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换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7月19-20日,2019山东急性脑血管病防治论坛和临沂市脑卒中急救联盟成立大会顺利召开,来自上海长海医院影像医学科的田冰教授在此次大会上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分享了长海模式影像评估的经验。
田冰教授在会上报告~田教授指出影像学是缺血性脑卒中(AIS)诊断与评估的主要手段,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快速、准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患者(可能有良好预后的患者)进行适合的治疗,以及对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估。
AIS影像学检查扫描方案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可用CT,也可用MRI进行评估。
与磁共振相比,CT最大的优势是快速,所以目前在急诊患者中CT 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评估方法。
AIS治疗前评估在患者治疗前对其进行初步评估,田冰教授指出有2个评估是必须的:脑实质的评估、血管的评估。
在这2个必须评估的基础之上,如果能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侧支循环、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血栓负荷符合评估,那么患者治疗前的评估会更加完善。
1、脑实质的评估1)排除脑出血和卒中样病变2)识别脑组织缺血:影像学表现征象为灰白质界面消失/脑实质密度减低。
2、脑血管的评估主要采用CTA来判断有没有血管闭塞。
3、侧支循环的评估主要是一级侧支及二级侧支的评估。
对于侧支循环的评估,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的方法包括结构评估及功能评估,影像学上最常用的是结构评估,TCD、CTA、MRA、DSA都可以对侧支循环进行结构评估,如果能够把结构评估和功能评估进行结合,对于侧支循环的评估会更加准确。
结构评估01、经颅多普勒(TCD)、经颅彩色双功能超声TCD检查无创又较经济,可直接测量血流速度、判断侧支情况及血管舒缩反应性,可用于评估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软脑膜动脉等侧支血流。
02、基于CT血管成像(CTA)的评估方法CTA原始图像、CTA多平面重建图像、最大密度投影图像、非时变CTA技术、三相CT灌注、多时相CTA。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03
指南核心内容解读
患者筛选与评估
快速识别
通过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和生 物标志物等手段,快速识别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评估病情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 积和侧支循环等指标,全面评估 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筛选适合治疗的患
者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因、发病时 间窗和禁忌症等因素,筛选适合 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
治疗时间窗
指南强调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重要性,建议在发病后尽快进行血管内治疗,最好在发病6小时内 开始治疗。
治疗效果评估
指南指出,在进行血管内治疗前,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像学检查结 果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血管内治疗。
实建立由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团队,包括神
围手术期管理要点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术中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及影像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术后管理
加强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04
指南推荐意见及实践 建议
推荐意见概述
血管内治疗适应人群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指南推荐使用血管内治疗方法,包括血栓切除术和颅内血管成形术等,适用于大血管闭 塞引起的脑卒中。
推动技术发展
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血管内治疗技术 的发展和创新,造福更多患者。
指南适用范围
适用人群
指南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包括症状出现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 方面的限定。
医疗机构要求
指南对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医疗机构提 出了一定的要求,包括设备设施、专 业人员等方面的规定。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15] Hart RG, Eikelboom JW, Brimble KS, et al. Stroke pre-inventionin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Can J Cardiol, 2013, 29 (Suppl 7): S71-S78.[16] 袁早送,黄从新,郭宗文,等 .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效果及 安 全 性 的Meta分 析[J].疑 难 病 杂志,2014,13(9):947-951.[17] Huisman MV, Lip GY, Diener HC, et al. Dabigatran etexilate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resolving uncertainties in routine practice[J]. Thromb Haemost, 2012,107(5):838–847.[18] Lane DA,Aguinaga L, Blomstrom-Lundavist C, et al. Cardiactachyarrhythmias and patient values and preferences for their management: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 iation(EHRA) consensus document endorsed by the heart rhythm socicty (HRS), as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APHRS) and sociedad latnoameriana de estmulcioin cardiaca y electrofisiologia soleace[J]. Iropace, 2015,17(12):1747-1769.(收稿日期:2019-12-25)·论 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刘伊妮 裴观辉 王怡冰 聂 超 李海娜 许 蕾【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及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2023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023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疗措施包括早期诊断及治疗、早期预防再发(二级预防)和早期康复,常见并发症包括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癫痫、肺炎、排尿障碍与尿路感染等。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并发症及其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1、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
