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PPT课件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之《说文解字》 共85页

国学经典之《说文解字》 共85页
《说文解字》解释象形字的术语:“象 某某之形”或“象形”。 皿 “饭食之用 器也。象形。”
• 象形是汉字造字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 和一部分指事字都是以象形字为基础造出 来的。可以说,象形字是组成千万个汉字 的基本元素。虽然从数量上看象形字只有 几百个,在汉字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极小, 但是象形字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
• 李密《陈情表》:“乌鸟 私情,愿乞终养。”
知识性
• 醫,治病也。……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医 酒。古者巫彭初作医。
• 肓,心上鬲下也。从肉,亡声。春秋传曰:病在 肓之上。
• 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 从一。
知识性
社会知识
• 耡,商人七十而耡。耡,
• 宰,罪人在室下执事
耤税也。从耒,助声。 《周礼》曰:以兴耡利萌。
会意字必须是合体字,这是它区别于象形字 和指事字的关键之处。
会意视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后期会意字
用会意方式设计的新简化字: 尖 夯 尘 卡劣歪
这类会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意义来会合 成意的,这和上面所说的偏重文字的象形 会意不同。
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的重要性反映在数量上。《康熙字典》
《说文》释义方式的多样性
• 不属于同一部首的字之间也可构成互训关系。例 如
• 觉,悟也。 • 悟,觉也。 • 全,完也。 • 完,全也。 • 谨,慎也。 • 慎,谨也。
《说文》释义方式的多样性
二、推因--点明语源,帮助读者了解得名缘由。 释义字和被释字往往有语音上的联系。如:
• 政,正也。从攵,从正,正亦声。 • 《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
从现代文字学来看,指事是一种用记 号标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又可以分为 两类,第一类纯粹是符号,如;第二类是 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示性符号,如 (亦)、(本)、(末)、(刃)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一来源于出土或发现的古本,是用先秦六 国文字记录的。这类古本共有五处: A、鲁恭王从孔子宅壁中发掘出《尚书》、 《春秋》、《礼记》、《孝经》、《论 语》。 B、北平侯张苍献出《左氏传》 C、河间献王所得的古文先秦旧书,有 《周官》、《尚书》、《礼》、《礼记》、 《孟子》、《老子》 D、鲁三老所献的《古孝经》 E、鲁淹中出土的《礼古经》
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班固《汉书· 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
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
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清以后,学术界采用班固所排次序、许 慎所定名称。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二用
四体
“六书”的问题

(1)象形、指事、会意的界线并不明确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 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 之闕文,今亡矣夫!”蓋非其不知而不問。 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衺辭,使天下 學者疑。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 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 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
两汉的学术风气及作书目的

今敘篆文,合以古籒。博采通人,至于小 大,信而有證。稽譔其說,將以理群類, 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不 相雜廁也。萬物咸睹,靡不兼載,厥誼不 昭,爰明以諭。其偁《易》,孟氏; 《書》,孔氏;《詩》,毛氏;《禮》、 《周官》、《春秋》,左氏;《論語》、 《孝經》,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蓋闕 如也。
自述作书的态度和体例
后叙

敘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 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說凡十 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其建首也,立一 爲耑,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同牽條屬, 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系聯,引而申 之,以究萬原,畢終於亥,知化窮冥。

