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回到原点”优秀作文专家点评
2011年广东省卷高考标杆作文21分:回到原点_高中生

2011年广东省卷高考标杆作文21分:回到原点
人生既是一辆敏锐的汽车。
想要走飞快。
就要从曲折里到过,经无数的灾难。
才能让你更加澎湃的发展。
道路是曲折的,通过一系列的磨练才可以坚忍不拔的通过。
首先,要想经过道路的曲折,就要先从原点开始,也是人生的一步以及一个跨步的步伐。
没有人就从道路的中途走过,这样是不可能的。
刘祥,是亚洲黄种人的身份的代表,也是中国第一个创造历史喜悦的跨栏冠军,他不是一开始就可以得世界冠军,也不是一开始就什么都不人强,也不是一开始比经历的过程多。
大千世界,并非是原点无所不在。
生兴是一个起源。
起步的给一个门我,要想通过这道门我就要经得起磨练,奋发途强。
坚忍不拔,不受它人的挑衅,也不受外人影响很大。
要就比他人更加多时间练习,从练习的起点开始。
拼命接受教育与教导,受尽磨练,受尽刻苦,受尽教练的谴责和痛骂。
但是,刘祥做过这些事之度外(我看不懂作者写的是什么不好意思),忍受痛苦,忍受磨难。
没有一生下来什么都会。
什么都懂,只是一个哺着乳房的婴儿,通过慢慢的培养和培育,才能慢慢使婴儿长大,长大了并不是,能走路,能叫爸爸妈妈也要通过爸爸,妈妈的带领才能学回走路大,才能叫爸爸妈妈
在我生活里,并不是一下子就走到道路的前面,道路的中途,也是像婴儿一样的学习,从起点学习,磨练,锻炼才能。
人生就如一场梦似的,首先是一名小学生,然后到中学生,然后到大学生,不断的
长大,不断的懂得起点的源头和根本。
10+11=21分。
回归原点,抒写真我——2011年广东卷高考作文分级点评

大千世界 ,原点” “ 无所不在 ,原点” “ 可以是道
路 的起 点 ,可 以是长 河 的源 头 ,可 以是 坐 标 的 中 心 , 以是 事 物 的根本 … … 可
请 以“ 回到 原 点 ” 标 题 , 系 生 活 体 验 与认 为 联
识 , 一篇 文章 , 定 文 体 , 少 于 80个 字( 标 写 自 不 中心” 回归, 向都是众 多 方
的 。三 维 的“ 坐标 ” 成 的是立 体 的世 界 , 构 向其 “ 中
第二部 事 路” 赣 独立成段 , 构极 为类似 :00年 “ 邻” l 心 ” 和 “坐标就更一 个 抽 象“ 名词相对 于括道一 一一 . 作 文题 的短句结 0 2 譬 与你为 , 是 “ 的回 归 当然 ” 显 复杂 。的 物”, …“万事 一 。 - ◇ 誊 要求。再次 两年 长 河” 辨 分为标题 和写作 一 ■— 1 _ 一 誓 一 一 是 它包
试题 解析 2 1 年广东 卷 的作 文命 题保 持 了和 2 1 相 01 0 0年
维 的 。 两维 的“ 标 ” 成 了平 面 , 坐 构 无论 是 从 其
同的方式。 首先 , 两年都考查 了 题作文 。 命 其次 , 两年 的题 目 由两部分 组成 : 都 第一部分 为引导语 , 并且都
行 明确 、 落实 。 具体 来 讲 ,道 路” 以是 直 线 的, “ 可 也可 以是 弧
展开。“ 大千世界 ,原 点’ ‘ 无所不在” 是一句总括 ,
它 与 引导语 最后 的省 略号 相 呼应 ,提 示 考 生对 于
“ 原点” 的思考不应该局 限于题 目中列举的几种情
况, 而应 当是 无 穷无尽 的。 引导语 中列举 了四个 类
线 的。 当我们 沿着 一 条笔 直 的道 路前 进 , 走过 一 段 路 程之 后 可 能会 发现 自己的方 向会 有 所偏 差。 比如 改革 开放 三 十年 , 检验 三 十年 的成 果 , 们 我 会 发现 有 一 些东 西 背 离 了我们 改革 的初 衷 , 么 那 就 需 要 回到原 点。在 我们 的生命 中有 许许 多多的 轮 回, 比如从 “ 到 “ , 从“ 到“ 。每 一 无” 有”再 有” 无”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及作文点评-回到原点.doc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及作文点评-回到原点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和作文复习回归满分作文和作文复习回归原点电影让子弹飞起来让人发笑,给人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
张麻子打了一场血战,翻身下马,飞马奔入山林。
也许英雄的结局总是太过蒙太奇,但我很高兴英雄没有回头,他只是回到了原点,那里有剑和剑,那里有大胆和洒脱。
回到原点,回到你的真实本性,重新获得你的真实本性。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无皱的美人,怕水在血管里流淌。
“事实上,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不化妆的自然美,或者已经错过了真实性的起源。
我们习惯于挤出虚假的微笑,依赖化妆品和面具。
然而,我们暗自高兴地认为,时间的痕迹和世俗智慧的表达都被掩盖了,但我们自己最珍贵的一面和生活中汹涌澎湃的热量被一起抹去了。
生命的起源在于人格的张扬、情感的表达和人格的突破。
回到原点不是脱去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
回到原点不是标记时间,也不是回到起点,而是在路上以一种平静而真实的态度,轻轻抬头,只用20,000下。
每次飞越许多山脉时,空乘人员都会向乘客演示应急物资的使用。
面对乘客,这是空乘人员展示他们最美丽一面的时候,但我经常看到木讷但冷漠的面孔,非常标准但敷衍了事。
我想,不管你的脸有多感人,你都不能忍受随意的解释和错误的操纵。
回到原点,虽然不完美,但也是一件好事。
远离原点,虽然精致,却很无聊。
回到生命的起源是为了展示一个人自然和情感的一面,在生命的轨迹上敲打最和谐的节奏,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真正的善良。
所以我想到了人口学家马寅初。
尽管在那个从众的时代,许多学者已经为勾拳的理论奠定了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劳仍然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态度。
“宁明死了,不是无声无息”。
反叛者说他已经失去了他的地位的来源,但是我说马劳已经回到了一个学者的来源。
“永远不要向那些以武力而非理智说服他人的人低头”。
这个起源是如此的厚重和神圣,以至于它承载着人性的荣耀和知识分子最顽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回到原点”6篇评卷场场标杆作文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回到原点”6篇评卷场场标杆作文zjgang19611号卷:回到原点广东一考生生活就像一个画在坐标轴上的圆,圆心在原点。
我们顺着这个轨迹转啊转,有的人半径越走越小,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近;有的人却把半径越走越大,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远。
这个原点是什么?是情感。
