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三块争议地点

合集下载

1960年的中缅边界条约中国失地多少?

1960年的中缅边界条约中国失地多少?

1960年的中缅边界条约中国失地多少?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边界条约》签订,中国从缅甸收回被英国1913年侵占的片马、古浪、岗房和国民政府1941年割让出去的班洪班老地区,共收复342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是中国同样也有失地,关于失地面积的大小,一直存在争议。

失地面积最小也是最无争议的说法是220平方公里。

这220平方公里就是指南坎。

南坎是毫无争议的中国领土,被清朝和国民政府“永租”给英属缅甸,但是主权还是中国的。

而在1960年的中缅边界条约里,中国明确放弃南坎的主权,将南坎让予缅甸。

还有一块地区就是江心坡地区,江心坡地区面积二点七万平方公里。

此地在明朝时期为中国领土,清朝时期成为部落独立状态,用清朝驻英公使薛福成的话说就是江心坡“既不属华,亦未属缅”。

民国时期被英国占领并入英属缅甸,国民党曾在1929年向英国主张江心坡为中国领土,英国并未理会。

1941年英国以关闭中缅公路为要挟,强迫国民党划定1941年线,将班洪班老等土地割让给英属缅甸。

国民党则在1942年,将江心坡和以西地区共7万平方公里土地画入中国地图,但是国民党并没有实际控制这些地方,也没有照会英国方面,因此被戏称为“地图开疆”。

1948年缅甸独立,江心坡所在的克钦邦签署《彬龙协议》加入缅甸,国民党对此没有表态。

新中国成立初期,地图上继续沿用了国民党对江心坡的画法,而在1960年的条约中,中国放弃了对江心坡的主张。

因此很多人认为江心坡也是条约中的失地。

国民党更认为失地面积为7万平方公里。

不过也有人认为,清朝和民国都没有统治过江心坡,只是国民党“地图开疆”,所以新中国没有主张江心坡为中国领土是无可厚非的,不能算是条约中的失地。

江心坡是1948年就成为缅甸国土的,并非1960年由中国割让给缅甸的。

还有人认为面积为2700平方公里的果敢也是条约中的失地。

果敢本是中国领土,在1897年被清朝割让给英属缅甸。

1960年的条约中没有提到果敢,代表中国政府已经放弃收复果敢的权利。

金三角是指哪三个国家

金三角是指哪三个国家

金三角是指哪三个国家。

金三角地区之所以叫金三角,是因为它位于泰国,老挝,缅甸三国的交界处。

是三个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存在着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地区冲突。

“金三角”的范围大致包括缅北的掸邦、克钦邦;泰国的清莱府、清迈府北部;老挝的琅南塔省、丰沙里、乌多姆塞省,及琅勃拉邦省西部,共有大小村镇3000多个。

此处交通闭塞、山峦叠嶂,山脚的人酷热难当,但山顶的人可能要围在火塘边才可以抵御寒冷。

相对来说,高海拔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差,人们的生活要更困难。

20世纪中缅边界划分,中国“丢失”了大片领土?得到了什么?中印片马麦克马洪线江心坡

20世纪中缅边界划分,中国“丢失”了大片领土?得到了什么?中印片马麦克马洪线江心坡

20世纪中缅边界划分,中国“丢失”了大片领土?得到了什么?中印片马麦克马洪线江心坡20世纪初,经过清政府艰苦的谈判之后,基本确定了中缅边界的走向;但部分地区仍需要双方勘查后再做决议。

双方在最后签约时,由于签约双方所使用的地图存在差异,各执己见,为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伏笔。

英国依旧我行我素于1910年11月下旬出兵片马地区,实行派兵占领,清政府随即外交抗议和严正交涉,但未派军到片马前线。

1912年,在片马入侵事件还未结束之时,清王朝便骤然倒下了。

01北洋政府时期的中缅边界纷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推翻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之后,北洋政府是民国时期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唯一合法政府。

