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伤寒论全集完整版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讲伤寒论33讲—心下痞证(1)

郝万山讲伤寒论33讲—心下痞证(1)第33 讲心下痞证(1)大家好,我们接着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关于脏结证没有讲完。
我们说脏结症是内脏阳虚,阴寒内凝,正衰邪实的一种征候,脏结症还有一条原文,这就是167 条。
打开讲义79 页,看167 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筋者,此名脏结,死。
”病人平素胁下有痞块。
《伤寒论》里所说的这个痞,在许多情况下,它是指的一个自觉症状,就像我黑板上所写的,是指的心下,也就是谓脘部自觉涨满堵塞不通的一个自觉症状。
但是在167 条所说的这个痞,不是一个自觉症状,而是指的一个肿块,要注意呀,这个“胁下素有痞”是指的什么呢?是指的一个肿块,是指的肿大的肝脾,肿大的肝脏和脾脏,连在脐旁。
我们在城里很难见到这种病,特别是在寄生虫病发生的地方,有时候,那个脾大到什么程度呢?脾不是在左侧么?脾能大过脐中线,跑到脐中线的右侧来了,巨大的肝脾肿大,所以这里所说的“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这就是那个巨大的肝脾肿大,这是病程日久,寒积内聚,气血壅结所造成的。
脏结辨证嘛,病程日久,寒积内聚,气血壅结所造成的。
“连在脐旁”,肿块连在脐旁,当病症发作的时候,这个肿块疼痛“痛引少腹”。
就是肿块疼痛,一直连及少腹部也痛。
疼痛向少腹部放散,连及到少腹部疼痛。
“入阴筋”,阴筋大家看注解,是指外生殖器,所谓“入阴筋”是指的使阴筋挛缩。
因为叫阴筋,所以这个征候也叫“缩阴证”,因为这种证呢,多见于男性,男性的睾丸,男性的阴筋,缩到腹部,这是由于腹部筋脉的剧烈痉挛,给牵引进去的,所以叫“痛引少腹入阴筋”,使阴筋入,而男性的外生殖器呢,又叫阳具,所以有的书上又把它叫做“缩阳证”。
“缩阳证”也罢,“缩阴证”也罢,都是指的使阴筋挛缩,“此名脏结,死”,说这就是脏结,他的预后不良。
这个征候是内脏阳衰,阴寒凝结,气血壅滞,气滞血瘀,最后寒邪很盛,使三阴经寒凝、痉挛、疼痛,出现了这种情况。
在古代应当说这是一个由肝脾巨大肿大的一个病证,病程晚期以后所出现的一种症状,血瘀,阴血枯竭,真阳衰微,经脉拘孪这些症状,所以它的预后是不良的。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sun,此為逆也。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14集(桂枝汤,麻黄汤)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14集(桂枝汤,麻黄汤)第十二集第十三集第十四集课程回顾:1.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1集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2集3.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3集4.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4集5.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5集6.郝万山讲《伤寒论》第6~8集7.郝万山讲《伤寒论》第9~11集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大家好,时间到了,我们上课。
上一次课,我们一直在讲桂枝汤的适应证。
我们讲义上把桂枝汤在太阳病篇的适应证的条文都罗列起来了,我按照它的适应范围,大体作了这么一些归类。
我们刚才读原文的时候,读完第44条以后就读到56条,中间有一条原文我们没有读,就是第45条,现在回头来看看45条。
讲义的第18页,“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应当汗解,如果先用了发汗的方法,(表邪)没有解除的话,也许是病重药轻,也许是这个人的特殊的体质,一汗不解,你可以再汗。
结果你一看一汗不解就着急了,“而复下之”,这个“复”字当“反”字来讲。
反复反复是个同义词,你怎么知道当“反”字来讲?因为后面说“而反下之”,你就知道原来这个“复”当“反”字来讲。
你反而用了下法,所以他强调了“脉浮者不愈”,这个脉浮病不好是病在表的缘故,浮为在外,你反而用了下法,当然这个病就不会好了。
在这种情况下,脉浮,病在外,要解表的话,还能用麻黄汤吗?不能用麻黄汤了。
所以这一条,45条,就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证仍在这个范围。
56条我们刚才谈过了,下面我们看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这一条注家比较困惑的是,“其气上冲”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是肺气的上逆,肺气的上逆不就是咳嗽和喘吗,咳嗽和喘单用桂枝汤可以吗?不可以。
有人说是胃气的上逆,胃气的上逆不就是恶心、呕吐吗?恶心、呕吐单用桂枝汤行吗?也不行。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

郝万⼭讲伤寒(精粹版)郝万⼭讲伤寒(精粹版)伤寒论中药物剂量换算⼗个杏仁=4克;⼀合=20毫升,⼀升=200毫升;⼀钱⼔=1克;⼀⽅⼨⼔=2.3 平⽅厘⽶(⼀⽅⼨⼔五苓散,⼤约是 5-6 克)1 ⽄(汉代)=250 克,1⽄=16两,1 两= 15.625 克,1两=24铢, 1 铢= 0.65 克,1分=6铢=3.9 克⼩柴胡汤,柴胡半⽄=⼋两,是三次治疗量,⼀次治疗量=40 克柴胡桂枝汤,桂枝⼀两半,是三次治疗量,⼀次是= 8 克,黄芩⽤了 8 克,⼈参⼀次⽤了 8 克,⽢草⼀次⽤了 5 克,半夏在⼀次⽤了 8 克,芍药⼀次⽤了 8 克,⼤枣⼀次⽤两枚,⽣姜⼀次⽤8 克,柴胡⼀次⽤了20 克。
学习《伤寒论》的⽅法和要求1.理、法、⽅、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
1.1鉴别诊断的思路: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桂枝汤,汗出⽽喘,⽆⼤热者,可与⿇黄杏仁⽢草⽯膏汤”。
第162条呢“下后,不可更⾏桂枝汤,汗出⽽喘,⽆⼤热者,可与⿇黄杏仁⽢草⽯膏汤”主证:“有汗、喘、⽆⼤热”鉴别:(1)”发汗后,不可更⾏桂枝汤”表证汗后不解可仍以桂枝汤再汗⽽解,此云“不可更⾏桂枝汤”,说明症候已变,“汗出⽽喘,⽆⼤热”既排除有“微喘”桂枝加厚朴杏⼦汤证,⼜排除⽆汗⽽喘之⿇黄汤、⼩青龙汤证,有汗有喘但⽆⼤热则⾮阳明腑实承⽓汤证(“喘冒不得卧”,有“微喘直视”“阳明病,法多汗”),以⽅测证⿇黄宣肺杏仁肃降,⽯膏倍⿇黄清热兼制其热。
