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电力系统中发电机绕组通常用Y联结、变压器高压绕组通常Y联结,Y联结绕组中性点统称电力系统中性点。
中性点接地方式有直接接地、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
中性点接地方式要综合考虑电力系统的过电压与绝缘、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的配置、短路电流、供电可靠性。
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短路电流很大;中性点不接地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短路电流小。
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110kV及以上电网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实际运行时电网中性点并非全部同时接地,只有一部分接地,即合上中性点接地刀开关,其余则不接地即拉开其中性点接地刀开关。
系统单相接地时短路电流在合适范围,满足继电保护动作灵敏度需要,但不能过大。
一般单相短路电流不大于同一地点三相短路电流。
此系统正常运行时,系统中性点没有入地电流或只有极小的三相不平衡电流。
当发生单相接地时,短路电流足够大,继电保护装置动作,迅速切除故障电路;系统非故障部分仍正常运行。
接地故障线路停电,可在线路加装自动重合闸装置,如发生瞬时性接地故障,重合闸成功,停电约0.5s,系统供电可靠。
单相接地电流较大,对邻近通信线路电磁干扰较强。
我国380/220V三相四线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
2.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我国3kV、6kV、10kV、35kV系统,当单相接地时根据电容电流中性点不接地,具体规定为3~6kV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大于30A;10kV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大于20A;35kV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大于10A。
因中性点未接地,当发生单相接地时,只能通过线路对地电容构成单相接地回路,故障点流过很小的容性电流(电弧)自行熄灭。
同时,系统三个线电压对称性未变化,用电设备正常工作,可靠性高。
规程规定,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可继续运行2h,在2h内找到接地点并消除。
单相接地时电容电流近似计算公式如下:对架空线IC=UL/350;对电缆IC=UL/10。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概述在电力系统中,中性点接地方式是指将电力系统中的中性点直接接地或通过特定的接地装置接地。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人身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常见类型和其特点。
直接接地方式直接接地方式是最常见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之一。
它通过将电力系统中的中性点直接接地,使中性点与地之间形成低阻抗的电气连接。
直接接地方式有以下特点:1.简单:直接接地方式的接地装置相对简单,仅需将中性点与地之间连接即可。
2.易于检测故障:由于中性点直接接地,当系统中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流会通过接地装置流入地,形成接地电流,容易被检测到。
3.易产生大地电流:直接接地方式容易导致大地电流的产生,对于电力系统的线路和设备会产生一定的烧毁和损坏风险。
4.容易产生人身伤害:直接接地方式下,接地电阻较低,因此会产生较大的接触电压,存在人身触电的风险。
直接接地方式适用于施工成本低、电力系统规模较小、对电网故障检测要求较高的场景。
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是在电力系统中采用绝缘装置将中性点与地之间隔离,以实现中性点接地的方式。
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以下特点:1.较低的接触电阻: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中,中性点与地之间存在绝缘装置,可以降低接地电阻,减小接触电压。
2.减少地电流:由于绝缘装置的隔离作用,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可以降低地电流的产生,减小对电力系统的烧毁和损坏风险。
3.难以检测故障:由于中性点与地之间的隔离,当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时,可能无法轻易检测到接地电流,增加了故障诊断的难度。
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适用于电力系统规模较大、对地电流要求较低、对接触电压要求较高的场景。
高阻中性点接地方式高阻中性点接地方式是在电力系统中采用高阻抗装置将中性点与地之间接地的方式。
高阻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以下特点:1.高接地电阻:高阻中性点接地方式中,通过引入高阻抗装置,使中性点与地之间形成高阻抗连接,有效提高了接地电阻。
中性点接地方式