2、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可以是病程自然演变的结果,也可以是某些治疗方法(溶栓、抗血小板、抗凝、血管内治疗等)的常见并发
症。
脑梗死出血转化发生率为8.5%~30.0%,其中有症状的为1.5%~5.0%。
90%的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在发病后的7天内,88%的溶栓后出血发生在溶栓后24小时内。
重视对出血转化风险的评估,有助于选择适宜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心源性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显示占位效应、早期低密度征、重度白质疏松、侧支循环差、年龄>70岁、应用抗栓药物(尤其是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等会增加出血转化的风险。
对药物相关的症状性脑出血,可根据病因选用逆转药物,冷沉淀、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基己酸)适于所有类型的症状性出血,华法林相关出血可选用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维生素K等。
3、癫痫
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早期发生率为2%~33%,晚期发生率为3%~67%。
目前缺乏脑卒中后是否需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或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证据。
4肺炎
约5.6%的脑卒中患者合并肺炎,误吸是主要原因。
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是导致误吸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他包括呕吐、不活动等。
肺炎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5%~25%的脑卒中患者死于细菌性肺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静脉溶栓治疗在其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其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文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出血转化的机制、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揭示了对此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
本文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出血转化、预后、影响因素、临床意义、综合分析、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静脉溶栓治疗则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在静脉溶栓治疗后,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转化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出血转化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
对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也能够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问题。
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出血转化的机制、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我们希望能够揭示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规律性、危险因素和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从而减少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血清sLOX-1、ESM-1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㊃论 著㊃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9455.2024.03.011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 t -P 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赵 浩1,王敏博2,张子豪1ә1.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陕西宝鸡721000;2.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医院神经内科,陕西宝鸡722400摘 要: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 L O X -1)㊁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 S M -1)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 I S )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 t -P A )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H T )的预测价值㊂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接受r t -P A 静脉溶栓治疗的A I S 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头颅C T 复查结果分为H T 组和非H T 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水平,并进行比较;采多因素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 O C )曲线分析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对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预测价值㊂结果 治疗36h 后,47例患者发生H T (H T 组),H T 发生率为14.69%(47/320),剩余273例未发生H T 患者为非H T 组㊂H T 组年龄㊁合并高血压患者占比㊁入院时N I H S S 评分㊁治疗前血清s L O X -1和E S M -1水平高于非H T 组(P <0.05)㊂多因素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 I H S S 评分>13.04分㊁血清s L O X -1>0.92n g /m L ㊁血清E S M -1>1.24μg/m L 是A I S 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㊂治疗前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曲线下面积(A U C )分别为0.797㊁0.775和0.840㊂结论 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是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影响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其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㊂关键词: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预测价值中图法分类号:R 7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455(2024)03-0333-05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 o f s e r u m s L O X -1a n d E S M -1f o r h e m o r r h a gi c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f t e r r t -P A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 b o l ys