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和浮》主题单元教学实施计划

合集下载

《压强和浮力》单元教学计划

《压强和浮力》单元教学计划

《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5)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

(6)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7)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8)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9)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10)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11)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12)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

(13)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14)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15)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16)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17)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解读课本图13.1—1、13.1—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解读课本图13.1—4、13.1—5、13.1—6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

◎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和浮力教案2

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和浮力教案2

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和浮力教案2教案一:压强和浮力一、教学目标:1.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了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掌握浮力和物体浸没的关系;4.能够解决与压强和浮力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浮力和物体浸没的关系;4.相关习题。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压强和浮力。

步骤二:讲解压强1.示意图教师通过示意图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压强,并举例说明。

如:用靠刀切水果,使用铁锥刺破木板等。

2.压强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压强的计算方法:压强=力÷面积,并对此进行详细解释。

3.计算练习教师出示几道压强计算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步骤三:讲解浮力1.示意图教师通过示意图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浮力,并举例说明。

如:物体浮在水中,气球浮在空中等。

2.浮力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液体密度×物体体积×重力加速度,并对此进行详细解释。

3.浮力和物体浸没的关系教师向学生解释浮力和物体浸没的关系,并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步骤四:综合练习教师出示几道与压强和浮力相关的综合练习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并对答案进行讲解和讨论。

四、板书设计:1.压强的计算方法:压强=力÷面积2.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液体密度×物体体积×重力加速度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与压强和浮力相关的问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紧凑有序,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教学目标。

《压强》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4篇)

《压强》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4篇)

《压强》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4篇)《压强》与实施篇1一.课题自然情况摘要1.课题总称《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的研究》2课题简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充分体现以人发展为本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引导学生沿着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方向发展,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人,这是他们的心理因素,他们能够能主动地反映客观事物;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等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效果;影想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的外部因素是他们的个性。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要处理好他们的心理因素。

传统教育把学生仅仅看成是教育对象,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

这种学生观必然导致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压抑;反之,如果看不到学生是正处于成长中的受教育者,高估他们的主体性发展水平,夸大其主体性发挥范围,忽视教师的作用,跟低估、压抑学生主体性一样有害无益。

正确的学生观是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客体,从而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又要把学生看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主体能动作用。

3.研究者在本课题中的角色我在本课题中担任收集资料,汇报成果的任务。

二.本次实验研究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越来越好,他们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强。

但究竟提高到什么程度,学生又具有哪些特点还是一项对未知的领域。

需要借助与时间来解决理论研究中遇到的迷惑。

并将研究成果付诸与实践,在实践中促进课题的研究。

本节课是《压强》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实施,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景走进课堂并却在老师的引导子能够积极大胆的进行创新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实验计划,并把计划应用到实验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验去归纳出结论,能够在实验中积极合作,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创新,开发自己的思维是非常可贵的,这也就达到了实验的要求。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压强与浮力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压强与浮力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压强与浮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压强与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相关公式。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压强和浮力相关的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与浮力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黑板、计算器、实验设备材料。

2. 实验准备:水桶、各种大小的物体、测压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实物,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观察到过物体在液体中浮起和沉没的现象?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引出压强与浮力的定义和公式。

压强的定义为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的大小,公式为P=F/A。

浮力的定义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浮力,公式为F=ρVg,其中ρ为液体的密度,V为物体的体积,g为重力加速度。

3. 计算练习(15分钟)在黑板上给出几个计算压强和浮力的例子,请学生自主完成。

4. 实验探究(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内容为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浸没的深度和所受的压强。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为什么相同大小的物体在液体中浸没的深度不同?为什么物体在液体中浸没的深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6. 引申拓展(1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潜水员能在水下呼吸?为什么潜水员在深海中能承受巨大的水压?要求学生自由发散思维,提出解释。

7. 小结概括(5分钟)让学生进行内容回顾和概括,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化记忆。

8. 课堂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出压强和浮力相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9.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计算题作为作业,鼓励学生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综合实践活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综合实践活动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综合实践活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主要包括压强和浮力两个部分的内容。

压强部分包括压强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浮力部分包括浮力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 能够分析实际情景中的压强和浮力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压强和浮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实际情景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压强和浮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用水桶提水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压强的概念。

2. 理论讲解:讲解压强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压力下的压强,并记录数据。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讲解如何应用压强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解答一些关于压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导入浮力概念:通过一个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7. 理论讲解:讲解浮力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8.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并记录数据。

9.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讲解如何应用浮力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10. 课堂练习:让学生解答一些关于浮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压强:1.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2. 计算方法:压强 = 压力 / 面积3. 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浮力:1. 定义: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2. 计算方法:浮力 = 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重力加速度3.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水的密度为1000kg/m³。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液体密度有关。

