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地铁车站设计说明

地铁车站设计说明
(5)地下二层单柱双跨车站底板厚度一般取为900,部分车站采用1000,由于车站抗浮要求较高,控制的地下水位为地下1m,从结构整体稳定角度分析,建议底板厚度统一为1000。
回复:执行专家意见。
(6)地下二层单柱双跨中板纵梁高度一般为1000,建议适当增加至1200,中板厚度一般取为400,建议复核其安全性和经济性或增加至450.
回复:执行专家意见。
(7)车站结构顶板纵梁尽可能不上翻,底板纵梁尽可能不下翻,以确保结构防水性能和防水效果。
回复:执行专家意见。
2
2.1
地处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横贯东西,形成较低缓的鱼背状地带。总趋势是西南、东南和北面高,中南部低。境内地形较平缓。
本车站所处地段为一级阶地,地形平坦开阔,两侧向河流方向微倾,坡度为2~4°,地面标高约为19.1~24.2m。车站周围包括城市交通主要干道、污水处理厂、工地及居民住宅区。由于长期城市建设和改造,原地貌不复存在。
28)其它相关规范、规程及标准
1.3
(1)主要设计原则
1)结构设计以“以人为本”、“满足功能要求”为原则,同时满足城市规划、行车运营、环境保护、抗震、防护、防水、防火、防腐蚀及施工等方面的要求,做到结构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结构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耐久性。根据构件特点进行必要的强度、刚度(包括失稳)、倾覆、滑移、疲劳、变形、抗裂等验算,满足结构的耐久性。
6)结构设计根据施工方法、结构或构件类型、使用条件及荷载特性等,选用与其特点相近的结构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结合工程监测逐步采用信息化设计。
7)明挖结构按极限状态法设计,执行以国标《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为基础编制的相关规范;进行稳定性检算时,采用总安全系数法。

苏州街站初步设计说明(建筑)918

苏州街站初步设计说明(建筑)918

第一章车站建筑1. 设计依据(1)《第一、八合同段中标通知书》;(2)《北京市地铁十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版)》;(4)《北京地铁十号线岩土工程勘察报告》;(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及有关专业设计规范、规程;北京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发的苏州街站线路平、纵断面图、站址范围管线资料、站址范围地质资料 (电子文件)。

(6)《北京地铁十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规定(送审稿)》2003年6月;(7)《北京地铁十号线一期(含奥运支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统一规定》(8)《北京地铁十号线一期(含奥运支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组成与内容》(9)《北京地铁十号线一期(含奥运支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大纲》2003年6月;(10)北京地铁十号线一期工程设计总体单位的工作联系单及会议纪要;(11)《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2007;(12)专业设计规范、规程、规定及北京的有关规范、规定;(13)专家组及总体单位对本车站的审查意见。

2. 设计范围、原则及标准2.1 设计范围设计范围为北京地铁十号线苏州街站,车站结构外缘起讫里程为K1+277.95~K1+471.05,车站中心里程为K1+356.5,全长193.1m。

车站建筑设计包括车站总平面设计、车站规模、主体建筑布置、出入口、风道、风亭等。

2.2设计原则(1)车站设计满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路网规划和十号线总体设计要求,妥善处理车站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和周边环境的要求,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改移和对地面交通、环境的影响。

(2)根据车站所处地下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确定车站形式、建筑风格、车站结构类型和施工方法,合理利用城市有限的建筑空间。

(3)车站设计规模按远期2032年高峰小时设计客流为依据,确保车站各部分设计能力与客流匹配。

本站远期预测高峰小时客流量超高峰系数为1.25。

轻轨车站整套装修设计施工图(含说明)

