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导学案

合集下载

《虞美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虞美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虞美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1体悟词的语言和意境。

2进一步练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培养审美情趣,增强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体悟蕴含于简淡语言中的深沉情感2、鉴赏词作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A级)1、知识链接: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时年25岁,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经是宋过的属国,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在宋都汴梁过了约三年的囚居生活。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本是具有纯真气质的诗人,向往渔夫那种“一壶酒,一竿身”的逍遥生活,向往佛教境界中超脱尘梦的解脱。

南唐灭亡后,他从一个一国之君成为阶下囚,这种“天上人间”的巨大落差在李煜敏感懦弱的心灵上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所以李煜后期的词作字字血泪、感慨深重。

王国维评价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正是看到了李煜以纯真的悲情表现出来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悲。

2、熟读并背诵本词3、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诗句,尽量写得有诗意一点。

二、合作互学、质疑解难(B级)1、“春花秋月”是美景,词人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呢?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慨?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同学们分析此句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三、巩固检测(C级)比较《虞美人》与下面的《浪淘沙》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统编版必修上《虞美人》导学案

统编版必修上《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时数: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字音。

玉砌.()槛.菊()李煜.()暮蔼.()憔悴.()绣闼.()熟谙.()雕阑.玉砌()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苏轼、柳永、秦观、││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李清照│├─────────┼────────┼──────────┤│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2、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煜(937-978),字,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男女情爱题材狭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赋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人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此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无非是表现或离愁别恨。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2.反复诵读并背诵,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自学导航一、词牌名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

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

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

“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

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二、走进作家李煜,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世称李后主。

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为违命侯,实已沦为阶下囚。

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

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

《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三、前人评价:1.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

”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2.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

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

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不知名编号:2023-18《虞美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理解个人生活遭遇对作品风格的影响,把握艺术形象,探究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了解词人,反复诵读词作,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共同探讨词的意境及情感。

3、理解词人深切的情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预习案】一、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李煜:字崇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

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

开宝八年(975)南唐都城金陵被宋兵攻破,李煜被押解北上,软禁为囚。

相传七夕之夜,他在寓所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后,赐酒将他毒死。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表达对往事的无限留恋大多哀婉凄绝,《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他的绝笔词。

诗歌写作背景:《导与练》第160页二、朗读指导1、感情基调:悲哀、伤感语调:低沉、慢速、长叹2、吟咏诗韵:节奏、停顿、速度、感情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探究案】1、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情感,应当是哪个字?简述词的上下阕内容:1、这首词能传诵千载而不衰,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2、讨论:这六句中,哪些是写自然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事变化无常?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愁怎样的形态?【检测案】1、完成《导与练》第160页巩固训练1—3题。

《虞美人》教案(附导学案)

《虞美人》教案(附导学案)

《虞美人》教案《虞美人》学案(一)【学习目标】: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3、感受李煜词中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学习重点】:1、准确把握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2、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课前预习】1、词是___________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___________”,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___________,59—90字为___________,91字以上为___________。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说出“我所知道的李煜及其诗歌”,以词为证,例词要朗读,感受解说要简明。

【教师补充归纳】:李煜为偏安一隅之一国主,晚年被俘。

他即位时,南唐形势岌岌可危,内外危机深化,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15年苟且偷安的生活,纵情生活,侈陈游宴,但这时他也感觉到无法摆脱的没落的命运,故其前期词在华艳温馨中时时流露出些许哀愁;而后期他在亡国的惨境中从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在词里倾泻他“日夕以泪洗面”的深哀巨痛。

李词可分三个时期:一是幼年到964年,他生活美满幸福,精神适意,物质方面备极奢华,其词华艳温馨,多写调情、幽会、惆怅、欢愉、清歌、曼舞,写对人生的眷念;二是964年至975年亡国被俘北迁,李煜痛失爱妻娇儿,国势日衰,其词由乐观变为悲观,黯淡萧索,顿感人生无常;三是975年至978年被害,囚徒生活使他备受艰辛与侮辱,其词歌咏孤独、梦和对人生的厌倦,使他的词有哀怨凄绝的“以血书”的特色,写出了士大夫们人人感到而苦于说不出的悲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导学案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导学案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导学案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理解诗人对于时光流转和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

【导学内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春花秋月等美好事物的短暂存在,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于时光流转的思考和对逝去美好的怀念之情。

【导学步骤】第一步:背景介绍在开始分析这首诗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的作者,杜牧。

杜牧是唐代文学巨匠之一,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著称,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

杜牧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身处乱世之中的他经历了许多沧桑变故,这也为他的诗创造了丰富的素材和感慨。

第二步:整体理解让我们先通读一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了解整首诗的大致内容和主题。

