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教案

合集下载

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音版)电子教案

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音版)电子教案

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音版)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1、《行行重行行》行xíng 行xíng 重chóng 行xíng 行xíng,与yǔ君jūn 生shēng 别bié离lí。

相去xiāngqù万wàn 余yú里lǐ,各gè在zài 天tiān 一yī涯yá; 道dào 路lù阻zǔ且qiě长cháng,会huì面miàn安ān 可k ě知zh ī?胡hú马mǎ依yī北běi 风fēng ,越yuè鸟niǎo 巢cháo 南nán 枝zhī。

相xiāng 去qù日rì已yǐ远yuǎn ,衣yī带dài 日rì已yǐ缓huǎn ;浮云fú yún 蔽bì白日bái rì,游子yóuzǐ不顾búgù反fǎn 。

思sī君jūn 令lìng 人rén 老lǎo ,岁suì月yuè忽hū已yǐ晚wǎn。

弃qì捐juān 勿wù复fù道dào,努nǔ力lì加jiā餐cān 饭fàn! 2、《青青河畔草》青qīng 青qīng 河hé畔pàn 草cǎo ,郁yù郁yù园yuán 中zhōng 柳liǔ。

盈yíng 盈yíng 楼lóu 上shàng 女nǚ,皎jiǎo 皎jiǎo 当dāng 窗chuāng 牖yǒu 。

娥é娥é红hóng 粉fěn 妆zhuāng,纤xiān 纤xiān 出chū素sù手shǒu。

北师大版语文《古诗十九首》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古诗十九首》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古诗十九首》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古诗十九首》这本经典的文学作品,并了解其作者、背景和主题;2.学习并掌握其中几首古诗的背诵和理解;3.培养学生的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古诗十九首》中的几首古诗的背诵,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题;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1.教师向学生介绍《古诗十九首》这本书,包括作者、背景和主题;2.教师指导学生背诵书中的几首古诗,并逐一讲解其中的意境和主题;3.教师推荐相关诗歌鉴赏的网站或书籍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四、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古诗十九首》这本书的封面和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好奇心。

2.呈现教师可以选择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并让学生跟读。

3.解读教师逐一讲解所选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诗意和感情。

4.背诵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背诵所选古诗,并进行适当的朗读练习。

5.扩展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古诗相关的网站或书籍资源给学生,供他们进一步学习和鉴赏。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来评价他们对《古诗十九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完成相关练习来展示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十九首》这本书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背诵和理解几首古诗,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推荐相关资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或研究项目,提高他们的文学创造和研究能力。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中语文古诗十九首及赏析教案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中语文古诗十九首及赏析教案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原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释】〔生别离〕是古代流行的成语,犹言『永别离』。

所谓『生别离』,并非指人生一般的别离,而是有别后难以再聚的涵义,所以下面说,『会面安可知』。

〔各在天一涯〕『涯』,方也。

〔道路阻且长〕『阻』,指道路上的障碍;『长』,指道路间的距离。

〔会面安可知〕『知』,一作『期』,义同。

〔胡马依北风二句〕『依』,一作『嘶』。

『胡马』产于北地,『越鸟』来自南方(古代的『越』,指今广东福建一带地区),『依北风』和『巢南枝』是动物一种自发的怀念乡土情感的表现。

这两句用比喻来代替抒情;『胡马』『越鸟』尚且如此,难道『游子』就不思恋故乡吗? 〔相去日以远二句〕『远』,指时间而言。

上句谓别离之久,下句言思念之深;久别思深,人一天天地瘦下去,衣带自然也就一天天地感到弛松了。

〔浮云蔽白日二句〕『文子』:『日月欲明,浮云蔽之。

』『古杨柳行』:『谗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

』『浮云蔽日』,是古代最流行的比喻。

一般的习用于谗臣之蔽贤,『白日』是隐喻君王的。

这里则以之象征她远游未归的丈夫。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关系各夫妇之间的关系,在观念上是统一的。