中性点接地方式电力系统中性点是指发电机或星形连接的变压器的中性点,其接地方式分为有效接地和非有效接地。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包括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和中性点经高阻抗接地系统等;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包括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和经小电阻接地系统。
下面对这些接地方式进行简单介绍一下。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1、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指与该系统直接连接的全部发电机和变压器中性点对大地绝缘的系统,也称为中性点绝缘系统。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结合目前我国的技术经济政策,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运行的系统有:额定电压为3-10KV,接地电流不大于30A的电力网;额定电压为35-60KV,接地电流不大于10A的电力网。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为了限制接地点电流,使电弧能自行熄灭,在电源中性点与大地之间接入消弧线圈的系统。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我国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运行的系统有:额定电压为3-10KV,接地电流大于30A的系统;额定电压为35-60KV,接地电流大于10A的系统;额定电压为110KV的系统若处于雷电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若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不能满足安全供电要求,为减少因雷击等单相接地事故造成频繁跳闸的系统也可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运行。
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为了防止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电源中性点电位变化和相对地电压升高而将中性点直接和大地连接起来的系统。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主要用于额定电压为110KV以上的电力系统中。
2、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随着用电负荷的不断增长,城市用电网和工业用电网中电缆线路占比较高,电网接地电容电流也较高(可达100A以上),若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则需要消弧线圈的容量很大,过电压倍数较高,需要提高电网绝缘水平,因此当接地电容电流较大时,建议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其主要用于额定电压为6-10KV的配电网中电缆线路占比高的电网中。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二是在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三是在中性点不接地的系统中,可采用分网运行 的方式。 人为增大相间电容是抑制间歇电弧过电压的有效 措施。
六、消弧线圈及其对限制电弧接地过电压 的作用
(1)消弧线圈 是一个铁芯有气隙的消弧线圈, 它接在中性点与地之间。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后的电路图及相量图
(3)作用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前言
1、接地和接地方式 出于不同的目的,将电气装置中某一部位经接地 线和接地体与大地作良好的电气连接,成为接地。 根据接地的目的不同,分为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 工作接地是指为运行需要而将电力系统或设备的 某一点接地。如: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消 弧线圈接地、避雷器接地等都属于工作接地。 保护接地是指为防止人身触电事故而将电气设 备的某一点接地。如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 互感器二次线圈接地等。
3、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保留了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的全部 优点。由于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补偿了电网接地电容电流, 使得接地点残流减少到5A及以下,降低了故障相接地电弧 恢复电压的上升速度,以致电弧能够自行熄灭,从而提高 供电可靠性。 经过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过电压幅值不超过3.2Uph,因 此接有消弧线圈的电网,称为补偿电网。经消弧线圈接地 的电网称为谐振接地系统,它有自动跟踪补偿方式和非自 动跟踪补偿方式两种。前者比后者有无可比拟的优点,目 前电力系统无论新建或扩建都采用自动调谐消弧线圈,并 正在逐步淘汰非自动调谐消弧线圈。
二、单相接地电路图及相量图
三、分析
在分析间歇电弧接地过电压时主要有两种假设:
以高频电流第一次过零熄弧为前提进行分析,称高 频熄弧理论。按此分析过电压值较高,因高频电流过零 时,高频振荡电压正为最大值,熄弧后残留在非故障相 上的电荷量较大,故电压较高。