说文解字-PPT课件

说文解字-PPT课件

• 晚明毛晋和其子扆(yǐ)依宋椠始 “一”终“亥”小字本用大字雕刻。 毛氏初印本与宋本相去不远,但后来 屡依《系传》剜改,遂多乖缪。这就 是当时通行的汲古阁(绿君亭)本, 段玉裁作注以此为底本。
• 清嘉庆以后《说文》有三种本子: • 一、额勒布刻鲍惜分所藏宋本(即 《藤花榭》本); • 二、孙星衍重刊仿宋本小字本(即 《平津馆》本)。 • 三、丁少山影宋监本。
• 《說文》單字主要來源
• 1、《史籀篇》殘存的9篇籀文223字;
• 2、“秦三倉”:李斯的《倉頡篇》、趙高《爰曆 篇》、胡毋敬《博學篇》凡55章,小篆3300字。
• 3、揚雄《訓纂篇》凡34章,隸書2040字。 • 4、班固續揚雄《訓纂篇》凡13章,隸書780字。 • 5、史游《急就章》凡32章,隸書2019字。
• ①一、二、示、三、王、玉、玨、氣 八部,即以基本部首“一”相系聯。 每個部首都包含基本形“一”。 • ②丨(gǔn)、屮、艸、蓐、茻”五 部,則以基本形“丨”相系聯,如此 則第一篇分為“一”和“丨”為基本 形的兩組。
不能以形繫聯者則以意系聯。如《說 文》第十四篇將“甲、乙、丙、丁” 等天干名和“子、丑、寅、卯”等十 二地支名編為一組。這些部首在字形 上並無共同點,而在意義上形成一個 類。另外如《說文》第四篇的羽、隹、 鳥、“奞”等四組的繫聯。

部中之字體例:各部字數多寡不一, 多的如《艸部》445字,《木部》421字, 《水部》468字。少者只有幾個字,如 “气”部共兩個字。不管多寡 都用一 個原則即“據義系聯”。個別是據聲繫 聯。
• 玉部:段19頁 • 刀部:段183頁 • 月(肉)部:177頁 • 織:參見段注644頁 • 絹:參見段注649頁 • 霜 :參見段注573頁 • 輯 :參見段注721頁

《说文解字》PPT课件

《说文解字》PPT课件
慎前以诏书校东观,教小黄门孟生、李喜等,以文 字未定,未奏上。今慎已病,遣臣斋诣阙……建光 元年【121】九月己亥朔二十日戊午上。
2命名
许慎《说文解字·序》: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
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 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2020年9月28日
5
一、《说文解字》的作者与成书
1、 许慎其人 2、《说文解字》之成书 3、《说文解字》之命名 4、《说文解字》之传本
2020年9月28日
6
1、许慎其人
许慎(约54年—约125年), 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 河南郾城县)人。
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 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 者。
2020年9月28日
14
4、《说文解字》之传本
另外,今尚存有唐写本《说文》两种。 一种是清人莫友芝所藏唐穆宗元和年间的木部残本一卷,
188字,与今本差异很大(莫氏有笺异); 另一种是日本平子尚所藏口部残本,存12字,为唐宋时
期日本摹本。
2020年9月28日
15
二、《说文解字》的内容与体例
2020年9月28日
方中央备矣。
2020年9月28日
13
4、《说文解字》之传本
《说文》早期传本不得而知。 南唐末年徐锴(字楚金)《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是第一
种《说文》注本,对[唐]李阳冰说多有匡正,世称小徐本; 其兄徐铉(字鼎臣)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奉旨校定
《说文》,参校众本,正误补阙,分全书为三十卷(分原 书每卷为上下篇),世称大徐本。 明清以后,《说文》通行的刊本主要是二徐本。清人研治 《说文》,多以大徐本为基础,同时参校小徐本。大小徐 本今天均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者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说文”——重在解字之形,解释独体文的构造类 型及其所记录的本义; “解字”——重在解字之义,分析、解释合体字的 结构进而训释其所记录的本义。
3、《说文解字》之命名
【元】始也(解字),从一从兀(说文)。 【说】说释也。从言、兑。 【文】错画也。象交文。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 【字】乳也[哺乳]。从子,在宀(mian)下。
戢jí,收藏兵器,引申指停止战争。经生:博士 黌hong塾:学校。赢:担负。耆名:犹高名。 鞶帨:腰带和佩巾。李轨注:“鞶,大带;帨,佩巾也。 衣有华藻文绣,书有经传训解也。文绣之衣,分明易察; 训解之书,灼然易晓。
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 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谓 “譊譊之学,各习其师”也。且观成名 高第,终能远至者,盖亦寡焉,而迂滞 若是矣。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 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 路。 譊譊náo :争辩,论辩。引申为喧闹嘈杂。
自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 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 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 于鄙生之议者,人诵先王言也,下畏逆顺 埶也。*至如张温﹑皇甫嵩之徒,功定天 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眄,则天 业可移,犹鞠躬昏主之下,狼狈折札之命, 散成兵,就绳约,而无悔心。
秕僻:比喻政事和教化的不善。 埶:勢的古字。折札:犹折简,折半之简,言其礼轻。 *:言政化虽坏,而朝久不倾危者,以经籍道行,下人惧逆顺之势.
暨乎剥桡náo自极,人神数尽,然后群英 乘其运,世德终其祚。迹衰敝之所由致, 而能多历年所者,斯岂非学之效乎?故 先师垂典文,褒励学者之功,笃矣切矣。 不循《春秋》,至乃比于杀逆,其将有 意乎!
1、许慎其人
二十岁左右任汝南郡功曹【《汝南先贤传》:“许慎为 郡功曹,奉上以笃义,率下以恭宽。” 】。 三十岁举孝廉,后入京任职太尉南阁祭酒,师从经学大 师贾逵(其父贾徽乃大儒刘歆门生)。时人称之“《五 经》无双许叔重。” 汉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许慎年五十余,与当时 名学者马融等校书东观。 约汉安帝永安六年(119年)除洨长,辞官未就,回归 故里,后卒于家,年七十余。 生平事迹详见《后汉书· 儒林传· 许慎传》。

