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试卷}北京市通州区高三期末摸底考试历史试题[仅供参考]
2023-2024学年北京通州区高考考前提分历史仿真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北京通州区高考考前提分历史仿真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
”这表明五四运动A.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弘扬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C.彻底地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D.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光绪二年(1876年),有位出使英国的大臣做了一部游记,其中写道:“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文明。
”如果当时士大夫看到此言论大多会作何感想A.认同B.不屑C.欣赏D.无所谓3.1971年7月,毛主席就日本觊觎问题时曾指示周恩来说:“要给基辛格吹天下大乱,形势大好,不要老谈具体问题。
我们准备美国、苏联、日本一起来瓜分中国。
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邀请他们来的。
”该指示意在()A.强调新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B.表明新中国始终遵循着和平外交政策C.指明基辛格秘密访华的目的D.迫使美方承诺压制日本对的野心4.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之前的国际体系中,西方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
现在.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原有的国际秩序以国家为中心,现在包括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表明A.全球治理的主体日趋多元化B.西方定制的世界规则已退出国际舞台C.南北问题影响着东西方关系D.合作取代对抗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5.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上说:“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历史】北京市通州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通州区2019-2020学年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该时间也可以也可以表述为()A. 公元前20世纪前期B. 公元前20世纪后期C. 公元前21世纪前期D. 公元前21世纪后期【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的世纪和年代与公元后相反,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前70年代属于前期。
故答案为C项。
ABD项,综上分析可知,其他时间标记不符合题意,排除。
2.拥有姓氏是贵族及其后裔的特权,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都是指贵族成员到春秋战国时期,姓、氏的区别逐渐泯灭,大量的氏转化为百代不变的姓,普通民众也开始有自己的姓,“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百姓”称谓的变迁表明A. 官僚制度逐渐产生B. 贵族政治开始弱化C. 世袭制度趋于解体D. 禅让制度已经消亡【答案】B【解析】春秋以前到战国时,百姓称呼由贵族变为民众,说明贵族政治开始弱化,故B符合题意;官僚制度是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故A不符合题意;世袭制度是按照血缘关系传承名号、爵位以及财产,故C不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和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中国古代有诗文证史的传统。
下列优美诗文按时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③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A. ①②③④B. ②③①④C. ③①①②D. ②①③④【答案】B【解析】“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出自南宋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指1127年金朝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战国晚期屈原的《离骚》。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出自唐朝杜甫的《忆昔二首》。
通州区高三年级摸底考试.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灿若寒星**整理制作)通州区高三年级摸底考试化学试卷2016年2月考 生 须 知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第Ⅰ卷1—20题将答案填涂在机读答题卡上;第Ⅱ卷21—25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3.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及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C —12O —16 S —32 Fe —56 Cu —64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下列操作正确的是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 B .铝离子结构示意图: C .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D .醛基的电子式: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理盐水的浓度为0.9%B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C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应分类回收利用A .测溶液pHB .稀释浓硫酸C .干燥Cl 2D .制氢氧化亚铁+13D .甲烷、乙烯和苯在工业上都可通过石油分馏得到 4.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 .NO 2、CO 、CO 2均为酸性氧化物B .1682O 和1882O 的质子数相同,互为同位素C . 与 互为同系物D .淀粉、纤维素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5.已知单质A 、B 和化合物C 符合下列转化关系:A+B 点燃 C 溶于水后电解(惰性电极)A+B ,则C 物质可能为 A .HClB .Na 2O 2C .CuOD .FeCl 3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HClO 是弱酸,所以NaClO 是弱电解质B .HCl 溶液和NaCl 溶液均通过离子导电,所以HCl 和NaCl 均是离子化合物C .1.00 mol NaCl 中含有6.02×1023个NaCl 分子D .纯净矿泉水、铝热剂、漂白粉均为混合物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B .浓硫酸与含有水分的蔗糖作用,不显示酸性 C .鸡蛋白溶液遇到浓硝酸可以变为黄色D .向装有Fe(NO 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在试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原因:NH 3•H 2O = NH +4+ OH -B .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 4Na + + H + + SO -24 C .明矾净水原理:Al 3+ + 3 H 2OAl(OH)3↓+ 3 H +D .制备TiO 2纳米粉:TiCl 4 +(x +2)H 2O(过量)TiO 2·x H 2O ↓+ 4 HCl9.密闭容器中有反应CH 4(g) + H 2O(g)CO(g) + 3 H 2(g) ΔH >0 ,测得c (CH 4)随反应时间(t )变化如右图所示。
北京市通州区2019年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原卷版)

通州区2019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2019年4月本试卷共14页,共30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40分)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沈长云在《上古史探究》中说:周人的各封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如异姓封国有商的遗民、夏的后代、尧的后代等。