i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c u t e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 *Z HA O H a o 1,WA N G M i n b o 2,Z HA N G Z i h a o1ә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I n t e r n a l M e d i c i n e -N e u r o l o g y ,B a o j i P e o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B a o ji ,S h a a n x i 721000,C h i n a ;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I n t e r n a l M e d i c i n e -N e u r o l o g y ,Q i s h a n C o u n t y H o s p i t a l ,B a o ji ,S h a a n x i 7224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 of s e r u m s o l u b l e l e c t i n -l i k e o x i d i z e d l o w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r e c e p t o r -1(s L O X -1)a n d e n d o t h e l i a l c e l l s p e c i f i c m o l e c u l e -1(E S M -1)f o r h e m o r r h a gi c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H T )a f t e r r e c o m b i n a n t t i s s u e p l a s m i n o g e n a c t i v a t o r (r t -P A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 b o l ys i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c u t e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 (A I S ).M 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 320A I S p a t i e n t s w h o r e c e i v e d r t -P A i n t r a v e n o u st h r o m b o l y s i s i n B a o j i P e o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f r o m J a n u a r y 2020t o J u n e 2022w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n d d i v i d e d i n t o H T g r o u p a n d n o n -H T g r o u p a c c o r d i n g to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h e a d C T r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 ,t h e l e v e l s o f s e r -u m s L O X -1a n d E S M -1i n b o t h g r o u p s w e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e n z y m e -l i n k e d i mm u n o s o r b e n t a s s a y a n d c o m pa r e d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H T a f t e r r t -P A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b o l y s i s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b y m u l t i v a r i a L o gi s t i c r e -g r e s s i o n a n a l ys i s ,t h e 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 o f s e r u m s L O X -1a n d E S M -1f o r H T a f t e r r t -P A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 b o l -y s i s w a s a n a l y z e d b y r e c e i v e r o p e r a t i n g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R O C )c u r v e .R e s u l t s H T o c c u r r e d i n 47p a t i e n t s a f t e r 36h o f t r e a t m e n t (H T g r o u p ),w i t h a n H T i n c i d e n c e o f 14.69%(47/320),a n d t h e r e m a i n i n g 273p a t i e n t s w h o d i d n o t e x p e r i e n c e H T w e r e i n t h e n o n -H T g r o u p .T h e a g e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h y pe r t e n s i o n ,N I H S S s c o r e a t a d m i s s i o n ,s e r u m s L O X -1a n d E S M -1l e v e l s b ef o r e t r e a t m e n t i n H Tg r o u p w e r ehi gh e r t h a n t h o s e i n n o n -H T g r o u p (P <0.05).M u l t i v a r i a t e L o g i s t i c r e g r e s s i o n a n a l ys i s s h o w e d t h a t N I H S S s c o r e >13.04,s e r u m s L O X -1>0.92n g /m L a n d s e r u m E S M -1>1.24μg /m L w e r e i n d e pe n d e n t r i s kf a c t o r s f o r H T ㊃33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3期 L a b M e d C l i n ,F e b r u a r y 2024,V o l .21,N o .3*基金项目: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度健康科研项目(2022D 0045)㊂ 作者简介:赵浩,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诊治方向的研究㊂ ә 通信作者,E -m a i l :Z h a n gz i h a o @163.c o m ㊂a f t e r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b o l y s i s i n A I S p a t i e n t s(P<0.05).T h e a r e a u n d e r t h ec u r v e(A U C)o f s e r u m s L O X-1,E S M-1a l o n e a nd c o m b i ne d d e t e c t i o n i n p r e d i c t i n g H T af t e r r t-P A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 b o l y s i s b e f o r e t r e a t-m e n t w e r e0.797,0.775a n d0.840r e s p e c t i v e l y.C o n c l u s i o n S e r u m s L O X-1a n d E S M-1a r e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g f a c t o r s o f H T a f t e r r t-P A i n t r a v e n o u s th r o m b o l y si s i n A I S p a t i e n t