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虞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虞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虞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虞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的内容为高中选修课《虞美人》的教案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虞美人这首诗的内涵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文学欣赏的兴趣,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下面将给大家详细介绍这次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安排。

课程结构设计整节课的教学安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文学背景介绍2. 诗歌内涵分析3. 课堂思考和讨论4. 剖析诗歌风格和语言表达5. 结束语第一部分:文学背景介绍首先,我们将在课堂上为学生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

让学生对虞美人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向学生展示唐诗时代丝绸之路繁盛的景象,这里可以用图表来呈现,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文化氛围。

同时,还将为学生讲解做出诗歌为阅读提供更深入的文化背景。

这将是学生理解诗歌的基础,也是诗歌欣赏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诗歌内涵分析在了解了文学背景后,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分析。

通过语言层面、情感层面以及寓意层面,分层次分析诗歌内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在含义。

我们将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例子和提示,以便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分析,以达到教学目标。

最后,还将讨论五言诗与七言诗的差异性,展示不同诗体的快感。

第三部分:课堂思考和讨论通过诗歌内涵分析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对诗歌的一些关键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我们将鼓励学生就诗歌的语言、情感和寓意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提高他们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第四部分:剖析诗歌风格和语言表达在前三个部分的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对诗歌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本节课程的最后一个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诗歌的风格和语言表达,并通过丰富的活动和例子,加强对学生的理解。

我们将鼓励学生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增强他们的知识和信心。

同时,我们将以实时反馈来确保学生们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三单元虞美人导学案12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三单元虞美人导学案12

《虞美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 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违命侯。

以泪洗面,凄凉寂寞,度日如年,两年后被宋太宗毒死。

幽禁之前的词多写宫廷的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幽禁之后的词反映亡国之痛,感情真挚,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2、前人评价: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

”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3、写作背景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被毒死之前,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4、诗歌的意象先看一首诗: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课题】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第三单元 3《虞美人》【学习目标】:1、了解李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把握词作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作者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重难点】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资料链接】:1、词牌《虞美人》来历: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发出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

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

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

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2、介绍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蓬居士,五代时南唐的最后一位君主,史称李后主。

他继位时(961),南唐已对宋称臣,处于属国地位。

李煜在位十五年,不修政事,屈辱苟安,沉湎于奢靡逸乐的宫廷生活。

975年,宋灭南唐,李煜肉袒投降,成为阶下囚。

相传978年的七夕之夜,即他的生日这一天,他写下《虞美人》一词,并命乐伎演唱。

宋太宗知道后,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死年41岁。

《虞美人》一词便是李煜的绝命词。

【自主学习】:诵读全词,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1、划分节奏,找出韵脚。

2、从词中找出一个概括词人此时心情的词语。

【课堂导学】:1、《探究讨论》一第1题。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只是朱颜改--(“朱颜”是指什么)5、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

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

那么,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可从意境,或对比手法,或比喻手法来思考)6、《探究讨论》一第2题。

《虞美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虞美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虞美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虞美人》学案设计:武翠琴教学目标: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2、鉴赏诗歌的语言、写作技巧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虞美人》歌曲,然后教师导入。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特殊的诗人,那就是帝王。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艺。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略)三、了解“虞美人”1、植物名——虞美人别名: 丽春花、小种罂粟花、苞米罂粟、蝴蝶满园春,花姿美好,色彩鲜艳,是比利时国花。

全株可入药。

全株亦有毒,内含有毒生物碱,种子尤甚。

误食后会引起抑制中枢神经中毒,严重可致生命危险。

【花语】白色虞美人:象征着安慰、慰问红色虞美人:代表着极大的奢侈、顺从2、人名——虞姬虞美人是后世对虞姬的称呼,秦末人,项羽的宠姬,姓虞。

貌美,善剑舞。

虞姬与项羽形影不离。

楚汉之战,项羽困于垓下,兵孤粮尽,夜闻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他在饮酒中,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闻歌而为楚霸王起舞,含泪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拔剑自刎,死后葬于垓下。

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3、词牌名——虞美人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

《虞美人》即是如此。

四、赏析诗歌:(一)、读1、读准字音2、读出节拍3、读出感情(二)、译[1]春花秋月:春花开秋月圆的省语,比喻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2]了:完结。

[3]往事:这里指过去寻欢作乐的宫廷生活。

[4]小楼:自己被俘降宋后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居之楼。

《虞美人》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虞美人》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虞美人》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文意。

3、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词牌《虞美人》来历: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发出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

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

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

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二、介绍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

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诵读吟唱指导诵读,把握好词的感情基调:凄凉悲婉。

齐读,自由读,交流读,一人读,一人评四、预习思考: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文中还有那些信息体现愁的?A、“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B、“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虞美人》导学案高二语文编者:林正姿【学习目标】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3、深刻地体会词人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的情感。

【学习重点】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学习难点】深刻地体会词人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的情感。

【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词中帝,亡国君)1、作为后主的李煜——薄命君王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李后主。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15年。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封违命侯,但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李煜因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才养成他非常率真任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像贾宝玉的类型。