中性点接地方式

三、接地方式的性能评价
• 正常运行的电力系统,无论何种接地方式都对 其没有影响。
• 但系统受到扰动或发生故障时,不同的接地方 式将出现不同的情况。
• 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
• 电力系统单相对地故障约占80%,而其中绝大 多数故障都是瞬时性的。
• 架空线路中瞬时性故障约占单相接地故障的 90%;电缆线路约占30%。
个系统性、全局性问题。
二、接地方式的种类
• 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不接地(绝缘)、经电阻接 地、经电抗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直接接地。
•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可划分为两大类:有 效接地方式和非有效接地方式。
• 有效接地方式又称大接地电流方式;非有效接 地方式又称小接地电流方式。
• 非有效接地电网依靠中性点的高阻抗将单相接 地故障电流控制在较小的数值。
• 丹东某变电站2001年8月至2002年2月间瞬时 性接地故障30余次,无一次永久接地,对供电 连续性没有任何影响。
• 小电流接地方式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不需要 继电保护和断路器动作,在系统和用户几乎无 感觉的情况下,接地电弧自动熄灭,系统保持 连续供电。
• 对于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可以允许电网在 一段时间内(一般2小时)带故障运行。
• 大电流接地方式主要有: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中性点经小电阻或小电抗接地方式。 • 小电流接地方式主要有: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和中性点经高电阻 接地方式等。
• 接地阻抗或接地电流的大小是相对的,因而需 要采用明确的指标来对两种接地方式进行界定。
• 多数国家规定:凡是系统的零序电抗(x0)与正 序电抗(x1)的比值≤3且零序电阻(r0)与正序电抗 (x1)的比值≤1的系统,属于有效接地系统;零序 电抗(x0)和正序电抗(x1)的比值>3且零序电阻 (r0)与正序电抗(x1)的比值>1的系统,属于非有 效接地系统。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指星型联结的变压器或发电机的中性点。
这些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综合性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电网本身的平安牢靠性、过电压绝缘水平的选择,而且对通讯干扰、人身平安有重要影响。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涉及到供电的牢靠性、过电压与绝缘协作、继电爱护、通信干扰、系统稳定诸多方面的综合技术问题,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进展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中性点运行方式主要分两类:直接接地和不接地。
直接接地系统供电牢靠性低。
因这种系统中一相接地时,消失了出中性点外的另一接地点,构成了短路回路,接地相电流很大,为了防止损坏设备,必需快速切除接地相甚至三相,不接地系统供电牢靠性高,但对绝缘水平要求也高。
因这种系统中一相接地时,不构成短路回路,接地相电流不大,不必切除接地相,但这时非接地相的对地电压却上升为相电压倍。
在电压等级较高的系统中,绝缘费用在设备总价格中占相当大的比重,降低绝缘水平带来的经济效益很显著,一般就采纳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而以其他措施提高供电牢靠性。
反之,在电压等级较低的系统中,一般就采纳中性点不接地方式以提高供电牢靠性。
在我国,110kV及以上的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60kV以下的系统中性点不接地。
属于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的还有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所谓消弧线圈,就是电抗线圈。
比较图1和图2来可理解消弧线圈的功能。
由图1可见,由于导线对地有电容,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一相接地时,接地点接地相电流属容性电流。
而且随网络的延长,这电流也愈益增大,以至完全有可能使接地点电弧不能自行熄灭并引起弧光接地过电压,甚至进展成严峻的系统性事故。
为避开发生上述状况,可在网络中某个中性点处装设消弧线圈,如图2所示。
由图可见,由于装设了消弧线圈,构成了另一回路,接地点接地相电流中增加了一个感性电流重量,它和装设消弧线圈前的容性电流重量相消,减小了接地点的电流,使电弧易于自行熄灭,提高了供电可能性。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的三种方式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的三种方式有效接地系统(又称大电流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系统(包含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经电阻接地系统(含小电阻、中电阻和高电阻)大电流接地系统用于110kV及以上系统及。
该系统在单相接地时,另外两相对地电压基本不变,系统过电压较低,对110kV及以上系统抑制过电压有利,但此时接地电流很大,运行设备很难长时间通过此电流,接地相对地电压很低,甚至为零,系统电压严重不平衡,许多电气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必须及时切除接地点。