s,a n d t h e c o m b i n e d e t e c t i o n o f t h e t w o i n d i-c a t o r s h a s h i g h 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K e y w o r d s:s o l u b l e l e c t i n-l i k e o x i d i z e d l o w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r e c e p t o r-1;e n d o t h e l i a l c e l l s p e c i f i c m o l e-c u l e-1;a c u t e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r e c o m b i n a n t t i s s u e p l a s m i n o g e n a c t i v a t o r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 b o l y s i s;h e m-o r r h a g i c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 I S)是一类发病率高㊁致残致死率高㊁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临床综合征,其治疗原则是尽早给予血管再通治疗[1-2]㊂已有研究证实,在发病时间窗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 t-P A)静脉溶栓是治疗A I S的有效方法[3],然而出血转化(H T)作为静脉溶栓的主要并发症,一旦发生会加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甚至导致患者死亡[4],严重影响了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㊂若能早期预测A I S患者r t-P A静脉溶栓治疗后H T的发生风险,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意义㊂静脉溶栓后H T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㊁缺血或再灌注损伤㊁血脑屏障损坏等有关[5]㊂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 O X-1)是一种属于C型凝集素超家族的受体蛋白,可被蛋白酶水解为可溶性L O X-1(s L O X-1),在血管功能障碍㊁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关键性作用[6]㊂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 S M-1)是一种由内皮细胞分泌的可溶性蛋白聚糖,参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7],因此推测s L O X-1和E S M-1可能与A I S患者r t-P A静脉溶栓后发生H T有关㊂本文探讨了血清s L O X-1和E S M-1对A I S患者r t-P A静脉溶栓后H T的预测价值,以期为A I S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㊂现报道如下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接受r t-P A静脉溶栓治疗的A I S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6例㊁女104例,年龄55~80岁㊁平均(67.80ʃ5.15)岁,有吸烟史123例,有饮酒史100例,合并高血压116例,合并高脂血症136例,合并糖尿病97例㊂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8]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9]中r t-P A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即发病到开始静脉溶栓时间<4.5h且血糖检查结果正常;(3)首次发病,近期未使用过抗生素㊁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4)人口学信息及实验室检查项目完整㊂排除标准:(1)年龄>80岁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 I H S S)评分[10]>25分的特危急患者;(2)具有r t-P A静脉溶栓治疗禁忌证者;(3)有脑创伤史㊁脑卒中史者;(4)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㊁颅内肿瘤㊁动脉瘤㊁脑血管畸形㊁精神性疾病㊁慢性感染者;(5)近期有胃肠道㊁痔疮㊁泌尿系统活动性出血者㊂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㊂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号:2020伦审[83]号)㊂1.2方法1.2.1临床资料收集收集患者入院时N I H S S评分及部分试验指标数据,包括白细胞计数(W B C)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 T)㊁血尿酸(U A)㊁总胆固醇(T C)㊁甘油三酯(T G)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D L-C)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D L-C)㊂1.2.2血标本采集采集患者入院后空腹静脉血6 m L,分装于2支试管,每支3m L,其中一支用于检测实验室指标,另一支以3000r/m i n离心15m i n,离心半径10c m,留取血清保存于-80ħ超低温冰箱用于检测血清s L O X-1㊁E S M-1㊂1.2.3血清s L O X-1㊁E S M-1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 L I S A)检测患者治疗前血清s L-O X-1㊁E S M-1水平,s L O X-1试剂盒购于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E S M-1试剂盒购于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过程中的标准品稀释㊁加样㊁温育㊁配液㊁洗涤㊁加酶㊁显色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终止反应后15m i n内在450n m波长处测量各孔吸光度(A)值,以标准品A值为横坐标,标准品的水平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出直线回归方程,将样品的A值代入方程得出样品水平㊂1.2.4静脉溶栓治疗及H T判定在治疗时间窗内(须有血糖测定结果,无需等待其他常规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给予0.9m g/k g的r t-P A(B o e h r i n g e r I n-g e l h e i m P h a r m a G m b H&C o.K 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 J20160054,规格20毫克/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最大剂量不超过90m g㊂给药方式为静脉推注+静脉滴注,即其中10%的r t-P A采用静脉推注(在1m i n 内完成推注),剩余90%的r t-P A溶解于100m L的生理盐水中进行持续静脉滴注(1h左右完成滴注),用药后严密监测患者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㊂所有患者在r t-P A静脉溶栓治疗结束后36h复查头颅C T,根据C T复查结果将患者分为H T组和非H T组,根据‘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11]中㊃43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3期 L a b M e d C l i n,F e b r u a r y2024,V o l.21,N o.3溶栓后H T 诊断标准进行判定,即:首次头颅C T 未发现出血,复查头颅C T 时发现颅内出血㊂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 P S 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 ʃ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 O C )曲线分析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对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预测价值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 果2.1 H T 组与非H T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行r t -P A 静脉溶栓治疗的320例A I S 患者中,治疗36h 后47例患者发生H T (H T 组),H T 发生率为14.69%(47/320),剩余273例未发生H T 的患者为非H T 组㊂H T 组年龄㊁合并高血压患者比例㊁入院时N I H S S 评分及治疗前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水平均高于非H T 组(P <0.05);两组性别㊁体质量指数(B M I),有吸烟史㊁有饮酒史㊁合并高脂血症㊁合并糖尿病比例以及W B C ㊁A L T ㊁U A ㊁T C ㊁T G ㊁H D L -C ㊁L D L -C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1㊂2.2 多因素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A I S 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影响因素 以A I S 患者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 T (赋值:是=1,否=0)为因变量,以年龄(赋值:>67.80岁=1,ɤ67.80岁=0)㊁是否合并高血压(赋值:是=1,否=0)㊁入院时N I H S S 评分(赋值:>13.04分=1,ɤ13.04分=0)㊁血清s L O X -1(赋值:>0.92n g /m L =1,ɤ0.92n g/m L =0)㊁血清E S M -1(赋值:>1.24μg /m L=1,ɤ1.24μg/m L=0)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年龄㊁入院时N I H S S 评分㊁血清s L O X -1㊁血清E S M -1是以所有A I S 患者的均值进行分层㊂结果显示入院时N I H S S 评分>13.04分㊁血清s L O X -1>0.92n g /m L ㊁血清E S M -1>1.24μg/m L 是A I S 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危险因素(P <0.05)㊂见表2㊂表1 H T 组与非H T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或x ʃs ]组别n性别男女年龄(岁)B M I (k g/m 2)吸烟史有无H T 组4731(65.96)16(34.04)70.68ʃ5.1424.78ʃ1.4520(42.55)27(57.45)非H T 组273185(67.77)88(32.23)67.30ʃ4.9924.52ʃ1.41103(37.73)170(62.27)χ2/t0.064.271.1630.393P0.807<0.0010.2460.531组别n饮酒史有无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高脂血症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H T 组4716(34.04)31(65.96)26(55.32)21(44.68)21(44.68)26(55.32)16(34.04)31(65.96)非H T 组27384(30.77)189(69.23)90(32.97)183(67.03)115(42.12)158(57.88)81(29.67)192(70.33)χ2/t0.1998.6420.1070.362P0.6550.0030.7440.548组别n入院时N I H S S 评分W B C (ˑ109/L )A L T (I U /L )U A (mm o l /L )T C (mm o l /L )H T 组4716.32ʃ4.837.23ʃ2.0421.48ʃ4.78346.87ʃ30.274.36ʃ1.08非H T 组27312.47ʃ4.376.86ʃ2.3220.15ʃ5.03340.55ʃ29.384.12ʃ1.15χ2/t5.4911.0271.6861.3561.333P<0.0010.3050.0930.1760.184组别nT G (mm o l /L )H D L -C (mm o l /L )L D L -C (mm o l /L )血清s L O X -1(n g /m L )血清E S M -1(μg /m L )H T 组471.63ʃ0.631.24ʃ0.362.85ʃ0.431.47ʃ0.531.59ʃ0.34非H T 组2731.58ʃ0.651.18ʃ0.332.96ʃ0.440.82ʃ0.261.18ʃ0.32χ2/t0.4891.136-1.58813.1178.039P0.6250.2570.113<0.001<0.0012.3 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单独及联合检测对A I S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预测价值 建立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联合应用的风险评估/预测模型(L o g P 模型),以其模型值L n (P /1-P )=0.513ˑX s L O X -1+0.316ˑX E S M -1为联合应用的虚拟概率量指标(虽然多因素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中发现N I H S S 评㊃53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3期 L a b M e d C l i n ,F e b r u a r y 2024,V o l .21,N o .3分也是显著影响因素,但考虑其是主观指标,故本研究未考虑将其作为预测指标)㊂以H T 组47例患者为阳性样本,非H T 组273例患者为阴性样本,绘制R O C 曲线分析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单独及联合检测对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预测价值㊂结果显示: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及其联合应用模型预测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H T 的曲线下面积(A U C )分别为0.797(95%C I :0.584~0.980)㊁0.775(95%C I :0.614~0.911)㊁0.840(95%C I :0.694~0.979)㊂见表3和图1㊂表2 A I S 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多因素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项目βS E W a l dχ2P O RO R 的95%C Is L O X -10.5130.08932.772<0.0011.6691.401~1.989E S M -10.3160.08513.804<0.0011.3711.161~1.620N I H S S 评分0.3750.11410.7490.0011.4551.163~1.821合并高血压1.7390.8763.9400.0571.1181.032~1.978年龄0.1050.0513.2540.0691.1111.005~1.228常量-23.5834.57126.616<0.001--注:-表示无数据㊂表3 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对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H T 的预测价值项目最佳截断值A U C A U C 的95%C I 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s L O X -11.1n g/m L 0.7970.584~0.9800.5330.7660.810E S M -11.3n g/m L 0.7750.614~0.9110.5270.7870.740联合检测-0.8400.694~0.9790.6760.8300.846注:-表示无数据㊂图1 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单独及联合预测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R O C 曲线3 讨 论A I S 也称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卒中类型,目前对A I S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静脉溶栓㊁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12],但介入治疗对医院设备及医务人员技术要求更高,目前临床上仍推荐优先采用静脉溶栓㊂r t -P A 