这一现象A. 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B. 导致了不同族群的混战C. 造成了军阀割据现象D. 使周控制的地域减少了2.公元前627年,秦军准备偷袭郑国,正好碰到郑国的大商人弦高外出卖牛,弦高一面派人回国报信,一面赶了十二头牛去犒赏秦军,并说是奉了郑国国君的命令前来。
秦军以为郑国已经做好了准备,就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
这就是“弦高救郑”的故事。
这一故事反映出①郑国是个强大富庶诸侯国②弦高是代表郑国的官商③弦高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④弦高是很有实力的私商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3.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
这一变化反映了A. 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B. 两宋政权的官方哲学不同C. 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客观D. 政局变化对学者产生影响4.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早在唐朝饮茶之风已经形成。
中国人饮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朴实故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
这体现了A. 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B. 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C. 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D. 士人阶层追求享乐之风5.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的国旗,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③C. ②①③④D. ②③①④6.1919年9月5日,傅斯年赴英国留学之前,在《新潮》上发表《“新潮”之回顾与前瞻》,文中写道:“我觉得我一生最有趣味的际会是在北大的几年,最可爱的是新潮社,最有希望的是北大的文化运动。
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二1648年订立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且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这一体系改变了中世纪的帝国观念,代之以主权平等的观念。然而,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它又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
C.白银失去了在货币体系中的流通功能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得以最终确立
15.下列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②工人创造的价值全部为资本家所得,这就是资本家日益富裕的秘密。资本家从生产中获得的利润被称为“剩余价值”。
③普鲁沙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
8.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如图中关于长征途中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①的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B.在②的会议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在③处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在④处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了战略的转移
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可概括为“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年进入、四千年过渡、三千年巩固、两千年转型”七个阶段。其中五千年进入指的是( )
A.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活趋于稳定B.实现了对王畿地区之外区域的控制
C.阶级分化较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D.王位父死子继,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综合考察研究》
历史-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参考答案)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历史·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A C C D AB B B A C11 12 13 14 15A D AB C16.(10分)【答案】解读: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经过民族交融,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民族交融却继续加强,民族共同体出现;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汉民族实体逐步完成。
魏晋时期,我国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汉族成为核心。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出现“四夷宾服”的盛世。
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内在统一性加强。
元朝的统一,强化了中华的整体意识。
明清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深入,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中华民族是在千百年历史中形成的,必将长期存在。
中国的各族人民之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解的特殊关系。
彼此间存在着共同的历史回忆、共同的现实利益、共同的未来命运,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
中国的历史上尽管也存在民族冲突和民族压迫,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整体、综合、和谐,而又尊重事物的多样性,所以民族冲突和民族压迫不是主流。
统一、民族交融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17.(8分)【答案】特点:A地区,绘画发展以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为主,沿河西走廊分布。
原因:政治环境较为安定;关内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带来先进技术和中原文化;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民族间商品贸易较为兴盛;且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地区:分布大量寺院壁画和墓葬壁画,画家人数较多,沿黄河中下游分布。
原因:中原地区经济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绘画历史悠久;黄河流域民族交融较为频繁;佛教传入中国。
C地区:画家人数较多,以寺院壁画为主,集中分布在江南地区。
原因:南方政治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兴盛;佛教兴盛,修建大量寺院。
北京市通州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摸底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通州区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2021年1月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毛公鼎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朴(如图1),是目前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毛公鼎铭文首先歌颂了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接着叙述周宣王(西周倒数第二个王)委任毛公管理内外事务,并赐给他器物以示鼓励。
毛公将此事铸于鼎上,以资纪念和流传后世。
