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附加题精讲共53页
高三文科附加题题

高三语文加试试题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
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
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大甚。
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
(选自《闲情偶寄》)19.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20.《闲情偶寄》的作者是代的。
(2分)21.简要回答作者认为“漏则不应太甚”的原因。
(2分)二、名著阅读题(15分)22.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三国演义》中曹操求贤若渴,曾从敌对阵营里招降过许多人才,如董卓的属下才华出众的陈琳,虽在檄文里痛骂过曹操,但董卓失败后,曹操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己用。
B.《家》中高老太爷临死之前,两次落了“两三滴眼泪”,也许是求生的欲望,或许是家道中落的痛苦,甚至是深深的忏悔,表现了高老太爷复杂的内心世界。
C.《边城》中赛龙舟,捉鸭子,月下对歌,推动了情节发展;河街的吊角楼,古老的白塔,拉缆的渡船,象征了人物的命运。
这些事、物都形象地体现了湘西的地域文化特色。
D.《红楼梦》中,黛玉刚进贾府时,给众人留下的印象是“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和她给宝玉留下的印象有所不同。
E.《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的三幕话剧,它以北京一个大茶馆为背景,通过七十多个人物和一系列的小故事描写了五十年的变迁。
每一幕戏写一个时代,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
即清末、民国初和抗战胜利后。
23.简答题(10分)(1)《红楼梦》中作者是怎样通过冷子兴、林黛玉、刘姥姥来介绍贾府的?(5分)⑵《家》的主人公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人。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其性格的成因。
(5分)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教案(文科附加题专题复习)

一、教案基本信息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教案(文科附加题专题复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文本材料要点的归纳方法。
2. 提高学生对文本材料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文本材料要点的归纳方法。
2. 文本材料的分析与鉴赏技巧。
3. 实际操作练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篇文本文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准确地归纳文本材料要点。
二、文本材料要点归纳方法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如何通过阅读、段落首尾句来初步确定文本要点。
2. 教师讲解如何通过阅读全文,找出关键句子、关键词来进一步确定文本要点。
3. 教师讲解如何通过整合、归纳、提炼来完善文本要点。
三、文本材料分析与鉴赏技巧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如何通过理解作者观点、态度来分析文本材料。
2. 教师讲解如何通过比较、对照、归纳等方法来鉴赏文本材料。
四、实际操作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篇文本材料,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进行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二、课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篇文本材料的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
教师批改,及时给予反馈。
三、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就自己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或疑惑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四、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练习的批改反馈以及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拓展与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将所学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方法应用于实际学科学习中。
2. 提高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提取、整合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科知识的文本材料应用。
2. 课外阅读的文本材料分析与鉴赏。
教学过程:一、学科知识的文本材料应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方法应用于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学习中。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三课 文科附加题之材料概括分析题

个重点的感发为主。它不像欧阳修的词,也不像李后主的词,也不像
冯延巳的词。他们是在语言文字之外,有很高深的意境、境界,教你
去联想想象。柳永的长调呢?因为铺陈,就好像都明白地说出来了,
没有可发挥的余地。所以有些文人诗客评价柳永词浅俗,比如王灼在
《碧鸡漫志》中就批评柳词:“唯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
26.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 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句话的理解。(6 分)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 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4.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 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3分 )
【参考答案】(3分)“破裂似的心肺”:对鲁迅去世的悲痛 。“紧捏的拳头”: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暗现 实的不满和愤恨。(对鲁迅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 悲愤;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
为主。写慢词长调就要铺排,铺展开来叙述,就不能够只以一个重点
的感发为主。它不像欧阳修的词,也不像李后主的词,也不像冯延巳
的词。他们是在语言文字之外,有很高深的意境、境界,教你去联想
想象。柳永的长调呢?因为铺陈,就好像都明白地说出来了,没有可
发挥的余地。所以有些文人诗客评价柳永词浅俗,比如王灼在《碧鸡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科加考内容 附加题 增分突破三 思密赏真材料归纳、分析与鉴赏课件

请具体解释“反客为主”在文中的意思。(6分)
试卷采样
我来阅卷
采样得分________ 扣分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改)
1.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段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认真 审读文段,通过筛选整合即可概括出答案。 答案 《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 《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 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穿“四书”;书贾改变 “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典例】 材料概括分析题。 铺排典故虽然不是中国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但是
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从 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 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 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满足“应酬”“应景”的需要,于是不 得不“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偷懒取巧,罗列 些典故来敷衍搪塞。在旧社会里,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 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
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常常得绕个弯,借古典来传述; 明明是时事,偏说“咏史”,明明是新愁,偏说“古意”,甚 至还利用“香草美人”的传统,借“古意”的形式来起“咏史” 的作用,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还有艺术上的原因,诗人要 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 内容作更多的寻味,就用些典故,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 陈设些古玩书画。不过,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 客为主,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
[江苏高考文科附加题附加演练与解析]江苏高考文科附加题
![[江苏高考文科附加题附加演练与解析]江苏高考文科附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9a401bb50e2524de4187e19.png)
[江苏高考文科附加题附加演练与解析]江苏高考文科附加题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0分) 1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 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
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讥文帝之远贤”与“痛贾生之不用”是个对举的句式,中间应断开;“但”、“且”、“岂”一般作为虚词用在句首,可考虑断开。
“岂……乎”是个反问句,“乎”后应断开。
抓住这些要点,此题断句就容易多了。
答案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之不足。
─雷诺兹 2 说说文中班固与欧阳修对贾谊之死的不同论断。
(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题虽然考查的是理解文章内容,但只要能准确翻译出原文,也就基本能作答了。
班固认为贾谊之死是“天年早终”,“天年”即老天赐给的寿命,意思贾谊属正常死亡,只是寿命较短。
而欧阳修反驳了这一观点,认为“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意思是贾谊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抑郁不得志而早逝,算不上“天年”。
答案班固认为是“天年早终”,即虽然死得早,但属自然死亡。
欧阳修认为是“失志忧伤而横夭”,即无法实现大志,抑郁忧伤而早逝。
3 何谓“春秋笔法”?(2分) 解析原文说“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意思是“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
至于撰写《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
后来就将这种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称为“春秋笔法”。
江苏省泰兴中学考前高考文科附加题三套及答案详解

