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有7100万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其中每年大约有40万人死于与丙型肝炎相关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对于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至关重要。
一、感染途径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注射药物使用、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等途径。
此外,性传播和与感染者共享个人卫生用品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因此,一些特定人群,如吸毒者、输血受过多次、接受器官移植或血液透析的患者,以及医务人员等更容易感染。
二、地区差异丙型肝炎的流行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根据数据显示,亚洲、北非和中东地区的感染率较高,而北美和欧洲地区的感染率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的卫生条件、医疗设施和感染防控措施有关。
三、潜伏期和病程丙型肝炎的潜伏期通常为2至26周,平均为6至7周。
大多数感染者在初次感染后会出现急性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
然而,约70-85%的感染者无明显症状,这使得丙型肝炎的流行范围更加广泛。
四、慢性感染和并发症约75-85%的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感染,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能在数十年后出现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研究,长期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人群患肝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0倍以上。
五、预防和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丙型肝炎的关键是加强宣教,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1. 定期进行丙型肝炎病毒的筛查,及时发现感染者并提供适当的治疗;2. 推广安全注射和输血操作,杜绝血液传播的可能;3. 提倡安全性行为,减少性传播的风险;4. 加强卫生教育,普及个人卫生知识,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5. 为高风险人群提供疫苗接种服务,如吸毒者、医务人员等。
六、疫苗和药物研究目前,已经研制出丙型肝炎疫苗,但其覆盖范围有限。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更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以减少丙型肝炎的感染和并发症。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感染预防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感染预防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感染。
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全球约有7100万人感染HCV。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和感染预防非常重要,以便及早诊断和治疗病人,预防疾病的传播。
1.隐匿性感染:大部分感染HCV的人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体征。
他们可能在数十年后才发现自己感染了病毒。
这就意味着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携带病毒,容易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2.长期慢性感染:大约80%的HCV感染者会发展成为慢性感染。
长期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和肝癌。
3.高风险人群: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因此与注射毒品、输血、器官移植、医疗操作和性接触等高风险行为有关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4.全球流行:丙型病毒性肝炎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流行,不同地区之间的感染率各不相同。
一些地区有更高的感染率,如北非、中东、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
1.接种疫苗:目前尚无可用的丙型肝炎疫苗,但可以接种其他类型的肝炎疫苗来预防其他肝炎病毒的感染。
2.血液安全:遵守血液安全的重要措施,如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避免共用注射器和针头,并确保接受输血和器官移植的人只接收经过严格筛查的血液和器官。
3.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或其他避孕措施来减少性传播的风险,避免与有HCV感染史的人发生性行为。
4.避免注射毒品:通过避免使用非注射器使用的物品进行药物滥用来减少通过注射毒品传播HCV的风险。
5.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洗手,不共用个人用品,如牙刷和剃须刀等。
了解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和感染预防措施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病毒感染非常重要。
通过遵循安全行为和个人卫生习惯,同时加强血液安全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丙肝防治形势分析及工作要求

丙肝防治形势分析及工作要求汇报人:日期:•丙肝防治形势分析•丙肝防治工作要求•丙肝防治工作的重点任务目录•丙肝防治工作的保障措施•总结与展望01丙肝防治形势分析预防丙肝的形势依然严峻。
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于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丙肝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我国是全球丙肝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丙肝患者人数已超过3000万。
传播途径以血液传播为主,但近年来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的比例逐渐上升,加大了我国丙肝防治工作的难度。
丙肝在我国的流行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条件、人口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发病率存在差异。
开展丙肝防治工作不仅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有效减少社会卫生支出,促进经济发展。
丙肝是一种慢性肝炎,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严重影响。
丙肝的潜伏期长,且多数患者在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因此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丙肝防治工作的重要性02丙肝防治工作要求03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定期对防治工作进行评估,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
01建立完善的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四级丙肝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职责,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02加强各级领导小组的协调与沟通,确保信息畅通,及时解决问题。
