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的乱世文人心态

合集下载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士人心态的变化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士人心态的变化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士人心态的变化《古诗十九首》是汉末学者高卢雄所继承的古诗文,由着名的清廉手工家高卢雄辑录而成,其中收录的古诗作品潜移默化地体现出汉末士人的心态变化。

虽然《古诗十九首》是汉末士人的一部分传统文学作品,但是它们也渗透出了汉末士人苦难时期的心态,折射出他们心中的焦虑、不安和迷茫。

例如,《青史》一诗写道:“守穷真乏力,销暗心苦苦。

”这句诗既体现了汉末士人苦难的实际经历,又体现了他们深切的内心焦虑和不安。

此外,《梅花》一诗中写道:“山树花野全欣欣,虽复遭风雨恒相任”。

这句诗既体现了汉末士人的胸怀,又揭示了他们坚忍不拔、珍爱自然的思想。

还有《竹石》一诗,写道:“石皆爱竹不肯折,竹虽弱性又负手。

”这句诗折射出汉末士人勇于挑战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于生活的迷茫和挣扎。

同时,《古诗十九首》中收录的诗句也揭示了汉末士人的价值取向。

例如,《鹿柴》一诗写道:“实事求是做神仙,心体和顺步上天关”,折射出汉末士人不奢望极端、而是坚持做当下正道的观念。

总而言之,《古诗十九首》中收录的诗句,潜移默化地反映了汉末士人苦难时期的心态变化,以及他们珍爱自然、勇于挑战困难、坚持做正道的价值取向。

研究《古诗十九首》,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末士人的心态变化,进而增加对汉末文化的认识。

《古诗十九首》简介(2)

《古诗十九首》简介(2)

《古诗十九首》简介(2)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

如:表现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的《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和《迢迢牵牛星》;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

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

古诗19首的思想

古诗19首的思想

古诗19首的思想《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思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思想(一)孤独感伤与纵情享乐中的生命状态东汉中后期由于社会的动乱与黑暗,人们已无力于救世,无力做出反抗,也没有了为道义而临危不惧的献身精神。

长期的动乱和生命的朝不保夕,使他们对生命、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古诗十九首》更多地表现出对个人孤独漂泊的悲叹和对及时行乐的感伤,是人的觉醒的另外一种表现。

在《古诗十九首》中,现实的成份加浓了,人格追求的成份淡化了,对于道义的追求转为强调现实人生的自我丰满,个人关怀已然前置于社会关怀。

人们通过对生存困顿的认识体悟到了生命的价值,这种对现实的感喟和对人生的态度在中国封建社会显得尤为可贵。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古诗十九首》拉开了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序幕。

游子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奔走权门。

不断的游荡也会产生诸多的客居感,这就引发了对生命的追问。

时空上,他们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精神上,他们同样无所依附。

《古诗十九首》所渲泻的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这种在时空中、人世间的孤独感萦绕在每个诗人心间,并显露于每一首作品的字里行间。

古人因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而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想借爱情来排解,想借友情、亲情、乡情来排解,用及时行乐来排解,醉生梦死来排解。

在人生无常的悲哀和及时行乐的惆怅背后,渗透着孤独落寞的无限感伤。

亡国之音哀以思,每逢国家丧乱,诗人们生活困顿,感时伤怀。

而汉未文人从自身体会出发,诉说失意群体共同的悲伤、孤独以及对前途的迷茫,更显悲凉而深沉。

《古诗十九首》中倾注了大量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预示着人本价值的复苏。

它的基调低沉,充满了孤独、哀伤以及前途无着的忧虑。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青青陵上柏》)生命的漂泊无依,灵魂的无处安放都在诗中有所体现。

总结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总结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总结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是唐代杜甫的一部长诗集,共收录了他创作的十九首古体诗。

通过对这些诗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杜甫在《古诗十九首》中深刻揭示了他对社会、命运、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总结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首先,杜甫在《古诗十九首》中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表达了对社会不公、民生困苦的忧虑和愤慨。