对于英军对片马地区的侵占,民国政府随后成立的云南军都督府就派遣第二师师长李根源。

李师长在之后的抗英战争中不幸阵亡,英军随即控制了片马、坎底(葡萄)等广大地区。

使得中国内陆与江心坡被完全隔断,成为飞地。

图1 麦克马洪线英国试图以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高黎贡山为界,以达到侵占全部未定界地区。

但在1898年曾向清政府提出'于思买卡河(即恩梅开江)与萨尔温江(即怒江)中间之分水岭西境,不得有干预地方治理之举'的条款没有实现。

1914年第一世界大战爆发前,由于英国早在1898年曾要求中国'于思买卡河(即恩梅开江)与萨尔温江(即怒江)中间之分水岭西境,不得有干预地方治理之举',试图以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高黎贡山为界,以达到侵占全部未定界地区的目的没有实现。

于是抛出了在1913年10月13日由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背着中华民国政府所达成的秘密交易——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狭义的“麦克马洪线”(蓝线?) :指现在的中印两国东段边界实际控制线;中义的“麦克马洪线”( 绿+黄线) :西起不丹,东到伊素底希山口(待考) , 包含现在的中印东段和中缅北;广义的麦克马洪线(绿+黄+红+蓝线) :从中国不丹边界开始,经过过现在的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等省,直抵帕米尔高原。

被遗忘的中印中段边界争议区1954年中印西藏协定暗藏玄机

被遗忘的中印中段边界争议区1954年中印西藏协定暗藏玄机

被遗忘的中印中段边界争议区 1954年中印西藏协定暗藏玄机中印边界争议众所周知存在东中西三段,东段即藏南,西段即阿克赛钦,那么中段在哪儿?相对于东西两段的地区热点,举世瞩目,中段似乎被遗忘了。

对于中印边界中段争议区在哪儿这个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在锡金,甚至认为在不丹,因为这样才符合中印边界中段中的“中”的含义。

事实上,中印边界中段争议区位于中国尼泊尔边界以西,与中印西段边界争议区一样都位于西部,只不过位于西段争议区以南,因而称之为“中段”以示区别。

中印边界中段争议区,由4块互不相连的争议区组成,位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与印度喜马偕尔邦、北阿坎德邦之间。

由北向南分别是:面积332平方公里的巨哇、曲惹地区,位于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乡西南;面积35平方公里的什布奇山口地区,属札达县底雅乡什布奇村;面积1,451平方公里的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位于札达县城西偏南;面积855平方公里的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属札达县达巴乡。

如果说,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源于英国一手策划的“麦克马洪线”,西段也有英国“地图开疆”的因素,都可以说是英国遗留问题。

那么中印边界中段争议区除桑、葱莎早为英国占领外,其他地区与英国毫无关系,是印度独立后一手制造出来的,是印度1950年代前进政策下对中国领土蚕食的结果。

早在1919年英属印度当局就侵入桑、葱莎地区,到1925年英印已经完成了对桑、葱莎地区的侵占。

1950年中国军队进驻西藏阿里地区前夕,印度军队进驻葱莎地区,1954年印度将桑、葱莎划入版图。

临近桑、葱莎地区的波林三多,英印时期始终由西藏控制没有争议。

1954年中印签署有名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时,波林三多位列中国同意对印开放的十大边境贸易市场之一,并且这些市场是中国应印度要求开放的,协定也规定“印度政府在平等互惠基础上准备在印度方面靠近中国西藏地方阿里地区的相应地区考虑指定贸易市场”。

中印边境争议地区地图及相关资料

中印边境争议地区地图及相关资料

中印边境争议地区地图及相关资料中印边境争议地区西段和中段东段图上35mm表示100km。

“麦克马洪线”的三重含义:所谓“麦克马洪线”炮制在西姆拉会议期间,是1914年前后英属印度殖民官员麦克马洪为分割中国和推进印度东北边界而设计的一系列边界,当时的含义已和如今有所不同,为了避免概念混乱,按范围大小结合《西姆拉条约》附图说明如下,为方便区别我自己添加了颜色:1、狭义的“麦克马洪线":指现在的中印两国东段边界实际控制线线(但现在在个别地段印度略有越线),这个范围的概念如今经常使用。

