、合理消费等方面,旨在降 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丧失
人类的土地利用和开发活 动导致生物栖息地丧失, 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退化 。
自然对人类的影响
自然灾害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 全构成威胁。
传染病传播
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增 加了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风险。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发全球气候 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01
森林砍伐是指人类为了获取木材 、开垦土地等目的而砍伐森林的 行为。
02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森林覆盖 率降低,生态平衡被破坏,生物 多样性减少,同时还加剧了气候 变化。
水资源过度开发
水资源过度开发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 产、生活需求,过度抽取地下水和地 表水,导致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 化。
水资源过度开发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面沉降、河流断流、湿地萎缩等 现象,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类的生产生活。

人与自然共同体课件ppt

人与自然共同体课件ppt

03
资源过度开发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 断增长,导致森林、矿产 等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 生态平衡。
环境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化等过程 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对空气、水体和土壤造 成了严重污染。
生物多样性丧失
人类的土地利用、城市化 等行为,导致生物栖息地 丧失,生物多样性受到威 胁。
自然对人类的影响
04 人与自然共同体的未来
生态文明的构建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总和,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 ,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
和可持续发展。
森林保护项目
通过植树造林、森林防火和病虫 害防治等措施,保护森林资源和 生态系统,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企业环保实践
绿色生产
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 ,降低能耗和资源消耗。
循环经济
企业通过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废弃物,实现资源 的高效利用和减量化。
环保投资
企业投资环保产业和技术研发,推动环保产业的 发展和升级。
个人环保行动
节能减排
01
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如使用节能电器、减少
用水和用电等。
垃圾分类
02
个人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
垃圾分别投放。
绿色出行
03
个人优先选择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出行,减少机动车排放的
污染物。
06 结语

人与自然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人与自然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面对巨大的灾难,人类自称为“弱者”—— 这一切好像与人类无关。 人类为破坏环境付出了 代价,痛定思痛,人类要作出深刻反思。这虽然 是一次纯自然灾害,但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行为 加大了灾难的产生和影响。 红树林被大量砍伐了, 全球海域中70%的珊瑚礁遭到人为破坏。 经济的 发展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决定了它带有脆弱 性,对财富的贪欲没有节制的蔓延,使人类终于 受到了惩罚。人类必须明白怎么样亲近自然,而 不是打扰自然。否则自然会用自己的方式说 “不”。
5、要用正确的方法保护野生动物——不要让相 机变猎枪
一张反映鄱阳湖生态环境改善,候鸟回来的 照片,画面中千百只鸟在飞腾;一段记录野生动 物生活的电视片,画面上有动感十足的奔跑场 景„„然而这些人们常见的镜头却遭到了环保工 作者的谴责。一些人为了获得动物奔跑的镜头, 开往也会受到伤害,不敢再亲近人 类。
人类活动的范围每扩展一步,环境的污染就 会加大一步。人们在人迹罕至的南极的生物体内 发现了农药,在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上发 现了被油烟污染的痕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只顾着经济的发展,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使得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人 类怎样对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大自然用它自己的方式是在惩罚着人类。
6、保护我们海洋——不能让“石油入海流”
海洋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繁衍离 不开水。在几千年文明史中,人类总是沿着江河 湖海定居繁衍。如今,依赖于海洋获得持续发展 的人类文明,却在逐渐破坏这些摇篮。石油,便 是伤害大海的一把利剑。石油是大自然赋予人类 的宝贵能源,但人为的事故,战争的破坏,又使 这宝贵的能源变为污染源。给无私奉献的大海带 来创伤。通过各种途径每年进入海洋的石油和石 油产品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千分之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覆盖率低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我国森林草原资源现状
• 林业用地 2.6亿公顷 • 森林 总面积 1.5亿公