3. 培养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2. 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3. 浮力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4.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液体密度有关。

5.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大小影响因素;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大小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压强和浮力在实际应用中的计算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及大小影响因素。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压强和浮力的原理。

3.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础知识,为新课学习压强和浮力做铺垫。

2. 讲解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大小影响因素,结合实验演示进行讲解。

3. 讲解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大小影响因素,结合实验演示进行讲解。

4. 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压强和浮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压强和浮力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的掌握情况。

2. 注重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探讨和实际应用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3. 结合课后访谈或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压强和浮力知识的兴趣和认识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压强和浮力知识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讨压强和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

3. 开展校园科普活动,如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等,提高学生对压强和浮力知识的兴趣。

初中物理《压强和浮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压强和浮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压强和浮力适用年级九年级所需时间(说明:课内共用9课时,每周2课时;课外共用2课时)共11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主题单元内容是在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习时需用到力的和二力平衡、密度、等重要知识,所以,本章知识也是初中力学知识的综合。

学习这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元学习重点: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单元学习难点:压强、液体压强。

本单元的知识核心是压强,它是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基础。

因此,处理好压强的教学是搞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本单元划分为四个专题: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本单元教材中各节开篇都是从学生感兴趣或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易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

另外,本章的主要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的。

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的事例。

4、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自学能力及创新精神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液体压强的简单计算。

3.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及作用4.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新人教版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单元优秀教案1(重点资料).doc

新人教版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单元优秀教案1(重点资料).doc



力强.
与高度的关系
十 2、平衡在钢丝上最低处的杂技演员连同平衡杆的总重力为
九 G ,则钢丝对演员的上支浮持:力F 浮_______G_物_,_ρ_液G__(ρ 物选;填“>”或 的 “=”.“<浮”沉=条.件若该下演沉员:和F 浮平___衡G 杆物,的ρ 总液__重ρ 力物 为 490N,两

悬浮:F 浮___G 物,ρ 液__ρ 物
脚与钢丝绳之间在垂直应压用力方向上的有效面积为 20cm2,则
水 钢丝绳受到的压强为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
3、小明放学回家受,到看向见水的平浮茶力,几浮的力中的央大放小着等于一个盛有水的


受到的重力
平底玻璃杯,如图所示。于是他利用家中的皮尺测得水深

我 12cm,粗略测出玻璃杯的底面积为 2×10-3m2;又估测出水 灵
教学内 容
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复习
授课 教师
教学时 第二十周星 班 C14 姓


