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广东高考优秀高考作文点评(《回到原点》)
2011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

2011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
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
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
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
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
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
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
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
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
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
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
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
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
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
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
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高考命题2011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2

2011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2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
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
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
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
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
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
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
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
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
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
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
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
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
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
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
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2011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回到原点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
“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 0字(含标点符号)。
2011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
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
”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
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
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
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
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
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
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广东高考“回到原点”优秀作文专家点评

2011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点评(《回到原点》)1.回到原点壹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
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
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
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
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
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
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
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
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
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
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
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
2011年广东省卷高考标杆作文21分:回到原点_高中生

2011年广东省卷高考标杆作文21分:回到原点
人生既是一辆敏锐的汽车。
想要走飞快。
就要从曲折里到过,经无数的灾难。
才能让你更加澎湃的发展。
道路是曲折的,通过一系列的磨练才可以坚忍不拔的通过。
首先,要想经过道路的曲折,就要先从原点开始,也是人生的一步以及一个跨步的步伐。
没有人就从道路的中途走过,这样是不可能的。
刘祥,是亚洲黄种人的身份的代表,也是中国第一个创造历史喜悦的跨栏冠军,他不是一开始就可以得世界冠军,也不是一开始就什么都不人强,也不是一开始比经历的过程多。
大千世界,并非是原点无所不在。
生兴是一个起源。
起步的给一个门我,要想通过这道门我就要经得起磨练,奋发途强。
坚忍不拔,不受它人的挑衅,也不受外人影响很大。
要就比他人更加多时间练习,从练习的起点开始。
拼命接受教育与教导,受尽磨练,受尽刻苦,受尽教练的谴责和痛骂。
但是,刘祥做过这些事之度外(我看不懂作者写的是什么不好意思),忍受痛苦,忍受磨难。
没有一生下来什么都会。
什么都懂,只是一个哺着乳房的婴儿,通过慢慢的培养和培育,才能慢慢使婴儿长大,长大了并不是,能走路,能叫爸爸妈妈也要通过爸爸,妈妈的带领才能学回走路大,才能叫爸爸妈妈
在我生活里,并不是一下子就走到道路的前面,道路的中途,也是像婴儿一样的学习,从起点学习,磨练,锻炼才能。
人生就如一场梦似的,首先是一名小学生,然后到中学生,然后到大学生,不断的
长大,不断的懂得起点的源头和根本。
10+11=21分。
回归原点,抒写真我——2011年广东卷高考作文分级点评

大千世界 ,原点” “ 无所不在 ,原点” “ 可以是道
路 的起 点 ,可 以是长 河 的源 头 ,可 以是 坐 标 的 中 心 , 以是 事 物 的根本 … … 可
请 以“ 回到 原 点 ” 标 题 , 系 生 活 体 验 与认 为 联
识 , 一篇 文章 , 定 文 体 , 少 于 80个 字( 标 写 自 不 中心” 回归, 向都是众 多 方
的 。三 维 的“ 坐标 ” 成 的是立 体 的世 界 , 构 向其 “ 中
第二部 事 路” 赣 独立成段 , 构极 为类似 :00年 “ 邻” l 心 ” 和 “坐标就更一 个 抽 象“ 名词相对 于括道一 一一 . 作 文题 的短句结 0 2 譬 与你为 , 是 “ 的回 归 当然 ” 显 复杂 。的 物”, …“万事 一 。 - ◇ 誊 要求。再次 两年 长 河” 辨 分为标题 和写作 一 ■— 1 _ 一 誓 一 一 是 它包
试题 解析 2 1 年广东 卷 的作 文命 题保 持 了和 2 1 相 01 0 0年
维 的 。 两维 的“ 标 ” 成 了平 面 , 坐 构 无论 是 从 其
同的方式。 首先 , 两年都考查 了 题作文 。 命 其次 , 两年 的题 目 由两部分 组成 : 都 第一部分 为引导语 , 并且都
行 明确 、 落实 。 具体 来 讲 ,道 路” 以是 直 线 的, “ 可 也可 以是 弧
展开。“ 大千世界 ,原 点’ ‘ 无所不在” 是一句总括 ,
它 与 引导语 最后 的省 略号 相 呼应 ,提 示 考 生对 于
“ 原点” 的思考不应该局 限于题 目中列举的几种情
况, 而应 当是 无 穷无尽 的。 引导语 中列举 了四个 类
线 的。 当我们 沿着 一 条笔 直 的道 路前 进 , 走过 一 段 路 程之 后 可 能会 发现 自己的方 向会 有 所偏 差。 比如 改革 开放 三 十年 , 检验 三 十年 的成 果 , 们 我 会 发现 有 一 些东 西 背 离 了我们 改革 的初 衷 , 么 那 就 需 要 回到原 点。在 我们 的生命 中有 许许 多多的 轮 回, 比如从 “ 到 “ , 从“ 到“ 。每 一 无” 有”再 有” 无”
2011年广东高考零分作文-回到原点

