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作者:苏洵【宋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下之外,大则荣获邑,小则得城。
较秦之税金,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无此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杀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去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非常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着急。
故久攻不下而高低输赢已被判矣。
至于摒弃,理欺世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朽。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ì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严禁吃到也。
悲夫!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劫夺,日削月割,以趋向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夺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注解:1.兵:兵器2.仁义:擅于,擅于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赂,贿赂。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或曰:有人说道。
这就是复述。
下句的“曰”就是对该复述的提问。
5.率:都,皆。
6.盖:承揽上文,则表示原因,存有“因为”的意思。
7.完:保全8.攻下:用来攻(的办法)而夺回。
苏轼、苏辙《六国论》译文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至于前代帝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他们) 认为:“君子学习道理就知道爱人,普通人学 习道理就容易驱使。”】 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 【唉,这哪里是秦、汉两代所能比得上的呢?】
苏辙《六国论》译文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 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 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 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 天下之势也。
越王句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 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 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 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 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越王勾践有六千门客;魏公子无忌、齐公子田文、 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吕不韦都有三千门客;而 田文(还)招揽了六万名崇尚侠义的奸猾之徒在薛地 安家。齐国稷下的辩士也有上千人;魏文侯、燕昭王、 太子丹,都招揽了无数门客。下至秦汉年间,张耳、 陈余号称“多士”(可译为有许多门客),所豢养的 宾客都是天下的杰出人才,而(甚至)田横也有五百 :三代以 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 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这四类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前代的君王根 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设立选拔制度,使他们 通过同一种方式选拔产生。夏商周以前由学校 中选拔产生,战国直到秦代由客卿中产生,汉 代以后从郡县制中产生,魏晋以后从九品中正 制中产生,隋唐直到现在从科举制度中产生。】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虽然并非完全这样,(我只是)选择其中比 较多的现象论述。】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 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 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 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 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 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 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 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 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 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 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 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 受到他的祸害。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
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
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
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
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①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注]①馘(xù):脸。
材料二:或问致人之道,郁离子曰:“道致贤,食致民,渊致鱼,薮致兽,林致鸟,臭致蝇,利致贾。
故善致物者,各以其所好致之,则天下无不可致者矣。
是故不患其有所不至而患其有所不安能致而不能安不如不致之无伤也。
粤人有学致鬼者,三年得其术。
于是坛其室之北隅以集鬼,鬼至而多,无以食,则相帅以为妖,声闻于外。
一夕,其人死而爇其室,邻里莫不笑之。
”(节选自刘基《郁离子·致人之道》)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六国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六国论》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六国论》阅读答案与翻译《六国论》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六国论》《阿房宫赋》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六国论》《阿房宫赋》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
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节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六国论的原文和翻译

六国论的原文和翻译六国论的原文和翻译《六国论》是苏辙很出名的一句篇文言文,他在这篇文言文中借古讽今喷击了宋王朝的懦弱,告诫宋王朝的统治者不能想着通过退让和隐忍来和对手妥协来获得目前的安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国论的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

六国论苏辙原⽂及重点词语翻译 学习⽂⾔⽂不能只会背诵⽽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和意思哦!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六国论苏辙原⽂及重点词语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六国论原⽂ 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亏,破灭之道也。
或⽈: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则获⾢,⼤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欲,诸侯之所⼤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如弃草芥。
今⽇割五城,明⽇割⼗城,然后得⼀⼣安寝。
起视四境,⽽秦兵⼜⾄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薪不尽,⽕不灭。
”此⾔得之。
⻬⼈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国⽽后亡,斯⽤兵之效也。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败⽽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武⽽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孤危,战败⽽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勿附于秦,刺客不⾏,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以事秦之⼼礼天下之奇才,并⼒⻄向,则吾恐秦⼈⻝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积威之所劫,⽇削⽉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翻译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地来贿赂秦国。
拿⼟地贿赂秦国亏损了⾃⼰的⼒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苏辙《六国论》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苏辙《六国论》原文|译文|作者简介《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这篇古文作者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六国论》原文宋代: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及注释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六国论
(选自宋·苏辙《栾城集》)
【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
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
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
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
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
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
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
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
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
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原文】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
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
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
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
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
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
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
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
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原文】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①,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②。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而范
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
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
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④而入于
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注释】
①范雎(jū):战国时期魏国人,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建议秦昭王现收服韩国,再
进而吞并其他各国。
他被秦昭王任为相,封为应侯。
②
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投奔秦国后受
到重用,辅佐秦孝公变法,因功封为商君,故称商鞅。
他曾多次策划进攻魏国。
③刚:齐地名,在今山东省兖
州县境。
寿:齐地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
出兵以攻
齐之刚、寿:秦国的相国曾建议秦昭王越过韩、魏国境
去攻齐国,被范雎劝止。
④折:屈服。
【译文】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
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
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
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
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
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
是危险的道路啊。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
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
故啊。
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
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算得上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
强大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于秦国呢?韩、魏屈服于
秦国后,秦国人就可以对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全
天下诸侯普遍受到秦国的祸害。
【原文】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
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
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
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①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
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