,汗出⽽喘系肺热(热在⽓分),必兼⾆红脉数尿⾚⼝⼲喜冷饮等热像。
⽽⿇黄杏仁⽢草⽯膏汤从何⽽来?由汗下可知,表证循经⼊⾥,⾥证循经出表皆可会与肺脏成热。
既有肺热,不单喘,咯脓⾎之肺痈,等⼀理也。
1.2抓病机的思路:例1:⼩建中汤证: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建中汤”。
在102条⾥头说“伤寒⼆、三⽇,⼼中悸⽽烦者,⼩建中汤主之。
”这两个证候症状表现不⼀样,但它们的病机都是⽓⾎两虚。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P1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2、太阴病的成因3、太阴的生理4、太阴病的证候特点与分类5、太阴病的预后。
一、太阴病辨证纲要 -P4二、太阴脏虚寒证(太阴病本证) -P5三、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腹痛证)-P7四、太阴中风证(太阴病欲愈候--太阴四肢烦疼证)-P 9五、太阴病的预后–P11(一)太阴病转愈–P111、太阴中风,可以自愈。
2、太阴下利自愈证(太阴腐浊不化证)。
(二)太阴病转属阳明的辨证(太阴外薄阳明证)。
-P13(三)邪传少阴–P13概说太阴病是阴证的初期阶段,我们在讲原文之前,我们先对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做一个介绍。
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脾经、脾脏、四肢主要涉及到足太阴脾经,涉及到脾脏。
三阳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是“腑证”。
三阳病涉及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太阳膀胱腑,阳明胃肠腑,少阳胆腑、三焦腑。
三阴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叫“脏证”。
因为三阴经脉和五脏相联系。
另外在太阴病篇,还涉及到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证候,《伤寒论》把它称为太阴中风。
由于脾主四肢,所以我们在太阴病的病位上把四肢也列进太阴病,可见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这就是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2、关于太阴病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寒直中太阴”。
“直中”这个词,我们在《伤寒概论》里提到过,就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不是经),直接侵犯三阴之脏而发病,我们把它叫做直中。
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
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而这种证候,病情一般比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那就更重一些。
对于“太阴直中”来说,它只不过涉及到外寒直接伤脾阳,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这种临床表现。
这是太阴病成因的一个方面,外寒直中太阴。
※另一方面是“邪由他经传来”。
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太阴:◎首先是太阳病,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当然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也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太阴的脾阳,伤了太阴的脾气,然后太阳表邪入里。
郝万山讲伤寒论41讲—阳明腑实证(1)

郝万山讲伤寒论41讲—阳明腑实证(1)第41 讲阳明腑实证(1)大家好,时间到了,我们上课。
我们上节课主要讲的是阳明的热证。
阳明的热证包括了热在上焦,热在中焦和热在下焦,这些证候的成因都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使余热入里所造成的。
如果余热留扰上焦,出现心中懊憹,出现心烦,出现但头汗出,那就是热郁胸膈证,我们治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如果热在中焦,胃热弥漫的,就是我们上次课所谈到的“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这叫胃热弥漫证。
同时我们又在上次课介绍到了白虎汤的另外一个适应证,就是治疗三阳合病、阳明热盛,出现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谵语、遗尿等等这些临床表现。
对于三阳合病来说,阳明热盛当然就可以清解阳明之热为主,也是白虎汤的适应证。
如果热在中焦,胃热弥漫,热盛耗气,热盛伤津而造成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这是我们上次课所谈到的。
在《伤寒论》中涉及到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证候,一共有5 条,这5 条原文提示了四大症状。
首先是身大热,原文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提示了热邪处于一种弥散周身,充斥内外的的状态。
大汗出,是在第26 条提出的“大汗出后”,脉洪大,也是在第26 条提出来的“脉洪大”。
这5 条中最突出的一个症状是大烦渴不解,舌上干燥而烦,欲得饮水数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特别突出了一个口渴的证候。
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中,出现大烦渴不解的病机是什么,一方面是因为热盛伤津,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津液不足了,人的本能就要引水自救,所以有口渴,可是热盛耗气,气不化津,渴了水之后又不能气化成津液,所以仍然不能够解渴,所以《伤寒论》中才提出来“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升”的这样突出的口渴的症状。
除了上述的这四大症状之外,在《伤寒论》的原文中关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证候还提到了两个类似于虚像的证候,这就是“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寒”。