2011年广东高考零分作文-回到原点回到原点
2011年6月7日上午9点30分,我翻到了作文,开始了大作2011年6月6日晚8点三十分,我吃的火锅
2011年6月6日中午,约人谈考试
2011年6月5日-2011年6月2日游戏升级和dota
2010年我还在高中奋斗
2010年夏天我发现在社会上是需要地位和钱的
2010年从懵懂变的成熟
1991年夏天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1989年我50岁,我有个儿子,是监场的,不知道考生的艰辛。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用他那肮脏的手去接孩子家长的钱,我为我有这样一个儿子而心酸。
拿着老师的工资,监场确这个那个不行,没事伸出你那我小时候牵着得小手
于是我在2011年我回归了原点,今天我希望我前世的老伴能看见我今生写的作文
把他掐死吧,主啊,阿弥陀佛,愿主保佑你一路走好。
回到原点吧,我的儿。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2011年广东省卷高考标杆作文32分:回到原点—关于后悔及从头再_议论文

2011年广东省卷高考标杆作文32分:回到原点—关于后悔及从头再“世上没有后悔药”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并不感到陌生,但现在有许多人在做错事的时候才觉得后悔,想回到原点,一切从头再来。
可是我们却对回到原点无能为力。
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这要突破时间、空间的制约,换句话说就是穿越时空。
但我们不是叮铛,在现实我们做错事只能去接受和改正。
像我以前做错事的时候只会埋怨自己那个时候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如果一切从头再来该多好。
那个时候,在我上初三的时候,我在班上当劳动委员,负责管理同学值日和大扫除的方面,有一次,有个同学因生病不能来上学,我就找人代替一下他,可是没有人肯去做,因为大家都觉得倒垃圾是一件苦差事,每个人都摇头。
那没办法,只好我亲自去倒,可到垃圾旁,倒完垃圾回来后,大约还有20多分钟上课,我就去饭堂吃一下早餐,回到课室刚好上课,我完全没有看过垃圾桶,因为我想大家见到垃圾桶已经空了,应该不会有人扔垃圾吧,然后我照常像平常上课一样,听书做笔记。
然而一句低沉的声音打破了这个课堂,原来是巡堂老师看到我们班的垃圾堆积如山,还批评我们班的卫生问题,老师一脸愧惑,等巡堂老师走了,老师立即把枪头“喵准”了我,我跟他解释,可是他不听,他不相信一个空的垃圾桶会在20分钟里多到连垃圾桶盖都盖不住,他当着全班的骂我,令我感到很没有面子,加上炎炎夏日,心情本来就不太好,心想:你用枪指着我是吗?我用大炮炸死你。
顿时,我下意识地爆发了,我开口骂老师,还一脚踢烂了垃圾桶,这么“热闹”的场面,令巡堂老师“不由自主”地走了回来。
终于,我被学校记过处分,幸好老师后来也有“人性”帮我说几句话,但公然循规蹈规,不出一个学期就撤消了处分。
虽然大家都觉得这件事过去就算了,但在我心目中始终都是个污点,我有时会想,如果我可以回到原点,学会冷静多好。
点评:本文记叙了一件自己懊悔的事情的经过,表达了自己回不到原点而感到遗憾。
对“回到原点”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简单化了,故事情节没有波澜,详略也不得当属于纯文本记叙事情的经过,立意显得不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点评(《回到原点》)写作教学0626 11252011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点评(《回到原点》)1.回到原点壹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
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
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
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
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
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
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
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
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
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
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
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
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
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点评】主题明确批判性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周小蓬)本文取“原点”作为“源头”、“根本”的意义,联想到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把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原点,非常中肯。
接着,指出现实中一些作家或“写手”远离生活“闭门造车”写“无病呻吟”的东西,写有数量无生活的“作品”的现象是“离开原点”的作为,显示了一种社会批判意识。
批评了这种现象之后紧扣题目正面立论,阐述了文学创作必须“回到原点”。
文章结尾一句“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和深刻”,再次强调主题,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
2.回到原点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
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
”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
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
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
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蓦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面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