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制定全面的丙肝宣传教育计划,明确宣传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利用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普及丙肝防治知识。
针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提高防控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制定全面的筛查计划,明确筛查的目标和实施步骤。
加强筛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确保筛查覆盖到目标人群。
对筛查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和跟踪管理,确保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者。
提高筛查覆盖率加强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规范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确保安全、有效、规范的使用。
制定丙肝诊疗规范,明确诊疗流程和服务标准。
规范诊疗服务010203针对医务人员进行丙肝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地理分布规律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地理分布规律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它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地理分布规律,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一疾病。
一、全球流行病学特征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肝炎,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注射毒品、医疗操作和器官移植等。
此外,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也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尤其在一些高流行区域。
丙型肝炎具有隐匿性和潜伏性强的特点,感染者往往在症状出现之前数年甚至十几年内不知道自己感染了病毒。
这使得丙型肝炎的感染者数量庞大,全球估计有超过7000万人感染了HCV。
二、地理分布规律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丙型肝炎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
其中,埃及是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该国的感染率高达10-15%。
此外,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也是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
丙型肝炎的地理分布与各地区的卫生条件、医疗水平以及人口迁移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些地区由于医疗资源匮乏,输血安全措施不完善,以及注射毒品和性行为等高风险行为的普遍存在,导致了丙型肝炎的高发生率。
此外,一些地区的人口迁徙也加剧了丙型肝炎的传播。
三、预防与控制针对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丙型肝炎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使人们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2. 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确保输血和医疗操作的安全性,减少丙型肝炎的血液传播。
3. 推广疫苗接种:目前已经有丙型肝炎疫苗问世,疫苗接种是预防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
各国应积极推广疫苗的接种,特别是在高流行区。
4. 加强监测和筛查: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和干预,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者并进行治疗。
总结起来,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肝炎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和地理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与预防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与预防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是欧、美、日本等国家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的病因,也是我国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因。
全球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率约为執即感染人群约有1亿7千万。
在美国有%〜2% 的人口(约4百万人)抗-HCV阳性。
我国人群中抗-HCV阳性率约为理〜3%,因此估计我国的抗-HCV阳性人群约有3千万。
抗-HCV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有增加趋势,每10岁约增加%〜%, 30〜40岁年龄段抗-HCV阳性率最高。
丙肝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在感染后极易慢性化,约75%〜80%的急性丙肝想者转为慢性感染,其中大多数人发展为慢性肝炎。
据估计,经过10〜20年的慢性病程后,至少20%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部分患者发展为肝癌。
在欧、美国家,丙型肝炎肝硬化已成为肝移植的主要病因。
一、丙肝的传播途径丙肝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常见的方式有输血或血制品(如血浆、白蛋白、凝血因子、球蛋白、成分血制品等)、静脉或肌肉注射(非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如静脉吸毒)、手术操作(包括齐种外科手术、内窥镜检査、牙科治疗、文身、美容等)、血液透析、医务人员被注射针头或手术刀剪意外刺破、性行为传播、母婴传播、器官移植(供者为HCY感染者)、公共场所共用剃须刀及修脚等。
西方国家的丙肝传播途径以注射毒品为主,尤其是年轻的丙肝患者。
由于对献血员的HCV指标筛査较为严格,因此四方国家经输血传播的丙肝较少见。
据报道,在1986年以前发达国家的输血后丙肝发病率为5%〜13%, 1986-1990年降为%〜9%,在建立了第一代丙肝检测试剂后,输血后丙肝的发病率再次降低为%^3%o我国的丙肝传播途径以输血为主,其次为手术或注射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或性传播"母婴传播率较低,不超过6%« 80年代末,在我国的职业献血员中曾出现因为成分献血导致的丙肝眾发流行,且由于献血员的感染而导致了大批受血患者感染HCV。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风险因素。
本文将探讨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以加深对该疾病的理解和预防控制。
一、流行病学调查1.1 流行病学特点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约有7000万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是高流行地区,其中埃及是世界上丙型肝炎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1.2 传播途径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注射毒品、输血、器官移植、医疗操作、共用注射器等。
此外,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也是常见途径。
