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导学案 - 答案
《虞美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虞美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1体悟词的语言和意境。
2进一步练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培养审美情趣,增强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体悟蕴含于简淡语言中的深沉情感2、鉴赏词作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A级)1、知识链接: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时年25岁,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经是宋过的属国,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在宋都汴梁过了约三年的囚居生活。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本是具有纯真气质的诗人,向往渔夫那种“一壶酒,一竿身”的逍遥生活,向往佛教境界中超脱尘梦的解脱。
南唐灭亡后,他从一个一国之君成为阶下囚,这种“天上人间”的巨大落差在李煜敏感懦弱的心灵上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所以李煜后期的词作字字血泪、感慨深重。
王国维评价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正是看到了李煜以纯真的悲情表现出来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悲。
2、熟读并背诵本词3、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诗句,尽量写得有诗意一点。
二、合作互学、质疑解难(B级)1、“春花秋月”是美景,词人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呢?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慨?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同学们分析此句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三、巩固检测(C级)比较《虞美人》与下面的《浪淘沙》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虞美人》学历案(含答案)

《虞美人》学历案【课标要求】1. 领会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情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
2. 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1.诵读诗词,了解李煜生平及艺术风格。
2.品析意象手法,感受意境美、情感美和音乐美。
3.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的无限愁情。
【评价任务】1. 通过前备知识提示,了解作者李煜的生平及《虞美人》的创作背景。
2. 通过课前预习及学习活动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达成目标1,初步指向学习目标2。
3. 通过环节二、三,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2、3。
【学习过程】◆前备知识提示1.介绍词牌来源四面楚歌时,虞姬拔剑自刎,血染之地长出鲜红的花,后人为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
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时,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以诉衷肠,因此逐渐演化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2.词人简介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籍贯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李煜命如玄机,身为君王,却沦为阶下囚,为人所害;才华横溢,因词曲成就,又被尊为“百代词宗”、“千古词帝”。
赵翼评他:“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
”在弦月盈盈的夜晚,他没能踏碎一地清辉,却要饮下一杯名为“牵机”的毒酒。
一首《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
3.李煜文学成就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苏教版必修4《虞美人》导学案设计附答案

虞美人【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2.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学生学法指导】:这是一篇伤时感事的词,可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圈划、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字词,感受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相融和的情感。
【知识链接】:一、解释词牌虞美人,词牌名。
给人的感觉:美丽,一种夜色深沉的美丽,一种灯火阑珊的美丽。
由词牌想到项羽悲怆的呐喊:“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愈兮愈兮奈若何”。
那时那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一代霸王,英雄末路,引出了千古凄美的故事:霸王别姬。
当年美人虞姬为绝项羽后顾之忧,拔剑自刎,血染之地开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取名虞美人。
二、作者及背景结合注释(1),学生讲述。
教师补充:李煜当政期间,不理国政,沉迷声色,逃避现实,宋兵南下,屈辱投降,因词惹祸,生于7月7日,死于7月7日,而我们知道,7月7日,是中国的七夕节,相传这一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
所以,李煜死在这一天,有些离奇而又感伤。
但更为离奇的是他是个重瞳。
就是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历史上有此现象的还有项羽和舜帝。
在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李煜与项羽和舜帝相比,过于柔弱,但作为词人,他是词坛里响当当的君王。
所以后人凭吊李煜说:“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学习过程】: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此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①“春花”,生命与希望。
但春对于一个失去了自由尊严的亡国之君来说,哪里还能看到希望呢?②“秋月”,秋高气爽,皓月当空,宁静而从容,恬淡而悠远。
但月又是那么敏感而多情,多少因时空距离而不能相见的人,只能借千里明月以寄相思。
《虞美人》 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煜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虞美人》中所表达的情感。
2、赏析《虞美人》的艺术特色,包括词句的运用、意境的营造等。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虞美人》。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中所抒发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分析词中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难点体会词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
把握词的整体意境和艺术风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煜(937 年 8 月 15 日-978 年 8 月 13 日),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彭城县(今江苏徐州)人,南唐末代国君。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2、创作背景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七夕之夜,李煜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此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四、文本解读1、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译文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3、词句赏析(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以春花秋月的无尽循环,反问何时才能结束,实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往事知多少”一句,回忆往昔的繁华与美好,更凸显出如今的凄凉与孤寂。
虞 美 人学案及答案

