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作业
《遥感概论》作业试题

《遥感概论》作业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运载工具的类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 。
2 .固体自扫描目前常用的探测元件是_________ ,它是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用耦合方式传输信号的探测元件。
3.解译标志分为、。
4.________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____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 .引起辐射畸变的原因有两个,即______ 和______ 。
6.热红外影像上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可分为______ 、______ 两种。
7.计算机图像分类的两种主要方法是_____ 、 ______ 。
8.全球定位系统在3S技术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即________ 、 ____ 。
9 .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即、、。
10.大气影响的粗略校正指通过比较简便的方法去掉程辐射度。
其主要方法有_ 、_______ 。
________ 11.常用的植被指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 。
12 .大气散射可分为三种类型,即___________ 、______ 和无选择性散射。
三.简答题1.简述遥感技术识别地物的原理2.在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上怎样识别地物类别?说说为什么?3.说明美国陆地卫星MSS图像的光谱效应。
4.试述遥感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
5 .简述大气窗口的具体波段。
6.遥感影像解译的主要标志是什么?7.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是什么?8.为什么日出、日落天空呈橙或红色,而通常是蓝色?9.微波遥感的特点有哪些?10.简述多波段遥感图像的三类存贮方式。
11.遥感的特点是什么?12.遥感图像的特征是什么?13.什么是专家系统?其核心是什么?14.比较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优缺点.四.论述题1.试述遥感目视解译的方法与基本步骤。
遥感概论试题(归纳)

名词解释1.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3.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两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称为三原色。
红绿蓝是最优的三原色,可以方便的产生其他颜色。
4.密度分割——单波段黑白遥感图象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种彩色图象,这种方法叫密度分割。
5.非监督分类——是在没有先验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将相似度大的像元归为一类)的方法。
1.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
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
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用模式识别方法获取地物多种特征,为专家系统解译遥感图像提供依据,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模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具体思维过程,进行遥感图像解译。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指根据已知样本区类别信息对非样本区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
非监督分类指事先对分类过程不施加任何先验知识,仅凭遥感影像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分布规律进行分类,即按自然聚类的特性进行“盲目”分类。
1.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常见的有气球、飞机、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器。
2.微波遥感指利用某种传感器接收地面各种地物发射或者反射的微波信号,籍以识别、分析地物,提取所需的信息。
智慧树答案遥感概论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什么是被动遥感。
()答案:传感器从远距离接收和记录目标地物所反射的太阳辐射电磁波以及物体自身发射的电磁波2.()是一种无需接触地面就能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答案:遥感3.遥感技术利用被测物体发出,反射或衍射的()的特性答案:电磁波4.遥感是通过传感器记录目标物体的下列哪些信息?()答案:光谱辐射信息;空间几何形状5.以下关于遥感的描述,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只记录目标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信息6.遥感的信号源包括人工辐射、反射太阳辐射、地表物体发射电磁波三种形式。
()答案:对7.对长江流域进行遥感监测,比较适合的遥感平台是()答案:卫星8.近地面遥感平台主要用于遥感实验,进行遥感机理研究或者是对地物目标进行精细研究。
()答案:对9.卫星遥感平台高度很高,大气的气流不会影响遥感平台的稳定性,但是大气会对遥感图像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答案:对10.无人机遥感平台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可以在低空作业,获取高分辨率图像,但是受到大气气流的影响,它的平台稳定性较差。
()答案:对第二章11对地观测中最常用的大气窗口从紫外线到微波不等,下列适宜在夜间成像的电磁波波段包括()。
答案:微波波段;远红外波段12大气中的气体和其他微粒(尘埃、雾霾和小水滴等)会对电磁辐射的传输产生影响,主要包括()。
答案:大气反射;大气透射;大气折射;大气散射13当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后,对目标地物的作用主要包括()。
答案:散射;反射;吸收14卫星遥感已经广泛应用于监测地球表面物体的变化,其中最常用的电磁波包括()。
答案:可见光;微波;红外15自然界物体的反射现象主要体现为()。
答案:镜面反射;漫反射;方向反射16植被受到叶绿素的影响,对蓝光的吸收作用强,对绿光和红光的反射作用强。
()答案:错17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当叶绿素受到某种因素胁迫而致使其功能受阻时,植被在红光波段的反射率会降低。
()答案:错18瑞利散射中,蓝光波段的散射比红外波段的散射强。
遥感概论课后作业

1.简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答:遥感,就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遥远的感知,它是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2.遥感有哪几种分类。