《说文解字》第一 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思维导图 讲解课件(部编版)

《说文解字》第一 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思维导图 讲解课件(部编版)

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 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 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所说的《易传》。 《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
《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 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
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两句一韵;
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
说解。这些书和后世“日用杂字”相似,按事类
收字——所谓分章或分部,都据事类而言。这些
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
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 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 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 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 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 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 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 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 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 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 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 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 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 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 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 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 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经典常谈》
《说文解字》第一
仓颉,古籍中称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清】王鸣盛《说文解字正
义· 序》: 《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 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 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 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
【经典概述】
一、《说文解字》的作者与成书
二、《响
一、《说文解字》的作者与成书
1、 许慎其人
4、《说文解字》之传本
《说文》早期传本不得而知。 南唐末年徐锴(字楚金)《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是第一
种《说文》注本,对[唐]李阳冰说多有匡正,世称小徐本; 其兄徐铉(字鼎臣)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奉旨校定 《说文》,参校众本,正误补阙,分全书为三十卷(分原 书每卷为上下篇),世称大徐本。 明清以后,《说文》通行的刊本主要是二徐本。清人研治 《说文》,多以大徐本为基础,同时参校小徐本。大小徐 本今天均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者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
主要是按“据形系连,以形相近”的原则。 部与部之间——大体以部首的笔画和形体结构是否相近 为准则,笔画结构相近的就序列在一起。 每部之内——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 凡字形偏旁或笔画接近的字都归于一部,举偏旁居一部 之首。每部收录字数不一。
2、《说文解字》的体例
(2)以小篆为主并列异体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
(1)正文14篇。 以小篆为主,分540部(始“一”终“亥”),收
录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1163字,解说 文字共133441。 (2)叙目1篇(第15卷)。 卷上是叙和部首,卷下是后叙(许慎之子许冲上书 之表)。
2、《说文解字》的体例
(1)按540部首收录文字 540部首,始于“一”部,终于“亥”部。其先后次第,
《说文解字》