我们不断奋斗与拼搏,获取知识、财富、健康等等,不都是为了让自己在情感上多满足一点,多点幸福感吗?情感是原点,是坐标中心,可生活怎么就离它越来越远呢?学生埋头苦读,眼里充斥着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对他人与社会却渐渐变得冷漠;父母拼命赚钱,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与孩子交流却少得可怜;白领日夜加工,为事业拼搏,都快要连回家的路都忘了-------太多的欲望让我们有了太多的渴求,太多的渴求给我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
沉重的负担让我们只顾埋头前行,或许我们连回转身看一下原点的勇气都没了,因为我们恐惧于发现离它是多么的远!但是,当家变成了只供休息的旅馆,当朋友变成只是过节时互相问候的对象,当家人变成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当关爱只意味着给钱,当成功只意味着升职,当我们把一切的情感都物化时,我们与机器人何异?或许我们可以用楼房车子暂时掩盖自己的空虚,或许我们可以用灯红酒绿的生活暂时藏起自己的孤独,可是总有一天,远离原点的生活失去了向心力,便会把我们甩得远远的。
所以,还是回到原点吧!还是关注一下自己的情感吧回到原点,不是放弃一切名利,不是退出所有奋斗,而是让我们谨记追逐名利,拼搏奋斗的目的,当物质的东西与情感相冲突时,应注意生活的原点是情感而不是物质。
学生埋头苦读时应带有社会责任感,对他人与社会具有人文关怀;人们工作奋斗时应关注亲情、友情、爱情,真正让自己的心饱满和充实起来;甚至人们在准备犯错时,也应明白之后的愧疚所带来的痛苦,是多少物质都无法遮盖的。
这样,我们才能回到原点,回到生活坐标的中心,回到生活的根本,这样,我们也才不至于生活得那么痛苦。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及作文点评:回到原点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及作文点评:回到
原点
这篇关于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及作文点评:回到原点,是我们特地为大
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
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
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
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
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
流动的都是水。
”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
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
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
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
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
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
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
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
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
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2011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

2011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1来源:作文网整理 2011-06-30 18:16:46[标签:2011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小学精华资讯免费订阅2011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1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
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
”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
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
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
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
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
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
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
“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
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广东省历年高考作文范文回到原点

广东省历年高考作文范文回到原点广东省历年高考作文范文:回到原点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
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
”确实,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饰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装品和面具的依赖。
殊不知我们暗自快乐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
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
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漠然而冰冷的脸,很标准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
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