轻轨车站整套装修设计施工图(含说明)
白色外墙涂料饰面700010000960041350A'0.406.355.454.503.60 14.3513.459.9059.05立面DA'1:100B'D'AD0.406.615.308.0013.2512.359.05彩色复合压型镀锌钢板饰面面饰白色外墙涂料卷闸门白色外墙涂料清玻拦杆不锈钢扶手面饰白色外墙涂料面饰蓝色外墙涂料面饰白色外墙涂料9面饰白色外墙涂料卷闸门面饰白色外墙涂料不锈钢拦杆876彩色复合压型镀锌钢板饰面750700085001000024401315065100.400.106.61150075090012.359.05330013.2513009600100001000099006504004003000不锈钢扶手栏杆仅为示意1'2'面饰白色外墙涂料图 名地面层男厕 立面条形铝合金板天花站厅楼梯雕塑墙剖面站台拦杆立面站厅天花剖面夹板底刷防火涂料铝塑板饰面石英灯消防泵房D1:100A'立面D0.40A8.006.615.309.0513.2512.35D'B'R24500A'22003600150010000面饰白色外墙涂料彩色复合压型镀锌钢板饰面面饰白色外墙涂料卷闸门清玻拦杆不锈钢扶手立面911:10054面饰白色外墙涂料321000093002815010000960040030004008500白色外墙涂料饰面分缝造型15009001500铝合金窗30090070001000066502100100070030008500150070003000芝麻灰饰面花槽白色外墙涂料饰面铝合金百叶造型S9LM1811:30站长室C立面不锈钢嵌条胡桃木饰面拉手 选型胡桃木饰面1:30站长室A立面白色乳胶漆饰面胡桃木饰面窗 参见建施白色乳胶漆饰面胡桃木饰面卷帘23LM-08A站台层站厅 立面25LM

地下铁道车站建筑设计说明

地下铁道车站建筑设计说明

式中 A——站台总面积(m2); N——列车车厢数; W——人流密度按0.33~0.75m2/人计算; a——超高峰系数1.2~1.4; P车——车厢人数;
P上+ P下——上、下车乘客百分比,取20~50%。
侧站台宽度:
b
A 0.48 l
1 2
b0
岛式站台宽度:
Bd 2b nc d
NK 16926
m
5.76
n2 n 4200 0.7
中间应设栏杆扶手。踏步至顶板的净高不应低 于2400mm。楼梯井栏杆(板)的高度不宜小于 1100mm。
布置楼梯时应参考下列规定:
a.楼梯与检票口在同一方向布置时,扶梯距检 票口的净距宜不小于6m。 b.楼梯与自动扶梯并列布置时,其相互之间的 位置没有规定,一般采取将楼梯下踏步最后一 级与自动扶梯工作点取平。
式中 M——下客总量(一列车的下客量,上行 或下行中取大的总量);
N——站台候车上客总量(上行+下行)和站 台工作人员;
n1——自动梯输送能力; n——自动梯台数; n3——楼梯通过能力; m——楼梯总宽度; 1——为1min(作为人们遇灾变时所需的反 映时间)
(4)电梯
(5)售、检票设施 检票口计算公式
Bd 2b nc d
式中 Bd ——岛式站台宽度(m); b ——侧站台宽度(m); c ——柱横向宽(m); n——横向柱数 d ——楼梯、自动扶梯宽(m)。
Bc b c d
式中 Bdc——侧式站台宽度(m);
b.按客流计算
A

N
W

a

P车

(P上

P下)

1 100

公共交通车站设计说明

公共交通车站设计说明

公共交通车站设计说明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公共交通车站设计的指导和说明。

公共交通车站设计是确保乘客安全舒适出行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功能和用户体验。

在公共交通车站设计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车站的设计应优先考虑乘客的安全。

例如,合理设置出入口和紧急疏散通道,确保乘客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离开。

车站应为所有乘客提供无障碍通行的条件。

例如,设置坡道、扶手和轮椅辅助设施,确保身体不便的乘客能顺利进出车站。

车站应提供便利的服务,以提高乘客的出行体验。

例如,设置舒适的候车区、便利的票务系统和信息显示设施,方便乘客获取相关信息。

车站设计应考虑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使用环保材料、优化能源利用和推行废物管理策略等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计应考虑以下要素:合理的车站布局可以提高运行效率和用户体验。

例如,乘车区、候车区、出入口等功能区域的布置应考虑人流分流和便捷性。

车站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设施,以提供舒适的出行环境。

例如,座椅、遮阳设施、垃圾桶等设备的设置可以方便乘客使用。

车站应设置适当的安全措施,以确保乘客的安全和秩序。

例如,视频监控、应急报警装置和疏导标识的设置可以提高车站的安全性。

车站的设计应注重美观和艺术性,以提升城市形象和乘客体验。

例如,采用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和城市风貌的建筑设计和艺术装饰。

在进行公共交通车站设计时,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详细了解乘客需求和交通运营要求,明确车站设计的功能和要求。

根据需求分析,提出设计方案,包括布局设计、设备设置和美观要求等。

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和调整,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根据最终设计方案进行施工,验收车站的建设过程和最终效果。