是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主要药物,时间窗内给予r t -P A 静脉溶栓治疗A I S 的有效性已被临床证实[13]㊂尽管r t -P A 可以被机体迅速清除,但r t -P A 对凝血系统的影响会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从而诱发H T ,但H T 的诱因不仅包括凝血功能障碍,还包括血脑屏障破坏和再灌注损伤等[14]㊂H T 是静脉溶栓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本研究中320例患者H T 发生率为14.69%,与既往相关报道[15]相近㊂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可加剧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对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造成威胁,因此在开始静脉溶栓治疗前精准预测H T 发生风险意义重大㊂既往研究显示,血清s L O X -1不仅可以评估脑卒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还可以预测脑卒中患者的长期预后[16]㊂本研究结果显示H T 组治疗前血清s L O X -1水平高于非H T 组(P <0.05),血清s L O X -1>0.92n g/m L 是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 <0.05),提示s L O X -1与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有关㊂其原因可能是:s L O X -1由L O X -1水解后产生,可反映L O X -1水平,L O X -1与其配体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其水平升高能加剧局部氧化应激反应,促使核转录因子-κB 等细胞因子增加,导致神经血管单元功能和结构破坏而引起再灌注损伤[17],增加了静脉溶栓治疗后H T 的发生风险㊂E S M -1主要由活化的内皮细胞分泌,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已有研究证实E S M -1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有关,可预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预后[18]㊂本研究结果显示H T 组治疗前血清E S M -1水平高于非H T 组(P <0.05),血清E S M -1>1.24μg/m L 是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提示E S M -1与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㊃63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3期 L a b M e d C l i n ,F e b r u a r y 2024,V o l .21,N o .3栓后H T有关㊂其原因可能是:脑卒中患者脑组织损伤后,梗死区域发生炎症的血管内皮细胞受刺激后大量分泌E S M-1[19],E S M-1水平升高反馈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更多的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20],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功能紊乱,增加了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 T的风险㊂本研究进一步采用R O C曲线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s L O X-1㊁E S M-1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r t-P A静脉溶栓后发生H T的A U C分别为0.797㊁0.775和0.840,2项指标对r t-P A静脉溶栓后发生H T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2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㊂综上所述,血清s L O X-1㊁E S M-1是A I S患者r t-P A静脉溶栓后发生H T的影响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r t-P A静脉溶栓后发生H T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㊂参考文献[1]R A B I N S T E I N A A.U p d a t e o n t r e a t m e n t o f a c u t e i s c h e-m i c s t r o k e[J].C o n t i n u u m(M i n n e a p M i n n),2020,26(2): 268-286.[2]M E N D E L S O N S J,P R A B HA K A R A N S.D i a g n o s i s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o f t r a n s i e n t i s c h e m i c a t t a c k a n d a c u t e i s c h e-m i c s t r o k e:a r e v i e w[J].J AMA,2021,325(11):1088-1098.[3]谷亚伟,楚旭,赵岚,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伴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55(3):210-215.[4]段延龙,张春阳,石秋艳,等.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38(1):36-41.[5]贾文歆,王丽香,于振江.血清8-OH d G㊁V I L I P-1水平对A C I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 T的预测价值[J].山东医药,2022,62(19):70-73.[6]A K HM E D O V A,S AWAMU R A T,C H E N C H,e t a l.L e c t i n-l i k e o x i d i z e d l o w-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r e c e p t o r-1(L O X-1):a c r u c i a l d r i v e r o f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c a r d i o v a s c u-l a r d i s e a s e[J].E u r H e a r t J,2021,42(18):1797-1807.[7]于振江,王丽香,贾文歆.半乳糖凝集素3和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与老年脑梗死患者术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6):626-629.[8]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9]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卒中学组,中国卒中学会急救医学分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7):721-728.[10]E S K I O G L O U E,HU C HMA N D Z A D E H M M,AM I G-U E T M,e t a l.N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s o f h e a l t h s t r o k e s c a l e z e r o s t r o k e s[J].S t r o k e,2018,49(12):3057-3059. [1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 [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4):252-265. [12]孟凯涛,张建国,刘崇,等.S o l i t a i r e A 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1):131-135. [13]L I U H,HU W,Z HA N G F,e t a l.E f f i c a c y a n d s a f e t y o fr t-P A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 b o l y s i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w a k e-u p s t r o k e:a m e t a-a n a l y s i s[J].M e d i c i n e(B a l t i m o r e),2022, 101(7):e28914.