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下颈动脉斑块负荷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远期复发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合集下载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分析

w i t h c a r o t i d p l a q u e s w e r e f o u n d i n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n d l e s i o n d e t e c t i o n r a t e w a s 2 1 %. T h e r e w a s s i g n i i f c a n t d i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 g r o u p s f P ( 0 . 0 5 ) . I n 1 5 2 c a s e s w i t h c a r o i t d p l a q u e s ,1 3 2 w e r e f o u n d i n a r t e r y b i f u r c a i t o n . T h e r e w a s s i g n i i f c a n t d i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a r t e y r b i f u ca r t i o n a n d o he t r p o s i t i o n s ( P < 0 . 0 5 ) . C o n c l u s i o n : T o t a l c a r o t i d
动 脉超声检 测资料 ( 测量 颈动脉 内 一中膜厚度 ,有斑块 形成者 观察斑块 回声 以及 发生部 位 ) ;另 选取 1 5 0例 普通住 院患者 的颈 动脉超声 检测结果
作 为对照 。结果 : 2 0 0 例脑卒 中患者 中 ,颈动脉 斑块形成 者 1 5 2 例 ,阳性率 7 6 %; 1 5 0 例对照组 中 ,颈动 脉斑块形 成 3 1 例 ,阳性 率 2 1 %,两者差

复发性与初发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对比研究

复发性与初发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对比研究

复发性与初发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对比研究作者:谭咸友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09期【摘要】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斑块性状和部位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105例复发性脑梗死(复发组)、80例初发性脑梗死(初发组)和95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对照组)患者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部位,并测量血管壁的厚度和斑块的大小及厚度。

结果复发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67.6%高于初发组及对照组,双侧颈动脉受累及一条血管多个斑块及各型斑块并存多见,颈总动脉(CCA)分叉处发生率最高。

软斑及合并溃疡的混合斑是脑梗死主要的栓子来源之一。

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存在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复发性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动脉粥样斑块;复发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病因之一,且与脑梗死复发关系密切。

探讨复发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特点,对预防脑梗死复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通过分析本院收治的初发性和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为临床施治提供一定的经验。

1 对象与方法1.1 观察对象脑梗死患185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

两次或两次以上发病为复发,第一次发病为首发。

复发组105例,男70例,女35例,年龄45~78岁,平均(60.5±4.2)岁。

初发组80例,男54例,女26例,年龄42~70,平均(56±3.2)岁。

对照组为同时住院的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无糖尿病史)患者,共95例,其中男 50例、女45例,年龄49~72岁,平均(61.2±3.3)岁,临床及头颅CT排除脑梗死。

1.2 颈动脉超声检查使用美国 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周围血管探头频率为5~15HZ。

患者呈仰卧位分别纵向及横向探查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IF)以及颈内动脉起始处(ICA),观察内膜至中膜厚度(IMT),斑块病变的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

脑卒中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脑卒中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脑卒中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DOI:10.16662/ki.1674-0742.2016.32.023目的研究腦卒中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12月在该院进行诊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时期颈部动脉硬化斑块患者60例(确诊无并发脑卒中)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各类动脉血管壁血流量和动脉硬化斑块等临床观察指标的差异。

结果研究组患者不稳定斑块占比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以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以及椎动脉血管狭窄度68.33%、(1.01±0.26)mm、(1.66±0.85)mm2、(32.32±0.38)%、(45.69±0.64)%和(6.63±0.2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3.33%、(0.75±0.03)mm、(0.23±0.11)mm2、(14.53±056)%、(19.36±057)%和(0.00±0.00)%(P<0.05),相应的研究组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以及脑血流量[(268.65±91.33)mL/min、(89.82±31.52)mL/min、(58.56±32.14)mL/min和(293.65±89.64)mL/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386.65±82.31)mL/min、(195.32±55.65)mL/min、(78.25±25.31)mL/min和(553.65±58.41)mL/min(P<0.05)。