本文档提供了公共交通车站设计的基本指导和说明。

在设计过程中,务必充分考虑乘客的安全和舒适性,遵循设计原则,并注意布局、设备、安全和美观等要素的合理安排。

通过规范的设计流程,可以确保公共交通车站的高效运行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6502车站电气集中设计说明

6502车站电气集中设计说明

6502车站电气集中设计说明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铁路信号是组织指挥列出运行、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传递信息、改善行车人员劳动条件的关键设施。

铁路信号系统是为保证运输安全、高效而诞生和发展的,系统的第一使命是保证行车安全。

铁路信号系统的诞生前提和它的使命,决定了它的基本性质“故障―安全”。

在铁路的现代化建设中,铁路信号系统将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保证行车安全的措施逐步从管理措施向技术措施过渡。

铁路信号系统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标准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铁路信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铁路信号已逐步发展为今天的铁路信号自动控制系统。

铁路信号系统按其应用场所可分为车站信号控制系统、编组站调车控制系统、区间信号控制系统、铁路行车指挥控制系统及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等。

6502电气集中联锁系统即为车站信号控制系统,它是我国目前应用最普遍的一种继电集中联锁系统。

6502电气集中具有电路定型化程度高、逻辑性强、操纵方便简单灵活、不易出错、维修施工方便、符合故障―安全原则、易与其它信号设备结合等优点。

本设计所做的6502电气集中电路中,主要包括车站信号平面布置图、联锁表、双线轨道电路布置图、电缆径路图、控制台盘面布置图、楼内设备平面布置图、组合连接图、组合排列表、组合零层、侧面配线表等内容。

本设计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文字说明,主要对设计方法及原理的论述;第二是6502电气集中电路设计图册。

在设计过程中,要求所用数据正确,满足相应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及相关施工要求。

1. 车站作业特点及信号设备概况1.1. 车站作业特点本站建于1937年,离北京西站1551公里,离广州站743公里,隶属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长沙铁路总公司管辖。

现为四等站,客运: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

货运:办理整车货物发到。

本站所有线路均纳入集中联锁。

本站含有双向正线两条(上、下行线),双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向侧线两条。

地铁车站初步设计说明

地铁车站初步设计说明

第二分册车站结构1.概述1.1 工程概述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总体呈南北走向,连接了相城区、苏州古城区、吴中区、吴江市松陵镇等重要组团,是苏州市南北方向的骨干线路,与轨道2号线共同支撑城市发展副轴。

主线线路起于相城北部新城区的苏蠡路,经相城区中心城区,沿人民路穿越古城中心,途经苏州火车站、北寺塔、观前商业中心、吴中区中心、吴江规划滨湖新城、吴江汽车站、苏嘉城际铁路松陵站等客流集散点,止于吴江市同津大道。

主线全长41.1km,设车站30座,均为地下站。

苏蠡路车站为全线的第1座车站,车站位于规划苏蠡路与文灵路T型交叉口南侧,沿文灵路布臵,周边为厂房及二三层的民居。

站址处地势略有起伏,地面标高约3.0m,车站埋深约16.61m。

1.2工可评审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1)《可研报告》推荐苏蠡路等10座地下车站,采用放坡+SMW工法桩做基坑围护结构,基坑深度约16m左右,而在围护结构设计原则中规定SMW工法仅适用于≦14m深的基坑,故苏蠡路等站均需放坡2m左右,但《可研报告》没有明确放坡段采用什么支护型式以及浅层地下水如何处理等措施,应补充完善。

执行情况:车站主体基坑围护结构形式采用SMW工法桩+放坡,放坡深度四米,坡面采用网喷砼+土钉。

2)应进一步补充分析场地承压水对深基坑工程的影响,给出工程安全性评价以及应对措施。

执行情况:场区内无承压水影响;2设计依据2.1设计依据1)《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0.08)2)《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可预评审专家意见》(2010.08)3)《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要求》(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0.08)4)《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统一规定)》(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0.08)5)《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下建(构)筑物调查报告》(冶金工业部华东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苏州> 2010.9 )6)《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下管线调查成果报告》(冶金工业部华东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苏州> 2010.9 )7)《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2010.9)8)《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形图》(江苏省测绘院2010.7)9)《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初步设计车站防水通用图》(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0.09)苏州轨道交通指挥部、苏州市各区政府、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及4号线总体组下发的相关会议纪要、技术联系单。