大电流接地系统要求部分主变的中性点接地,避免单相接地时短路电流过大。
这些主变必须有一个三角形接线的绕组,以构成零序通路,降低零序阻抗。
主变的零序阻抗一般为正序阻抗的1/3,线路的零序阻抗一般为正序阻抗的3倍。
作为220kV枢纽变电站的主变必须并列运行。
其中一台主变的220kV侧中性点和110kV侧中性点必须直接接地,其他主变中性点通过间隙接地。
好处是110kV侧零序阻抗稳定,有利于该110kV系统零序定值的计算和整定,零序过流保护的保护范围变化很小,容易保持其阶梯特性;未220kV系统提供稳定的零序电源,保持220kV 系统零序保护的方向性和稳定性。
主变220kV侧中性点和110kV侧中性点均加装间隙保护,保护动作跳开各侧断路器。
作为220kV负荷变电站的主变必须分列运行。
此时所有主变的220kV侧中性点必须通过间隙接地,110kV侧中性点全部接地运行。
所有主变不能相220kV系统提供零序电流,110kV侧零序阻抗稳定。
主变220kV侧中性点加装间隙保护,保护动作跳开各侧断路器。
作为链式接线的220kV变电站,其220kV侧母线并列运行并有两个电源。
虽然主变分列运行,但必须有一台主变的220kV侧中性点直接接地,其他主变的220kV 侧中性点通过间隙接地。
110kV侧中性点必须全部直接接地。
主变220kV侧中性点加装间隙保护,保护动作跳开各侧断路器。
目前运行的110kV变电站全部主变均分裂运行,其电源侧母线为单电源。
中性点运行方式

中性点运行方式
我国电力系统常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一共有四种: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经电阻或电抗接地。
其中中性点经阻抗接地按接地电流大小又分经高阻抗接地和低阻抗接地。
目前在我国,330KV和500KV的超高压电力网,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110-220KV电力网也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只是在个别雷害事故较为严重的地区和某些大网的110KV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以提高供电可靠性;20-60KV电力网,一般采用中性点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当接地电流小于10A时也采用不接地方式,而在电缆供电的城市电网,则一般采用经小电阻接地当时,3-10KV电力网,一般均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当接地电流大于30A 是,应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同样,在城网使用电缆线路是,有时才采用经小电阻接地方式。
1000V以下的电力网,可以采用中性点接地或不接地的方式,只有380、220v的三相四线电力网,为保证人员安全,其中性点必须直接接地。
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直接接地
35kv及其以下一般是配电网,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作用是保证供电可靠性。
35kv以上一般是高压输电网,直接接地,目的是限制短路电流和相电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简述电力系统中性点是指星形连接的变压器或发电机的中性点。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问题,它与系统的供电可靠性、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绝缘水平、过电压保护、继电保护、通信干扰(电磁环境)及接地装置等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人们防止系统事故的一项重要应用技术,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密切结合的特点,因而是电力系统实现安全与经济运行的技术基础。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是技术问题,但也是经济问题。
在选定方案的决策过程中,应结合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规划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全面考虑,使系统具有更优的技术经济指标,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不良后果。
简言之,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
接地,出于不同的目的,将电气装置中某一部位经接地线和接地体与大地作良好的电气连接称为接地。
根据接地的目的不同,分为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
工作接地是指为运行需要而将电力系统或设备的某一点接地。
如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避雷器接地等都属于工作接地。
保护接地是指为防止人身触电事故而将电气设备的某一点接地。
如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互感器二次线圈接地等。
接地方式主要有2种,即直接接地系统和不接地系统。
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又称大电流系统;适于110kV以上的供电系统,380V以下低压系统。