结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卒中的发病密切相关,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出现不稳定斑块、较高的MIT和斑块积分以及较低的血流量均是发生脑卒中的前兆,值得临床注意。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bout Stroke and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Methods There were 60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being chose as research group and 60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being chose as control group in our hospital for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various types of differences in arterial wall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blood flow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clinical observation.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of patients accounted for the ratio of unstable plaque,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arotid artery plaque score,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degree 68.33%、(1.01±0.26)mm、(1.66±0.85)mm2、(32.32±0.38)%、(45.69±0.64)%和(6.63±0.22)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itents 33.33%、(0.75±0.03)mm、(0.23±0.11)mm2、(14.53±056)%、(19.36±057)%and(0.00±0.00)%(P<0.05),the corresponding study group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internal carotid artery,vertebral artery and cerebral blood flow(268.65±91.33)mL/min,(89.82±31.52)mL/min、(58.56±32.14)mL/min和(293.65±89.64)mL/mi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386.65±82.31)mL/min,(195.32±55.65)mL/min,(78.25±25.31)mL/min 和(553.65±58.41)mL/min (P 0.05)。

首发和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

首发和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

首发和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方淳;刘晓晟;孙文萍;刘传森;肖亚平【摘要】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比较首发和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11月对89例近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高分辨MRI黑血成像,其中51例为首发,38例为复发.对脑卒中同侧的责任颈动脉进行分析,对比初发及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斑块负荷及成分的差别.结果与初发患者相比,复发患者的平均壁面积(WA)、壁厚度(WT)及平均壁体积(PWV)较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钙化比例高(44.7%比23.5%,P = 0.035),脂质坏死核心(LRNC) 更丰富[(179.14 ± 254.81) mm3比(71.65 ± 111.15) mm3,P = 0.027].在复发患者与首发患者中,斑块内出血(IPH)、纤维帽破裂或者两者都发生的比例分别为15.8%和3.9%.结论复发患者颈动脉斑块较初发患者有显著进展,利用MRI监测初发患者的斑块情况有利于防治脑卒中的再次发生.【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4(023)003【总页数】4页(P191-194)【关键词】颈动脉斑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成像【作者】方淳;刘晓晟;孙文萍;刘传森;肖亚平【作者单位】200120,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介入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介入影像科;200120,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介入科;200120,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介入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更高[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大血管脑卒中的主要原因。

在临床中,通过血管成像技术测量管腔狭窄程度被认为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有效方法。

彩超检查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彩超检查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75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诱发因素通常为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流局部中断,脑细胞缺氧、软化坏死,继而出现相应的脑组织损伤症状[1]。

相关研究也表明,颈动脉斑块和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2]。

基于此,本文为了进一步研究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就本院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及42例健康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展开对比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诊治的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及42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经相关检查证实,满足《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3]中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规定,同时排除脑出血、颅内感染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有心房颤动病史、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56~84岁,中位数(68.5±7.3)岁;病灶部位中,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例数分别为25、17例;发病部位中,左、右侧例数分别为30、12例;合并症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例数分别为9、10、13例。

健康者:男22例,女20例;年龄56~85岁,中位数(68.3±7.4)岁。

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P >0.05。

1.2 方法运用GE-P6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检查,高频线阵探头,频率7.5~10MHz,在颈总动脉远端近分叉部位1cm 的后壁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最终统计取两侧测量结果的平均值[4]。

检查是否存在斑块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于能够测量厚度峰值的长轴切面进行测量,计算斑块评分,统计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同时测量狭窄段内径,统计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