1、根据工作平台的不同,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2、根据电磁波的工作波段不同,可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3、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可分为主动式遥感和被动式遥感4、根据遥感资料的获取方式,可分为成像遥感和飞成像遥感5、根据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可分为高光谱遥感和常规遥感6、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环境遥感,城市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军事遥感等。
3.遥感有什么特点。
一、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二、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三、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四、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五、客观反映变化4.电磁波波谱区间主要分为哪几段?其中遥感探测利用最多的是什么波段?答:电磁波波谱区间主要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七段。
其中遥感运用较多的波段: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5.什么是大气窗口。
常用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答: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常用窗口:1、反射窗口区(1) 0.3 - 1.3μm 紫外、可见光、红外,白天作业,摄影、扫描。
(2)1.5 - 1.7μm 和 2.0 - 2.5 μm 白天作业,扫描。
2、反射和发射混合窗口区3 - 4μm和 4.5 -5 μm 全天侯作业。
3、发射窗口区(1)8-14 μm 主要为夜间作业。
(2)微波区主动与被动。
6.什么是发射率。
答:同温度条件下,灰体的辐射力与黑体的辐射力之比为一常数,这个常数称为发射率。
7.简述植物的光谱特征。
答:健康植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在可见光的0.55微米附近有一个反射率为10%-20%的小反射峰;在0.45和0.65附近有两个明显的吸收谷(叶绿素吸收)。
遥感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遥感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遥感技术的基本流程包括哪些环节?a) 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分析b) 数据采集、数据传感、数据处理、数据分析c) 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分析d) 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答案:d) 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应用2. 遥感数据分为哪几种类型?a) 主动遥感数据、被动遥感数据b) 空间遥感数据、热红外遥感数据c) 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d)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低分辨率遥感数据答案:c) 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3. 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表示什么意思?a) 反映数据的时间间隔b) 反映数据的空间位置精度c) 反映数据的光谱分辨能力d) 反映数据的像元尺寸答案:d) 反映数据的像元尺寸4. 遥感影像的光谱分辨率表示什么意思?a) 反映数据记录的时间跨度b) 反映数据记录的幅度范围c) 反映数据记录的空间尺度d) 反映数据记录的波段数量答案:d) 反映数据记录的波段数量5. 遥感技术在哪些领域有广泛应用?a) 农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b) 医疗、教育、旅游等c) 航空、航天、地质勘探等d) 建筑、财务、人力资源等答案:a) 农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二、简答题1. 什么是遥感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遥感技术是指通过空间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物体、现象进行观测和测量的技术手段。
它的基本原理是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并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实现对地表物体的识别、分类和定量描述。
2. 请简要介绍一下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光学遥感是利用地球表面反射、散射和辐射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信息进行观测和测量的遥感技术。
其特点包括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较丰富的光谱信息。
常用的光学遥感器有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广泛应用于农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
微波遥感是利用地球表面微波辐射的信息进行观测和测量的遥感技术。
遥感概论复习题答案

遥感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单选题1. 遥感技术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A. 直接接触B. 间接测量C. 人工观察D. 遥感卫星答案:D2. 遥感技术中,SAR代表什么?A. 同步辐射B. 卫星遥感C. 合成孔径雷达D. 空间分析答案:C3. 以下哪个波段属于短波红外区域?A. 0.4-0.7微米B. 0.7-1.1微米C. 1.1-3.0微米D. 3.0-5.0微米答案:B4. 遥感数据的分辨率包括哪些类型?A. 空间分辨率B. 光谱分辨率C. 时间分辨率D. 所有以上答案:D5. 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的目的是:A. 提高图像的对比度B. 纠正图像的几何误差C. 增强图像的颜色D. 减少图像的噪声答案:B二、多选题1. 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以下哪些领域?A. 土地利用规划B. 环境监测C. 军事侦察D. 农业作物评估答案:A, B, C, D2.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哪些步骤?A. 辐射校正B. 大气校正C. 几何校正D. 光谱分离答案:A, B, C三、判断题1. 遥感技术只能用于白天获取数据。
(错误)2. 遥感技术可以穿透云层获取地表信息。