第三步:诗歌分析注:以下内容仅为支持理解,不需要在作文中出现标题。

第一节:描写春花诗中首先描绘了春花的美丽和短暂的存在。

通过生动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春花的绚烂和流逝,进而引发对时光易逝的思考。

第二节:描写秋月接着,诗人切换到描绘秋月的场景。

秋月同样象征着美好和消逝,通过对秋月的描绘,诗人进一步凸显了时光的无情和美好事物的短暂。

第三节:抒发感慨最后一节中,诗人抒发了自己对于时光流转和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

他深深地思考人生的短暂和美好的不可持久,对逝去的时光和美好事物充满了怀念和留恋之情。

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诗歌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氛围,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导学反思】通过导学的学习,我们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通过诗歌分析可以看出,杜牧通过描绘春花秋月等美好事物的短暂存在,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并引发人们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和对逝去美好的怀念之情。

这样的诗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独特的意义,也使其成为了杜牧的经典之作。

注:此文以课程教学思路为基础,可能在字数限制上稍有超出,但保证文章内容切题、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虞美人》 导学案

《虞美人》 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李煜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虞美人》中蕴含的情感。

2、赏析《虞美人》的艺术特色,包括意象运用、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

3、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虞美人》,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4、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中作者表达的愁绪和感慨。

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比喻等。

2、难点体会词中含蓄深沉的情感内涵。

理解李煜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煜(937 年 8 月 15 日-978 年 8 月 13 日),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他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2、创作背景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李煜在被囚禁汴京期间,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宋太宗闻知后大怒,赐酒将他毒死。

李煜在词中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自己命运的哀叹。

四、文本解读1、原文呈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词句注释了:了结,完结。

往事:指过去的荣华富贵生活。

东风:春风。

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不堪:不能忍受。

雕栏玉砌:指宫殿建筑的精美。

朱颜改:指自己容颜衰老。

3、译文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导学案教师版

虞美人导学案教师版

《虞美人》导学案社旗二高:薛林伟【教师寄语】努力就是优秀,进步就是成功【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词诵读的相关知识,知人论世、诵读其词2、理解意象、评鉴名句3、理解《虞美人》所表达出来的词人情怀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课文,讨论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及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李煜词所承载的感伤长愁和心系故国的感情【重点】通过诵读把握意境和情感【难点】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关于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

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

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1.请反复诵读这首词,找出词的韵脚和应重读的字,思考如何把握词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重读: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感情基调:低沉、凄凉2.你认为词中哪个字能概括全词的内容。

愁三、老师范读四、学生诵读(单独读和齐读)五、问题探讨3.“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参考:春花最美,秋月最亮。

然而一年又一年如期开放的春花,一岁有一岁悬挂碧空的明月,正意味着他屈辱生活得延续。

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限的往事涌上心头,想到过去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导学案(课中)
【学习目标】
1.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 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体悟蕴含于简淡语言中的深沉情感
2、鉴赏词作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A级)
一、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作为文人的李煜善诗文、能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正如前人吊之诗:“作个才子真绝代”。

但作为国君的李煜纵情享乐,政事不修,作为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

他从不向往帝王之位,一生笃信佛,向往田园归隐的居士。

由于前五个哥哥相继去世,他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称帝。

但是他不好政事,更不喜军事,南唐在他手中开始衰败。

他即位时南唐已是宋的属国,他对宋俯首称臣,苟安一隅。

宋太宗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封为“违命侯”,最后被毒死。

也印证了前人吊之诗:“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的前半生,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基调欢乐;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基调伤感,成就很高。

李煜本是具有纯真气质的诗人,向往渔夫那种“一壶酒,一竿身”的逍遥生活,向往佛教境界中超脱尘梦的解脱。

南唐灭亡后,他从一个一国之君成为阶下囚,这种“天上人间”的巨大落差在李煜敏感懦弱的心灵上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所以李煜后期的词作字字血泪、感慨深重。

王国维评价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正是看到了李煜以纯真的悲情表现出来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悲。

2、关于写作背景:
这首词包含了一个凄惨的故事:公元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行动受人监视,失去自由。

相传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
月七日后主的四十二岁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所以这首词可说是他的绝命词。

3、关于词: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

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二、熟读本词
【合作互学、质疑解难】(B级)
1、上片中作者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3、讨论:哪个字是整首词的“词眼”,最能代表全词的感情基调?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慨?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赏析这一名句。

6、前六句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的变幻无常”?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全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拓展提高】(C级)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①归,战士还家尽锦衣②。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问: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情感的?所表达的情感和李煜的《虞美人》有怎样的共同点?
【迁移运用】(C级)
模仿李煜“化抽象为具体”写愁的方法,将你的一种情绪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注意文字美感。

导学案答案
1、上片中作者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春花秋月、东风、月明以乐景衬哀情,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看到年年花开,岁岁月圆的美景觉得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太烦。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

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
4、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对比手法。

全词紧紧围绕着永恒和短暂的对比来写,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物: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与往事、故国、朱颜等所代表的短暂无常的人生相对比。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5、运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

显示出愁思多得像那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又像那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的绵长。

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

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

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拓展答案: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