1.3 诊断标准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总动脉干处内-中膜厚度超过1.0mm,分叉处超过1.2mm。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7 2・
黑 龙 江 医药 科 学
2 0 1 4 年8 月第3 7 第4 期
颈动 脉 粥样 硬 化斑 块 与 缺血 性脑 卒 中关 系 的病 例对 照研 究
卢 晓潇 h 。 , 赵 景波 , 郑 春梅。 , 杨 欣 , 黄雷兰 。 , 王 薇。
( 1 . 哈 尔滨 医科 大 学公 共卫 生 学 院 , . 纛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8 6 1 2 . 佳 木 斯 大 学 附属 第 一 医院 物 理 诊 断 科 , 黑龙 江 佳 木 斯 1 5 4 0 0 3 )
差异 。 2 结 果
本研究是采用病 例对照研究方法 , 按 照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的 临床诊 断标准 , 明 确 病 例 组 与对 照 组 , 每 个 研 究 对 象 签 署 项 目知 情 同意 书 , 由调 查 员 采 用 结 构 式 调 查 表 进 行 询 问调 查 并 记 录。 一 般 人 口学 等 资 料 的 调 查 : 包括 年龄、 性别 、 民族 、 文 化 程度 、 婚姻 、 职业 、 劳动强度 及居住地 ; 吸烟史、 饮酒史 、 身高 、 体重、 腰 围, 糖 尿病既往史 、 冠心病既往史 、 高血压家族史 、 脑
之一。
关键 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缺血性 脑卒中I 病 例 对 照研 究 中 图分 类 号 : R7 4 3 ; R7 4 3 . 3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8 —0 1 0 4 ( 2 0 1 4 ) 0 4 -0 0 7 2 -0 2
缺血 性 脑 卒 中 是 我 国东 北 地 区 常 见 疾 病 , 具 有 发 病 率 高 顶后 差 特 点 。 我 国对 于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危 险 因 素 研 究 很 多 , 其 中颈 动 脉 粥样 硬 化 斑 块 形 成 及 稳 定 性 尤 其 受 到 重 视 。 通 过 本 研究证实颈动 脉粥样 硬化斑块 稳定性 是弓 j 起 缺血性脑 卒 中 发病的重要 危险 因素 , 早期 干预 治疗颈 动脉硬化 , 鉴 别 硬 化 斑块 稳定 性对 于预 防 缺 血性 脑 卒 中发 病 具 有 重 要 临 床 价 值 。

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影像研究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4月 第3卷第7期3 讨论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饮食结构与环境受到较大影响,子宫内膜病变成为临床常规疾病,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3]。

临床传统诊断方式一般为症状结合子宫内膜分段诊刮,其中患者并无明显症状,未出现特异性,但诊断性刮宫对子宫内膜存在一定损伤,容易出现术后出血的情况,且操作性较强。

随着临床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已经广泛在子宫内膜病变中得到确诊,具有安全无创的优点。

当前多普勒超声分为腹部与阴道超声,其中腹部超声在多个科室均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检查期间患者膀胱需要处于充盈状态,检查会受到脂肪、病变范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4]。

本文通过将阴道超声纳入其中,结果显示研究组在子宫内膜增生100.00%、子宫内膜息肉100.00%、子宫内膜癌82.35%、子宫黏膜下肌瘤93.33%检查结果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80.88%、47.06%、75.00%。

阴道超声是将探头从患者阴道内置入宫颈,探头位置会更加接近子宫,显像更加清楚,检查前不需要嘱患者充盈膀胱,探查的检查范围较广,不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5]。

在整个检查期间能够更加清晰的观察到病变,并探测血流情况,提高了检查准确率。

综上所述,针对子宫内膜病变采取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准确率较高,显示更加清晰,有利于患者后期治疗,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1]崔卓.阴道超声联合官腔细胞学检查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3):682-684.[2]马芬,田荣华,杨晓红,等.宫腔镜联合经阴道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广西医学,2018,40(8):904-906.[3]郑爱平,赵静,李晓蕾,等.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鉴别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意义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z1):259-260.[4]田秀丽,曹晓云,宋利刚,等.阴道B超与宫腔镜在老年女性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4):2121-2123.[5]张晓颖,徐程,叶青,等.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7,43(5):366-367.缺血性脑卒中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群生命安全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并且近些年来受肥胖、人口老龄化、高血压、总胆固醇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该病症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态势,更为严重的是发病人群低龄化趋势尤为显著,已经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1]。

能谱CT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能谱CT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能谱CT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摘要】目的运用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CT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方法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45例非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

入院后48 h内使用能谱CT行颈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检?y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类型。