例如,《关山月》中描绘了山河壮丽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边塞守军的思念之情。

《金铜仙人辞汉歌》中,他描述了擅权者专横跋扈、贪婪不仁的形象,暗示了朝廷腐败和群众遭受的苦难。

这些诗作流露出了杜甫对社会弊端和人民苦难的关注,同时抒发了他对社会未来的期待和对悲惨现实的呼唤。

其次,杜甫在《古诗十九首》中以史为鉴,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回顾与思考,来反思当下社会现象。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时而回顾兴废兴替的历史进程,时而关注个体的生命起伏,以此说明人世间的无常和变幻莫测。

《玉台新咏》则通过对宰相自我放逐的历史事件的回顾,抨击了以权谋私、背离初心的政治现象。

这些诗作彰显出了杜甫深思熟虑、以史为鉴的智慧,警示人们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迎接未来的挑战。

再次,杜甫在《古诗十九首》中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他通过对修行僧侣的赞颂、士人的沉痛叹息、贫苦百姓的呼喊等形象的描绘,探讨了人性的悲喜、痛苦和追求。

他以超然的视角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

例如,《相思》中,他通过描述象牙楼阁的华丽与贫困百姓的艰辛,表达了对社会阶层差距的忧虑;《秋日即事》中,他以凄凉的天气描写反衬士人的悲伤情绪,传达出了人们面对不幸时的无奈和苦痛。

这些笔触细腻入微、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种种表现。

最后,杜甫在《古诗十九首》中坚持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即便面对社会的动荡、人间的疾苦,他仍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例如,《月夜忆舍弟》中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希冀,以及对人生的憧憬和渴望;《菊花》中借菊花的坚韧不屈表达了对自身品质的自信和追求完美的精神。