【设计】北海南珠汽车客运站设计说明

【设计】北海南珠汽车客运站设计说明
绿地率:15.3%
发车位::30个
停车位:239个
客车停车位:121个
的士及社会车辆:118个(生态停车位)
第二篇结构设计
一、设计依据
1、本工程结构设计所采用的主要建筑法规及标准: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6
小计
1059.6
7
同期系数K∑
0.8
847.6
8
变压器安装容量
1000
3)电源:
正常电源:由市政电网提供一路10kV电源,满足客运站正常情况下的供电要求。
应急电源:设一台柴油发电机组做备用电源,做为客运站主站房及消防设施等二级负荷的应急电源。容量约为200kW。
4)10/0.4kV变配电所
由用电负荷表可知,估算负荷约为848Kva,变压器容量1000kVA,拟在站内设一座10/0.4kV变配电所,内设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干式变压器等变配电设备。
100
10
4
修理用水
50L/人.班
10
1.5
5
办公用水
50L/人.次
166
8.3
6
绿化及浇洒
2L/m2.d
5980m2
11.96
7
未预见水量
按总量10%计
7.1
8

78.24
3、用水计量
各市政给水引入口处设总水表计量。
四、排水系统设计
1、排水系统包括生活污水排除及降雨雨水排除。
2、设计采用雨污分流排放制。
1、本工程设室内自动喷淋给水系统,设计流量30L/S,给水系统直接由市政给水管网供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篇车站工程第十七册尚迁站第二分册结构与防水目录1.设计依据 (1)1.1 设计依据的主要文件 (1)1.2 结构设计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 (1)2.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 (2)2.1 工程概况 (2)2.2 设计范围 (2)2.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2.4 总体设计评审意见及执行情况 (3)3.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3)3.1 设计原则 (4)3.2 设计技术标准 (4)3.3 荷载及组合 (5)3.4 主要工程材料及保护层厚度 (7)4.结构方案 (8)4.1 施工方法选择 (8)4.2 车站围护结构方案 (8)4.3 车站主体结构方案 (9)4.4 车站附属结构设计 (10)5.结构计算 (10)5.1 围护结构计算 (10)5.2 内部结构计算 (11)6.防水设计 (13)6.1 设计依据 (13)6.2 设计原则 (13)6.3 防水等级 (13)6.4 防水技术措施 (13)7.结构耐久性设计 (14)7.1 设计依据 (14)7.2 设计原则 (15)7.3 结构耐久性设计基本规定 (15)7.4 结构耐久性设计要求 (16)7.5 地下车站的施工要求 (18)7.6 混凝土耐久性检验 (18)8.工程筹划 (19)8.1 施工方法及主要施工步骤 (19)8.2 施工场地布置及交通疏解 (19)8.3 管线迁改及处理 (19)9.施工监控量测 (19)9.1 施工监测目的与项目 (19)9.2 测点布置、检测手段与监测频率 (20)10.环境保护措施及文明安全施工 (20)11.存在问题及下阶段的注意事项 (20)12.附件: (20)12.1 主要工程数量表 (20)12.2 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表 (27)12.3 图纸目录 (28)1.设计依据1.1设计依据的主要文件1.《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2.《福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1~2020)3.《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7)4.《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修编)5.《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5~2021)6.《长乐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7.《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8.《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组评审意见9.《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环评报告》10.《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报告》11.《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12.《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地下障碍物探查成果报告》13.《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14.《福州市轨道交通6 号线工总体设计》15.《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总体设计》专家组评审意见16.《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要求》(第一版)17.《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深度、内容规定》18.《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第3标段(勘察)【莲花站(含)-机场站(含)】初步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福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6.9 19.尚迁站建筑、设备设计资料1.2结构设计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2.《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 年版)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局部修订)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9.《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12.《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2014)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4.《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2005)15.《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1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1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版)1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19.《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20.《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2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22.《铁路桥涵钢筋砼和预应力砼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23.《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24.《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25.《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2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2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28.《软土地基深层搅拌加固法技术规程》(YBJ-225-1991)29.《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JGJ/T199-2010)30.《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1998)31.《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32.《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6)3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3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5.《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49-1992)36.福建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37.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其他相关国家及福州市地方规范、规程、规定和相关行业标准。