从词源上分析:中国“法”字的古字体为“灋”《说文解字》:“灋ppt课件

从词源上分析:中国“法”字的古字体为“灋”《说文解字》:“灋ppt课件

(二) 法的特征
1、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2、法是确定人与人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规范。 3、法是依靠外部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4、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第二节 法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对法的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法学从三个层次来分析法的本 质。 ❖ 首先,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二. 关于“法”与“法律”的一般认识:
* 法是国家判断人们行为曲直的标准。 * 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判断人们行为曲直标
准的文件。 * 在中文中法与法律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通
用,但有些含义不尽相同。
三、 法的概念和特征(17页)
(一)法的概念 ❖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
保证其实施的、体现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 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的总和。
❖ 各界人士纷纷要求严惩。日本国会及司法当局迅速 行动,查明参与接受外国商人贿赂案的除田中内阁 外,还有几位高级官员。1976年田中角荣被捕,经 过7年多的审理,于1983年10月被判处有期徒刑4 年。
❖ 简析:法最本质的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 法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或共同意志,这 种意志的整体性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一旦上升 为法律,作为统治阶级的内部成员也必须遵守,违 反了也必须接受惩罚。
第一章 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法的概念 法的本质 法的分类 法的历史
1
第一节 法的概念
一、法的语源考释 二、“法”和“法律”的一般认识 三、法的概念和特征
从词源上分析:中国“法”字的古字体为
“灋”,《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 如水从水”;“廌(zhi),所以触不直去之,
从去”。
廌是一种能“治狱”、“别曲直”的独角 神兽,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驱害辟邪的吉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字从意义上看,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多数 的古今字,今字只是分担古字的一个意义。 有的今字只是表示古字的本义。例如: 或國(国) 要腰 没殁 到倒 说悦 象像 然燃 草皁(皂) 有的今字只是表示古字的引申义。例如: 禽擒 栗慄 景影 辟避
有的今字只是表示古字的假借义。 例如:

古今字从语音上看,联系也很密切,古字和今字或 者音相同或者音相近。例如:
3. 繁简字
是笔画多少不同,在约定俗成的条件下,可
以通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其中笔画多 的称为繁体字,笔画少的称为简体字或简化 字。(广义)

例如:
用简体字排版的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 昆仑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 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中的“随” 、 “宝” 、“剑” 、“纤” 、“离” 、“凤” 、 “树” 、“灵” 、“数” 、“说”等字,在1956 年前的版本中分别作“隨” 、“寶” 、“劍” 、 “繊” 、“離” 、“鳳” 、“樹” 、“靈” 、 “數” 、“說”,前者是后者的简体字,后者是前 者的繁体字。
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 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 国文字的合称。
今文字:
依据体态的不同,可分为汉隶、草书、行 书、楷书。
3、汉字形体变化的主要表现

汉字形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笔势即笔 画的姿态,二是结构。
从甲金文到楷书,这两种变化是紧密联系的,但 其中笔势的变化占主要地位。今日的古籍基本上是 用楷书写印的,因此不认识古文字,对阅读古书影 响不大。然而要分析汉字形体结构,通过字形弄清 其在古书中常用到的本义,克服阅读时遇到的困难, 则有必要从古文字字形入手。
C.六书结构和偏旁都相同,而偏旁的组合方式 不同。或偏旁位置不同,或偏旁有繁变、省 变或讹变等变异。例如:
界畍 T示 够夠 點点 期朞 略畧 惭慙 萅春 峰峯 吳吴
3)
汉字异体字繁多的原因:
一是因为汉字非一人,一地,一时所造,人们 造字用的方法和构造形式自然不可能一致; 二是因为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正体字形被更改 而发生讹变、繁变、省变或偏旁移位; 三是因为汉字字形从来就缺乏严格的规范。
形声字的声符有的还有表义示源功能。这种具有 示源功能声符的形声字被后人称为会意兼形声字, 采用《说文解字》的术语“从某,从某,某亦 声。”来分析其形体结构。例如: 汲:引水于井也。从水,从及,及亦声。 婚:妇家也。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 婚。从女,从昏,昏亦声。 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从因, 因亦声。 餽:吴人谓祭曰餽。从食,从鬼,鬼亦声。