『浮云』,是设想他另有新欢,象征彼此间情感的障碍。

『顾』,念也。

『反』,同『返』。

〔思君令人老〕这句是承前『衣带日已缓』而说的。

『老』,并不是说年龄的老大,而是指心情的忧伤,形体的消瘦。

〔岁月忽已晚〕『岁月』,指眼前的时间;『忽已晚』,言流转之速。

〔弃捐勿复道二句〕『弃「和『捐』同义。

『弃捐』犹言丢下。

『勿复道』,不必再说。

上句的意思是说,尽管自己如何申诉相思之苦,但她所思念的人不会因此而归来,那末说来说去有什么必要呢?『加餐饭』,是当时习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安慰别人的成语。

2023年高中语文《古诗十九首》教案

2023年高中语文《古诗十九首》教案

2023年高中语文《古诗十九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 学习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 培养学生热爱诗歌、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点;2. 学会鉴赏不同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内容《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博大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其中的数首古诗进行深入阅读和解析,使学生对古代诗词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具体诗歌内容如下:1. 《登鹳雀楼》- 王之涣2. 《江雪》- 柳宗元3. 《春晓》- 孟浩然4. 《静夜思》- 李白5. 《忆江南》- 杨慎6. 《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7. 《登金陵凤凰台》- 杜牧8. 《早发白帝城》- 李白9. 《登鹳雀楼》- 王之涣10. 《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11. 《春晓》- 孟浩然12. 《登金陵凤凰台》- 杜牧13. 《望夫石》- 白居易14. 《登鹳雀楼》- 王之涣15. 《早发白帝城》- 李白16. 《静夜思》- 李白17. 《江雪》- 柳宗元18. 《春晓》- 孟浩然19. 《登金陵凤凰台》- 杜牧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对每一首古诗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表达和修辞手法;2.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剖析古诗的意义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3. 朗读比赛法: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十九首》的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唤起学生对古诗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 阅读与讲解:逐首阅读古诗,由教师进行详细解读,包括诗歌的基本意义、艺术特点等;3. 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学生展开思维碰撞,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意义;4.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读比赛,选拔优秀朗读者,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 总结归纳: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解读《古诗十九首》教案

解读《古诗十九首》教案

解读《古诗十九首》教案古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古诗十九首》是一本经典的古诗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情感真挚,趣味盎然。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解读《古诗十九首》,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含义和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一、教案概述1. 教材名称:《古诗十九首》2. 适用年级:初中3.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教学内容:逐首解读《古诗十九首》二、教学重点1. 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分析古诗的艺术特点;2. 掌握古诗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 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主题和意境。

三、教学步骤1. 介绍《古诗十九首》,简要说出该书的作者和编写目的。

2. 从第一首古诗开始,逐首解读。

a. 选择第一首古诗进行详细解读,包括诗歌背景、作者特点和主题思想等。

b. 引导学生发表对该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并进行讨论。

c. 进一步讲解该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意象以及表达方式。

d. 继续逐首解读,按照相同的步骤进行讲解和讨论。

3. 结束部分a. 对整个教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的重点和要点。

b. 提醒学生在阅读古诗时要注意的问题和技巧。

c. 鼓励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和欣赏。

四、教学辅助手段1. 教学课件:准备有关《古诗十九首》的图片素材,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图片。

2. 板书:在黑板上写下每首古诗的标题,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和解读要点。

3. 练习题:准备一些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思考题和讨论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进行发言,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2. 作品展示:学生可以通过朗诵古诗、创作古诗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个人小结:学生回答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个人思考和总结。

六、教学延伸1. 阅读推荐:向学生推荐一些古诗选本,扩大他们对古诗的了解和接触。

2. 作品欣赏:组织学生一起欣赏一些优秀的古诗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古诗十九首意境鉴赏教案

古诗十九首意境鉴赏教案

古诗十九首意境鉴赏教案导语:古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展现了诗人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能力。

在教授古诗时,我们可以通过意境鉴赏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本教案将介绍古诗十九首的意境鉴赏方法和示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美妙与内涵。

一、《静夜思》——李白《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简洁的词句展现了一个人在深夜思念故乡的情景。

学生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鉴赏这首诗的意境:1. 导入:让学生回想一下深夜思念家乡的情景,感受到无尽的寂寞和想念之情。