2.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2.1工程概况6号线尚迁站位于规划漳江大道与规划路十字交叉口,沿漳江大道南北向设置。

站点周边主要为民田、水塘等;车站周边规划以居住区为主,少量商业、公建用地,漳江大道规划红线宽度42m,东西方向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16m 。

尚迁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CK33+024.546,车站左线起讫里程为CK32+888.596~CK33+100.596,车站右线起讫里程为CK32+888.596~CK33+100.596。

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站台宽度为11.0m,车站规模212.0m×18.3m (内净)(内净)。

车站总建筑面积12466㎡,其中主体8647㎡,出入口通道及外挂附属3819㎡。

车站设有2组风井及4个出入口。

图2.1.1尚迁站总平面图图2.1.2西北象限图2.1.3东北象限图2.1.4西南象限图2.1.5东南象限2.2设计范围本次初步设计范围主要包括尚迁站车站主体及出入口、风亭等附属的围护和内部结构设计、结构防水及耐久性设计、施工筹划等内容。

2.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根据广州地铁设计院有限公司2016年09月完成的《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第3标段(勘察)【尚迁站(含)-机场站(含)】初步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尚迁站地处于闽江口南岸开阔的滨海平原,周边主要为鱼塘区域,根据钻探揭露的地层情况,本车站岩土(石)分层及其特征分述如下。

1、风积层(Q4eol)(1)粉砂、细砂,地层代号<2-2-1>呈灰黄色,中密~密实为主,饱和,以粉砂和细砂为主,局部夹有粗砂透镜体,级配不良。

(2)中砂,地层代号<2-2-2>呈灰黄色,中密~密实为主,饱和,以中砂为主,局部夹有粉砂、细砂透镜体,级配不良。

2、海积层(Q4m)(1)淤泥质土,地层代号<2-4-2>深灰色,流塑~软塑状态,含腐植质、有机质,以及少量砂,有腥臭味,无摇振反应,有光泽,切面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2)(含泥)中细砂,地层代号<2-4-6>呈深灰色,中密为主,局部稍密或密实,饱和,以细砂和中砂为主,局部夹有粗砂和粉砂透镜体,另含一定量的淤泥及少量有机质,级配不良。

尚迁站“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见附件2。

从车站范围地质剖面图可知,车站底板主要位于(含泥)中细砂<2-4-6>内,地下墙墙趾均位于淤泥质土<2-4-2>内。

水文地质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本车站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位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孔隙中。

本场地的主要相对隔水层包括<2-4-1>淤泥、<2-4-2>淤泥质土和<2-4-4>淤泥夹砂,其富水性差,微透水~弱透水。

根据含水层和隔水层的空间分布不同,可将松散岩类孔隙水根据可分为上层滞水、松散层孔隙潜水和松散层孔隙承压水三种。

a. 上层滞水整个场地地表广泛分布人工填土层,部分为填砂,填石等。

主要分布与表层填土层内,为孔隙水,透水性较好,水量不大,水位变化随周围环境变化。

渗透性变化比较大与物质组成关系有关。

<1-1>素填土、<1-2>杂填土成份以粘性土为主时富水性、透水性相对较差。

<1-1>素填土、<1-2>杂填土、<1-3>耕植土成份以砂土为主时富水性、渗透性较好。

上层滞水的水位和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雨季上层滞水水量较丰富,枯季水量变小。

b.松散层孔隙潜水松散层孔隙潜水分布范围比较大,第四系冲海相沉积<2-2-1>粉细砂,该层属强透水层,其上部为素填土、杂填土层、填砂、填石直接覆盖,具有统一地下水位,为潜水。

c.松散层孔隙承压水根据场地钻孔资料,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3-3>中粗砂。

其含水性能与砂的形状、大小、颗粒级配及粘粒含量等有密切关系,地层属中等~强透水层。

承压含水层上部和下部覆盖有一定厚度相对隔水的<2-4-2>淤泥质土。

场地地震效应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场地土, 覆盖层厚度在15~80m范围内,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为III类。

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处于抗震不利地段。

2.4总体设计评审意见及执行情况1、第一道钢筋砼支撑间距6m偏小,建议加大至9m。

执行情况:按专家意见执行。

2、主体结构顶、底板厚900、1000mm可优化为800、900mm。

公共区中柱800x1300mm偏大,可优化为700x1200mm。

执行情况:同意专家意见,修改顶、底板厚度为800、900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