2019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Ⅱ(附加题)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
(10分)余常劝作诗者,莫轻作七古,何也?恐力小而任重,如秦武王举鼎,有绝膑之患故也。
七古中,长短句尤不可轻作,何也?古乐府音节无定而恰有定恐康昆仑弹琴三分琵琶七分筝弦全无琴韵故也。
初学诗,当先学古风,次学近体,则其势易。
倘先学近体,再学古风,则其势难。
犹之学字者,先学楷书,后学行草,亦是一定之法。
(选自《随园诗话·卷一四》)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23.《随园诗话》作者是(朝代) (人名)。
(2分)24.作者对作诗者提出怎样的建议?请简要概括。
(4分)二、名著阅读题(15分)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官渡之战后,袁绍逃回冀州,他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等前来助战,于是袁绍卷土重来。
曹操采用“十面埋伏”之计,在仓亭再次击败袁绍。
B. 《呐喊》展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作者认为风雨如磐的中国,挣扎向前的中国,必须经过“涅槃”才能获得新生与腾飞。
C.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认为父亲是人类完美贤明的代表,父母关系和谐是人类和谐圆满的象征,后来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让他更坚定这种想法。
D. 《老人与海》的结尾,作者写老人在窝棚里睡着了,梦见狮子,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E.《边城》结尾关于傩送回不回来、白塔能不能再建起的猜测,反映了作者对湘西理想世界在现代社会冲击下是终结还是新生的思考。
26.简答题(10分)⑴《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林黛玉向薛宝钗倾吐了哪些心声?(6分)⑵《家》中写高老太爷临死前让觉新把觉民召回来,答应冯家的亲事不提了。
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4分)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27~29题。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
文科附加题练习教案资料

文科附加题练习第一天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
(10分)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璃元瑜,汝南应场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节选自《典论?论文》)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4分)21.下列不属文学批评的作品是(2分)A.《典论?论文》B.《文心雕龙》C.《山海经》D.《人间词话》22.《典论?论文》作者▲,其文学成就非常突出,他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之一。
(2分)2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段的观点。
(2分)二、名著阅读题(15分)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边城》中,翠翠与傩送初次见面时,二老说过“大鱼来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印在翠翠的心里,从此,英俊勇敢而又关心体贴人的二老就占据了翠翠的心。
B.《子夜》中,吴荪甫说:“要来的事到底来了!”吴少奶奶听了却“自感惭愧”,是因为林佩瑶与雷鸣的重逢,让空虚寂寞的吴少奶奶内心有些迷乱。
C.《欧也妮?葛朗台》中,人们称葛朗台为“葛朗台老爹”,他的一举一动,往往很快在小城里传开,被认真揣摩,支配了全城人的情绪,可见人们对年长者尊敬的心态。
D.《飞鸟集》中,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思考,而作者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
E.《茶馆》中,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时,常四爷毫不讳言对社会的不满:“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他最后更是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25.简答题(10分)(1)“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是贾雨村对月寓怀吟的诗,反映了他的什么特点?他在《红楼梦》的结构方面有何作用?(4分)(2)请简要叙述《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的故事情节。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科加考内容附加题增分突破三思密赏真材料归纳、分析与鉴赏

增分突破三思密赏真-材料归纳、分析与鉴赏一、材料概括分析题。
改革本身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
处于攻坚期、深水区的改革,利益调整不再局限于“试验田”“特遣队”,而是涉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延迟退休政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故制定政策时需细细考量、慎重决定。
还要看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对人口老龄化,并非延迟退休“华山一条路”,也很难做到单兵突进。
延迟退休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要重视倾听不同的声音,找到最大公约数,解决好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人的寿命有限,延迟退休就是让我们多交晚领,说到底还是个人吃亏。
”这样的质疑表明,如果养老保险制度中“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缺位,人们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认可度、接受度,就不会太高。
“工作本就难找。
延迟退休意味着岗位更少、年轻人工作更难寻。
”这样的担忧提示我们: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尤其是培育适合中老年人的就业岗位,同时,彻底打破“铁饭碗”,推行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
“同意延长退休年龄的,恐怕都是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吧!”这种猜想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行业收入分配不均的焦虑,对“谁会受益”的担心。
因此,加快收入分配的改革,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才可能保证民生政策赢得民心。
显然,今天的社会,不同群体的诉求复杂多样,矛盾交织交错,要确保政策科学,合理,可行,从前那种“几个人关在办公室里想办法”的研究机制显然行不通。
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充分吸收民意必不可少。
从公众的担忧处发现问题,在化解担忧中完善机制,应当是攻坚期决策的理性选择。
(节选自《人民日报》) 1.文中“找到最大公约数”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