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中反乌托邦的政治解读

合集下载

通过《1984》解读乔治·奥威尔的政治观点

通过《1984》解读乔治·奥威尔的政治观点

通过《1984》解读乔治·奥威尔的政治观点介绍《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该小说以虚构的极权主义社会为背景,深入探讨了权力和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压迫,以及隐私和思想控制等问题。

在这部小说中,奥威尔通过描绘一个无所不在的、完全控制公民行为与思想的世界,表达了他对当时世界局势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政治极权主义制度的忧虑。

大规模监视和政府控制《1984》中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是大规模监视和政府对公民生活始终如一的全面掌控。

故事中,党(Party)通过电视监视器-“泰植罗士”(telescreen)- 在每个人身边进行长期监视。

这种智能监视系统使得公民无法进行私密交流或思考,并将他们置于持续不断的心理压力之下。

双重思想、信息操作和词语改动奥威尔还通过“双重思想”(doublethink)、信息操作和词语改动等手段,揭示了政府如何控制和操纵人们的思想。

在《1984》中,党通过不断扭曲历史、篡改记录和修改词汇的含义,试图消除人们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这种极端塑造现实的行为使公民无法分辨真相与谎言。

奥威尔借此强调了思想自由和对真相的追求的重要性。

封闭社会结构和官僚主义小说中还描绘了一个封闭且拥有高度官僚主义特征的社会结构。

在这个社会中,权力集中于少数掌权者手中,公民被迫服从统一化的规则与价值观。

奥威尔透过党内高层之互相利用及对普通公民之操纵,展现了这种高度集权制度对个人自由及平等价值观产生破坏性影响。

叛乱与希望虽然《1984》描绘了一个充满压迫和恐怖气氛的世界,但小说仍带着一线希望。

通过反抗派人物温斯顿的内心思想和行动,奥威尔传达了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坚持。

他试图唤起读者对权力滥用和思想压制的警觉,并鼓励人们勇敢地与这种极权主义进行斗争。

结论通过《1984》,乔治·奥威尔深入探讨了政治极权主义对人类自由和思想的摧毁。

他通过大规模监视、双重思想、信息操作等手段揭示了这种体制的可怕性,并呼吁人们保护个人自由与权利的重要性。

奥威尔的政治智慧1984的社会评论

奥威尔的政治智慧1984的社会评论

奥威尔的政治智慧1984的社会评论奥威尔的政治智慧:《1984》的社会评论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部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以其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对社会现状的评论而闻名。

这部小说以一个黑暗的未来世界为背景,通过对权力、控制和自由的描绘,展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社会。

一、权力与控制在《1984》中,奥威尔透过建立一个专制的政权——“党”的形象,批判了权力和控制的过度集中。

党通过监视和操纵个人思想来维持其统治地位,不仅设立了“思想警察”,还借助新闻宣传、历史改写和思想操控等手段,将个体置于恐怖的监视和操控之下。

小说中描述了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在党的恐怖统治下的生活,他必须遵守党的意志,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种权力和控制的集中具有极大的恶性,不仅限制了个人自由,也扼杀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公正。

二、思想控制与真理《1984》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主题是思想控制与真理。

在小说中,党通过篡改历史和操控语言来控制人们的思想。

党的意图是让人们相信“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不容置疑地接受党的宣传。

故事中,温斯顿在意识到党的谎言和虚伪之后,试图通过保留自己的思想独立性来反抗党的控制。

然而,他最终被迫接受了党对真理的扭曲,他内心的真相也被完全摧毁。

奥威尔通过描绘思想和真理的困境,呼吁读者对党的谎言保持警惕,并思考人类思想的自由和真理的重要性。

三、社会监控与个人隐私《1984》还涉及到了社会监控与个人隐私的问题。

在小说中,党通过最新的科技手段,如电视监视、两分钟恐怖以及向个人身边派遣特工等手段,将个人隐私界限消除,将每个人都置于全天候监视之中。

这种社会监控和个人隐私的侵犯令人震惊,它使个体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无形中扼杀了创造力和个人独特性。