三、古今字、异体字、简繁字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和汉语之间的
关系复杂起来,同字异形、同义异字、同词 异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古书中常见的形体分 歧的字有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三大类。
1.古今字

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同一词义先后异字的现象,即表达 同一词义,因时代不同而出现的形体不同的汉字。其中产生 时代较早的称为古字,产生时代较晚的称为今字。 汉字在造字之初是一字表一词义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语言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原有的词义会引申出新的词义, 新的词也会不断的产生,一些汉字往往被用来兼表新的词义 或新词。随后,为了区别新旧词义或新旧词,同时也为了减 轻原有汉字的负担,就以原字的形体为基础,或增加偏旁, 或改变偏旁,另造一个新字,从而产生了古今字。

形声字的声符是标示形声字的读音的,但其标示读音的功能 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汉字不是由某一个人 而是由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的众人集体创造的,汉语语 音是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时代或不 同地区,用当时的普通话或当地的方言读一个形声字,就未 必跟它的声符读音相同了。
“江”和“问”与其声符“工”和“门”今字音相差很大, “绿”与其声符“录”在不同方言中或异或同,就是语音演 变的结果。
從从
薦荐
網网
幾几
捨舍
穀谷
鬚须
醜丑
B.是另造新字:或改换原字的偏旁造新的合体字,或 用省形省声、点符替代、草书楷书等方式造省变字。 例如:
溝沟 醸酿 擬拟 療疗 認认 盤盘 齒齿 標标 廣广 醫医
鳳凤 風风 興兴 師师 棗枣
嘗尝 會会 壷壶 過过 門门

繁简字有的是异体字,有的是古今字,有的是古音通假字和 现代同音替代字,并不都是异体字。

我:甲骨文象一种带齿的兵器形,本义是一种兵器,本为象 形字。甲骨文卜辞和后世文献中用以表第一人称代词时,为 假借字。 余:甲骨文象以木柱支撑的房舍,本义是原始的地方住宅, 本为象形字。甲骨文卜辞和后世文献中用以表第一人称代词 时,为假借字。 無:甲骨文象人手持舞具跳舞形,本义是跳舞,为"舞"字 初文,本为象形字。从西周金文起文献中有表有无之"无", 为假借字。 而:甲骨文象人颔下有胡须形,本义是胡须,本也是象形 字。甲骨文卜辞和后世文献中用以表第二人称代词和连词时, 则为假借字。
古籍一般都采用繁体字,阅读古籍就要求既要掌握简体字, 又要掌握繁体字,既要了解繁体字与简体字字形的对应关系, 又要了解简体字与繁体字义的对应关系。由于繁简字并不都 是音义全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异体字,所以 读古书时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同音替代字,如果完全以现代简 化字去理解,就会发生误解。
例如: 價价 “价”,《说文解字》:“善也。”《诗经· 大雅· 板》: “价人维藩。”是说品行好的人是维护国家的屏障。现用来代替 “價”字,但在古籍中不能作“價”的价格、价值义讲。 蘋苹 “苹”,《说文解字》:“蓱也,无根,浮水而生者。” 指出其本义是水中的浮草。后来用以表蒿草,而原义用“萍”表 示。“蘋”,在古代指大萍,即现在称为四叶菜(草)的蕨类植物,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指蘋(苹)果。1936年起才以“苹”代替 “蘋”。《诗经·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中“苹” 指蒿草,不能以为是现代的简化字的苹果义,讲成鹿在吃野地上 的苹果。
作为交际工具,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交
际的职能要求其已有的字形,特别是常用的 汉字的字形,在表义明确并易于区别的前提 下要趋于简单易写,以便学习和使用,因此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种趋势。