2、中义的“麦克马洪线”:指西姆拉会议期间,1914年3月24日英国麦克马洪和西藏夏扎双方在德里签字,并用用《秘密换文》形式确定的一条大西藏和英属印度东北的边界线,这条换文的边界西起不丹,东到怒江(待考),包含现在的中印东段和中缅北段地区。

过去中国政府一直不知道有这个换文,可能一直到50年代中印边界产生争议后,中国才看到秘密换文。

3、广义的“麦克马洪线":指1914年7月3日《西姆拉条约》附图中的界线,当时中国、英印、西藏三方代表开会的议题是西藏问题,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在会上企图将西藏分为内藏和外藏,其中中国不得插手外藏事物(本质就是外藏独立),内藏由中央政府和西藏共管,条约地图就是划分内、外藏的范围,这条线从中国-不丹边界开始,穿过现在的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等省,直提帕米尔高原,麦克马洪还悄悄的将中国政府当时不知道的德里《秘密换文》的边界以外藏边界的一部分标入图中,企图在分割中国西藏的同时为印度捞取私货。

当时的中国代表陈贻范没有识破英国的诡计,在条约和地图上签字(草签),但后来中国政府认为条约对中国利益侵害过大,不允许陈贻范正式签字,《西姆拉条约》只有英国-西藏两方签字,麦克马洪的阴谋没有实现。

在国际上,对“麦克马洪线"的有效性存在争议,核心问题是当时的西藏的地位,西藏有没有对外签订条约的权力?如果有《德里秘密换文》和《西姆拉条约》都是有效文件。

中缅边界谈判中方为啥让步

中缅边界谈判中方为啥让步

建国初期中缅边界谈判近期,南海领土争端再一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越南立法圈占西沙南沙群岛,作为回应,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

为解决南沙领土问题专门调整辖区,可谓我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新思路。

有“新思路”,自然也就有“旧思路”。

建国初期,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被誉为“新中国处理边界领土争端的典范”,可谓“旧思路”的典范。

“新思路”的效果尚需时日来考察,“旧思路”的得失,则已不难看清楚。

2012-7-2 第31期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中缅三段争议边界缅甸跟中国云南接壤,两国边界线有2700多公里长。

建国初期,中缅边界大部分已经划定,只有三段边界未决。

这三段有争议的边界是历史遗留问题,英国在缅殖民时入侵西南边疆的给中缅边界所造成的。

南部阿佤山区一段,英国划定“1941年线”作为边界,国民政府未提出异议第一段争议边界是阿佤山区的一段,即所谓“1941年线”问题。

1941年,英国与国民政府在佧佤山区划定了一条对英方有利的边界,这就是" 1941年线”。

该线将班洪部落的一部分和班老部落的全部划入英属缅甸。

但是,国民政府始终未与英国进行实地勘界树桩。

为何当年国民政府与英国签订1941年线?学界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英国要挟说。

1941年正值中国抗日,英国以封闭中国战略物资的交通要道—滇缅公路为要挟,迫使民国政府同意以换文的形式在南段未定界划了一条片面利于英国的边界线,即“1941年线”。

另一种是朱昭华的观点。

朱昭华认为,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封锁了中国整个海岸线,滇缅国际交通线变成了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