[14]王思琪,冯锦文,孟强.脑梗死出血转化生物学标志及预测研究进展[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1,46(5):526-528.[15]张莉,邵丽华,夏俊.急性脑梗死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0,37(12):1075-1079.[16]Y A N P,C A O J,Z HO U Y,e t a l.S e r u m l e v e l s o f s L O X-1a n d L p-P L A2c a n p r e d i c t t h e p r o g n o s i s o f a c u t e c e r eb r a l i n f a rc t i o n w i t h a h i g h s p e c i f i c i t y[J].P h y s i o l R e p,2022, 10(1):e15160.[17]周华勇,杨旭,张翼,等.血清Y K L-40及s L O X-1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1,28(4):612-616.[18]谭艳飞,谭艳美,梅琅.血清骨硬化蛋白㊁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与2型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2,30(5):410-415.[19]HA N F,L I A O W,D U A N X,e t a l.T h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b e-t w e e n s e r u m e n d o c a n l e v e l a n d s h o r t-t e r m p r o g n o s i s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c u t e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J].A n g i o l o g y,2022, 73(4):344-349.[20]于振江,王丽香,贾文歆.半乳糖凝集素3和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与老年脑梗死患者术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6):626-629.(收稿日期:2023-07-03修回日期:2023-10-21)(上接第332页)[18]张静.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8,40(21):3265-3268. [19]闫宏,谢林峰,燕浩杰,等.输注红细胞配合贞芪扶正颗粒口服对围手术期肺癌免疫功能㊁癌性疲乏及相关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6):242-246.[20]李明明.血浆和红细胞不同比例在大量输血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38(2):404-408.[21]熊林杰,王旭耀,李文举,等.不同的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在严重多发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栓弹力图与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2,24(12):40-43.(收稿日期:2023-04-13修回日期:2023-11-15)㊃73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3期 L a b M e d C l i n,F e b r u a r y2024,V o l.21,N o.3。
梗死后出血转化的评估和处理

梗死后出血转化的评估和处理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早期治疗的关键是通过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方法尽快使闭塞血管恢复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
但再灌注治疗后的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主要问题。
1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定义及分类出血转化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出血的部位既可在梗死灶内,也可在梗死灶远隔部位。
目前多数研究采用的定义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或MRI未发现出血,而再次头颅CT或MRI 检查时发现有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根据有无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可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和无症状性颅内出血(asymptomatic ICH,aSICH),表1是不同研究中对SICH的具体定义。
根据影像学上有无血肿占位效应,又将HT分为脑实质内出血(parenchymal hematoma,PH)和出血性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
表2是根据影像学特点(部位和形态),不同研究对AIS后出血转化定义的影像学分型,其中ECASS分型比较常用,图1是ECASS出血分型。
HI-1:沿梗死灶边缘的小点状出血;HI-2:梗死灶内片状无占位效应出血或多个融合的点状出血;PH-1: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轻度占位效应;PH-2: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或远离梗死灶的出血。
A~B为渗出型出血;C~D为血肿型出血。
图1 ECASS 出血转化分型2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海德堡分型,是什么样的?海德堡分型,主要将梗死后出血转化分为 3 型:1、型指梗死组织的出血转化,又分为 1a(HI1,散在点状,无占位)、1b(HI2,融合点状,无占位)、1c(PH1,血肿面积< 30% 梗死区域,无明显占位效应)三个亚型;2、型指局限于梗死区域的脑实质出血,又称 PH2 型,血肿面积≥ 30% 梗死区域,且具有明显的占位效应);3、型指梗死区域外脑实质出血或颅内 - 颅外出血,又分为 3a(梗死远隔部位血肿)、3b(脑室出血)、3c(蛛网膜下腔出血)、3d(硬膜下出血)四个亚型。
2019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完整版)

2019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完整版)3)未使用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发生的出血。
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率相对较低,但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达30%-50%。
自发性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大面积梗死、大量脑梗死出血、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
2.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是指在溶栓、取栓、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后出现的出血。
其发生率较高,但多数为无症状性出血转化,少数为症状性出血转化。
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严重脑梗死、严重脑水肿、基础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异常等。
3.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是指在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的出血,但无临床症状。