这一方面是由于大汗出的过程中,腠理开泄,汗孔开张,经受不起外来风寒邪气的吹袭,这叫不胜风袭,同时也是因为热盛耗气、气不固表的表现,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兼以益气生津,这是我们上次课讲到的最后的内容。
(完整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郝万山伤寒论全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郝万山《伤寒论》70全集
01《伤寒论》的作者春风微拂 151,437 02《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春风微拂 63,527 03《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春风微拂 61,037 04《伤寒论》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春风微拂 74,374 05《伤寒论》学习方法和要求(1)春风微拂 61,396 06《伤寒论》学习的方法和要求(2)、太阳病概说(1)春风微拂 68,666 07《伤寒论》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春风微拂 67,404 08《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提纲春风微拂 56,792 09《伤寒论》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春风微拂 50,793 10《伤寒论》太阳中风论治春风微拂 53,404 11《伤寒论》桂枝汤的适应症春风微拂 55,905 12《伤寒论》桂枝汤的禁忌症、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春风微拂 52,188 13《伤寒论》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春风微拂 48,216 14《伤寒论》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春风微拂 46,560 15《伤寒论》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春风微拂 44,190 16《伤寒论》伤寒兼证(1)春风微拂 45,149 17《伤寒论》伤寒兼证(2)春风微拂 38,498 18《伤寒论》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春风微拂 38,447 19《伤寒论》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春风微拂 47,627 20《伤寒论》太阳蓄水证(2)、太阳蓄血证概说春风微拂 47,06621《伤寒论》太阳蓄血证(1)春风微拂 42,620 22《伤寒论》太阳蓄
血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春风微拂 39,274 23《伤
寒论》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春风微拂 40,906 24《伤寒论》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春风微拂 36,115 25《伤寒论》心阳虚证春风微拂 36,979 26《伤寒论》水气病
春风微拂 36,728 27《伤寒论》脾虚证春风微拂 37,280 28《伤寒论》肾阳虚证春风微拂 52,706 29《伤寒论》阴阳两虚证春风微拂 33,876 30《伤寒论》结胸证(1)
春风微拂 31,261 31《伤寒论》结胸证(2)春风微拂
29,710 32《伤寒论》结胸证(3)、脏结证春风微拂
29,487 33《伤寒论》心下痞证(1)春风微拂 32,965 34《伤寒论》心下痞证(2)春风微拂 28,257 35《伤寒论》痞证及其类证春风微拂 27,578 36《伤寒论》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春风微拂 26,513 37《伤寒论》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春风微拂 25,581 38《伤寒论》阳明病概说春风微拂 30,630 39《伤寒论》阳明病纲要春风微拂 27,650 40《伤寒论》阳明热症春风微
拂 37,579 41《伤寒论》阳明腑实证(1)春风微拂
34,894 42《伤寒论》阳明腑实证(2)春风微拂 22,673 43《伤寒论》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春风微拂 22,124 44《伤寒论》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春风微拂
22,558 45《伤寒论》阳明湿热发黄证春风微拂 23,490 46《伤寒论》阳明发黄证、血热证、阳明病辨证春风微拂20,502 47《伤寒论》少阳病概说春风微拂 27,247 48
《伤寒论》少阳病纲要、小柴胡汤的适应证(1)春风微拂29,497 49《伤寒论》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春风微拂
25,978 50《伤寒论》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
(1)春风微拂 25,161 51《伤寒论》少阳兼证(2)
春风微拂 23,483 52《伤寒论》少阳兼证(3)春风微拂22,107 53《伤寒论》热入血室证、少阳病篇小结春风微
拂 20,254 54《伤寒论》辨太阴病证并治(1)春风微拂34,658 55《伤寒论》辨太阴病证并治(2)春风微拂
30,945 56《伤寒论》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春风微拂40,154 57《伤寒论》少阴寒化证(1)春风微拂 29,171 58《伤寒论》少阴寒化证(2)春风微拂 25,524 59《伤
寒论》少阴寒化证(3)春风微拂 19,80460《伤寒论》少阴
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春风微拂 21,12569《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 春风微拂 12,660 70《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伤寒六经病证治
总结春风微拂 27,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