人均 0.12 公顷
• 森林覆盖率 16.55% (全球平均水平 31.4%)
• 人均森林蓄积 9m3 (世界人均 72m3)
可用草场面积
34万公顷 占世界总量7.1% 人均只是世界的1/6 50%~60%天然草场 退化,西北最严重
(3)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 • 臭氧(O3)层破坏 • 酸雨 • 大气污染:伦敦烟雾事件 • 水污染:石油泄漏事件 • 噪声污染 • 综合型
大气污染物就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 类环境威胁较大的主要是煤粉尘、二氧化硫、一氧 化碳、二氧化氮、碳化氢、硫化氢和氨等,世界每 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明清小学六一班主题班会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 1、采集-渔猎社会(文明)时代的服从关系 • 2、农业社会(文明)时代的顺从关系 • 3、工业社会(文明)时代的征服关系 • 4、信息社会(生态文明)时代的和谐关系
1、采集-渔猎社会(文明)时代的服从关系
• 这时人和自然浑然一体,然而并不和谐。此时人类 同牲畜一般仰仗自然,人类的生存及其活动范围受 自然界的严格控制。原始人从物种上说,已经从动 物中升华出来,但它的地位与动物相差无几,他们 并没有能够把自己与周围的自然界分离开来。原始 人头脑中的自然图景大概是一幅万物有灵论的图景, 当人类刚刚诞生之时,他对于自然是恐惧与崇拜兼 而有之。他敬畏大自然的伟大屈从于自然,受大自 然的支配。他们唯有依赖自然条件,在自然条件允 许的范围内维持群体的生存与繁衍。他们以仰天、 颂天的观念来看待和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4、信息社会(生态文明)时代的和谐关系
• 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 益严重,自然的生态价值、审美价值凸显,迫使 人类开始思考:人类能否真正地超脱自然,统治 自然,做自然的主人。
• 人类反思的最大成果就是:逐渐认识到以往对待 大自然态度的错误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对抗的危 害性;认识到人类生活在自然和人工两个世界里, 但“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一个整体,是我们 继承的世界;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
▪我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水资源总量28000亿m3居世界第四 ▪河川径流27000亿m3 居世界第六
人均2600m3 为世界1/4 居88位 ▪570座城市 364座缺水 50座严重缺水 ▪7000万人,5500万牲畜饮水问题
▪水源涵养功能退化
黄河上游90年代水量比30年前减少23%
综合性污染:汽车
• 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汽车尾气中 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 响的其他固体颗粒,尤其是含铅汽油,对人体 的危害更大。
汽车尾气污染
全球变暖的原因
二氧化碳浓度测量结果
全球温度增长的实际测量结果
(4) 生态恶化、物种加速灭 绝
• 1600-1900年间,有75个物种灭绝,平 均每4年灭绝一种;
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循环经济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生态技术和体制创新为突 破口,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社会、经济、人口、 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以人为 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华民族奔向 现代化强国康庄大道所做出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也是对推动人类文明步入健康、理性发展的历史 性贡献。
• 20世纪以来,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灭绝; • 1990年以来,平均每天有140个物种灭
绝; • 有人估计,到20世纪末,有100万种动植
物灭绝。
(5) 资源短缺
•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 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 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通常将其分为再生性资 源和非再生性不可更新资源二类。“资源危机” 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 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 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 问题尤为突出。
2、农业社会(文明)时代的顺从关系
• 这个时期,虽然也出现了“蜀山兀,阿房出”及玛 雅文明的覆灭等破坏大自然的活动及自然对人类的 局部、浅层的“报复”,但人类仍然生活在“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 共长天一色”的田园风光之中。因此,从总体上讲, 农业文明就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强化动植物的生长条 件或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水利、风力、畜 力……),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直接的改造作用, 但这只是浅表改造,自然也较少受到深度破坏,人 与自然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关系之中。
3、工业社会(文明)时代的征服关系
•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工 业革命使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终于昂起征服者“高 贵”的头颅,大自然不再被视为神秘莫测的崇拜 对象。人们对自然不再采取尊重与敬畏的态度, 由顺从者变为改造者和征服者,形成了主宰自然、 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 ,认为“人类对 自然界具有支配的地位,人是‘万物之灵’,是 ‘万物的尺度’”。
(1)乐观论与悲观论
• 悲观论者看到,增加人口导致更多的资源损耗、更 大的环境污染、更多的能源耗费。而更多能源消耗 意味着燃烧更多的化石燃料或薪材,产生更多的废 气,更多的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温室效应。
• 悲观论者预测,人口增长和人类的高强度经济活动 将带来政治、社会和环境恶化与崩溃。
• 乐观论者指出,卫生保健服务的改善、人均收入的 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所有这些,我们这几十年 不仅在北方国家看到了,而且也发生在许多南方国 家。
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观的必然性
• 生态文明观产生的现实根源:全球性“生态危机” • 生态文明观产生的立论根据:马恩“生态思想” • 生态文明观产生的思想来源:可持续发展观 • 生态文明观产生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 生态文明观实现的基本途径:绿色技术 • 生态文明观实现的认识前提:树立生态和谐理念 • 生态文明观实现的物质基础:发展循环经济 • 生态文明观实现的制度保障: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 乐观论者相信,人具有创造性,能够克服人口增长 和高强度经济活动带来的潜在的环境危害的能力。
(2)人口的环境影响
•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仅与人口数量有关,还与生活 方式有关,如使用什么资源,消耗多少能源,产生 多少污染等。为判断人类产生的互不干涉影响,英 国学者约翰和安妮提出了一公式:I=PAT(或IPAT), 其中I代表环境影响,P代表人口,A代表人均富裕 程度,T代表维持这种富裕程度的技术导致的损害 或者新能源和新技术带来的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