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别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
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仍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
“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
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2019广东高考作文《回到原点》范文以及解析

①回到原点林舒婷是落叶,就应该秋后归根,践行“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奉献;是浪花,就应该拥抱大海,追求在惊涛拍岸中的耀眼和辉煌;是小草,就应该依偎大地,实现以自己的生命之绿装点春天的梦想和愿望······人生跌宕起伏,命运多变,前进道路有荆棘也有花香,或前进,或徘徊,抑或是回到原点,做回真实的自己,抵制诱惑,实现自己伟大的抱负。
晨雾依稀,回到原点,开创一代酒风诗歌——李太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作为诗人,曾满腹诗文入仕,却被“伯乐”无情地赐金放还,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地雪满山”的抑郁忧痛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不羁。
官场的腐败让你痛心流泪,于是你回到了属于自己天地的田园,回到原点,做真实自己,喝酒创诗。
正是由于你抵挡住官场诱惑,才找到属于自己的心:自由洒脱,不被名利所诱惑。
相反,倘若你没有回到原点,你可能命丧黄泉,又如何完成自己的抱负。
回到原点,做真正的自我,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青山隐隐,回到原点,开创一代田园诗歌——苏轼。
幼年时曾“猛志固常在”的他在步入仕途时,却遭受“乌台诗案”“黄州被贬”等苦难。
他,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一个受尽磨难的才子,最终回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这位志向高洁的诗人体味到官场的黑暗,毅然辞官归隐,回到原点;田园生尖,从此躬耕农田,再无案牍劳役之苦,再无心为刑役之累,正是因为苏轼放弃官场生活,回到原点,才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倘若他未能回到原点,第天身受劳役之苦,这并不是他想要的。
平淡的田园诗歌,开创一代诗风,回到原点,成就自己的人生。
错失街亭,未能回到原点,最终断送一代才子——马谡。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不知自己斤两的人,因眼前诱惑,未能回到原点,最终导致失败。
马谡自认为自己熟读兵法,富于文韬武略,在三军账下立下军令状,想建功立业,却忘了自己是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纸上谈兵,不知变通的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点评(《回到原点》)1.回到原点壹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
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
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
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
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
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
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
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
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
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
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
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
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
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点评】主题明确批判性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周小蓬)本文取“原点”作为“源头”、“根本”的意义,联想到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把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原点,非常中肯。
接着,作者指出现实中一些作家或“写手”远离生活“闭门造车”写“无病呻吟”的东西,写有数量无生活的“作品”的现象是“离开原点”的作为,显示了作者一种社会批判意识。
作者批评了这种现象之后紧扣题目正面立论,阐述了文学创作必须“回到原点”。
文章结尾一句“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和深刻”,再次强调主题,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
2.回到原点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
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
”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
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
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
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蓦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面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
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