【学习要求】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掌握欣赏词的方法。
2.品味词中蕴含的“愁”情,体味词作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
3.掌握这首词比喻、对比的表现技巧,品味含蓄而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4.理解这首词问答式结构和起伏跌宕的笔法。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知人论世、品关键词,体味其“愁”,把握词的主旨。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7.这首词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B.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阅读理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学时安排】
一学时
主要任务:体味“愁”,把握主旨及写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反复诵读,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
2.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渠道,了解词作创作的背景,结合词作内容,理解其思想情感。
C.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sì)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kān)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小楼昨夜又冬风B.往事知多少
C.只是朱言改D.闻君能有几多愁
3.下列关于词的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故最早叫做“曲子词”,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的词牌,“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它揭示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第一篇:虞美人导学案答案《虞美人》导学案答案【自主探究】1、找出文章中的主旨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作者是如何表现愁情的?(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
原来锦衣玉食,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手法:对比、虚实结合(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
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
在往事之叹中,其实暗含着今昔对比(手法)(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又”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
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认得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止步。
(4)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词。
最后两句词的妙处在于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词人运用比喻和设问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其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又如春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第二篇:虞美人导学案(最新)《虞美人》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写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2.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预习案】【知识链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语文必修四《虞美人》《蝶恋花》导学案(高一必修四)--

语文必修四《虞美人》《蝶恋花》导学案(高一必修四)【学习重点】1.反复诵读,把握诗词的思想情感。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从诗歌中感悟人生的诗意情怀。
一、诵记描绘“愁”的名句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⒊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⒋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⒎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⒏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⒑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晏殊《蝶恋花》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⒔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⒕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二、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
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为主的窠臼。
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
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集政权、军权于一身,兼文武二职的宰相,进入了人生的巅峰阶段),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虞美人》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涉江采芙蓉》《虞美人》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熟记通假字,理解诗歌含意,并熟练背诵。
2.掌握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自主学习】1、词语解释。
(1)远道:(2)遗:(3)应犹:(4)朱颜改:(5) 砌:2、翻译。
(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道远。
(2)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合作学习】1.《涉江采芙蓉》“同心”为何“离居”,诗人想借以表达何种情感?【合作探究】1.《涉江采芙蓉》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我的疑问】正答率书写等级批改日期A B C A B C 9 月日虞美人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1、词语解释。
(1)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2)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3)应犹:一作“依然”。
(4)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2、翻译。
(1)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思念的人儿在远方。
(2)感情深厚却相隔在两地,愁苦忧伤直至终老。
(3)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4)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合作学习】1.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的忧伤。
【合作探究】1.“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芙蕖、君子花、凌波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国莲、玉环、玉芝等。
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荷花当做是圣洁之花,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质。
它的特点:香气清幽、品质高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李煜的生平即对其作品的了解。
2、体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知识链接】
一、回顾一下有关词的知识: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词牌来源
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
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
夜饮中, 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 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
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
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
同时因李煜填写这首词中的名句,又常称“一江春水”。
此外,还有称“玉壶冰”、“巫山十二峰”、“宣州竹”、“忆柳曲”的。
《虞美人》属双调,正体共56 字,上片四句,两仄韵,两平韵,28 字;下片与上片同。
又一体共58 字,上片五句,两仄韵,三平韵,29 字;下片与上片同。
此词属正体。
三、介绍李煜
精书法、绘画、音律,诗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
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被称为“千古词帝”,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
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四、背景介绍
公元974年的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
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从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中走了出来。
契丹,它求过了。
佛,他拜过了,他仍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
他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虽被封为违命侯,但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在他过完41虽生日的那个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制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此曲触怒了宋太宗,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教学过程】
一、吟咏之间品味诗词的韵致 (一)要求
①“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
②“意读”:读书声中见人物,读书语气中见事态,读书语调中见变通。
③“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篇中洋溢着情感,以一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共振。
④“美读”:追求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
(二)小试牛刀
1、一是音读,音读对我们要求:首先要把握节奏 :“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
春花秋月 / 何时了?往事 / 知多少。
小楼昨夜 / 又东风,故国 / 不
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 / 应犹在,只是 / 朱颜改。
问君能有 / 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次找出韵脚:两韵一换ao~ong~ai~ou
2、二是意读,意读要求梳理内容与形式,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通过前面的朗读和背景介绍大家应该已经可以知道这是一首绝命诗,表达的是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自主翻译:了: 了结,终止。
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3、三是情读,具体研习诗词内容,理解其中情感:
二、整体感知: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
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
“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
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5、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哪些想象?
设问、比喻
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三、合作探究:
1、本词中,有几问几答,分别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
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 几多愁?——一江春水
2、本词中,有几组对比,试着找一找。
第一组对比:春花秋月——往事
“春花秋月”是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而“往事”则是人世间短暂无常的。
两者千差万别,以宇宙的无限去比较人生的有限,表明了造物主的造化弄人,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
第二组对比:小楼东风——故国明月
“小楼东风”是李煜自己现在不自由的真实写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惨;
“故国明月”则象征了过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那个时候有尊严,有安全感;以过去的美好自由反衬现在处处受限制、处处不自由,越发使这种处境显得悲苦。
第三组对比:雕栏玉砌——朱颜改
“雕栏玉砌”,喻指故国美好事物永恒存在;但是以前那个在这样美好事物前流连忘返的人却已经容颜衰老了。
两者相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对人生心灰意冷的黯淡心态。
【当堂检测】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 谢:凋谢。
②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③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 、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 、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 、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C )
A 、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
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 、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
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
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
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 、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
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