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资料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1、2、5、6单元)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列举先秦时期的儒家代表及他们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核心:①“仁” 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思想:“为政仁德”,以德治民。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伦理观:性相近。

孟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性善论”荀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义”“王道”;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恶论”2、列举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及其主张。

简述宋明理学分别得到哪些新的发展。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1)代表及主张: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C、主张“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A “存天理,灭人欲”B、深化“格物致知”C、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南宋陆九渊: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 C、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明朝王阳明: A、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2)发展:北宋时期,儒家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明朝时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3)评价: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3、简述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及主张、影响。

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思想上:八股取士,程朱理学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代表及主张:“离经叛道”的李贽: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B、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黄宗羲: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影响: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以下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的全面归纳:
1. 古代国家和文化交往:
- 商朝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 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政治关系和文化交流。

- 周朝的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的推行。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争霸和各国之间的政治联姻。

- 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和文化融合。

2. 希腊罗马古代文化:
- 希腊古代城邦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 古罗马的建国和扩张历程。

- 希腊罗马古代艺术和哲学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3. 中世纪欧洲社会变革:
-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和影响。

-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封建主义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传播:
-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文化交流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

5. 近代科技文化的传播和冲击:
- 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和殖民活动。

- 近代科技的传入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冲击。

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的全面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夏商周的宗法制度,到秦汉的郡县制,再到隋唐的科举制,直至明清的中央集权制度,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如农业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 手工业的繁荣,如陶瓷、丝绸等传统工艺的发展。

- 商业的兴起,包括市场体系的建立和货币经济的普及。

3. 中国古代文化与科技:- 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影响,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的塑造。

-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古代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成就。

4.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边疆政策:-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如汉藏、汉蒙等关系的发展。

- 边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如长城的修建、屯田制度等。

5.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的海上实力和对外交流的开放态度。

6.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民间反抗,反映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7. 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失败,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尝试的艰难。

-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 国民政府时期的国家建设与抗日战争。

8.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步实践。

-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反思。

-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的深化。

- 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新战略。

10. 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析:- 对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的评价。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乡土中国的变革1.农耕文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发展到酉阳洼地时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农业生产的繁荣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等。

2.周朝的政治与社会:周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并实行分封制度,使得封建化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体现了各个国家相互争霸,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流派和文化现象,如儒家、道家、兵家和法家等。

4.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如各诸侯国开始设立官僚机构,建立官吏制度等。

二、秦汉的变革1.秦朝的建立:秦朝通过连年征战,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施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

2.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实施以始皇帝为核心的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和法律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官僚管理,但也导致了民众的苦难和社会的动荡。

3.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采取了与秦朝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度和任用贤能之策,使得汉朝的政权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发展。

4.科技进步与思想变革:秦汉时期,科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如农田水利的开发、铁器的广泛使用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思想流派,如儒家学说的复兴和佛教传入等。

三、隋唐的繁荣1.隋朝的建立:隋文帝通过武装力量的统一,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变革,为随后的唐朝开创了条件。

2.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比较繁荣,如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外交、军事的发展等,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经济的繁荣: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繁荣,如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盛,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和纺织业等。

4.文化艺术的繁荣:隋唐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如诗歌、书法、绘画和剧院等,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总之,历史必修三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兴衰演变,科技发展与思想变革。

通过对历史必修三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和文化风貌,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覆盖内容比较全面
一、第一部分统一的唐朝
1.继承西魏文化和政治体系
(1)武则天继位,维持西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以确保统一;
(2)彻底废除北魏宦官政治,军队也由武则天实施统一管理;
(3)制定了七郡七十二县的行政体系,使政治管理更加一致;
(4)实行额外派官制,将中央官员分配到各州、县任职,从而保证
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5)积极发展商业,尤其是外贸,唐朝也继承了西魏的“开边邦”
的外交政策,与西方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6)继承西魏文化,大力宣扬儒家文化,实行科举制度,提倡文学
创作,促进的唐朝文化的发展。

2.唐太宗李世民的
(1)实行了九品官人制,大大简化了官制,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能力;
(2)取消山海经学试,代之以同级考试,以增加考试的水平和实效性;
(3)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经济建设,唐太宗实行了新的出纳、考核、租税制度,推行把官职从继承转变为任命,目的是提高官员素质;
(4)发展武装力量,促进军队的统一;
(5)大力发展丝绸之路,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促进唐朝的鼎盛;。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宋辽魏元五代十国时期(960-1279年)1.五代十国:960-1279年,北宋分裂后出现的一系列有着不同政治联系的小国,包括辽、吐蕃、金、元、西夏五大政权,再加下十个诸侯国,又称国政五代或五代十国。

2.明清政权:1279年明太祖赵匡胤灭元后,实行建州定迁,施行内制外开政策,封建帝王制是宜世统治机构,统治范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广大规模及巩固性,被称为明清政权。

3.行省制度:明清都沿袭了北宋时期的行省制度,即地方官员为三省六郡的行省长官,任用当地的官员,他们负责掌管本省本郡的军事、外交、发展经济和法律等事务。

4.对外关系:五代十国先后建立了对外关系,并对洋人有独特的重视,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逐步改变了民族的观念和思想,为促进中国的统一和明末清初实行一统天下做准备。

二、南宋时期(1127-1279年)1.建国历程:1127年,南宋宣统朱曙起兵反抗金,并一路取胜,1134年,南宋正式建国,朱曙被尊为高宗,南宋以开封为都城,称“大宋”,与北宋构成了南北宋。

2.管理制度:南宋以书法文化为主,重视经学,建立了官吏考试制度和州县建制,实行采矿、应徭税、农事公议的经济政策,出台了《南宋律令》,制定了宪法和法令,枢纽政治是其特色。