结果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比较,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冠心病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P斑块内出血>脂质斑块(P<0.05)。

病例组52例(86.7%)患者检出斑块,对照组11例(24.4%)检出斑块,两组患者检出斑块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例组颈动脉狭窄例数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例组和对照组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差异显著(P<0.05)。

结论能谱CTA检查可获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清晰图像、能谱曲线和高效原子序数,准确分析斑块成分。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密切。

【关键词】能谱CT冠脉造影成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DOI:10.14163/ki.11-5547/r.2016.34.002Evaluation by energy spectrum CTA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otid atherosclerostic plaque and acute ischemic stroke CHEN Gan,WU Jin-mian,YAN Zi-le,et al. Department of Neurology,Guangdong Foshan City Sanshui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Sanshui 528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otid atherosclerostic plaque and acute ischemic stroke by applying energy spectrum CT coronary angiogram imaging (CTA). Methods There were 60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s medical cases group and 45 patients without stroke as control group. They received energy spectrum CT coronary angiogram imaging examination within 48 h after admission for incidenc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tic plaque and plaque types. Results Comparison of risk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howed hypertens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correlated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P intraplaque hemorrhage > lipid plaque (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A下颈动脉斑块负荷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远期复发事件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远期卒中事件和CT血管(CT Angiography,CTA)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分析106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利用CTA影像测量斑块体积、狭窄程度、重塑指数及脂质核心体积等。

随访3年后记录其远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

利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特征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

结果106例患者中,向心性斑块64例(60.38%),离心性斑块32例(30.19%),斑块体积为(41.02±19.39)mm3,脂质核心体积为(24.17±21.52)mm3;共有32次缺血性脑卒中事件。

脂质核心体积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最重要的预测因素,脂质核心越大,随访期出现终点事件的可能性越大(OR=1.07,P<0.01)。

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CTA影像可用于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多种特征,并用于远期卒中事件风险的预测,有利于制定合理的二级预防策略。

标签:急性脑梗死;CT血管成像;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干预治疗的重要指标[1]。

然而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也是脑卒中复发的重要原因[2],多层螺旋CT的出现开拓了CT血管成像的新领域。

重组的CT三维立体血管图像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与不同层面来观测,避免了结构重叠。

其空间解析度高,不仅可以观察管腔狭窄的程度、确定斑块的位置,还可通过常规薄层轴位图像对动脉斑块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如斑块的面积、形状、体积及成分(坏死脂质核、纤维帽、钙化及斑块内出血)等[3],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本研究拟筛选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CTA影像对颈动脉斑块各种特征进行评估,分析其远期脑卒中事件和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

入选标准:(1)头颅MR证实为急性大脑前循环供血区脑梗死,发病时间至入组时间不超过7天;(2)完整的急性脑卒中CT筛检[基线期,包括非增强CT(Non-contrast CT,NCT)平扫及CTA],且影像资料质量可满足后处理需求;(3)未接受动脉或静脉溶栓治疗;(4)有完备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年龄、性别、治疗方案、基线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相关危险因素等;(5)严格按照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随访36个月,记录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事件,所有脑卒中事件均有急性期MR证实。

入选106例患者中,男59例,女47例,平均年龄(65.82±13.91)岁。

既往史有高血压者67例(63.21%),糖尿病17例(16.04%),高脂血症34例(32.18%),目前应用他汀药物治疗者27例(25.60%)。

既往有心房纤颤23例(24.53%),冠心病22例(20.75%),有吸烟史者48例(45.30%)。

3年的随访期间,共有32例次患者出现相应区域的缺血性脑卒中事件。

1.2方法:1.2.1CTA影像扫描流程:扫描采用TOSHIBA 64排螺旋CT,先行头颅CT 平扫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再追加非离子型造影剂进行头颈部的CTA检查。

覆盖范围从主动脉弓至颅顶,采取螺旋扫描方式。

使用CT双筒高压注射器以5ml/s 的速率经肘静脉团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80ml。