奥威尔通过这种描绘警示人们,危害个人隐私和社会监控将会对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并影响到个人权益和人类自由。

四、自由与反抗虽然《1984》描绘了一个黑暗、绝望的未来世界,但奥威尔也表达了对自由和反抗的崇高追求。

《1984》:反乌托邦的警示与审视

《1984》:反乌托邦的警示与审视

1984:反乌托邦的警示与审视概述《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被誉为现代社会政治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极权主义社会为背景,揭示了一个被恐怖统治、智慧破坏和心灵奴役所环绕的反乌托邦世界。

本文将探讨《1984》对于当代社会所提出的警示,并对其思想内涵进行深入审视。

反乌托邦社会的描绘基本设定《1984》设定在未来世界的“Oceania”,完全被一个党派控制。

党派无处不在,对民众进行全面监督,限制自由思想和个人隐私。

整个社会摆脱道义观念,唯一合法化身为党派利益的“Big Brother”。

恐怖统治和宣传机器在这个反乌托邦社会中,政府运用恐怖手段巩固统治地位。

言论审查、虚假宣传成为常态,同时战争也被当作维持统治的工具。

通过透明墙屏幕和操控历史记录等手段,政府可以轻松操纵民众的思想和情感。

思想犯罪与大规模监控《1984》中,任何不符合党派意识形态的行为都被视作思想犯罪,将遭受残酷的处罚。

全面监控系统覆盖每个角落,无所不在地追踪、监听和审查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压制和剥夺。

对当代社会的警示政府监管与隐私权《1984》对于当代社会所提出的警示在于政府监管与隐私权之间的平衡问题。

在信息爆炸时代,政府机构收集和利用个人数据带来便利与安全保障,但也容易滥用权力侵犯公民隐私。

战争与宣传之间的关系小说中战争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之一,并通过虚假宣传来影响民众观念。

这启示我们战争导致冷静思考缺失、混淆事实与虚构之间模糊的危险性。

《1984》思想内涵审视权力与个人意识形态小说重点探讨了权力和个人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

权力对于塑造人类思想和行为有巨大影响,而在反乌托邦社会中,党派利用威权手段剥夺了个体的自由选择。

爱情与反抗小说中主人公温斯顿通过爱情关系与政府进行抵抗。

这引发思考,爱情是否能成为改变社会现状、追求自由的重要力量。

历史被篡改的危险《1984》告诉读者历史是可被篡改的,历史记录被用来符合当下政权需要。

《1984》的反乌托邦

《1984》的反乌托邦

《1984》的反乌托邦《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通过对一个极权社会的描绘,该小说展示了对权力滥用和个人自由的警示。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1984》的反乌托邦特征以及其意义。

一、极权社会的构建在《1984》中,奥威尔构建了一个极权社会,由一个称为“党”的集体统治。

在这个社会里,党的至高无上的领袖“大兄弟”通过严密的监控和操控实现对人民的控制。

政府不断篡改历史,利用宣传机器进行思想控制,使人民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

通过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思想的枷锁,极权社会将个体变成了毫无尊严和权力的棋子。

二、人性的剥夺和思想的奴役在《1984》中,人性被彻底剥夺。

个体的欲望、情感和独立思考都受到了党的统治的压制。

党强制实行双重思想,迫使人们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党的意识形态对立起来,使其内心深处时刻感到恐惧和焦虑。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再有爱情、友情和家庭的存在,只有党的意志和对“大兄弟”的崇拜。

人类的感情被扼杀,个体只是一个毫无独立思考能力的机器。

三、反乌托邦的警示与反思《1984》通过对反乌托邦社会的描绘,警示了现实世界中权力滥用的危险和意义。

小说中的社会并非纯粹想象,从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类似的控制与操控。

通过剥夺个体的自由和思想,极权社会让人们陷入恐惧、无望和绝望的境地。

通过这一形象的描绘,奥威尔告诫我们保卫人类的尊严和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同时,小说也呼唤人们保持对权力的警惕,不让自由和独立思考被束缚。