汉字简化的途径有两条:
A.是利用旧字:或采用笔画较少的异体字,或采 用古今字中的古字,或采用笔画较少的同音字来代 替。例如: 糧粮 禮礼 體体 萬万
D.形声
《说文解字 ·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 相成,江河是也。”指由一个形符和一个声符,即 一个表义的偏旁和一个标示读音的偏旁组合而成的 字。都是合体字,字内有声符。
分析形声字通常采用《说文解字》的术语,用 “从某,某声”来表述。如“江”字是“从水,工 声。”“河”是“从水,可声。”
形声字的形符一般表示该字的意义范畴,例如:
(2)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如下几种情况:
A.六书结构不同。或一为象形一为形声,或一为指事一为 形声,或一为会意一为形声。例如:
馽(象形)絷(形声)
磊(会意)磥(形声)
刅(指事)创(形声)
岳(会意)嶽(形声)
B.六书结构相同,而偏旁不同。或形符不同,或声符不同, 或形符、声符都不同。例如 : 嶂障 猿猨 岷汶 愧媿 (kui) 粽糉 邨村 杯盃 裤袴 视眡 隄堤 柄棅 蹟迹
《说文解字
·叙》:“转注者,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对转注的解说,非常 多,什么是转注却无定论。

F.假借
《说文解字 ·叙》:“假借者,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心目中的假借, 指用某个字来表示它的本义之外的某种意义。
清代以来的学者,多以为假借是语言中有 个词,没有专门为它造字,而借用一个同音 词的字来表示。
(4) 异体字同音同义,用法全同,能在任何情况下互 相替代,这跟只有某一义项相同的古今字和字义本 毫无联系的通假字不同,故不能把古今字,通假字 混同于异体字
(5)辨析异体字应注意的问题: 1. 原为异体字,后有分工,成为不同的字(代表 不同的词) 2.原不为异体字,后合并为一个字,成为异体。 这两点,都说明异体字有一定的时代性。
秦隶书书写的文字是二者的分水岭。

古文字:
按照不同的书写材料,可以区分为甲骨文、金文、 陶文、玉石文、简帛文、玺印文、货币文等类别; 依据时代的先后,可区分为原始文字、殷商文字、 西周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等类别。
战国文字,又可以分为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两大系 统。
秦系文字,指秦国自春秋至战国及秦统一中国 以后秦王朝的文字。过去学者习惯称秦统一 中国前的秦文字为大篆,称秦统一中国以后 规范化了的秦文字为小篆。
古今字从形体结构上看,一般都有相承的关系。

有的今字是在古字上增加形符,以古字为声符。 例如: 止趾 莫暮 益溢 正征 有的今字是在古字上增加声符,以古字为形符。 例如: 至到 自鼻 网罔 晶曐(星)

有的今字是改换古字的形符,利用古字的声
符。例如:
杭航

諭喻
偃堰
滑猾
有的今字是对古字略加增损或稍加改变。 例如: 刀刁 不丕 大太 气乞

根据形符和声符在字形中的组合方式,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归 纳起来大致有九种。
1)左形右声:河松理悟 2)左声右形:期绵郸魄 3)上形下声:花窜篇露 4)上声下形:盎驾婆璧 5)内形外声:闻莽鳳讎 6)内声外形:阔围衷衢 7) 形偏一角:荆疆栽脩 8)声偏一角:施從寐歸 9)形声穿插:隨游御奭
E.转注
杖仗 缺玦 错措 徹辙 反返 或國 田畋 百陌
古字和今字在语音上出现差异,主要是由于古字 一般产生于先秦或两汉时期,今字一般产生于两汉 或魏晋以后,其间语音已经有了发展变化,然而两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 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也称为或体、重文、俗 字。例如: 《国语· 晋语四》:“野人举块以与之。”同样的话语在 《汉书· 律历志》中为“壄(埜形予声)人举凷以与之。”“壄” 即“野”的异体字,“野人”这里指农民。“凷”即“块” 的异体字,意为土块。“野”和“壄” 、“块”和“凷”, 形体虽有异,但音义全同,在两部古籍中互换,而语意不变。 (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