2. 集体朗读:全班一起朗读这首诗,体会其节奏和韵律。

3. 意境解析:指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引导学生感受到诗中的寂静、孤独和无限思念。

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描绘了人们登上高楼俯瞰江山时的壮丽景色。

学生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意境鉴赏:1. 导入:呈现一幅远眺江山的图片或模型,激发学生对壮丽景色的美好期待。

2. 集体朗读:全班一起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中的雄壮感和震撼力。

3. 意境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帮助学生感受到登高远眺时的豪情壮志和心旷神怡。

三、《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夜泊牛渚怀古》是杨万里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夜晚泊船的情景,引发了对古人兴亡的思考。

学生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意境鉴赏:1. 导入:带领学生回想一下夜晚泊船的场景,感受到夜色的静谧和大自然的宁静。

2. 集体朗读:全班一起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中的安详感和思古之情。

3. 意境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孤舟蓑笠翁、绿水人家绕、夜泊秋思生、怅望千秋事等,帮助学生感受到夜晚的宁静和对历史沧桑的思考。

四、《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的代表作,描述了中国北方草原的壮丽景色和民族英雄的雄心壮志。

国学古诗十九首教案

国学古诗十九首教案

国学古诗十九首教案教案标题:国学古诗十九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国学古诗,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帮助学生提高对古代汉语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国学古诗,激发学生对国学古诗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国学古诗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二、课堂活动(30分钟)1. 分发国学古诗十九首的诗集给学生,并简要介绍每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自主阅读每首古诗,并标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同组成员分享对其中一首古诗的解读,并互相交流意见。

4.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展示,并分享小组成员的不同解读和感受。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解读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义。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并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评,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换读后感或诗评,进行互评和讨论。

3. 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或诗评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

3. 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教案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展示,评估学生对国学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的读后感或诗评: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教师的点评和指导:评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指导效果。

教案特色: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多角度解读: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古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个性化拓展: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古诗进行写作,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古诗十九首教案

古诗十九首教案

古诗十九首教案第一课:《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鹳雀楼》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思想感情;3.能够正确朗读诗句,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二、教学重点:1.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和思想感情;2.正确朗读诗句,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传达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作者情感;2.准确理解并能够正确地朗读诗句。

四、教学准备:1.复印《登鹳雀楼》课文;2.课堂展示资料: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图画、影片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登鹳雀楼》这首诗呢?它是一首很有名的诗,大家对它有什么了解吗?”Step 2:背景知识讲解(10分钟)1.简单介绍作者王之涣和他的创作背景;2.解释什么是鹳雀楼,以及它的历史背景。

Step 3:课文解读(15分钟)1.整体阅读《登鹳雀楼》;2.分析诗中的情感和意境;3.解释生词和词组。

Step 4:朗读训练(15分钟)1.分组进行朗读练习;2.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并指导学生练习。

Step 5:品味诗歌(10分钟)1.展示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图画或影片;2.学生进行联想、感受和思考,表达自己的情感。

Step 6: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本课内容的小结,并布置下一课的预习任务。

第二课:《静夜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静夜思》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作者思考;3.能够正确朗读诗句,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二、教学重点:1.理解《静夜思》的意境和作者思考;2.正确朗读诗句,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传达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作者思考;2.准确理解并能够正确地朗读诗句。

四、教学准备:1.复印《静夜思》课文;2.课堂展示资料:与《静夜思》相关的图画、影片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静夜思》这首诗呢?它是一首很有名的诗,大家对它有什么了解吗?”Step 2:背景知识讲解(10分钟)1.简单介绍作者李白和他的创作背景;2.解释《静夜思》的意义和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新华电脑专修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称成考语文教学对象所有成考专业教材《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教材》授课内容古诗十九首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

2、积累并掌握生字词。

3、理解《迢迢牵牛星》使用叠词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炼字。

情感目标:品味《迢迢牵牛星》诗中的爱情美。

重点、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思想情感,分析诗歌的炼字。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设计(包括讲授知识、演示内容及案例、提问及学生演示内
容)课前预习提纲:
(1)简介《古诗十九首》。

(2)查找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要概括。

(3)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迢迢、皎皎、纤纤、擢、札札、机杼、涕零、脉脉)
(4)熟读全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