具体扫描参数为120kV、300mA,螺距0.92∶1,扫描层厚1mm。

1.2.2图像分析流程:所有的影像学资料均导入iMac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其中,影像分析仅选择入组时卒中事件相关一侧的颈动脉,后期随访中只认定同侧发生的脑卒中事件为终点事件。

1.2.3颈动脉斑块负荷测量方法:将CTA影像资料导入Osirix v7.01(64位,Mac)软件进行评估。

利用软件自带的3D曲线MPR(Multiplanar Reformatted,MPR)功能进行弯曲多平面重建,然后由一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进行定量测量和数据分析。

操作过程如下:将CTA原始数据导入Osirix后,利用3D曲线MPR工具,对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利用“曲线路径”工具描制颈动脉中心线。

中心线的绘制从颈总动脉分叉处开始向颈内动脉延伸,曲线长度为3cm,根据中心线重建得到目标动脉的弯曲多平面重建图像,导出图像时选择“全16比特BW”及“横切面视图”,按每1mm对目标动脉进行分割,每分割一次获得一个横截面,并将后处理数据导出保存为DICOM格式;通过手动方式,根据动脉横截面的CT值(Housefild unit,Hu),利用“ROI”工具中的“铅笔”绘出血管内径、血管外径、脂质核心(Hu值<60)及钙化(130<Hu值<4000)。

如可见斑块内出血(100<Hu 值<130),记录为“阳性”。

为确保动脉壁和斑块评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参考国外经验,将窗宽设置为动脉腔内平均Hu值的155%,窗位水平设置为管腔内平均Hu值的65%。

1.2.4颈动脉斑块相关特性参数的计算:颈动脉最大狭窄比较=(血管外径-血管内径)/血管外径×100%;斑块负荷=(血管外径面积之和-血管内径面积之和)/血管外径面积之和×100%;斑块体积=(血管外径面积之和-血管内径面积之和)×1mm;脂质核心及钙化的体积:绘制ROI完毕后,利用Osirix的“ROI增强工具”插件,自动计算出脂质核心及钙化的体积。

重塑类型及指数:重塑类型分为正常、中性及阳性三种。

重塑指数=a/{(b+c)/2}×100%的公式计算,其中a为最狭窄区的直径,b和c分别为颈动脉远端和近端无粥样硬化区的直径;斑块形态分为向心性和离心性两种。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Mac)版软件,计量资料与等级变量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记录其频数及百分率,采用χ2检验。

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卒中事件的影响因素。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106例患者的卒中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34例(32.08%),小动脉硬化性42例(39.62%),心源性栓塞16例(15.09%),其它原因者9例(8.49%)和不明原因5例(4.72%)。

其中有向心性斑块64例(60.38%),离心性斑块32例(30.19%),中性重塑为44例(41.51%),阳性重塑为52例(49.06%),平均重塑指数为(56.54±24.65)%。

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为(37.57±44.31)%,斑块负荷为(47.50±16.48)%,斑块体积为(41.02±19.39)mm3,脂质核心体积为(24.17±21.52)mm3,钙化体积为(2.10±1.02)mm3,20例患者有斑块内出血。

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脂质核心体积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最重要的预测因素,脂质核心越大,随访期出现终点事件的可能性越大(OR=1.07,P<0.01)。

斑块体积也与终点事件呈正相关(OR=1.14,P<0.05)。

而终点事件的发生机率与年龄呈负相关,年龄越小,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越高(OR=0.08,P<0.01),见表1。

3讨论颈动脉斑块的组织学研究表明,溃疡表面、斑块内出血、大的脂质或坏死核心、纤维帽断裂以及局部炎细胞浸润都与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4]。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完整的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评估,应该包含以上的特征[5],这对于预测远期卒中事件极为重要。

颈动脉超声虽然可以观察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表面及内部的特性、监测血流动力学等,甚至可以观察局部血流。

但它最大的局限性在于评估者之间的主观性差异较大[6]。

颈动脉斑块MRI成像可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如亮血序列(TOF)和黑血序列(基于T1的血流抑制相)等。