因为率真任性,所以他没有心机,不懂政治上的尔虞我诈,而成为一个无能昏庸的君主;因为率真任性,所以他生活豪华奢侈,没有节制,而导致国破家亡。

也因为率真任性,所以,即使在亡国之后,他仍然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有所反省和节制。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封作违侯命,由国君降而为俘虏,穿戴白衣白帽,开始屈辱的后半生。

他曾经对旧日宫女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又对当时已成为宋臣的旧臣说:“悔不该错杀了潘佑、李平。

”潘佑、李平都是因为在南唐灭亡前向李煜直谏被杀。

当时这位旧臣听见后主在这种情景下还说这种话,吓得不敢吭声。

后来宋太宗问及,徐铉不敢隐瞒,据实说了李煜的话。

宋太宗听了,于是,对李煜有了猜忌之心,据说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公元978年七月初七,这天既是乞巧节,又是李煜的生日。

后主,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写下了《虞美人》词。

也就在这个晚上,它传到宋太宗耳中,太宗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2、作为文人的李煜——绝代词人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学习目标】1.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2.能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重点难点】品味诗歌意象意境。

【学法指导】1.“思、疑、释、练”课堂模式。

2.探究法,合作法,诵读法,背诵法。

【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词词是韵文文体之一,萌芽于隋唐,兴于晚唐五代,极盛于宋。

词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所以又被称为曲词、曲子词、乐府、歌曲、乐章、琴趣等;后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被称作诗余;因其句式长短不齐,故也称长短句。

由于词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属于某种词调。

每种词调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叫词牌。

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

常见的词牌名有:满江红、摸鱼儿、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扬州慢、声声慢、浣溪沙、苏幕遮、菩萨蛮、念奴娇、虞美人、浪淘沙、如梦令、雨霖铃、永遇乐、沁园春……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词调中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学术语为“片”或“阕”。

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2.走近作者——李煜(1)失败的君王: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

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后世称其为李后主。

宋兵破金陵,李煜出降,被囚汴京,“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年级:高二编写:谢一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时间:2013--12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理解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4、背诵两首词。

【学法指导】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阅读诗歌常用方法:(1)诵读涵咏;(2)知人论世;(3)入情入境。

【重难点预测】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知识链接】一、词的一般知识: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1、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2、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3、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4、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二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1.作者:李煜,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

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背景及词的相关知识;2、把握诗人的感情,掌握本词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当堂背诵本词。

【重难点】1、把握诗人的感情。

2、掌握本词的艺术特色3、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阅读诗歌常用方法:(1)诵读涵咏;(2)知人论世;(3)入情入境。

【自主模块】1、词的基本知识“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

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2、作者简介李煜李煜,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

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

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

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3、字音虞()美人雕()栏玉砌()合作模块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有条件可以欣赏歌曲《虞美人》,课本第48页。

品读诗歌1、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明确:2、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明确:3、上片中作者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明确:4、“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明确:5、“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6、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请同学们赏析这一名句明确:探究模块有人评价,李煜因为两个“东”字丢了性命。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拓展练习浪淘沙①李煜帘外雨潺潺,②春意阑珊。

③罗衾不耐五更寒。

④梦里不知身是客,⑤一晌贪欢。

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亲):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1.词的上片将梦境与现实对比,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试简析“流水落花春去也”一句中“去”字包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李煜写词善用比喻,试就这一首词举例具体说说4.《虞美人》和《浪淘沙》各抒发了这样的个人情感?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浪淘沙》赏析: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

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

“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此处表达情感更显委婉含蓄。

“独自暮凭栏,无限江山”,“莫”一作“暮”。

“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暮”也暗指词人人生之暮。

两说都可通。

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

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是多么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

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

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

“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

一说“天上人间”是个偏正短语,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意谓天上的人间,用在这里暗指自己来日无多,“天上人间”便是最后的归宿。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

附:李煜词欣赏相见欢两首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虞美人》答案合作模块1、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明确:愁2、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亡国之恨、往事之叹、离家之痛,思家之苦,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上片中作者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春花秋月、东风、月明以乐景衬哀情,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看到年年花开,岁岁月圆的美景觉得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太烦。

4、“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5、“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

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6、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对比手法。

全词紧紧围绕着永恒和短暂的对比来写,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物: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与往事、故国、朱颜等所代表的短暂无常的人生相对比。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请同学们赏析这一名句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

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

探究模块同意。

两个“东”字集中体现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

是胜利者所不能容忍的,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拓展练习1、能极好地反映出亡国后果囚徒生活的哀伤心情2、对已经消逝了的时代的留恋和无可奈何3、用阴雨夜寒作衬托,流水落花作比喻,天上人间作对照,写出了亡国后果囚徒生活的哀伤心情,反映了一个没落统治者垮台后的凄楚4、参照教材全解P126《相见欢》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

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

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

“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暮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

3、“胭脂泪”: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留人醉”:悲伤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对赏花者的相留,还是“人”对赏花者的相留?或可作多义诠解;“几时重?”:犹言“何时可再?”,用花之凋谢与人之离别展现了一种难以挽回的痛苦惋叹。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恨”、“长东”,悲绪难平。

系悲沈恨极的哀切之辞。

朱华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