《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考

《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考
首》 的人生思考
文/ 吴艳艳
摘 要 :《 古诗十九首》 影射 了东汉末年文人在社会 思想 大混 乱时期 ,追 求的幻 灭与沉 沦,心灵的 觉醒与 痛苦。诗
的基 本 内容 , 多咏 写 夫 妇 友 朋 间 的 离愁 别 恨 、 羁 旅 游 宦者 的 抑 郁 彷 徨 , 染 有 感 伤 色彩 。格 调 浑 成 , 意 蕴 丰 厚 ,语 言 洗 练
精 爽;善 用比兴寄托 ,发展 了古代诗歌的抒情 艺术 ,成为 中国文人诗进入成熟时期的显著标志 。 关键词 :文人 ;妇女 ;情感 ;思考
( 一 ) 文 人
1 . 人 生 忽 如 寄
《 驱车上东 门》 一诗 ,直抒胸臆 ,表现 了东汉末 年大动乱 时期那些 生活富足 、但在政治上进仕无 路的知识分子 的颓废思 想的悲凉心 态。主 人公停车于上东 门外 ,距北邙 墓地还有一段路 程 ,怎么会 听见墓上 白扬 发 出的萧萧声呢?原来杨叶的萧萧声 ,是大风吹动而带来 的;而 风撼 杨 枝 、万叶翻动 的情状 ,却是可以远远望见的。望其形 ,想其声 ,形成通 感 ,这样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融合为一体了。我们还可 以再 想想 :这 位主人公 ,本来是住在洛阳城里的 ,他没有事 ,为什么要 出城 呢 ,而且 还是上东 门,~ 出城 门便 “ 遥望郭北墓 ” ,由此可见 ,他 对生命 的态度 是 消极 的 ,他 的感情是悲凉 的。因而 当他望见 白扬与松柏 ,首 先是移情 人景 ,接着又触景生情 。 主人公是 如此的惆 怅生命 短促 ,同时 ,他 又是恐惧 死亡 的。然 而, 现实也很 简单 :只有 神仙不会死 ,然而服 药求神仙 ,又 常常被 药毒死 ; 还不如喝点好酒 ,穿 些好衣服 ,图个眼前 快活 !生命 短促 ,人所 共感 , 问题在于如何 肯定生命 的价值 。即以我 国古人而论 ,因生命 短促而不甘 虚度光阴 ,立德 、立功 、立 言以求不朽 的人史不绝 书。 2 . 所 遇 无 故 物 《 回车驾言迈》一诗 ,是一首富有哲 理性 的杂诗 ,但读起 来却非 但 不会觉得枯索无味 ,反倒感 到富于情韵。这 一方 面是 因为作者 的思索 切 近生活 ,自然可亲。这首诗在四个层 次的思 索中 ,诗人 由抑而扬 ,由扬 又 以抑 ,再抑而再扬 ,感情的节奏变化起伏 明显 。另一方面 ,这位 诗人 在景物 的营构 ,情景的交融上 ,达到了前 人所未有的新 境地。 “ 盛衰各有时 ,立身苦不早。 ”这一句 ,很容 易就让我们想起张爱玲 也 曾经说过 ,“ 出名要趁早 ,来得太晚的话 ,快乐也不那么快乐” 。只有 人生在世 的时候 ,留下好名声 ,才能为诗人长久怀念 ,而 , 自己才算是 真 的不忘此生 了。最终 ,诗人在这深深的思考中 ,明 白了这人 生的深层 内涵。诗篇抒发 了岁月匆匆而人生易老的感 喟,作者的心情显 得 比较复 杂 ,既怀有及 时努力 已取荣誉名声 的自警 ,不甘随草木俱 朽 ,又无法完 全排遣去 日苦多的消沉 意绪 ,因而难免流露 四顾茫然之感 。 3 .为乐当及 时 《 生年不满百》 一诗 ,以轻松旷达 的语 言 ,对世 间的两类 追求者予 以嘲讽。首先是只知道聚敛 财富 ,不会享乐 的人 ,他们 短暂一生 ,却 担 忧过多。用 “ 百年 ” 和 “ 千年” 进行对 比,突 出显示 了那些吝 啬者 的 可笑情态。全篇慨叹生命短促 ,宣扬及时行 乐 ,思想情 调 比较颓放 ,而 对于生活中悭吝聚财与虚妄求仙者的嘲弄 ,则具 有讽 世破俗 的意味。本 篇所歌咏的这种纵情享受人生的观念 ,是东汉社会混乱时期士人苦 闷心 态的反映。 他们渴望名利 ,也渴望功业 ,只是当这些愿望在现实的大 山前 是那 么 的苍 白无力 ,于是 ,这群下层的苦闷者想到了去纵情 山水 ,其 实就算 他们是身处 山水 间,也不可能真的就过上轻松享乐生活 ,从此 “ 被服纨 与素 ” 、“ 何 不秉 烛游” 。所 以说 ,这首诗表现 的不单单 是汉末 文人 的新 思想 , 更是 他们无 比豪放旷达的思想去掩饰心 中那无可洞藏 的对于人生 失望 的悲哀 。 ( 二 ) 妇 女 1 .思君令 人老 《 行 行重行行 》一 诗 ,抒 发 的是 相 思乱 离 之情 。第一 句 中 的 四个 “ 行” 字反复使用 ,之 间以一 “ 重” 字连结 ,不仅指 空间上两人相 隔的

《古诗十九首》与晚唐社会背景

《古诗十九首》与晚唐社会背景

古诗十九首与晚唐社会背景1. 引言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化遗产,它由晚唐时期的许多著名诗人所创作,并成为了后世文人推崇和模仿的对象。

本篇文章将探讨古诗十九首与晚唐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

2. 晚唐时期的政治环境晚唐时期,即指公元9世纪后半至10世纪初的唐朝末年。

这个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之乱等大规模的起义和战争,导致国家政权削弱,社会动荡不安。

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一些才华出众的文人通过他们的作品传达出自己对现实和人生的思考。