直接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是会使保护马上动作切除电源与故障点。
随着电力系统电压等级的增高和系统容量增大,设备绝缘费用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的优点已居于次要地位,主要考虑降低绝缘投资。
所以,110kV及以上系统均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对于380V以下的低压系统,由于中性点接地可使相电压固定不变,并可方便地获得相电压供单相设备用电,所以除了特定的场合以外(如矿井),亦多采用中性点接地方式。
对于高压系统,如110kV以上的供电系统,电压高,设备绝缘会高,如果中性点不接地,当单相接地时,未接地的二相就要能够承受√ 3倍的过电压,瓷绝缘子体积就要增大近一倍,原来1米长的绝缘子就要增加到1.732米以上,不但制造起来不容易,安装也是问题,会使设备投资大大增加;另外110kV以上系统由于电压高,杆塔的高度也高,不容易出现单相接地的情况,因而就是出现了接地就跳闸也不会影响多少供电可靠性,因而从投资的经济性考虑,在110kV以上供电系统,多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在低压380/220V系统中,有许多单相用电设备,如果中性点不接地运行,则发生单相接地后,有可能未接地的相电压会升高,因过电压烧毁家用电器,从安全性考虑,必须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将中性点牢牢接地。
1kV以下的供电系统(380/220伏),除某些特殊情况下(井下、游泳池),绝大部分是中性点接地系统,主要是为了防止绝缘损坏而遭受触电的危险。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优点:发生单相接地时,其它两完好相对地电压不会升高,因此可降低绝缘费用,保证安全。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缺点: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时,短路电流大,要迅速切除故障部分,使供电可靠性低。
2.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又称小电流系统;目前我国中性点不接地电网的适用范围如下。
(1)3~10kV电网中,当单相接地电流小于30A时,如要求发电机能带内部单相接地故障运行,则当与发电机有电气连接的3-10KV电网的接地电流小于5A 时。
(2) 20~66kV电网中单相接地电流小于10A时。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是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的一种,实际上可以视为经容抗接地的接地系统。
该电容是由电网中的电缆、架空线路、电机、变压器等所有电气产品的对地耦合电容所组成的。
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流经故障点的稳态电流是单相对地电容电流。
此接地方式在我国中压电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果三相电源电压是对称的,则电源中性点的电位为零,但是由于架空线排列不对称而换位又不完全等原因,使各相对地导纳不相等,则中性点将会产生位移电压。
一般情况位移电压不超过电源电压的5%,对运行的影响不大。
当中性点不接地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的二相对地电压将升高,由于线电压仍保持不变,对用户继续工作影响不大。
单相接地时,当接地电流大于10A而小于30A时,有可能产生不稳定的间歇性电弧,随着间歇性电弧的产生将引起幅值较高的弧光接地过电压,其最大值不会超过3.5倍相电压,对于正常设备有较大的绝缘裕度,应能承受这种过电压,对绝缘较差的设备、线路上的绝缘薄弱点和绝缘强度很低的旋转电机有一定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对安全运行有影响。
由于中性点不接地配电网的单相接地电流很小,对邻近通信线路、信号系统的干扰小,这是这种接地方式的一个优点。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也就是中性点对地绝缘方式,该方式结构简单、运行方便,不需要增加附加电力设备,投资便宜,很适合于农村10kV架空线路的辐射形或树状形供电电网。
这种接地方式在运行中,如果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流过故障点的电流仅为电网对地的电容电流,数值很小,可以装设绝缘监察装置,以便及时发现单相接地故障,迅速处理,避免其发展为两相短路而造成停电事故。
对中压系统,如6kV~66kV系统,大多是三相用电设备,且设备多在室外,出事的几率比较多,设备绝缘强度也比较高,即便出现了单相接地,未接地相电压升高也能承受,三相平衡对称的关系没有改变,也就是说三相系统还能正常运转,这时从可靠性考虑,还是在中压系统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比较好在煤矿井下,我国、西德等国禁止中性点接地,其主要目的是为安全,减小了单相接地电流,但即使小的单相接地电流,煤矿井下也不允许存在,因此在煤矿井下,安装有检漏继电器,就是当电网对地绝缘阻抗降低到危险值或人触及一相导体或电网一相接地时,能很快地切断电源,防止触电、漏电事故,提前切断故障设备。
2.1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系统电阻接地的目的根据外国电网的运行经验,当电网中性点不接地时,即使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大,也会由于对地电弧燃烧与熄灭的重复过程,使健全相的电位可能升高到破坏其绝缘水平,甚至形成相间短路故障。