一、导语:
你们小时候听过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吗?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地站起来为我们重温这个故事呢?好,A同学,请你为我们讲述一遍这个故事好吗?好,讲得非常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这首古诗也是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

二、小组展示预习成果:
1.介绍《古诗十九首》
生展示后,教师明确: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

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的第一句作题目。

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叹之情。

2.听写生字词。

迢迢皎皎纤纤擢素手札札机杼泣涕脉脉
三、生集体朗读此诗,师点拨。

四、研读诗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生翻译此句,师点拨。

(1)“河汉女”为何意?作者为什么不说“织女星”,而说“河汉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讨论后明确: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

“河汉女”就活脱多了。

“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子,也对应了下文写织女星所使用的拟人手法。

(2)师提问:为何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
提示:迢迢,遥远的样子。

皎皎,明亮的样子。

生讨论后明确:“迢迢”、“皎皎”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

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

但以迢迢写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写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皎洁美好。

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

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

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生翻译此句,师点拨。

提问:体会“弄”字的言外之意。

生讨论后明确:“弄”言即“摆弄”“把玩”之意,“弄”字写出了织女因心系牛郎而无心织布。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生翻译此句,师点拨。

(1)提问:为何织女整天织布,却不成章呢?
生回答后明确:这四句专就织女这方面来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布,因为她心里惦念牛郎而悲伤不已。

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2)思考本句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生回答后明确:“泣涕零如雨”,比喻。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生翻译此句,师点拨。

思考本句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讨论后回答:反问。

两句是诗人的无奈的慨叹,越是写银河的清澈浅近但又无法渡过去,就越能体现出那一种思念的悲凉深刻而无奈!“复”是“又有”之意,含有埋怨之意,再上一个反问句式,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对方的可望不可即,咫尺胜天涯的哀怨情绪。

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生翻译此句,师点拨。

(1)提问:书上将“盈盈”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盈盈”也可解释为“端丽的样子”。

例如,《陌上桑》中的“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2)此句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回答后明确:一水之隔,相视而不得语,这种可望不可即不是比远而未见更让人难受吗?越是强调相隔之近,就越能见出哀怨之深。

五、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诗作者通过描写牛郎织女间的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愁苦哀怨的思想感情。

作者表情达意是否仅限于此,请结合诗写作背景谈谈你的感受。

生回答后师明确:诗篇通过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的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慨叹,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2.本诗大量使用了叠词,请找出,并说说其作用。

生讨论后回答: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其作用是,使本诗显得音调和谐,余韵悠长。

六、拓展
1、比较《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各抒已见。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参考观点:
(1)、从思想内容方面来比较赏析
《迢迢牵牛星》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

秦观的《鹊桥仙》则一反前人俗套,不是停留在抒发愁苦哀怨、离愁别恨上,而是对牛郎织女进行深情的慰勉,歌颂真挚而忠贞的爱情。

(2)、从艺术特色方面来比较赏析
《迢迢牵牛星》全诗以叠音词入诗,以描写为主,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鹊桥仙》则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2、搜集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的古诗词,抄写在笔记上。

3、查找资料,了解“七夕节”的风俗习惯。

复习思考题作业1.背诵此诗。

2.完成课后思考题。

3.课后搜集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的古诗词,抄写在笔记上。

4.查找资料,了解“七夕节”的风俗习惯。

5.预习作业:
(1)了解陶渊明和《归园田居》。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羁鸟、故渊、守拙、榆柳、荫、檐、暧暧、墟里、狗吠、樊笼)
(3)熟读全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大意。

参考文献《成考语文》
课后记(归纳小结)
(10分钟)
学生总结,教师概括。

诗篇通过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慨叹,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
第 7 页 共 7 页
网址:
小 组 考 评 表 (示例)
日期
2011-9-12 (周一)
2011-9-13 (周二)
2011-9-14 (周三) 2011-9-15 (周四)
2011-9-16 (周五)
分组 组长 分 值
第一组 张三 第二组 李四 第三组 …… 第四组 …… 第五组 …… 第六组 …… 第七组 …… 第八组
…… 备 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