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
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
“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
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定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点评】富有文采耐人品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胡家俊)文章从人的性情的角度,论述“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的观点,思路清晰,构思严密。
先是以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为例,引出自己的观点,夺人眼球。
再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拓展开去,深化自己的思考。
接着以自己对空乘人员的体验作为例子,强化自己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
还以马寅初的事迹作为论据,加深对观点的认识。
最后,联系现实,以问句作结,引起反思,令人回味。
文章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而且相当多的文句很有意蕴,耐人品读。
3.回到原点盛夏的夜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
风拢起了清凉的裙摆,明晃晃的白炽灯照着蒸笼般的教室。
我随手翻开一本杂志,上面矫情的文字朝着我挤眉弄眼,空洞泛滥的描写令我的胃一阵翻江倒海。
忽然,教室后方骚动起来,同学们不怕炎热,挤作一团,各不相让。
我好奇地挤过去一看,啊,竟然是两只萤火虫!有多久没见过萤火虫了呢?在童年记忆中,每逢夏夜,我都会在老家的田边抓萤火虫。
在潮湿的泥土中,在浓密的苇草中,在清澈的小溪旁,小半夜就能抓到大半袋。
有时恶作剧地拨拉一下草丛,那瞬间飞舞起来的流萤就像繁星,带着萤绿色的柔光一直向上飞、向上飞,直至投入漆黑的苍穹,成为浩瀚星河中的一分子……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大家都散了,只剩下我还盯着萤火虫。
然而它们的情况都不甚乐观:一只卧在盒子底纹丝不动,溅出的萤火已经很暗了;另一只虽说拼命地想逃出这个囚笼,但始终是有心无力。
我的心一阵抽搐:怎么办?难道它们会死吗?我真不希望予我以美好回忆的流萤化作尘埃。
我鼓起勇气对抓萤火虫的同学说:“你能把这两只萤火虫送给我吗?”“怎么?你喜欢?你这种埋头用功的人也喜欢玩虫子?随便你拿去,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我如获至宝似的抱着盒子往楼下冲去。
告别了刺眼的灯光,当我踏入花圃时,植物独有的生命气息刹那间把我包围,我的心开始平静下来。
我小心翼翼地把两只萤火虫放在一片宽阔的绿叶上。
当它们呼吸到自然的气息时,燃起了那熟悉的萤绿色光芒,那么纯粹,又那么充满着生命力。
它们缓缓地前进,伴随着雨声清脆的坠落声,两朵萤火没入到黑暗的草丛中去了,但我仿佛还能看见那如脉搏般跳动的一明一灭,一明一灭……我直起身来,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清凉的空气,顿时暑热全消。
我忽然觉得我们就像是萤火虫,飞进了水泥森林,从此告别了宁静的自然,耳边充斥着迷离的电子音乐,放眼过去多是无病呻吟的文字,我们渐行渐远,似乎离自然这个原点越来越远……但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到了原点,在浮华中回归自然的状态,在喧嚣中回归宁静的心境,更好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各种环保活动、社区文体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风起了,鼓动着我的衬衣与思绪,我下定了决心暑假要回到告别了七年的老家。
我祈望着夜风能把一朵萤火吹入梦中,让我回到自然的这个原点。
是夜,流萤入梦,我回到了原点。
【点评】刻画精妙别具匠心(执信中学曾湖仙)本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由在教室争看萤火虫,由“我”讨要萤火虫,再放飞萤火虫,最后梦入萤火虫等几个主要情节构成,融入作者的议论、抒情,生动地表现了都市人渴望回到原点的集体心理。
作者擅长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体会深切,刻画精妙;环境描写亦别具匠心,开头“热气”的渲染为“回归”的渴望做了形象的铺垫,并与结尾“风起了”自然呼应,不着痕迹。
不足的是文章第六段交代都市人的回归过于直接,显得生硬,与其文含蓄优美的特点相悖。
4.回到原点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
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
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
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
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
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
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
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
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
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儿,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
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确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心。
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
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
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
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
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