3. 文人境遇与审美情趣在晚唐时期,由于战乱频发、社会混乱,在这样一个悲欢离合、失落焦虑、仕途坎坷、生活窘迫的环境下,文人们往往感到身处困境。

然而,这种艰难的境遇反而促使他们放眼宏大的背景,追求内心深处的宁静和精神世界的愉悦。

所以,古诗十九首中充满了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表达。

4. 古诗十九首的主题与意象古诗十九首涉及了多个主题和意象,其中最重要的有山水、孤独、离别、怀念等。

通过细腻而具体的描写手法,这些作品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充满哲理思考和时空穿越感的世界。

这样独特的风格在当时影响力很大,并逐渐成为唐代文学的代表。

5. 古诗十九首与晚唐社会的相互影响正如前文所述,晚唐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而古诗十九首则是一批优秀文人在这个时代中对于世事冷暖、人生百味进行反思与抒发情感的产物。

这部作品不仅让当时社会找到了情感寄托和有力表达方式,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瑰宝。

6. 结论通过对古诗十九首与晚唐社会背景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晚唐时期文人的创作动机和审美情趣。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影响了后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于安定和宁静生活的渴望。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摘要:《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文人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其生命意识的萌发是汉末社会现实状况和文人生存境况外化的结果。

这种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因理想失落而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对生命本体意义的深切体悟与追寻;哀叹生命的短促,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直面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意味,具有强烈的悲剧美。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悲剧美《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出于东汉末年文人之手的五言古诗,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文选》中,非一人一时所为,《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其最高成就,古往今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钟嵘誉其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诗品》),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明代王世贞称之为“千古五言之祖”(《艺苑卮言》卷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内容复杂,不仅写出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而且艺术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现实境况与文人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征,产生了感人的魅力,成为让诸多接受者产生共鸣的生命之歌。

一、汉末文人心态与《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的萌发首先,汉末社会的现实状况直接影响着文人对自身生命的认知。

时代是各种好作品产生的土壤,作家好的作品总是与那个时代特定的环境和氛围密切关联。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社会黑暗、政治混乱和下层文人漂泊蹉跎的东汉末年。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连绵,混乱不堪,阶级矛盾尖锐,钩心斗角,争权夺利,党同伐异,群生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乱离中的民众生命如芥草。

《三国志・魏书・董卓》载董卓“尝遣军到阳城,适值二月社,民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

而在桓帝和灵帝当政时期,朝廷卖官鬻爵事件不断,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统治阶级日益腐败,国家政治机器已被全面腐烛,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分析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分析

我读《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被认为是建安以前东汉的末世之音,以其“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特点,折射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下层文士哀愁苦闷的心路历程,又作为“五言之冠冕”开启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诗体。

读《古诗十九首》,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其中弥漫的难以捉摸的人生求索无果而生命迁逝的悲情和人生无常、命运变故的无可奈何。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在时代的扰攘中,士子难以谋得生路,漂泊蹉跎。

士人随着天下三分、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汉末政治军事利益集团认识到拥有文人谋士的重要性,纷纷蓄士自重,文人的地位才得到根本的,体制的改善。

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末世,大量文人被无情的抛入社会下层。

但他们或是不甘心屈居于陋室,选择宦游以博取功名,或是为生计而背井离乡奔波于求仕之途。

他们的人生求索、精神挣扎就集中体现在《古诗十九首》之中。

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也是因为古诗中包含的感情是人之常情,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能够于一定程度上在读者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直而不野,婉转付物,怊怅切情”。

在《古诗十九首》里很多古诗直抒愁怀,铸成《古诗十九首》的浓重的悲情主义色调。

人生无奈,命途多舛,悲情对游子们来说就像桎梏,嵌套在羁旅的游子身上。

《古诗十九首》中大多描写的是羁留客外的游子宦途失意和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表达了人生如寄的漂泊感。

《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东城高且长》《去者日已疏》等羁旅诗,描写了羁旅游子的漂泊情怀,抒写了游子在旅途中的孤寂、落魄与无所昄依的羁怀愁思。