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
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
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
“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
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定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点评】富有文采耐人品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胡家俊)文章从人的性情的角度,论述“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的观点,思路清晰,构思严密。
先是以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为例,引出自己的观点,夺人眼球。
再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拓展开去,深化自己的思考。
接着以自己对空乘人员的体验作为例子,强化自己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
还以马寅初的事迹作为论据,加深对观点的认识。
最后,联系现实,以问句作结,引起反思,令人回味。
文章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而且相当多的文句很有意蕴,耐人品读。
3.回到原点盛夏的夜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
风拢起了清凉的裙摆,明晃晃的白炽灯照着蒸笼般的教室。
我随手翻开一本杂志,上面矫情的文字朝着我挤眉弄眼,空洞泛滥的描写令我的胃一阵翻江倒海。
忽然,教室后方骚动起来,同学们不怕炎热,挤作一团,各不相让。
我好奇地挤过去一看,啊,竟然是两只萤火虫!有多久没见过萤火虫了呢?在童年记忆中,每逢夏夜,我都会在老家的田边抓萤火虫。
在潮湿的泥土中,在浓密的苇草中,在清澈的小溪旁,小半夜就能抓到大半袋。
有时恶作剧地拨拉一下草丛,那瞬间飞舞起来的流萤就像繁星,带着萤绿色的柔光一直向上飞、向上飞,直至投入漆黑的苍穹,成为浩瀚星河中的一分子……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大家都散了,只剩下我还盯着萤火虫。
然而它们的情况都不甚乐观:一只卧在盒子底纹丝不动,溅出的萤火已经很暗了;另一只虽说拼命地想逃出这个囚笼,但始终是有心无力。
我的心一阵抽搐:怎么办?难道它们会死吗?我真不希望予我以美好回忆的流萤化作尘埃。
我鼓起勇气对抓萤火虫的同学说:“你能把这两只萤火虫送给我吗?”“怎么?你喜欢?你这种埋头用功的人也喜欢玩虫子?随便你拿去,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我如获至宝似的抱着盒子往楼下冲去。
告别了刺眼的灯光,当我踏入花圃时,植物独有的生命气息刹那间把我包围,我的心开始平静下来。
我小心翼翼地把两只萤火虫放在一片宽阔的绿叶上。
当它们呼吸到自然的气息时,燃起了那熟悉的萤绿色光芒,那么纯粹,又那么充满着生命力。
它们缓缓地前进,伴随着雨声清脆的坠落声,两朵萤火没入到黑暗的草丛中去了,但我仿佛还能看见那如脉搏般跳动的一明一灭,一明一灭……我直起身来,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清凉的空气,顿时暑热全消。
我忽然觉得我们就像是萤火虫,飞进了水泥森林,从此告别了宁静的自然,耳边充斥着迷离的电子音乐,放眼过去多是无病呻吟的文字,我们渐行渐远,似乎离自然这个原点越来越远……但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到了原点,在浮华中回归自然的状态,在喧嚣中回归宁静的心境,更好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各种环保活动、社区文体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风起了,鼓动着我的衬衣与思绪,我下定了决心暑假要回到告别了七年的老家。
我祈望着夜风能把一朵萤火吹入梦中,让我回到自然的这个原点。
是夜,流萤入梦,我回到了原点。
【点评】刻画精妙别具匠心(执信中学曾湖仙)本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由在教室争看萤火虫,由“我”讨要萤火虫,再放飞萤火虫,最后梦入萤火虫等几个主要情节构成,融入的议论、抒情,生动地表现了都市人渴望回到原点的集体心理。
擅长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体会深切,刻画精妙;环境描写亦别具匠心,开头“热气”的渲染为“回归”的渴望做了形象的铺垫,并与结尾“风起了”自然呼应,不着痕迹。
不足的是文章第六段交代都市人的回归过于直接,显得生硬,与其文含蓄优美的特点相悖。
4.回到原点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
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
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
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
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
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
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
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
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
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儿,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
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确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心。
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
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
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
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
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