总结:《1984》以其鲜明的小说形象和生动的描绘,将反乌托邦描绘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权力滥用和个人自由的审视,它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保卫人性尊严和追求自由思想的重要性。

尽管小说中描述的社会令人惊悚,但它也透露出一丝希望和呼唤,激励着人们努力争取自由、平等和公正的社会。

注:本文使用一般散文的格式进行写作,旨在简洁明了地表达观点。

《1984》的政治寓意与警示

《1984》的政治寓意与警示

《1984》的政治寓意与警示引言《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极高影响力的反乌托邦小说。

通过描绘一个极权统治下的世界,该作品向读者展示了政治操控和思想控制的可怕后果,并提醒我们对权力滥用保持警惕。

本文将深入探讨《1984》这部小说中所蕴含的政治寓意与给予我们的警示。

政府的集权与暴力在小说中,奥威尔塑造了一个以大哥为代表的虚构政府,它通过监视、审查和恐怖手段维持其统治。

这种集权体制使得个人自由被压制,并剥夺了民众表达自己观点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对比现实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当时已经存在或潜在存在的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了隐喻,从而告诫读者要保持警惕,防止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媒体操纵与信息控制在小说中,奥威尔强调了媒体的力量和其被当权者滥用的危险。

政府通过对历史的篡改和虚假宣传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并模糊了真相与谎言之间的界限。

这一情节向读者警示了信息操纵和媒体控制对于公众判断力和思考能力造成的潜在威胁,提醒我们要保持审慎并多角度地评估所接收到的信息。

群体疏离与思想克制小说中,奥威尔描绘了人们生活在恐惧、困苦和社会压力之下无法真实表达自己观点的画面。

他们被迫同意政府所谓正确的看法,并遵守一系列制定规范束缚行为。

这种无人敢声讨,不敢违抗主权行动给读者以深刻反思:个人自由何去何从?是否容忍异议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符号化与使命感通过“大哥”、“二重惩罚”、“恐怖实验室”等重要元素,在小说中奥威尔构建起一系列特殊而强烈印象于读者心灵深处的符号,使得小说富有象征意义。

这些符号化手法增强了小说的政治寓意,并将读者引导到更深层次的思考上。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警惕类似标志和行为背后真正的含义。

结论《1984》作为一部反乌托邦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虚构世界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权力滥用和思想控制的恐怖景象。

它给予我们警示:政治操纵、信息控制、集权统治等问题在现实世界中仍然存在着,我们要保持警觉,保护自己和社会中的价值观。

《1984》读书笔记:反乌托邦的探讨

《1984》读书笔记:反乌托邦的探讨

《1984》读书笔记:反乌托邦的探讨《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通过对虚构社会体制的描绘和对个体自由的探讨,该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极权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世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1984》这部经典作品进行阐述,以探讨其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一、极权主义的恶果在《1984》中,党以及其领导人“大兄弟”通过技术手段和宣传机器对人民进行广泛监控和思想控制,导致了丧失个体自由和人类尊严的社会。

凭借高度发达的监视系统和政治操控,党不仅能洞悉每个人的一举一动,更可以通过重写历史和操纵真相来操控人民的记忆和思想。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持续的恐惧和压迫,个体意志被完全摧毁。

二、个体抗争与希望的光芒尽管被剥夺了自由,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仍然保持着内心的反抗精神。

他试图通过记录自己的思想,寻找自我存在的证据并追求真理的可能性。

在他与朱丽娅共同经历的爱情中,人们看到了对抗党统治的希望。

即使面对黑暗和绝望,温斯顿仍然相信人性的基本善良和对自由的渴望,这种信念使他在被党抓获之前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三、真理和媒体的操控《1984》中充斥着对真理的讽刺和批评。

党通过操纵媒体和宣传手段来将谎言塑造成真相,从而操纵人民的思想。

例如,党经常修改历史记录和新闻报道,以适应其政治需要。

这种操控使人民无法辨别真相,陷入一种迷离的状态。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对当时世界上一些独裁政权的操纵手段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并对公众保持警惕,强调媒体的自由和客观性的重要性。