据此分析,毛公鼎铭文最大的史学价值在于A.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的重要史料B.详细记载了西周实行分封的原因C.印证了周初武王伐纣的重要史实D.反映了西周晚期宗法制遭到破坏时期选官制度选择标准选择方式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世袭战国-汉初军功爵制度军功立军功汉武帝以后察举制德才地方举荐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初期才能门第并重后期重门第品评官评定隋唐以来科举制考试成绩或才学考试①选拔标准: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世袭军功地方举荐到考试选拔③选拔原则:由客观公正逐渐向主观随意发展④选官基础:官员队伍逐渐扩大素质不断提高A.①②③B. 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图1 毛公鼎及其铭文3.南北朝后期,北朝显示了蓬勃活力,使北朝的继任者最终得以统一南方。
北朝的强盛绝不仅仅来自部族的骑射传统和强大武力,还有①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南北统一②北方民族交融孕育勃勃生机③北方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④北方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4.宋代山水画文人意味更为浓郁,大批经由科举制进入仕途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在尽享荣华富贵之际,又竭力追求一种高雅、精致的精神生活。
山水画便成为文人在尘世喧哗中寄托性灵、情感之所在。
下列不属于...宋代山水画兴盛的原因是A.科举入仕的普及化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士大夫地位的提高D.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5.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藩属朝贡关系的表现,具有政治性和贸易性的双重特点。
2016北京市通州区高三历史一模试题 含答案

通州区高三文综历史一模试题2016、412.《荀子.富国》篇:“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这段话体现出的中国古代的思想是A.“仁”B.“礼”C.“法”D.“乐”13.易中天在《帝国的惆怅》中说:秦末天下大乱,然而‘有叛人而无叛吏’。
汉初天下大乱,然而‘有叛国而无叛郡’。
中唐天下大乱,然而‘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说明了哪种制度的优越性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察举制14.下列历史事件与图中地点对应错误..的是:A商鞅在①点实行改革,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B北魏孝文帝在②点实行了均田制、三长制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发展。
C王安石在③点实行以富国强兵为中心的变法革新。
D雍正在④创建了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15.崇祯本《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云:“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从中可以提炼出息有①明代徽州经济活动频繁,社会风尚也随之改变②明朝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③明朝中后期某些地区商人社会地位发生显著变化④明朝科举考试已不受重视A①③B①④C②④D①②16.某人在1870年以后的25年里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之职,……虽然他只是一个省级大员,但他实际上行使着中央政府的一些职权,并充当一种类似于全国上下自强规划之“协调人”的角色。
这里的“某人”是指A曾国藩 B 奕忻C左宗棠D李鸿章17.张謇的一生苦求科举功名。
1894年在其41岁的时候,终于考中状元,并被授以翰林院修撰官职。
然而功成名就时他却猝然转身,1895年,在南通开设大生纱厂。
张謇由士而商转变的原因包括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对仕途险恶、官场黑暗的了解与厌恶③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实业,社会风气的转变④民族危机的刺激,爱国心的驱使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18.诗词这种文学形式是作者“言志”和“抒情”的重要方式。
下列诗词内容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苏区烽火照峦岗,铁血儿郎斗志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高中测试高中试题试卷科目:年级:考点:监考老师:日期:通州区高三年级摸底考试历史试卷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本卷所有试题的答案均须写在答题卡、答题纸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柳诒徵认为“封建之制,实为吾国雄长东亚,成为大一统之国家之基。
而外观虽号统一,内部之文化实分为无限之阶级。
”这里的“封建之制”是指A.禅让制B.内外服制度C.分封制D.宗法制2.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变革时期,其中的变革主要体现在①由封邦建国向大一统的转变②由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③由分封世袭向中央集权转变④由百家争鸣向独尊儒术转变A.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②③D.②③4.孔子与赫拉克里特大致生活在同一时期,赫拉克里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这种对立产生和谐的观点与下列孔子的哪一观点相似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③制天命而用之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⑤“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君明于此,则正赏罚而非仁下也”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①④⑤5.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6.西汉的“代田”,即是尽量以农田田间管理,精细地规划垄沟间距,并不断以沟土填垄,以收培护作物的功效,并可有良好的通风与灌溉。
下一次作业,则以沟为垄,以垄为沟,垄沟易位,又不啻就地轮作,可不断改良土壤肥力。
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B.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C.农具的进步和水利设施的发展D.生产规模狭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7.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8.有专家认为,汉代商业发展的情形,其实可以看做中国古代商业史的一个缩影。
因为汉代较明显地反映出A.古代商业发展迅速,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B.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下古代商业的艰难发展C.古代商业经济中心南移与商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D.古代商业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10.魏晋时期,顾恺之于中国画的最大贡献就是“传神”,追求人物形体上的神韵。
究其思想原因主要是A.魏晋时期,中国绘画重视实用技术B.儒学、佛教、玄学“三教圆融”(传统儒家经学衰落,玄学兴起),人文精神进一步发育C.人们关注社会的发展是当时的思想中心D政治稳定、经济发展11.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12.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这体现出统治者的思想是A.民主思想B.民本思想C.法家思想D.礼法并用思想13.假设唐代的一位商人到长安做生意,其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在居住区开绸缎店B.在市区开瓷器店C.发现来自波斯的乐师和舞者受到人们的欢迎D.其商业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14.古代盛世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代的“康雍乾盛世”,分析盛世出现的历史条件有①开明君主的出现②统治集团善于吸取前代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③统治阶级的民主思想④相应的制度保证⑤相当长时间的积累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15.鸦片战争后期,中国农村的主要状况表现为①自然经济开始瓦解②中国的丝、茶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③开始进入工业化的初始阶段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6.甲午战争的影响包括①日本进一步增强了在远东地区的实力②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③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再兴高潮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7.徐中约教授在《中国近代史》写到: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