期二
级 5名

教学目 标
教学重
1、复习巩固本章知识要点;
2、知道知识点的应用; 个人感
3、提升已学物理知识。 悟
压强一般公式、液体压强公式。浮力公式、
点 浮沉条件。
1
天 【学知堂识检再测现】】
压强的定义
固体的压强
才 1、人们在生产、生活实压践强中的公有式很多物理知识的应用,下列
会 和杯子的总质量约为 0.4kg;并提出了下列问题。请你同 感
成 他一起解答这些问题。(g 取 10N/kg,ρ水=1.0×103kg/m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行类比:气体和液体有许多相似性,可以类比的猜想。
形成假说:在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实验检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来验证。比如两只塑料泡沫小船并列放入水中,加快中间水的流速,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
生活应用:热水器中冷热水的混合(可以进行课堂演示)。当水平管中不断有冷水通过时,管内压强减小,热水会沿竖直管上升与横管中的冷水混合。
讨论实验方案
学生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展开讨论。
播放托里拆利实验
教师点评各种方案的优劣,播放相关课件,指出长水管实验最接近科学家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实验的可操作性更强,更方便,引入托里拆利实验
实施后
成果评价
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思考下一专题的开展
下一专题的学习做准备
专题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图5
6.把一根长10cm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里,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往B中用力吹气,观察现象。(图6)
图6
7.轻轻捏着一个轻质小勺的勺柄,能使小勺在手指间晃动自如,打开水龙头,让水稳定的往下流,把勺子的凸面靠近水流,观察现象。(图7)
现象汇总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实施前
教学环境
多媒体综合教室
学生知识
技能要求
能解释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它解释生活的相关现象
说出飞机的升力产生的的原因
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小组合作,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要求
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积极对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活动,体验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思考下一专题的开展
建立该专题与下一专题的联系
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科学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
学生实验
教师布置给学生以下七个实验,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选择其中一部分,根据要求进行实验(选择的实验越多越好),提醒学生注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图1)。
实施后
拓展创造
1.阅读教科书80页“飞机的升力”,根据图13.4-4制作的机翼模型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原因。
2.与飞机的机翼相似,鸟的翅膀上方也呈弧形。由于鸟的翅膀的柔韧性好,它们拍动翅膀时不仅产生升力,而且还会带着鸟儿往前飞。
3.像机翼、鸟的翅膀的这种形状的应用很多,比如跑车的车头呈流线型,当跑车跑得太快,车会有什么危险?(发飘、不稳)怎样避免这种危险?
进一步深入提出问题
在前面实验中,我们一定想知道覆杯实验中的硬纸片能承受多少拉力,靠抽气的办法形成的喷泉能有多高,显然,这一切都跟大气压的值有关,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方案
展示各种器材,请学生自主选择设计,也可另行选择其他器材,设计的方案应包括原理、器材、实验步骤和计算式。比比看谁设计得又快又好。或者你也可以对别人的方案加以修改、完善。
学生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能不能根据机翼的作用,用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来思考):
在跑车的尾部安装一只倒置的翅膀,弧形朝下,当车速很大时,作用在这只翅膀上的方向向下的压强大,这样可以增强车轮的着地性能。实际上,这种翅膀已被采用,叫气流偏导器。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研究方法、探究过程,布置学生书面写出这节课自己的收获在哪儿,有什么启发。
对上述实验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想说或想问吗?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拓展:结合课件演示进一步分析点评。
把挤出空气的一对皮碗放在真空罩中,抽空真空罩里的空气,皮碗会________,说明挤出的空气的皮碗能承受很大的拉力确实是因为________的作用;倒置水杯,使杯口分别朝不同的方向,硬纸片都不掉下,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将覆杯实验中的杯子底部开个孔。演示时,先用手指按住小孔,实验结果和前述相同,叫一位同学大喊一声,硬纸片应声而落,请学生分析其中奥秘。并说明当大气压相互抵消时,硬纸片无法承受水的压力。
《压强和浮力》主题单元教学实施计划
主题单元名称
压强和浮力
作者姓名
刘春来
学科
物理
学生年级
九年级
学生人数
55
专题1:大气压强
实施前
教学环境
多媒体综合教室
学生知识技能要求
1、能用实验或有关事例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能用大气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如何设计实验测量大气压。
评价要求
1、能用大气解释简单的现象。
2.为什么风暴常常会把房子的顶部掀掉?
3.观察课题引入的三个场景,解释现象。
应用类比
深入课题
利用类比的方法,把研究课题从“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转移到“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上来,引导学生沿着这样一种思维程序进行探究。甚至于思维程序的每一环节都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
提出问题:气体压强和流速有这样的关系,那么液体呢?
图1
将一张纸折成∩形(图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纸的下方与桌面之间的空间吹气,观察现象。
图2
3.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图3),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图3
4.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图4),并将手指移开,观察现象。
图4
5.两个乒乓球用绳拴好,手提绳将两个球平行放置,向两个球中间用力吹气,观察现象。(图5)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
1.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对象的两面存在压强差)
2.什么原因造成了压强差的存在?
3.这些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确立课题
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这些实验都是研究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设计实验
解释现象
放手让学生运用结论,利用身边的器材再自行设计一两个小实验。
比如,“吹硬币”、乒乓球被水流吸住、电吹风向上对着乒乓球吹、越吹越不跑等实验。
(这个实验也可演示,由学生解释现象)
实验后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m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乘客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地方候车,这是为什么?
空瓶吞蛋
倒置水杯
喷泉奇观
真假问题
薄纸轻盖,能挡雷霆一击?
不费吹灰之力,鸡蛋自动入瓶?
硬纸板上可支撑水柱,不可承载钩码?
玻璃管有多高,水柱便有多高?
真观判断
真/假/不确定
真/假/不确定
真/假/不确定
真/假/不确定
实验探究
真/假/不确定
真/假/不确定
真/假/不确定
真/假/不确定
理论分析
实验探索 分组讨论
2、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3、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皮碗,筷子,报纸,水杯,硬纸板,水槽,水管,钩码,弹簧管秤,烧瓶,热水,烧杯,鹌鹑蛋,针筒,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等)
实施中
课件演播
激起悬念
学生判断
念虚拟现象
巧断竹筷
教学条件准备
提前准备好上课使用的相关材料:
多媒体,纸,漏斗,乒乓球,烧杯,水槽,饮料吸管,轻质小勺,电吹见,硬币,泡沫塑料,塑料带,机翼模型等
实施中
情景引入
课件展示三个生活情景
1.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
2.冬天,风越刮越大,带烟囱的炉子里的火越着越旺,火苗越蹿越高。
3.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过堂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被吹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