《凛凛岁云暮》“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生活经常陷入困顿,身体承受饥寒煎熬。

《去者日已疏》“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游子有家却无法归乡的悲哀。

游子们在情感空置与物质匮乏的双重痛苦的体验下,旅途生活也蒙上了厚重的凄苦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十九首》的乱世文人心态
苏东坡有三封信,是他人道精神的体现:一是在靖江时给曾将他一贬再贬的宰相章的儿子章援的回信;二是在黄州时给鄂州太守朱寿昌写的反对杀婴恶俗的信;三是元佑七年(1092年)给皇太后上书请求宽免贫民欠债的那封信,这三封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辉的信,映照出苏东坡坦荡的胸怀,善良的人性。

给章援的回信,可说是他生命最后岁月的人性闪光。

当时(1101年6月),他刚从流放地海南赦免回到内地,滞留在靖江,年初在仪真得的病,此时有加重之势。

出人意料的是,原来不遗余力地迫害他的章却在一年前被贬到了雷州半岛,他儿子章援正前去探望,也到了靖江,想去见苏东坡又不好冒昧前往,于是就给苏东坡写了一封信。

章援的这封信,也是想探探苏东坡对他父子的态度如何,让他万没想到的是,苏东坡的回信对章家丝毫没有仇恨,更没有幸灾乐祸。

苏东坡在回信中说:
“某与臣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

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

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书至此,困惫放笔,太息而已(1101年)六月十四。

”写此信,离他七月二十八日去逝,仅一个月又十四天。

对使他遭受巨大苦难,远贬至惠州,还觉不够,又在他六十高龄时,再贬至儋州的施与者当时的宰相章,苏东坡确乎没有什么仇恨,更未想到要报复他。

相反,当听说章被远贬后,还为之感到难过。

这是怎样的胸怀品质啊!那些蝇蝇小人真应感到羞愧。

在黄州的后两年,苏东坡“身耕妻蚕,聊以卒岁”,过着衣食足以自给的生活,他也很满足。

但当他得知鄂州、黄州有溺死初生婴儿的恶俗时,就感到痛心,坐立不安,并立即给鄂州太守朱寿昌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听本地书生“偶说一事,闻之辛酸,为食不下”。

还举例说明了岳鄂间乡民溺杀婴儿的事实,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一是对乡民“告以法律”,绳之以法;二是对“贫甚不能举子者,薄有以周之”。

他说“人非木石,亦必乐从。

但得初生数日不杀,后虽劝之使杀,亦不肯矣。


他这样做只是感到高兴,不是要捞取资本,也不是钴名钓誉。

这就是他人道本性使然,自身正遭受挫折,生活要自耕自给,见到弱小无助者,却挺身而出,这方显出大丈夫的英雄本色,更令人敬佩。

元佑七年(1092)江南大水酿成巨灾。

大批难民渡江北上,逃离江南。

水退以后,一片荒凉。

到处有田无人,有人无粮,有种子而无耕牛。

“殍死之余,人如鬼腊”。

苏东坡说地方官员“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

同年五月
十六日,他再谈宽兔官债一事。

他上了一道长五千字的表章,细论处理呆账的办法。

表中所列债务达十种之多,经多次沓无音信,多次争取以后,朝廷终于先后下令部分宽免了老百姓的官债。

之后,他又上了一道私人表章给太后,建议太后颁布如他所拟的圣旨:“访闻淮浙积欠最多。

累岁灾伤,流殍相属。

今来淮南始获一麦,浙西未保丰凶。

应淮南、东西浙、京田诸般欠负,不问新旧,有旧官本,并特予权住催理一年。

使久困之民,稍知之饱之乐。

”之后,他又请太后按他所奏表章,拟定条文,处理债务,至同年七月,苏东坡所请,朝廷皆正式颁布实行。

老百姓的公债,全部由朝廷下令宽免。

苏东坡的为民请命,既解民倒悬之苦,又为朝廷收回了人心,主要的是他善良的人性泽及了百姓。

他为人为官为民以及为文,种种情事不尽言表,但一言以蔽之,他可说是文如其人,言如其行,行如其性,整个是一个内外合一,言行一致,品性高尚,襟怀坦荡的磊落君子。

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何时何地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放射光彩。

郭杏芳,女,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