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发生率较高,多数为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与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相同。
针对不同类型的出血转化,应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
对于自发性出血转化,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进行对症治疗,如控制血压、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等。
对于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应根据出血部位、程度和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个体化处理,如调整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等。
对于无症状性出血转化,应密切观察和随访,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个体化处理。
总之,出血转化是急性脑梗死自然病程的一部分,也是改善血流疗法的常见并发症。
规范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分型有利于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比较和交流。
针对不同类型的出血转化,应采取个体化的处理策略,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2、未使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治疗而发生的出血和使用有增加出血风险的治疗方法后发生的出血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3、继发性出血是指在使用有增加出血风险的治疗方法后,在梗死区内或远隔部位发生的出血。
4、根据症状加重的程度,出血转化可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无症状性颅内出血。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一些无症状性出血转化也可能导致不良预后,尤其是对患者的认知和神经功能方面的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
脑梗塞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
梗塞 脑栓塞
心源性
脑出血(431) 高血压性脑出血
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出 血
动脉源性
继发于梗死的出血
脂肪性
肿瘤性出血
其他 腔隙性梗塞 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出血性梗塞 无症状性梗塞 原因不明
NINDS II
333
0.9mg/kg
≤3
90天内有较好 的综合结果
C 不同类型的出血转化
A 血肿 B 杂合型出血 C 皮质出血
发病3天后的CT 病情加重并昏迷
病理解剖
HT-MRI(T1/T2-Weighted and proton density) and CT 3 weeks after stroke
结论:A.68.6%(24/35)有 HT,且无临床症状加重。 B.MR显示梗死体积超过10cm3时,HT更常见。 C.HT最常见于中等大小和大的心源性脑梗死。 D.因梗死发生后未立即给予肝素治疗,故未评 价抗凝治疗是否可导致HT。
出血性转化:即梗死后出血,是在梗死基础上合 并的出血,出血位于梗死的脑组织中。动脉梗死 和静脉梗死都有出血性转化。形态多为点状出血 或融合成片状的出血,大多位于灰质。也可以形 成血肿。(Eur Neurol 1994;34:64–77)
按病理分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单纯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
A—HI-1 B—HI-2 C—PH-1 D—PH-2
只有PH-2是导致临床症状加重 和临床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自发性出血性转化
43%(28/65)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4周内有出血性转化。 时间:两周内(15例),3-7天(7例),3天内(4例)。 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有占位效应的大梗死、严重神经功
能缺损、意识障碍、累及皮质的梗死、明显的BBB破坏、 CT增强扫描有强化等。 心源性脑栓塞是出血转化的常见病因。 仅有三例患者有症状加重(两例为血肿,一例为杂合状出 血) CT是敏感的检查手段。 高血压的有无和严重性,抗凝和右旋糖酐治疗对出血性转 化无统计学影响。
A
B
发病当时的CT
溶栓药物的临床试验和颅内出血(1)
药物 临床试验 例数
rt-PA
NINDS I
291
剂量
0.9mg/kg
起病时间 (H)
≤3
结果
NIHHSS 24小时 内无改善
症状性颅 内出血
(治疗组vs安慰剂)
5.6% vs 0%
rt-PA rt-PA rt-PA rt-PA rt-PA rt-PA rt-PA
苍白的、贫血性梗死 在梗死区内仅偶见 散在的红细胞。
在梗死脑组织内有相当数量的红
细胞。红细胞的密度足以在CT或 MRI检查中显示有高密度或信号 异常。
自发性
药物性Leabharlann J.P. Mohr,Dennis W.Choi, James C.Grotta. et al.STROKE:PATHOPHYSIOLOGY,DIAGNOSIS, AND MANAGEMENT.Fourth Edition.Elsevier.2004,61-62
在MRI上显示的微出血是否预示着抗血小板、抗凝、溶栓治疗后易出现出血性转化? 目前尚无一致结论。有两项研究表明有微出血的患者给予溶栓治疗是安全的 (Cerebrovasc Dis 2004;17:238–241;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5;76:70–75)。 但也有相反的研究结论(Stroke 2002;33;1457-1458)
后循环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在 病因、影像学、 临床结局方面 与前循环脑梗 死类似。
大梗死灶的水肿压迫了软脑膜血管, 当水肿消退时,通过软脑膜血管丛 发生回流性再灌注,导致瘀点状出 血或血肿形成。
HT
单纯性 脑梗死
微出血与出血转化
Microbleeds(<10 mm). Gradient echo MRI of the brain: small, rounded, hypointense areas (microbleeds) in the left basal ganglia region and right cortico-subcortical frontal region.
A.约9%(98/1125)早期(3-7天)HT,其中5.5%(62/1125)为出血性梗死, 3.2%(36/1125)为脑实质血肿。
B.统计回归分析表明,大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入院时血小板偏低是HT 的独立危险因素
C.65例接受溶栓治疗,8例(12.3%)有HT。 D.脑实质血肿的患者病情加重,临床结局不良(死亡或残疾占91.7%)。 E.脑实质血肿与大梗死(心源性或其他病因),高血糖和溶栓治疗有关。
rt-PA溶栓相关的颅内出血(rt-PA related hemorrhage)
特点
溶栓治疗后早期出现 发病突然 自发产生 病灶位于梗死中心区域 分为症状性和无症状性
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定义:出现颅内出血,临床上 NIHSS评分4分或4分以上。
注:该定义并非精确,因为症状的恶化还有可能是因梗死灶的恶化引起的, 并非所有的溶栓后颅内出血都具有相同的临床的症状。
血液病源性出血 淀粉样脑血管病出血 动脉炎性出血 药物性出血 原因不明
MRI是 鉴别非出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最佳方法。 许多CT检查诊断为非出血性脑梗死,MRI检查却为 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混合性脑卒中
非同一概念。
混合性脑卒中:同一患者脑内不同血管供血区同 时或较短时间(48-72h)内先后发生的出血和梗 死。
出血性转化的分类
ECASS分类(影像学分类)
HI-1(出血性梗死I型 ):沿着梗死灶边缘小的斑点 状密度增高的出血点。
HI-2(出血性梗死Ⅱ型 ):梗死灶内较大的融合的 出血点,无占位效应。
PH-1(脑实质血肿I型 ):血肿体积不大于梗死区 域的30%,伴有轻微的占位效应。
PH-2(脑实质血肿Ⅱ型 ):血肿体积大于梗死区域 的30%,伴有明显的占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