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教案

合集下载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和分析新闻报道的能力;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标题:《消息二则》;2. 消息一:科学家发现新型病毒;3. 消息二:政府发布环境保护政策。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方式,引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

2. 教师展示《消息二则》的标题,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两则消息可能是关于什么内容的?”鼓励学生猜测和猜测原因。

阅读与理解:3. 学生阅读《消息二则》中的消息一,并回答相关问题,如“科学家发现了什么新型病毒?”“这个病毒会对人类和社会产生什么影响?”4. 学生阅读《消息二则》中的消息二,并回答相关问题,如“政府发布了什么环境保护政策?”“这个政策对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5. 学生与同桌合作,交换答案并共同讨论。

分析与评价:6.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消息二则》中的报道,帮助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和特点,如标题的吸引力、事实的客观性和观点的中立性。

7. 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评价这两则消息的报道质量,并总结出新闻报道所需具备的要素。

写作与表达:8.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阅读和分析的经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新闻事件,撰写一则新闻报道。

9. 学生互相交换新闻报道,互相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总结与反思:10. 教师促使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总结出新闻报道的关键要点和写作技巧。

11.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讨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目标。

扩展活动:12. 学生可以选择进一步调查和研究他们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并做一份深入报道。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学会阅读新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初步学会阅读新闻。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立场。

三、教学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毛泽东同志在渡江战役即将胜利的时候写的一则新闻,文章气势磅礴,豪情万丈,是新闻中瑰宝。

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层层深入地从文章主体布局、语言特色、情感厚度三个角度解读文章特色,激发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百度百科说新闻(1)学生七嘴八舌说新闻。

(2)教师投影百度百科新闻定义。

(板书:新闻定义特点)2、新闻五结构(板书:结构共性)3、小结:这些都是新闻的文体知识,是新闻的共同特点,我们就不多说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是一篇新闻中的经典,每一篇经典独具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读点不同的,开启“个性解读经典”之旅。

(二)新课讲解(二)解读布局创意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做标注。

2、思考:作者为什么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经验)(板书:个性布局有创意)(三)品读语言力度1、从东路军突破,一起朗读文章中描写东路军的句子。

2、选择一句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请从遣词用语、包含意义、情感表达等角度分析。

(学生分组选句感受、分析语言特点。

)3、着眼整篇文章,进一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分析语言特点。

)4、小结:毛主席一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于是,百万雄师蓄势待发,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开始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江战役,万船齐发,气势如虹,千里江防,全线崩溃,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此时此刻,面对胜利的号角声,怎样发之于外?就像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说的“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毛主席以铿锵有力、动人心魄的语言来表达!(板书:语言有力度)(四)深读情感厚度1、思考:文章还有一个反复出现的,非常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想一想是哪个?(学生朗读,找句子。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掌握消息的六要素。

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能够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

理解消息语言的特点。

分析消息的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区分消息和其他文体的不同。

体会消息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消息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朗读法:通过朗读消息,感受消息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氛围。

分析法:分析消息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新闻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新闻的了解和认识,引出消息这一新闻体裁。

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讲解消息的定义、特点和结构。

消息是一种简要、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最新变化的新闻体裁。

消息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等特点。

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结合具体的消息实例,分析消息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介绍阅读消息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浏览标题,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其次,阅读导语,把握消息的核心信息;然后,阅读主体,了解消息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最后,阅读背景和结语,加深对消息的理解。

以一篇简单的消息为例,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分析《消息二则》的内容和主题分别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篇消息。

引导学生找出消息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例如,“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了国民党军队的溃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们品读与回味的。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消息⼆则》教案 第⼀课时 教学⽬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的真实准确。

3.感受⼈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前、压倒敌⼈的⼤⽆畏精神。

4.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法,是教学重点 2.运⽤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是教学难点 ⼀、教材分析: 渡江战役1949年4⽉20⽇晚开始,6⽉2⽇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

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泽东亲⾃撰写《⼈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民和全军将⼠以极⼤⿎舞,对于⽡解敌军⽃志,⿎舞我军⼠⽓发挥了极⼤的作⽤。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类战争空前的奇观。

可以想像,千⾥江⾯上,万船齐发,冒着炮⽕,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可以想像,⽇⽇夜夜盼解放的江南⼈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要⽐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江阴,长达⼀千余华⾥。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军渡江的进展,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玩弄的和谈阴谋⽡解了⽃志。

这篇新闻,⽓势磅礴。

⽑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势,表现了恢宏的⽓度。

这篇新闻,语⾔准确精练,铿锵有⼒,书⾯语和⼝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学会分析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

掌握消息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消息二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模仿写作消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心社会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新闻工作者的敬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消息的结构和要素。

体会消息语言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会准确提取消息的主要内容。

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撰写简单的消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两则时事新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新闻是如何传递给我们的?新闻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息二则。

(二)知识讲解1、消息的定义消息是一种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2、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消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或夸大。

时效性:消息要及时反映最新发生的事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简洁性:消息的语言要简洁明了,篇幅不宜过长。

准确性:消息的内容和表达要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

3、消息的结构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导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详细叙述消息的具体内容,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背景:介绍与事件相关的背景情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