一些国际研究评估了斑块的脂质坏死核心(Lipid-rich necrotic core,lrnC)、钙化、出血(Intraplaque,hemorrhage,iPH)及表面破损等特征的MRI改变与组织病理的一致性[6,7]。

然而MRI空间解析度偏低,且序列复杂、设备要求高、技术条件不成熟、评估者的经验水平不一等原因,并不适合三级以下医院用于高危患者的筛查。

多模态CTA是评估颈动脉斑块及其重塑过程的更客观方法。

如Ohara等发现与向心性斑块相比,偏心性斑块发生血管事件的机率更大。

Hardie等利用CTA 评估斑块的偏心指数和重塑率后发现伴有脑缺血症状的患者颈动脉重塑要明显高于无症状患者[8,9]。

Van等[10]对109例TIA或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平均5年的随访后发现,69%的斑块体积每年增加1.2%,纤维组织每年减少1.5%,脂质减少约1.8%/年,而钙化则增加了3.3%/年,提示斑块负荷的进展是一个慢性多相的动态过程。

我们的研究表现,CTA下测得的脂质核心是远期卒中事件最有效的预测因素,脂质核心体积越大,未来卒中事件的发生率越高,其预测价值超过斑块体积本身的预测作用。

在本组病例中,年龄越小,远期的卒中事件风险越高,这可能与青年患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及饮酒等控制不良有关。

CTA的主要缺点则是它的辐射和与增强剂相关的风险。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是没有双盲、随机分组,且临床资料不够完备,一些影响最终梗死体积因素未包括在内,如入院前的血糖、血脂水平等;其次,与MR影像相比,多模态CTA不能够分辨纤维帽破裂与斑块内出血,因此本研究并未对这两个特征进行定量评估。

综上所述,通过CTA影像后处理得到的多个斑块形态学与成份的特征,可以用于预测远期缺血性卒中事件,其中脂质核心体积及斑块体积为最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

对于此类患者,在获取超早期的CTA资料后,可通过相应的后处理,对颈动脉斑块进行特征性分析,此将有利于制定合理的二级预测策略。

参考文献[1]Nagaki T,Sato K,Yoshida T,et al. Benefit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for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sever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 Markov model based on data fro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Clinical article[J]. J Neurosurg,2009,111(5):970-977.[2]Chalela J. Evaluating the carotid plaque:going beyond stenosis[J]. Cerebrovascular Dis,2009,27(1):19-24.[3]van Gils M,Bodde M,Cremers L,et al. Determinants of calcification growth in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arteries;a serial 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study[J]. Atherosclerosis,2013,227:95-99.[4]Naghavi M,Libby P,Falk E,et al. 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 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Part Ⅱ[J]. Circulation,2003,108(15):1772-1778.[5]Golledge J,Siew D. Identifying the Carotid ‘High Risk’Plaque:Is it Still a Riddle Wrapped up in an Enigma[J]?European J Vas Endovas Surg,2008,35(1):2-8.[6]Trivedi R. Multi-sequence 〈i〉In vivo MRI can Quantify Fibrous Cap and Lipid Core Components in Huma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J]. Euro J Vas Endovas Surg,2004,28(2):207-213.[7]Yu J,Underhill HR,Ferguson MS,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spontaneous aortic intrmural hematoma progression:six years follow-up with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J]. J Cardio Magn Reson,2010,12(1):P28.[8]Hardie A,Kramer C,Raghavan P,et al. The impact of expansive arterial remodeling on clinical presentation in carotid artery disease:a 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study[J]. Am J Neuroradiol,2007,28(6):1067-1070.[9]Ohara T,Toyoda K,Otsubo R,et al. Eccentric stenosis of the carotid artery associated with ipsilateral cerebrovascular events[J]. Am J Neuroradiol,2008,29(6):1200-1203.[10]Van Gils M,Vukadinovic D,van Dijk A,et al.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progression and change in plaque composition over time:a 5-year follow-up study using serial CT angiography[J]. Am J Neuroradiol,2012,33(7):1267-12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