为了增强运输能力,国民政府下定决心修筑一条滇缅铁路。

然而,要修通此条铁路,中国必须得到英国的大力支持。

中国政府就此问题多次向英国提出请求,但英国政府却以此为条件,强迫中国政府划定了中缅南段未定界,即“1941年线”。

划定后,国民政府未就此段边界提出过异议。

缅甸独立后,全盘接受了英国殖民时代的权益。

不过仅在地图上,把这两个部落辖区划入缅甸的掸邦,但并没有实际控制。

建国初中缅曾爆发武装冲突

建国初中缅曾爆发武装冲突

建国初中缅曾爆发武装冲突中缅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有三段未定界存在着问题。

第一段是佧佤山区的一段。

第二段是在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区,又名南畹三角地,面积约250平方公里。

这一问题又称“南坎问题”。

第三段未定边界是尖高山以北的一段。

1954年6月28日到29日,应缅甸联邦总理吴努的邀请,周恩来总理对缅甸进行首次访问。

两国总理举行了会谈并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

在这次访问中,周恩来首次谈到了中缅边界问题。

周恩来要姚仲明抓紧研究,以便因势利导,避免落后于事态的发展。

在周恩来首次访缅的最后一次会谈中,吴努向周恩来提出希望早日解决两国边界问题。

周答复说:“希望有一点时间,把情况弄清楚后再正式商谈。

”姚仲明感慨地说:“周恩来真是事事想到前面了。

”1954年12月,吴努应邀访华,两国领导人首次就边界问题全面而深入地交换意见。

中缅两国总理在会谈公报中提出“在适当时机内,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解决中缅边界问题。

此后,中国政府就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必要的准备。

政府各有关部门会同云南省当局,对有关的历史文献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和详细的调查研究。

周恩来每次出访路过缅甸,都要谈到边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1955年11月,在中缅边界南段未定界的黄果园附近,两国前哨部队在大雾弥漫的情况下发生误会,双方开了枪,引起武装冲突事件。

缅甸军队趁机占领了中缅北段边界的5个地方,使边疆形势一下子紧张起来。

缅甸媒体诬陷中国军队入侵缅甸,美国也利用这个事件大做文章,支持马尼拉条约国进行军事演习,造成东南亚形势的紧张。

黄果园事件使中缅两国政府都感到有及早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必要。

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

”1960年4月15日至19日,周恩来在赴新德里同印度政府会谈中印边界问题前夕访问了缅甸。

这次访问原是应缅甸政府前总理奈温发出邀请而进行的。

当时重新担任总理的吴努继承这次邀请。

中缅划界始末

中缅划界始末

中缅划界始末1960年,中缅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正式划定了两国边界。

中国收回约342平方公里土地,失去220平方公里,总体上来说,相对于国民政府时期增加了约122平方公里左右国土面积。

要了解此次划界的来龙去脉,还要上溯到晚晴时期。

14世纪中国明朝建立后,曾在云南边境地区设立六个宣慰使,其中的两个宣慰使就设在当前缅甸的孟养和木邦,管控这两个土司,管辖区域包括现今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克钦邦(今云南边界以西)和萨尔温江中上游的掸邦(今云南边界西南)。

比现在的边境线向外延伸一百到几百公里。

明朝后期国势衰弱,缅甸东吁王朝趁机举兵北犯,先后攻占了掸邦高原的八莫、孟养等地,收服了孟养王和木邦王,云南边界大幅内缩。

清朝统一后曾收复部分失地,册封贡榜王朝孟云王为缅甸王,这也是缅甸国名的来历,缅甸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但随着19世纪西方殖民者的东来,缅甸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吞并缅甸以后,英国于1886 年同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缅甸条款》,迫使其承认它对缅甸的占领。

自此,中缅之间的宗藩关系不复存在,英国后来又通过1894 年《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和1897 年《续议缅甸条约附款》,侵占了中国部分领土并划定了中缅之间的部分边界,此后,它又通过各种方式继续蚕食中国领土。

中缅边界问题开始凸现。

逐渐形成了三段“未定边界”。

其中中印缅三国交界点至尖高山为边界北段边界,即“缅北争议区”;中段南碗河与瑞丽江汇合处的“永租”地——猛卯三角地;南定河至南卡江为南段,又称“一九四一年线”,都边界未定。

所谓的“缅北争议区”在历史上的明朝前期曾经隶属过我国。

这一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高黎贡山、恩梅开江、迈立开江、枯门岭(克钦山)、钦敦江、和巴特开山,其中枯门岭与巴特开山又统称为野人山。

而江心坡是位于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地带,只是“缅北争议区”的一小部分,明初归孟养军民宣慰使司统治,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缅甸东吁王朝占据了孟养土司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0年10月,中缅双方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基本确
定了双方的边界线。

中缅的边境争议主要有三块:
一、缅北地区
就是尖高山至伊索拉希山口以北未定界,包括胡康河谷、野人山、江心坡、高黎贡山与恩梅开江之间的土地。

以高黎贡山为界,中国收回片马地区(约153平方公里,1911年初,英军占领片马地区),放弃对高黎贡山以西地区的声索权;不仅让出了麦克马洪线以西的胡岗谷地,连麦克马洪线以东的江心坡都划给了缅甸。