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发生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思想变革超过1895—1920XX期间的变革。
这场思想革命被称为A.五四运动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D.国共合作18.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论断,可以说准确地把握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精髓,据此推断,他认为西方国家富强的深层次原因是A.崇尚自由B.崇尚民主 C.君民共主D.实行法治19.右图《大豆过江》:“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
”这幅宣传画反映了A.当时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B.当时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C.农业科技的进步D.当时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浮夸行为20.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这里的“模仿”在美国主要是指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D.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21.古希腊留给世界最具体最直接的建筑遗产是柱式,多立克柱式,柱身粗壮、挺拔,具有男性刚强不屈的特征,爱奥尼亚柱式,整体形态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轻盈、雅致,这主要体现了古希腊的A.民主思想B.无神论思想C.人文主义思想D.科学思想22.今天日本人的姓氏大多是明治维新时期新出现的,如田中、鸟饲等等,这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A.废藩置县B.废除封建等级制度C.殖产兴业D.文明开化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
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B.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C.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定24.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C.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25.20世纪的相对论与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创立相对论的物理学家是A.牛顿B.普朗克C.爱因斯坦D.伽利略第II卷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8分)从美国《时代》周刊上的中国60周年影像看中国的变化请回答:(1)从中任意挑选两幅图,分析封面人物像出现的时代背景各是什么?(4分)(2)从以上四幅图观察时代周刊对中国领导人刻画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影响这种变化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吗?(只要回答出其中2个历史事件即可得分)(4分)2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自有史以来,中国之不竞,未有甚于宋之时者也。
宋之不竞,其故安在?始焉起于太祖之猜忌,中焉成于真仁之泻沓,终焉断送于朋党之挤排……——粱启超《王安石传》(1)作者认为导致“宋之不竞”的原因始于“太祖之猜忌”,请回答体现宋太祖猜忌的史实。
(2分)(2)王安石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开始变法的?(1分)(3)王安石教育改革主要内容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请回答如何改革的?(1分)(4)关于王安石变法,人们对其评价不一。
(3分)材料二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写到:“荆公之新政,为成乎?为败乎?其不能具谓之成,无待言也。
何也?以其效果往往不如其所豫期也。
虽然,具谓之败焉不得也。
何也?彼行之诚不免有流弊,然为救时之计,利率逾于病也。
”材料三司马光:王安石变法“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是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
”材料四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评价王安石变法。
2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吴于瑾先生主编的《世界史》指出:“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
”并详细介绍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的天文学成就,维萨里、哈维的医学成就,以及布鲁诺、培根在科学思想方面的贡献。
材料二17世纪,正是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开始改变人类的认识和思想的时期。
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生物学、解剖学都要破了神学的厚茧,有了自己的基本方法和观念,着手建立体系。
于是哲学中产生了唯理主义和实验主义(经验论),它们各自反映着自然科学初期的一方面状态。
请回答:(1)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突破是从什么学科开始的?材料一、二反映出当时在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2分)(2)为什么17世纪,会出现“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4分)材料三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思想领域掀起一场更为激进、彻底的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用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也对19世纪以后的亚洲国家有很大影响。
(3)试举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三位代表人物并分析他们思想的共同点。
(4分)(4)在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为建立和维护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试从思想角度说明中国是如何向近代民主转变的?(3分)2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生产力更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些日本和西方学者都认为中国在宋代已接近现代化,只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请回答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的种种不利因素有哪些?(3分)材料二“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
”——(美国)斯塔夫利阿洛斯《全球通史》(2)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要求史论结合,论从论出)(3分)材料三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两种经济的碰撞,带来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为了应对这种变化,从1860年到1895年,清朝当局尝试构建一个高效、仁慈的儒家政府,以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同时采用外国技术来加强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