近年来,注射毒品成为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1.3 高危人群丙型肝炎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注射毒品者、输血受过污染者、接受过器官移植手术者、医务人员、性伴有丙型肝炎感染者、妊娠期妇女等。
此外,长期接触血液制品的人群,如血友病患者,也存在感染风险。
二、风险评估2.1 个体风险评估个体风险评估是针对特定人群进行的,主要通过了解其暴露史、感染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来评估感染丙型肝炎的风险。
对于高危人群,如注射毒品者和医务人员,应加强相关宣教和防护措施,减少感染风险。
2.2 群体风险评估群体风险评估是对特定人群或特定地区进行的,通过调查病例分布、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来评估感染丙型肝炎的整体风险。
这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和控制措施,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
2.3 风险因素控制针对丙型肝炎的风险因素,可以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
例如,加强医疗操作的感染控制,确保安全注射和手术操作,避免血液制品的交叉感染。
此外,推广安全性行为,如避免共用注射器、使用安全套等,也是减少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
结语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是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重要基础。
通过了解流行病学特点和风险因素,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和控制措施,减少感染风险。
个体和群体风险评估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共同促进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

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该上阐述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通过对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的分析,提出丙型肝炎的发病特点、预防、治疗现状的分析。
提出丙型肝炎病毒具有较高的复制率和变异率,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合理用药治疗丙型肝炎感染者,控制传染源,在对流行病学趋势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可控制丙型肝炎的发病和流行。
标签:丙肝;丙肝病毒;防治;策略Hepatitis c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y of ResearchSUN BoThe Health Bureau Health Authority of Mudanjiang City,Mudanjiang,Heilongjiang Province,157000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hepatitis C disease characteristics,prevention,treatment status of the analysis,the hepatitis C virus has a high replication and mutation rate,the incidence of hepatitis C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Rational drug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infection,source of infection,based o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analysis,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hepatitis C.[Key words] Hepatitis c;Hepatitis c viru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trategy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简称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HCV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感染很难治愈,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11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分析

11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
方式对112例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该组人群感染HCV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
结果11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输血或利用血制品感染者48例,占%,有手术等有创操作者23例,占%,有血液透析者5例,占%;有静脉注射毒品者8例,占%;其他不明缘故者28例,占25%;归并HBV感染者4例,占%。
112例患者中,B超声像、肝实质回声增强者105例,占%。
结论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感染途径多为输血或利用血制品,经手术等有创操作感染也不可轻忽。
而除血外,静脉注射毒品,血液透析等感染亦增加。
大多数患者发病隐匿,无明显肝炎病症和体征。
但B超声像、肝实质回声增强。
【关键词】慢性肝炎丙型输血流行病学B超丙型肝炎(HCV)呈市世界性流行,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要紧缘故[1]。
依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量约亿人感染了HCV,每一年新发病例约万例。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市丙型肝炎的多发区,抗HCV阳性率为%[2],今年来有上升趋势。
HCV感染具有较高的慢性化比例,其中75%-85%的急性感染者将转为慢性[3],进而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病较隐匿,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已成为一个日趋严峻的全世界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对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点的分析将有助于开展和实施有效的防治方法。
现将2006年1月-2020年1月就治于我院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资料作一分析。
1对象与方式研究对象选取2006年1月-2020年1月,就医于我院医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12例,18-79岁,平均(±)岁,其中男性58例,女性54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4]。
实验室检测ALT水平检测,采纳日本olrmpus《AU400》全自动生化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该上阐述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通过对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的分析,提出丙型肝炎的发病特点、预防、治疗现状的分析。
提出丙型肝炎病毒具有较高的复制率和变异率,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合理用药治疗丙型肝炎感染者,控制传染源,在对流行病学趋势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可控制丙型肝炎的发病和流行。