克钦山区(野人山或枯门岭):原属中国云南省,主要以门巴族为主,因其尚未脱离文明,所以称为野人山。

江心坡:北起西藏察隅县,南到尖高山,通常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份地区,约七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台湾),现在多属缅甸克钦邦。

1852年至1885年之间,英国发动三次侵缅战争,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

英国遂通过缅甸为跳板染指中国西南边陲,1913年武力占据片马,断绝江心坡与中国内地之信道,并于1927年吞并江心坡。

1929年民国政府云南交涉署曾向英国驻滇总领事提出过抗议照会“查江心坡一带仍属我国领土,查此滇缅界务尚未勘定,片马交涉尚未解决之际,缅甸政府复派兵经营江心坡一带,并掳去山官十一人,殊失中英亲善之旨。

准函前由,相应照会贵总领事查照,转电缅甸政府,速将派往江心坡以北各地之私桩一律撤去,静候将来中英两国派出之大员会勘,以清谬误,
至纫睦谊。

”今日台湾发行的地图上,江心坡和以西的孟养土司控制地仍在中国版图中。

1948年缅甸脱离英国独立,仍霸占江心坡地区不放,建国后我国为了与缅甸交好向缅甸方表示愿意放弃大片国土。

1957年周恩来与缅甸总理吴奴会谈时表示承认当年有英国政府所划定但原不被中国承认的中缅国界线,即英人所划的中印麦克马洪线的缅甸段。

1960年中缅两国签署边界条约,仅收回片马,江心坡地区并江心坡以西与印度阿萨姆省接壤的中国藩属孟养土司控制的大片土地一并慷
慨送给了缅甸。

这两片土地相加比台湾还大一倍,纵贯孟养西部,与迈立开江平行走向的一座莽荒大山脉即著名的野人山。

二、南坎地区中缅边境的一颗明珠
南坎地区指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三角地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1897年,英国以“永租”名义取得对这块领土的管辖权。

从主权法理上,英国与缅甸都承认此区域属于中国。

但是“考虑到缅甸的实际困难”:1960年的中缅边界条约第二条称《鉴于中缅两国的平等友好关系,双方决定废除缅甸对属于中国的孟卯三角地(南坎地区)所保持的“永租权关系”,放弃了对这个地区的主权。

中国方面把这个地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移交给缅甸,成为缅甸联邦领土的一部分。


中缅实质是以这块土地与片马地区进行互换。

南坎是孟卯三角地尖端处一个城市,其形势犹如香港九龙之于新界。

孟卯三角地是瑞丽江及支流南碗河交界处的一个富饶的坝子,处中缅交界要道上,至今从缅甸入云南亦必由南坎渡瑞丽江。

孟卯坝土地肥沃、出产富饶,今缅北最大产米区即在此,故此为滇西南及缅北一相当繁荣的商业小都市。

但不幸南坎虽属中国,但却是被缅甸国土包围的一块飞地,垂涎南坎的英国要求清政府割让,被李鸿章所拒,但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迫于英国压力被迫将南坎永久租借给英国。

根据该年中英两国签署的《中英续议缅甸条约》,英国承认南坎为中国之地,但由中国永久租予英国管辖,租价若干俟后再议。

后议定英国每年付租银一千卢比给中国。

据记载,英国付租直到缅甸独立,后由缅甸付给,新中国成立后中断。

三、阿佤山区
中国虽然不承认“1941年线”(即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但实际还是以这条线为准进行划界。

收回班洪、班老几个部落(面积为189平方公里,1934年,英军入侵班洪、班老地区),为了行政管理上的方便,互换了几个面积大抵一致的村寨。

中国所让出的1941年线以西的区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在中缅签约时,此区域实际是在中国的解放军和国民党军控制之下。

阿佤山区为佤邦的北部(北佤),现在是佤邦联合军的地盘,缅甸政府势力至今都无法完全控制此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