四、对人性的深入思考《1984》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对人性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人物被刻画得非常生动,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展示了人性的各个方面。

党试图通过控制人们的欲望和感情来控制整个社会,但温斯顿的经历证明人性是无法完全被控制和改变的。

相反,人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永远存在。

结语《1984》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的思考,成为了一部揭示极权主义和专制主义恶果的重要作品。

《1984》中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思考

《1984》中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思考

《1984》中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思考《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

小说以“乌托邦”(Utopia)与“反乌托邦”(Dystopia)为主题,通过描述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形象,探讨了权力、个人自由和思想控制的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1984》中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乌托邦的表象与实质在《1984》中,党(The Party)创造了一个被称为“大洋国”(Oceanian)的社会,倡导一种名为“新话”(Newspeak)的语言,掌握了信息、历史和现实的统治权。

这种社会以“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黑暗即光明”为宣传口号,试图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化。

然而,这种乌托邦社会的表象下隐藏着权力专制和思想控制的实质。

在大洋国,个人权利和自由被严格限制。

人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个人对于党的权威是绝对服从的。

书中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就是一个例子,他内心追求自由和真理,试图反抗党的统治,但最终被洗脑、终身监禁。

这显示了党对思想的绝对控制,从而揭示了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在《1984》中的辩证关系。

二、反乌托邦的恐怖现实《1984》中揭示的反乌托邦思想在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虽然小说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但其中描述的社会恶劣情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同时也有着对未来社会的警示。

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种种手段对人们进行监视与操控,甚至进行了历史的篡改,使得人民失去真相之源,陷入错误的思考和行为。

当代世界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网络空间的发展使得信息和言论的传播更加迅速,但同时也给了政府和社会机构更多控制和监视的手段。

一些国家的异见人士和记者因言论自由受到迫害,被剥夺了基本权利。

这种反乌托邦的现象提醒着我们警惕权力的滥用和思想控制的可能。

三、思想自由的重要性《1984》中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思想的对立,引发了对思想自由的深刻思考。

《1984》深度剖析反乌托邦的警示与思考

《1984》深度剖析反乌托邦的警示与思考

《1984》深度剖析反乌托邦的警示与思考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反乌托邦小说,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令人震撼的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极度压抑、恐怖且扭曲的未来社会。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虚构的小说,更是对人类社会可能走向的一种警示,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权力、自由、真相以及个体意识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所瓜分,它们处于永恒的战争状态。

大洋国的社会被高度集权的“党”所控制,人民生活在无处不在的监视和思想控制之下。

“党”通过篡改历史、控制语言、消除个人思想等手段,实现对人民的绝对统治。

这种统治的恐怖之处在于,它不仅剥夺了人们的物质自由,更可怕的是摧毁了人们的精神自由,让人们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表达真实想法的能力。

在这个反乌托邦的世界里,“电幕”无处不在。

它时刻监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家庭中,人们的隐私荡然无存。

这种全方位的监视使得人们不敢有丝毫违背“党”的意志的行为和想法,因为一旦被发现,就会面临严厉的惩罚,甚至是消失。

这种监视的存在,让人们生活在极度的恐惧和压抑之中,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和自由。

语言在《1984》中也被“党”用作控制思想的工具。

“新话”的推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通过简化语言、删减词汇,“党”试图限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当语言变得贫乏,人们能够思考和交流的范围也就变得狭窄。

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就难以形成独立的思想,从而更容易被“党”所操纵和控制。

“双重思想”则是对人们思想的更深层次的扭曲。

人们被要求同时相信相互矛盾的事物,并且要能够在两种思想之间迅速切换,而不感到任何的不适和疑惑。

这种思想的控制让人们失去了对真相的判断力,无法分辨是非对错,只能盲目地服从“党”的指示。

那么,《1984》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警示和思考呢?首先,它让我们警惕权力的过度集中。