3.外交政策:南宋外交政策是国有主权外交,对北宋采取协定政策,严厉打击吐蕃,“宋台抗金”是南宋最著名的外交企图,在明清之前,已经形成一个叫做“宋台曹”的宫廷企图,有时还与西夏建立了斡旋企图。

4.经济发展:南宋实行“士不折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加快了城市的建设,提出了以施舍、助学、洗衣的方式开展社会公益,加速了商业发展,尤其是南宋出土的费用帐簿,可以看出当时经济十分发达。

三、蒙古帝国时期(1206-1368年)1.建国历程:1206年,个子内蒙古蒙古统领忽必烈率领蒙古铁骑夺取中原,其子玄宗即位,并在平定内乱之后建立了蒙古帝国。

2.统治制度:十一部制是蒙古帝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将蒙古聚族为十一部,是封建制度之外的一种诸族同庆的政治联结,有利于统一国家并增强部落的知名度,但也有着一定的文化上的局限性。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1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
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类
文学 文字和 绘 思想 书法 画
政治
例题
经济
先总结必修三第2单元的科技与文化,然后再把第1单元儒家
思想的演变也归纳进去,最后可以连带归纳必修一、二中国古
代史的政治和经济史(农业、手a 工业和商业)的内容。
4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1898) 辛亥革命
(1911) 新文化运动
(1915)
五四运动和
a
中共诞生
6
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次历史性巨变 三位伟大人物
三次理论成果
辛亥革命和中华 民国成立
孙中山
三民主义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
起 源 与
基本成型期 (20C20年代-1930)
1925:贝尔德(英)发明了电视机 1928:发送电视图像 1929:电视艺术诞生
发 展发 (“ 展 个别发展期

1930,第一部电视剧 1936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节目
第 八
过 (20C30-40年代) 程
美: 40年代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大规模普及应用阶段(1945后-)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比较
时间
古典主义
(文、画、音)
浪漫主义
(文、画、音)
现实主义
(文、画)
印象派
(画、音)
现代主义
(文、画、音)
影视艺术
背景
背景
特点
发展历程
a
代表作
影响
13
电 影 的
产生的条件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技术和物质基础) 社会巨大变化、人类精神需求及商业利益驱动
(发展的动力)
生 ⑤加快信息传播,扩大视野,急剧改变着人类共和思想 三民主义
器物 制度

中国人向 西方学习
想 的渐进深
近 代
化过程, 也是近代 中国人思
化 想不断解
放的过程。
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 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
5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比较
时间和 代表人物 主要 实践
背景
和派别 内容 活动
结评 果价
师夷制夷
未付诸实践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社会主义
主观条件: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艰苦实验
a
11
第七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比较 类别
科技 天文学
代表人物 哥、布、开
主要成就
物理学
伽、牛、爱、普
生物学
“两施”、拉马克、

生产 “蒸汽时代” 瓦特(1785)
“电气时代” 法、西门子、
格拉姆、爱
“信息时代” 40s,60s,90s,
a
意义
12
比较
背景
代表人物和观点 影响
儒学形成 (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革
儒学独尊 (罢黜百家)
儒学改造 (宋明理学)
儒学批判 (民主启蒙)
加强中央集权 和大一统
三教合一; 重文轻武
经济: 政治:
a
2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比较 科技
文学 戏曲
书法 绘画
先秦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a
3
朝代
先秦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智者学派 起源 和苏格拉 底等
文艺复兴 形成

宗教改革 发展
启蒙运动 成熟
a
10
第七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文艺复兴 思想解放


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
历 科学勃兴 进展辉煌 论、进化论(1、2课)

转化生产
科技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 学技术革命(3、4课)
前提条件:――社会发生根本转型
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不断进步(物质基础) 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制度保障) 文化条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
净化设备 空气过滤器 高效过滤器 KLC超净工作台 KLC传递窗 KLC洁净棚 高效空气过滤器 风淋室 广州金田瑞麟净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必修3
知识体系归纳整理
华南师大附中 黄永友
a
1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中:见必修2第四单元, 1958年,天津诞生第一台电视机;北京电视台诞生
a
15
三、影视艺术的影响
影 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的进步
视 艺
②直接引领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

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与 人 类
③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 ④传播资讯功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
1949-1956 1956-1976
1976-
①新中国成立;②政府重视和正确决策; ③奉献精神
迅速发展
严重破坏,但 有突破性进展
蓬勃发展
双百方针 春天硕果
遭遇挫折
重现春天
教育发展 开基创业
混乱状态
蓬勃发展和 迎接挑战
重大意义
a
9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比较
历程 背景 发展概况 代表人物和 影响 观点
起 源 与 发
形成期(1895-1927) (默片时代)
1895:诞生(卢米埃尔兄弟)
20世纪初,“蒙太奇”(格里菲斯)
无声片
卓别林 苏:《战舰波将金号》

(“ 第
发 展 过
成熟期(1927-1945):1927,进入了有声片时期
(声音与颜色)
1935,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
七程
技术:宽银幕电影和立体声电影
艺 术 ”)
发展期(1945以后): (技术完整和艺术求精)
艺术:多元化
苏:教育性、艺术性 意、德:现实主义 印度:宝莱坞
载歌载舞
美:好莱坞(电影生产基地) 中a:第四、五代导演与电影 14
电 视 的
产生的条件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技术和物质基础) 社会巨大变化、人类精神需求及商业利益驱动
(发展的动力)
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
a
7
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比较
创立 背景
孙中山
三民主义
发展历程
主要内容 核心 影响 (精髓)
旧-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 思想
六个发展阶段
邓小平 理论
五次会议和 一次谈话
江泽民
2000
三个代表
2001
2002 a
8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比较
背景
科技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