(正确)3. 所有遥感传感器都具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
(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遥感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遥感技术是通过遥感传感器在飞机或卫星等平台上,利用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散射特性,获取地球表面或大气中目标物的图像和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可以用于各种应用领域。
2. 描述遥感数据的三种主要分辨率类型及其意义。
空间分辨率:指图像上单个像素所代表的地面面积大小,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
光谱分辨率:指传感器能够区分不同波长电磁波的能力,分辨率越高,能够获取的光谱信息越丰富。
时间分辨率:指传感器在一定时间内获取数据的能力,时间分辨率越高,能够更频繁地监测同一地区。
五、论述题1. 论述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遥感概论习题

第一章遥感概述1. 简述遥感的基本概念2. 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 遥感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3. 简述遥感卫星地面站,其生产运行系统的构成及各自的主要任务。
4. 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5. 试述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6. 举例说明“ 3S”集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作用GIS:在“ 3S”技术中具有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上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作用。
GPS精确的定位能力、准确定时及测速能力、提供实时定位技术RS: GIS数据库的数据源第二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1. 已知由太阳常数推算出太阳表面的总辐射出射度M=6.284X 107 W/tf ,求太阳的有效温度和太阳光谱中辐射最强波长。
2. 电磁波波谱区间主要分为哪几段?其中遥感探测利用最多的是什么波段?仔细分析原因。
3. 阐述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特点,当这些电磁辐射经过大气时产生哪些物理过程?4. 为什么地物光谱的测量十分重要?理解书中介绍的垂直测量和非垂直测量的方法。
5. 你能说出几种主要地物的光谱特点吗?6. 你能说出地面接受的辐射有哪几个来源,到达传感器时电磁波辐射又含有几部分吗?7. 对照卫星传感器所涉及波段区间和大气窗口的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传感器与遥感图像特点1. 传感器主要由哪些部件组成?2. 摄影类型传感器与扫描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有何差异?3. 简述光谱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
4. 何谓高光谱遥感?5. 成像光谱仪的特点及结构是什么?6. 按摄影机主光轴与铅垂线的关系,航空摄影可分为哪几类?7. 影响航空像片比例尺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测定像片的比例尺?8. 比较航空像片光学特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9. 比较航空摄影像片与地形图的投影性质有什么差别?10. 什么是像点位移?引起像点位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1. 在垂直摄影的航空像片上像点位移有什么规律?12. 目前国际上有哪些比较流行的航空成像光谱仪?13. 航天遥感与航空遥感相比有什么特点?14. 遥感卫星轨道参数有哪些?15. 遥感卫星的轨道分类是怎样的?16. 航天遥感平台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7. 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扫描图像与摄影图像有何区别?18. AVHRR勺光谱段是怎样划分的?为什么?19. 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有哪些?常用的产品有哪几类?20. 海洋卫星有什么用途?21. 未来的航天遥感有哪些发展方向?22. ETM与TM的区别是什么?Mss、TM影像与SPOT的HRV影像的异同?23. 微波波段在电磁波谱中的什么位置?微波接其波长或频率又可分为什么波段?24. 与可风光和近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优缺点?近年来对其不足有什么改进?25. 微波传感器主要分为哪两种?举例说明/26. 为什么合成孔径雷达可以提高分辨率?27. 简述雷达图像的距离分辨率和方位分辨率与什么有关?它们在图像上的变化规律是什么?28. 画图解释透视收缩,叠掩和阴影的产生条件,理解这些几何变形对影像解译的影响。
遥感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遥感概论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遥感技术主要利用以下哪种波长的电磁波来获取地表信息?A. 无线电波B. 可见光C. 红外线D. 微波答案:B, C, D2. 下列哪项不是遥感数据的主要类型?A. 光学影像B. 雷达影像C. 声纳影像D. 红外影像答案:C3. 遥感技术在以下哪个领域中不常用?A. 农业监测B. 城市规划C. 军事侦察D. 天气预报答案:D二、填空题1.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_________来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
答案:遥感传感器2. 遥感数据的分辨率可以分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_________。
答案:时间分辨率3. 多光谱遥感与高光谱遥感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
答案:光谱分辨率的不同三、简答题1. 简述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答案: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农业监测、城市规划、环境监测、资源勘探、灾害评估、军事侦察等。
2. 描述遥感数据的三种主要分辨率,并简要说明它们的重要性。
答案: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数据中单个像素所代表的地表面积大小,它影响着图像的清晰度;光谱分辨率是指遥感数据中可分辨的光谱波段的数量和宽度,它影响着数据对特定物质的识别能力;时间分辨率是指遥感数据获取的频率,它影响着对地表动态变化的监测能力。
四、论述题1. 论述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答案: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获取地表的光谱信息,可以监测植被覆盖变化、水体污染、土地利用变化等环境问题。