结语:对消息的内容进行总结或展望。

(三)文本分析1、展示第一则消息,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并总结主要内容。

2、让学生分组讨论这则消息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准确、简洁等。

3、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二则消息。

(四)写作指导1、给出一个简单的事件,让学生按照消息的结构和语言要求进行写作。

2、学生完成写作后,互相交流、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消息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特点、结构、语言等,强调学习消息写作的重要性。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消息二则》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及情感鲜明的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实事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及情感鲜明的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2.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及情感鲜明的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2.培养学生关注实事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两天时间百万大军中的大部已经渡过长江。

这两则消息为我们报道这大好消息的同时极具可读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分析课文语言,感受新闻写作的艺术。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导入新课,让两节课顺利衔接起来。

二、夯实基础1.复习巩固(1)教师提问:消息的六要素是什么?预设:“五个W和一个H”,即who(何人)、whɑ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和how(如何)。

(2)教师提问:消息一般由什么结构构成?预设:标题、电头(消息头)、正文(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3)教师提问:消息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预设:时效性强、真实客观、篇幅较短。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关于消息的文常知识。

过渡: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大家比较两则消息并试着从消息的结构方面总结两则消息的异同,记录在表格中。

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的发现说一说。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1.探究任务从消息的结构方面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记录在表格中并说一说从它们的不同点中你对战况发展有什么了解。

展示表格:2.探究方法(1)根据消息的结构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划分层次,梳理出和表格对应的部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初二上册课文1《消息二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初二上册课文1《消息二则》教案

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消息)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特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掌握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O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特点。

课前准备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搜集关于新闻的文体常识。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最先看到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学习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二、预习检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u)摧枯拉朽(ka)溃退(kuD♦.・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2)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3.文体知识。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思,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加一个H)是:When(何时)、Where(何地)、ffh。

(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3)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4)新闻的特点:苴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5)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R■晶•布信~(6)消.总通常所用的格式是“倒金字塔结构”,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而),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知识点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知识点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知识点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小说《消息二则》,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风格。

2.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探讨人物身世、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等。

3.探究小说中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哲理,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教学内容1.阅读小说:《消息二则》2.探讨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身世、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等。

2.探究小说中表现的人生价值观和哲理。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并能结合文本中的具体情节进行探讨。

2.探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生哲理的关系,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简短的引言,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背景和主题思想。

2.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价值观等内容,并进行讨论,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思维活动。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个情节,以便深入探究文本内容。

1.教师做好《消息二则》的阅读笔记、分析笔记和教学PPT等准备工作。

2.学生准备好针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等问题的探究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1.观看小说的封面,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导读小说的内容简介,引发学生对小说的探究兴趣。

3.通过展示小说中的某一段文字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第二节阅读分析1.带着问题阅读小说,包括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2.完成小说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就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交流。

3.教师发放深度阅读材料或教育资料,便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物和情节。

第三节交流讨论1.整理学生的探究笔记,进行讨论。

2.教师引领学生探究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3.组织学生就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进行交流讨论。

第四节总结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向学生提出反思问题,引导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中思考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消息二则》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摘录课标相关内容)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学情分析这是初中孩子第一次接触新闻体裁,学生对新闻文体的不熟悉,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陌生,需要首先给学生介绍这一方面内容。

本级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

3.教材分析本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原刊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文章短小精悍,一气呵成;详略得当,层次分明。

是学习消息的经典。

【教学目标】(分条陈述)1.理解并积累“溃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词语。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

分析两则消息的特点,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3.梳理两则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难点】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课时安排】2课时【评价任务】(可以针对教学目标分别设计: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针对目标1: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将本课生字写三遍,然后同桌相互默写。

针对目标2:提前看导学案背景资料,结合课文找出。

针对目标3:课上自主合作探究完成。

针对目标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要读出作者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以读代讲。

第一课时【教学活动设计】板块一:一、新课导入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日前表态。

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2.知识链接(1)消息的概念。

消息是新闻的一种。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消息是一种报纸文体,指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2)消息的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3)消息的结构。

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①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也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③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

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④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⑤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4)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摧枯拉朽.(xiǔ) 区域.(yù) 督.战(dū)歼.灭(jiān) 溃.退(kuì) 荻.港(dí)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 要塞.(sài)(2)词语释义摧枯拉朽: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败退。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督战:监督作战。

歼灭:消灭(敌人)。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板块二: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答案示例:何时:1949年4月20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如何: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答案示例: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

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教师点拨: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所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倒金字塔结构。

这是由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是消息的电头。

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据了解,渡江战役将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可否改为“百万大军”?作者能否等全体作战部队胜利渡江之后再撰写此则消息发表?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改成“百万大军”,因为消息必须具有真实性。

也不能等到战斗结束后再撰文发表,因为消息必须具有及时性。

3.默读文章,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

教师点拨: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去掉。

“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换。

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

“溃退”指失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

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

3.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答案示例:“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之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摧枯拉朽”形象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军的气势和敌人狼狈败退之态。

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我军势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B.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答案示例:长江的“平”和“静”,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稳操胜券的信心。

这里的“风平浪静”不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还隐含着全国局势已趋向稳定之意。

这是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透露出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这则短小精悍的消息集中表现了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渡江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自豪感。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找出这则消息在写作手法上呈现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