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合欢树
七年级上册语文《合欢树》教案:古诗文阅读与欣赏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合欢树》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古诗文。
在学习这篇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们既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花卉,又能够领略到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所表达出的深刻哲理。
本篇教案将以古诗文阅读与欣赏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古诗文的整体把握、诗歌语言和意蕴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悟和思考。
一、整体把握第一步,让学生先将全诗通读一遍,以了解全诗的思路和意境。
第二步,对全诗进行分段解读,把握每一段的文字表述,了解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在第一段,“合欢满庭芳,独立翠微间。
不必池塘处,自有东篱菊。
”中,作者写道合欢树在花开时满庭香光,显得格外美丽,而作者却独自一人独立在树下,欣赏着合欢树的美景,心情也是舒畅愉悦的。
在第二段,“日夜常相伴,相待长年安。
常恐秋节至,空余衾枕寒。
”中,作者表达出了与合欢树的深厚情谊,相互依存的关系。
同时,还透露出作者内心底下对于时间的畏惧和对生命短暂的深切感受。
在第三段,“鸟鸣花落外,人去景犹存。
翠阴不改旧,也得新来春。
”中,作者表达出了合欢树长存的感慨,人的一生会有离别,但合欢树的美景却能够永存。
同时,还表达出了作者希望合欢树能够重新绽放的期望和愿望。
通过上述分析,学生们就已经能够对这首诗的主题和思路有所了解了。
二、诗歌语言第一步,让学生分析诗的结构、韵律以及对仗关系。
第二步,让学生用简短的话表述出古诗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些主题词,如“合欢”“翠微”“日夜”“常恐”等,剖析这些字眼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第三步,通过对古诗文中形像化的表述进行绘画,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意蕴分析通过前两步的分析,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结构和语言之美,我们就要更深入地了解其所蕴含的意蕴。
学生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比如,作者为何要写下这首诗?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他的思想有何内涵和意义?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来进行联想和思考。
同时,老师也要引导学生明确诗句背后的深意,比如,作者对于生命短暂的感受,对于时间的畏惧,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合欢树》读后感 冀教版

读《合欢树》有感
《合欢树》是史铁生的作品之一,文章短小精悍,却十分地感人肺腑。
这是一个讲母爱的故事:史铁生双腿残疾,头上开始有了白发,母亲总找来稀奇古怪的偏方给他吃,但始终不见疗效。
为了让儿子开心一些,母亲挖来一株“含羞草”,种在花盆里,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棵合欢树,是个好兆头,母亲很高兴。
多年以后,合欢树长到很高了。
可悲,他的母亲早已不再人世了。
多么感人,多么善良的母亲。
每次找来偏方,洗、敷、熏、灸,忙得不可开交。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但是上帝是多么的不公平,最后一次,儿子的胯上被熏成烫伤,母亲几乎疯了。
为了儿子,她能吃的苦都吃了。
正是由于母亲的照顾,史铁生没有因此颓废下去,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活,成了有名的作家。
读到这里,我怎能不感动?怎能不为之落泪呢?
我的母亲也是这样,为我辛苦,日夜操劳。
母亲还健在,但岁月的痕迹,无情地在她的前额刻上了皱纹。
有一天,天阴沉沉的。
放学了,我抄写好家庭作业,磨磨蹭蹭地整理书包。
等我慢吞吞地走出教学楼,才知道天气是那么寒冷。
母亲在寒风中等我,探着身子张望着,我很不好意思。
母亲怕我冷,就让我穿上她带来的外套,还不停地问:“冷吗?没冻着吧?”没有怨言,眼神里只有温柔。
一路上,我和母亲说说笑笑,再也感觉不到任何寒意。
母亲曾说:“父母给了我十分的爱,如果我只能够还一分恩的话,她也感到很欣慰。
”但我想对母亲说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为我操劳一生的父母,我一定要成才,报答你们的恩情。
七年级语文《合欢树》精品教案