标签:丙肝;丙肝病毒;防治;策略Hepatitis c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y of ResearchSUN BoThe Health Bureau Health Authority of Mudanjiang City,Mudanjiang,Heilongjiang Province,157000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hepatitis C disease characteristics,prevention,treatment status of the analysis,the hepatitis C virus has a high replication and mutation rate,the incidence of hepatitis C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Rational drug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infection,source of infection,based o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analysis,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hepatitis C.[Key words] Hepatitis c;Hepatitis c viru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trategy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简称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HCV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感染很难治愈,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在我国多地发生丙肝疫情的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因此防治形势十分严峻,目前是全世界较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丙肝无特效的预防方法,所以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丙肝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
1 丙肝病毒及丙肝的危害1.1 丙肝病毒1998年成功地从受感染的黑猩猩血克隆出HCV cDNA从而确认其病原体为丙肝病毒。
丙肝病原体为丙肝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肝炎病毒属,是一种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可产生自发性变异,有较高的复制率和变异率,在人体内呈准种分布。
目前将其分为6个基因型,其基因组差别达到30%,HCV基因分型是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预测抗病毒疗效的重要依据[1]。
1.2 丙肝的危害人类对HCV普遍易感,HCV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而且感染后80%的病人转为慢性感染,如果不进行及时和正确的抗病毒治疗,有相当比例的病人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产生严重的临床后果。
目前全球约1.85亿人感染HCV,其中1.3~1.7亿人为慢性感染,每年有35万人死于丙肝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
我国是丙肝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一般人群的感染率为 3.2%,有近3千万HCV感染者,尤其近年来我国丙肝病例不断增加,初步估计我国丙肝的经济负担117.26亿~215.59亿元,对公共卫生构成了沉重的负担。
2 传播途径经输血和使用血制品传播:从事易造成皮肤损伤的职业及输血是丙肝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2]。
据国外报道,90%以上输血后肝炎,25%以上急性散发性肝炎。
注射、血液透析、注射器和针头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和各种介入性治疗医疗操作的医院内感染的传播方式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的重要途径。
母婴传播:母亲感染丙肝病毒后,病毒经胎盘母婴血液交换,分娩过程和亲密接触。
性行为传播:与HCV感染者性交以有性乱性行为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3]。
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4]。
此外可能过器官移植传播。
3 丙肝的发病特点HCV感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病情轻,但是丙肝在临床上具有极强的隐匿性,患者一般很难察觉,而且慢性丙肝极易转化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的终末期肝病,所以很多患者在发现丙肝病毒感染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期,造成无法承担的后果[5]。
急性感染者15%康复,余者至少20%发展为肝硬化,最终约半数发生肝衰竭或肝细胞癌。
由于HCV通过各种机制逃避天然免疫反应,在部分病人末能在感染初期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而转为慢性感染。
HCV感染后由于HCV基因组的高变性,新产生的病毒能够逃逸获得性免疫反应,人体并不产生对同源或异源病毒的免疫保护作用。
4 丙肝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
4.1 丙肝的流行趋势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常年散发,每月均有病例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变化[6]。
4.2 地区分布特点地区特点是丙肝全球均有发病,中心市区发病率高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发病率高于山区[7]。
4.3 年龄和性别特点年龄和性别特点是丙肝发病以30~39岁青壮年为主,发病随着年龄逐渐上升;女性发病高于男性[8]。
4.4 人群发病的特点职业特点是医务人员最高[9]。
发病病例以农民居多[10],其次是家务、待业和工人。
5 丙肝的治疗5.1 治疗原则和机理治疗目的最大限度的抑制病毒复制甚至清除病毒,减少肝细胞的感染改善肝脏功能及纤维化程序,防止进展为肝硬化,减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11],阻止病毒RNA附着于核糖体。
影响抗病毒药物疗效的因素包括病毒基因型、病毒裁量、初次应用干扰素的应答情况。
干扰病毒蛋白的翻译和处理、复制并阻止HCV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对急性丙肝患者的治疗应充分估计病毒自发清除率和治疗的最佳时间,因为20%~25%的病人可以通过在早期产生中和抗体和T细胞免疫反应自发清除HCV感染,说明对丙肝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治疗慢性丙肝患者的标准方案是联合应用长效干扰素与利巴韦林,但其持续应答不理想,并且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明显。
α-干扰素对治疗丙肝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疗效并末达到满意程度[12]。
在α-干扰素治疗丙肝同时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有助于避免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治愈率,效果显著[13]。
近年来,随着多种针对HCV的抗病毒药物的上市,新上市的抗病毒药物将丙肝的持续病毒应答率(SVR)提高到95%以上,让人们感到了根除HCV的希望。
5.2 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应用干扰素治疗丙肝出现不良反应,用药初期多为流感样症状,反复多次用药后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应开展用药监测,积极预防并对症给予及时处理[14]。