当权力不受制约,被少数人所垄断时,就可能会被滥用,导致对人民自由和权利的侵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4》中反乌托邦得政治解读
摘要:乔治·奥威尔,以敏锐得洞察力与犀利得文笔审视与记录着她所生活得那个时代,做出了许多超越时代得预言,被称为“一代人得冷峻良知”。

她在《1984》中为我们描述极权主义统治下人们追求真理、思索未来得艰难与困惑。

本文将对《1984》中反乌托邦得政治意向进行个别分析讨论,以加深对反乌托邦得理解。

关键词:《1984》;奥威尔;反乌托邦
前言
《1984》就是乔治·奥威尔为了向读者描述西方得集权主义危险而创作得一部政治小说。

在《1984》中,奥威尔描绘了一个完美得集权主义社会,一个由控制极端权力控制着得政府。

这部作品得标题向一九四九年得读者展示了不远得将来有可能出现得情景:如果集权主义统治依然存在,在短短三十五年内书中描绘得一幕幕场景可能会成为现实。

随着小说情节得不断发展,怯懦反叛得温斯顿·史密斯开始向党国得权力发起了挑战,尽管最终发现她得一切努力在庞大得反动势力面前显得那么得微不足道。

当读者透过温斯顿得双眼开始逐渐了解这一切得时候,“岛国监狱”得本来面目就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我们对书中集权主义以及两个具有象征意义得意象进行分析。

一、“岛国监狱”:大洋国
在《1984》中,奥威尔将大洋国描绘成了一座“岛国监狱”,在这里人们得一切活动都处在政府得严密监视之下,甚至连思想上得背叛都就是违背法律得。

换句话说,《1984》成为了一个充满监控得社会,而这种无处不在得控制正就是通过“岛国监狱”得中央集权来实现得。

监狱就是实施规训①权力得机构,其目得在于剥夺个人自由与改造犯人。

在福柯得经典著作《规训与惩罚》中,她运用系谱学对现代社会得权力运行进行了深入分析。

福柯认为规训存在于整个社会之中,“规训权力就就是持续不断得对身体与活动进行控制。

”②这种权力通过在时间与空间上调节与分解活动来控制个人身体,就像时间表与军事训练一样。

通过规训,个人完全处于控制之下。

规训权力有三重含义:等级观察、正常判断与审查。

检查与注视就是权力运行得主要方式,依靠这些步骤,人类科学与规范得到不断发展。

①“规训”是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创造性使用的一个关键性术语。

②[法]福柯:《规训和惩罚》,三联书社,2007,155页。

福柯认为“监狱与工厂、学校、兵营、医院一样都就是实施规训权力得工具。


①在这里,福柯从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那里借用了一个非常有名得概念“圆型监狱”来描述权力与监视得运行。

在一个环形建筑物中划分出许多小得单元房,而中间就是一座塔。

每个单元房相互联接构成整个建筑物。

每个单元房有两扇窗户:“一扇在里面,与中间塔上得窗户相呼应;另一扇窗在外面,可以使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房间得另一端。