七年级语文《合欢树》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合欢树》,具体章节为第16课。
文章通过对合欢树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生词、理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词、短语,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合欢树的形象寓意,文章的审美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合欢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词、短语,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2)讲解生词、短语。
(3)解读合欢树的形象寓意。
(4)分析作者情感,体会文章审美价值。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明确完成时间及要求。
六、板书设计1. 《合欢树》2. 主要内容:(1)生词、短语(2)文章结构(3)合欢树形象寓意(4)作者情感(5)审美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词、短语。
(2)根据课文内容,简述合欢树的特点及寓意。
(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2. 答案:(1)见课本。
(2)合欢树象征着家乡的美好,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作者通过对合欢树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语文《合欢树》教案

七年级语文《合欢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合欢树》,具体内容包括:阅读课文《合欢树》,了解合欢树的生长特点,品味作者对合欢树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通过描绘合欢树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合欢树的生长特点,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合欢树的生长特点,感受作者对合欢树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合欢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课题《合欢树》。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合欢树的生长特点,勾画出生词和优美句子。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点句子,分享阅读感悟。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绘合欢树的方法和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例题,尝试运用描绘方法,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合欢树的喜爱。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词。
(2)运用描绘方法,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合欢树的喜爱。
(3)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合欢树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2. 答案:(1)略。
(2)示例:合欢树,你的枝叶繁茂,宛如绿色的云朵;你的花朵娇艳,宛如粉色的蝴蝶。
你为家乡增添了美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
(3)作者通过描绘合欢树的美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情感是否得到升华。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合欢树》教案2冀教版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与自然和生命相关的文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合欢树》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合欢树》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合欢树》的重点,强调文章的重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4.《小石潭记》:这篇文章描绘了小石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进一步理解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的联系。
(二)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和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阅读,让他们通过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合欢树》的教学目标和《合欢树》的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合欢树》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合欢树》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合欢树》学习状态。
强调《合欢树》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合欢树》文章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合欢树》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合欢树》这篇文章的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他们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赏析《合欢树》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
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
乍一看去,觉得文章应是状物类散文,因为题为《合欢树》;然而,初读文章,有心生奇异:怎么是写人叙事文章?通读全篇,才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巧妙。
文章以第六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作为过渡段,乘转结合,非常自然。
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
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的意义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
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忆的路径重现定格了母亲身影的两个镜头,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
无不渗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质朴中显风采,平淡中藏深味。
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
“我”不服气,故意气她。
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
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第二个镜头是: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
当时,医院放弃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而母亲从不肯放弃。
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
生命是可贵的,母亲把儿子带到了这个世界,儿子成了她另一个生命,她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走向失望?文中说到“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 人生在世,能为自己疯,为自己痛的人有几个?无论何时何地,母亲都是儿子忠实而坚定的支持者。
当母亲发现“我”想写小说时,鼓励帮助“我”。
七年级语文合欢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合欢树》word教案

我最崇敬的中国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最后一日辞世,两个月前我曾就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合欢树》开过一节公开课,就让我以语文教师特有的方式来表示追念——借用他的文字来概括《合欢树》:文章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
《合欢树》教案及设计说明上海杨浦高级中学胡一之[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重点和难点]1、品读文段,学会欣赏作者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说明:教学目标与重点最终这样确定,是源于我对网上一些教学设计不够满意以及对有些设计者的解读重心始终心存怀疑。
有些设计秉持的“怀念”、“歌颂”说固然不错但我以为失之宽泛,有隔靴搔痒之感;有的力主“愧疚”、“懊悔”说,也无可厚非,但我又觉得似乎失之单薄,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憾。
在慎重考虑了多种意见、结合了作者本人相关作品中的若干提示后,我这样概括《合欢树》:文章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
[教学方法]品读、交流、探讨、迁移[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合欢树》这篇散文。
它的作者史铁生,是现仍在世的中国作家中我最崇敬的一位。
我觉得要真正读懂他的作品,一定得先读懂他这个人,所以我们至少得先了解一下他的基本经历。
请大家看一份简单的年表——注意一下他生平的几个关键时期:毕业于清华附中,想来是个优秀的学生;18岁插队落户,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得了重病贻误治疗导致双腿瘫痪,回北京后好不容易在街道工厂找到份专门安排给残疾人的工作,预读过课文的同学应该还记得他干的是什么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