6 丙肝的预防和控制策略6.1 对传染源的管理合理控制传染源,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丙肝的传染源,尽可能筛选出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绝大多数不知道自己已患该病,而且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急性患者应严格隔离治疗,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70%以上的丙肝患者是可以治愈的。
6.2 预防控制传播切断传播途径,由于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发病,所以显得阻止传播的主要途径尤为重要。
对传播途径进行理性分析,切断与危险因素相关的高危传播途径[15]。
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可明显降低丙肝病毒病发病率。
对丙肝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传播途径以及合并感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开展和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16]。
6.3 预防发病的策略6.3.1 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可明显减少丙肝病毒的传播。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7]。
严格筛选献血源,不合格者不得献血。
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HCV后,经血液传播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6.3.2 对高危人群的管理丙肝的高危人群包括:输过血及血液制品的人;静脉毒瘾者;与丙肝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妈妈是丙肝的婴幼儿;与丙肝感染者有过性行为的人;接受脏器移植者;血液透析者;有过在消毒不严的场所进行过牙科手术、肌肉或静脉注射、针灸、耳朵打孔、纹身美容、修脚和有过意外刺伤的医务人员。
丙肝高危人群存在着丙肝传播与流行的高危因素,HCV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是丙肝防治的重点人群。
高危人群的感染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8]。
高危人群需要定期检查,加强监测和管理,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阻断和降低丙肝在高危人群的传播。
6.3.3 丙肝疫苗的研制丙肝疫苗是预防丙肝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尚无针对HCV有效的疫苗,HCV疫苗的研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由于人们还没有提出可信的丙型肝炎结构图谱,缺乏有效的HCV感染的细胞模型,并且对HCV 感染的机制了解还不够透彻使丙肝预防性疫苗的研制举步维艰。
因而开发有效的预防性疫苗从而阻断新发感染,成为丙肝研究领域的热点[19]。
加快丙肝疫苗的研制用于预防丙肝发病。
6.3.4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由于丙肝病毒易产生变异,丙肝隐性感染者的存在,部分HCV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又无有效的疫苗预防新发病例,丙肝的预防策略应该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控制丙型肝炎的发病和流行。
7 结语丙肝是我国感染率人数最多的国家,丙肝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较高的复制率和变异率,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人类对HCV易感,HCV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的危害和经济负担。
丙肝的发病特点是病情轻,但是极易转化慢性感染、肝硬化、肝癌。
发病无明显季节变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丙肝的治疗对急性患者要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原则,对慢性患者的治疗要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预防丙肝的疫苗仍在研制阶段,这就显得采取综合性预防方法和对丙肝感染者治疗格外重要。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加快丙肝疫苗的研制,控制丙肝的发病和流行。
[参考文献][1] 黄艳秋,史昌河.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分型及临床意义[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48(5):468-470.[2] 谭英.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J].当代医学,2015,21(4):462-463.[3] 肖青,王鹏,泰淑红,等.确山县丙肝在四种人群中的感染分布情况[J] .医药论坛杂志,2013,34(3):77-78.[4] 还锡萍,傅更锋,管文辉,等.2014年江苏省艾滋病性病和丙肝防治发展研究报告[J].江苏预防医学,2015,26(5):54-57.[5] 王国栋,余正.澳大利亚丙肝防治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8):843-846.[6] 徐向华,贾桂华.2004-2012年许昌市丙肝流行特征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5,26(2):136-138,148.[7] 黄亚兰,洪思让,吕文辉,等.1990-2011年福建省泉州市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14(10):767-769.[8] 蒋庆,吴杨,陈小惠.湖北省2008-2012年丙肝流行特征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4,22(4):287-289.[9] 元顺女,延吉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初步分析[D].延吉市:延边大学,2010.[10] 岑小莉,郭广文,甄毅燕.2004-2013年恩平市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12):1640-1642.[11] 徐佳.干扰素治疗丙肝对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15.[12] 贾梦山. α-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122-123.[13] 陈彩红.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176-177.[14] 黄琼.干扰素治疗丙肝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应对[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44-45.[15] 王国见.浅谈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J].求医问药,2013,11(1):77-78.[16] 潘献红,陈兆霞,杨宗风.600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特征与预防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3,15(5):692-693.[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3号,1997.[18] 郭慧玲.2010-2012年职业体检人群丙肝、梅毒、艾滋病的感染情况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3,29(11):1287-1288.[19] 付娟娟,朱武洋,殷建忠,等.丙型肝炎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25(4):313-315.(收稿日期: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