”②这种设计具有双重功能:使得被观察者处于监视之下,而让观察者不可见。

一方面,监狱里得囚犯并不知道她们正处在监视之下;另一方面,由于她们没有任何权力,这使得她们总出在被动得观察中,但就是对典狱官得存在毫不知情。

同样,大洋国正就是一座典型得圆型监狱。

无论温斯顿走到哪里,党国都通过电幕监视着温斯顿得一举一动;无论温斯顿瞧向哪里,她总会瞧到党国无所不知得象征性人物老大哥。

在大洋国,人们每天得去参加。

两分钟仇恨。

集会,在这里她们可以随心所欲得发泄她们心中对大洋国敌人得愤恨。

同时,大洋国政府表里不一,这一点从它们得几个政府部门中就可以瞧得出来。

她们实行心理控制使得个人无法自主思考,独立与意志被恐惧与对政府得盲目崇拜取代。

个性变成了异类,独立思考在党国瞧来也就是一种犯罪。

事实上,圆形监狱不仅概括了大洋国内各部门之间得规训权力网,而且也反映在了广大得无产阶级中。

这种权力体系不会容忍任何得反抗行为,只会在任何“意外”出现前将其压制,不仅要要求人民“遵纪守法”,而且要“温顺。

”党国实行心理控制以使人们无法独立思考。

在每个人房间中得巨大电幕持续不断得播放消息,颠倒黑白,混淆人们得视听;同时电幕还监视人们得行动一无论在哪里,人们都时刻记得“老大哥在注视着您。

”党国破坏家庭,诱使孩子们监视父母得一举一动而且随时准备想党国报告任何异常活动。

党国还强迫人们压力自己得性需求,将性瞧作就是一种工作需要,目得就就是为党国产生下一代。

党国把人们压抑以久得愤恨转变成对党国政敌得仇恨,许多凭空捏造得敌人就这样产生了。

二、“老大哥”意象阐释
规训权力得集中体现在权力得主要特征就就是注视与审查,老大哥在其中扮演得就就是凝视得主体,而且这种观察就是不为人所知得。

她作为极权主义得象征,在社会得各个角落控制着普罗大众得灵魂。

以下就是奥威尔得描述: “电幕能够同时接收与放送。

温斯顿发出得任何声音,只要比极低得细语大
①同上,264页。

②同上,195页。

一点,它就可以接收到;此外,只要它留在那块金属板得视野之内,除了能听到她得声音之外,也能瞧到她得行动。

当然,没有办法知道,在某一特定得时间里,您得一言一行就是否都有人在监视着。

”①
老大哥就是党国得“脸面”。

人们都知道她就是国家得首脑与党得领导,但就是没有人知道她究竟就是否真得存在。

在这种情形下,老大哥得脸就代表了她得公众形象。

她就是多数人得守护者,也就是很多人得梦魔。

老大哥这一形象也代表了党内高层管理得混乱一没有人知道到底就是谁在统治着大洋国,统治者得生活就是怎样得,以及她们为什么这样做。

温斯顿觉得她依稀记得老大哥出现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但党内得文献记录则显示她早在三十年代就出现了,这一时间甚至比温斯顿出生还早。

一方面,全知全能得老大哥就是党国监视最具影响力得意象。

在她建立自身得权威与监视人民得双重功能下,老大哥也象征着集权政府如何滥用权力来达到它得邪恶目得,而不就是运用知识来改善人民得生活。

就像我们瞧到得一样,正就是电子科技把老大哥得影响与形象传播到了各个角落。

老大哥特征得另一个方面在于她得注视与监督得不可察觉性,处于监视下得人们不知道她们何时才能放松警惕。

这种令人毫不知情得监视使得被监视者无所适从。

您能做得只就是被动得接受,因为您根本不会知道老大哥会在何时注视着您。

“这就是一个大约四五十岁男人得脸,留着浓密得胡子,面部线条粗犷英俊。

……正对着电梯门得墙上都有那幅画着很大脸庞得招贴画凝视着。

这就是属于这样一类画,您不论走到哪里,画中得眼光总就是跟着您。

下面得文字说明就是:老大哥在瞧着您。

”②
极权主义统治得严密监视加上老大哥得时刻凝视,使人感觉“眼光总就是跟着您”,这里得眼光来自于老大哥、电幕、思想警察、小密探等等……更直接得来自于人们内心逐渐形成得自我监控机制。

大众得内心充满着矛盾得“双重思想”,而且还因本性得无意流露而倍感羞耻,陷入自我忏悔之中。

结语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展示了在大洋国支配下,反乌托邦权力概念得运行。

奥威尔作品讨论得意义在于含蓄或直接得反映反乌托邦式得权力得滥用,它证明了奥威尔对社会得评价始终与对权力结构得评价联系在一起。

政治就是有影
①[英]乔治·奥威尔. 董乐山译.1984[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第一章,第一节。

②同上。

响力得东西,作者希望通过《1984》这样得作品能够警醒当下以及未来得政客,让所有政客认识到人性与真理得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英]乔治·奥威尔、董乐山译、1984[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第一章,第一节。

[2] [法]福柯、刘北成杨远缨译、[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