如果在中性点串联接入某一电阻器以后,泄放熄弧后半波的能量,则中性点电位降低,故障相的恢复电压上升速度也减慢,从而减少电弧重燃的可能性,抑制电网过电压的幅值。
这一特点是电阻接地的主要目的,实际上是着眼于网络安全供电问题。
电阻接地系统的分类电阻接地系统有高电阻接地和低电阻接地的区别。
(一)高电阻接地系统高电阻接地系统应符合零序电阻R0小于等于1/3ωC0(C0为系统每相对地分布电容,μF)准则。
与高电阻接地配合的保护方案,通常是检测和报警,以下是高电阻接地方式必备的三点要求:限制单相接地电流小于等于10A;限制暂态过电压在2.5倍相电压以下;不要求立即切除接地故障。
根据国际标准,限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在10A以下,这是使系统接地后还可继续带故障运行的前提。
从中也可以看出,当电网电容电流大于等于10A时,要对电流加以限制。
系统中的零序电阻R0应包括中性点电阻器电阻R N和故障点的过渡电阻Rd在内,而线路本身的阻抗可略去不计。
(二)低电阻接地系统低电阻接地系统应符合零序电阻R0与其零序电抗X0之比大于等于2。
其中X0是系统等值零序电抗。
接地故障电流通常至少采用100A,其更多的应用电流值是200~1000A。
低电阻接地系统应设置有选择性的、立即切除接地故障线路的保护装置;其电阻值选取应为该保护装置提供足够大的电流。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优点:这种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三相用电设备能正常工作,允许暂时继续运行两小时之内,因此可靠性高。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缺点:这种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其它两条完好相对地电压升到线电压,是正常时的√ 3 倍,因此绝缘要求高,增加绝缘费用。
2.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适于3~66kV系统,可避免电弧过电压的产生;不接地系统如果发生单相接地,系统可以正常运行两小时以内,必须找出故障点进行处理,否则会扩大故障。
当系统容量增大,线路距离较长,致使单相接地短路电流大于某一数值时,接地电弧不能自行熄灭。
为了降低单相接地电流,常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所以,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即可保持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的特点,又可避免电弧过电压的产生,是当前3~66kV系统普遍采用的接地方式。
该方式就是在中性点和大地之间接入一个电感消弧线圈,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利用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补偿线路接地的电容电流,使流过接地点的电流减小到能自行熄灭的范围,它的特点是在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可按规程规定满足电网带单相接地故障运行2h。
对于中压电网,因接地电流得到补偿,单相接地故障不会发展成相间短路故障,因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这一点优越于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保留了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的全部优点。
由于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补偿了电网接地电容电流,使得接地点残流减少到5A及以下,降低了故障相接地电弧恢复电压的上升速度,以致电弧能够自行熄灭,从而提高供电可靠性。
经过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过电压幅值不超过3.2Uph,因此接有消弧线圈的电网,称为补偿电网。
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网称为谐振接地系统,它有自动跟踪补偿方式和非自动跟踪补偿方式两种。
前者比后者有无可比拟的优点,目前电力系统无论新建或扩建都采用自动调谐消弧线圈,并正在逐步淘汰非自动调谐消弧线圈。
近年来,我国城市10kV电网越来越多地用电缆作为供电线路,这必然会使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大幅度增加,也必须考虑限制措施。
传统的消弧线圈都是单相的,而我国供电系统变压器的6~10KV 侧都是三角形联接的,要使消弧线圈能与三相电网相联,必须有三相接地变压器配合,通过接地变压器组成的人为中性点才能与电网相联。
近年来,国内外新研制了几种自动跟踪的消弧线圈,但结构上仍然没有多少变化,还是单相的。
要在6~10kV电网上使用,依然需要接地变压器的配合。
消弧线圈的补偿原理我们知道,6~10kV电网单相接地电流中主要是电容电流,而流过接地点的电流是整个电网的零序电流,在同一零序电压U0的作用下,电感电流的方向总是和电容电流的方向相反,要减少电网单相接地电流值,就必须在电网上附加一些能够产生零序电感电流的设备,以抵消电容电流。
接地电流的计算在中性点不接地的6~10kV电网中,电网每相对地存在着分布电容和分布绝缘电阻,在计算接地电流时,可以把它们用集中参数来表示,如图4-1-1所示。
当电网某相发生单相经电阻接地时(电阻为零便为直接接地),在接地点有一接地电流流过,下面分析一下接地电流的计算。
从分析可以看出:流过接地点的电流在数量上就等于整个电网的零序电流之和,其大小不仅同电网的电压、单相接地电阻有关,而且同电网对地的电容以及对地的绝缘电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