例如,利用多光谱或高光谱遥感数据,可以识别不同植被类型,评估植被健康状况,从而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监测。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森林火灾等,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重要信息。
五、案例分析题1. 某地区发生森林火灾,遥感技术如何帮助评估火灾影响范围和程度?答案: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火灾发生地区的热红外影像来评估火灾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热红外遥感数据能够捕捉到地表温度的异常升高,从而识别出火灾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概论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遥感概论课后答案1、试述热辐射定律的主要内容,及其在遥感技术中的意义。
热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
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时,都会不断向四周空间辐射电磁波,这种由物体内部粒子热运动所引起的电磁辐射称为热辐射。
热辐射能量的大小及波长λ分布取决于物体本身的温度T。
地物发射电磁辐射的能力用发射率ε来表示。
地物的发射率以黑体辐射作为基准。
2、遥感技术中常用的电磁波波段有哪些各有哪些特性电磁波谱中,波长最长的事无线电波,无线电波根据波长不同又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其次是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再次是X射线,厘米波 1.0-10cm分米波0.1-1.0m共性:在真空中具有相同的传播速度,s⨯0.38=c/10m遵守相同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及偏振定律紫外波段的特性:波长0.01-0.38μm,属于太阳辐射的范畴。
波长小于0.28μm的紫外线,被臭氧层及其它成份吸收。
只有波长0.28-0.38μm的紫外线,能部分穿过大气层,但散射严重,只有部分投射到地面,并使感光材料感应,可作为遥感工作波段,称为摄影紫外。
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分布和监测水面油污。
碳酸盐在0.4μm以下的短波区对紫外线的反射比其它类型的岩石强,水面油膜比周围水面对紫外反射强烈。
空中探测高度大致在2000m以下,不适宜高空遥感。
可见光波段特性:波长 0.38-0.76μm;人眼可见,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组成;在太阳辐射能中所占比例高,能透过大气层;地面物体对七色光多具有其特征的反射和吸收特性,故信息量最大,是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遥感中可以用光学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成像,可全色,可分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可见光波段的遥感技术最成熟,但仍然有很大潜力。
当前分辨能力最好的遥感资料,仍然是在可见光波段内。
红外波段的特性:波长0.76-1000μm,可分为近红外波段(0.76-3μm),中红外(3-6μm),远红外(6-15μm)和超远红外(15-1000μm)。
近红外波段是地表层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故又称反射红外。
其中靠近可见光红光的0.76-1.2波段可使胶片感光,故又称摄形红外。
而中、远、超远红外是地表物体发射的红外线,故称热红外。
热红外只能用扫描方式,经过光电信号的转换才能成象。
红外遥感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等),可以全天时遥感,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遥感波段。
微波波段的特性:波长1mm-1m。
可分为毫米波(1-10mm)、厘米波(1-10cm)和分米波(1-10dm)。
微波的特点是能穿透云雾和一定厚度的植被、冰层和土壤,可获得其它波段无法获得的信息;具有全天候的工作能力;可以主动和被动方式成像。
因此在遥感技术上是很有潜力的一个波段。
3、请详细阐述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能量衰减的原因。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0.3-3μm 波段。
最大辐射对应的波长约为0.48μm 。
波长/μm 波段 能量(%) 波长/μm 波段 能量(%) <10.3X 、γ射线 0.02 0.76~1.5 近红外 36.8 10.3~0.2远紫外 1.5~5.6 中红外 12 0.2~0.31中紫外 1.95 5.6~1000 远红外 0.41 0.31~0.38近紫外 5.32 >1000 微波 0.38~0.76 可见光 43.5大气散射:22%大气散射概念大气散射:电磁波在传播的路径上遇到原子、分子或气溶胶等小微粒时,会改变传播方向,向各个方向散开,这种现象称为散射。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因此,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散射主要集中在太阳辐射能量较强的可见光区,所以散射是造成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d 比辐射波长λ小得多,此时散射为瑞利散射。
此时,414λγϕ∝=,,主要是由大气分子对可见光的散射引起的,所以也叫分子散射。
由于散射系数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当λ>1μm 时,瑞利散射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红外微波可以不考虑瑞利散射的影响。
但是对于可见光来说,由于波长较短,瑞利散射影响较大。
米氏散射微粒半径与波长接近时,取212λγϕ∝=,,称米氏散射。
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烟尘、气溶胶、小水滴等引起,米氏散射的方向性明显,在光线向前方向比向后方向更强。
如云雾的粒子大小与红外线(0.76-15μm )的波长接近,所以主要是米氏散射,因此,潮湿天气米氏散射影响较大。
无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称非选择性散射。
此时,常数,==γϕ0,散射与波长无关,对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
对于近红外、中红外也满足d>λ,属非选择性散射。
大气中的云、雾、烟、尘埃等气溶胶对太阳辐射常出现这种散射,且云、雾对各种波长的可见光散射均相同。
——为什么云雾看起来是白色的?这种散射使传感器接受到的数据严重衰减。
散射造成太阳辐射衰减,但是散射强度遵循的规律与波长密切相关。
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瑞利散射是主要的。
当波长大于1μm 时,可忽略瑞利散射的影响。
在短波中,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相当;但在波长大于0.5μm 时,米氏散射超过了瑞利散射的影响。
大气层越厚,散射越强。
大气及其它成份反射:30%主要是云层反射云层越厚反射量越大:厚度大于50m 时,反射量达50%以上,厚度为500m 时,反射量超过80%大气层中直径大于10.6m 的其它微粒也会产生反射作用。
故对地球温度有调节作用。
大气吸收:17%在紫外、微波之间,具明显吸收作用的主要是O 3、O 2、CO 2和H 2O ;此外N 2O 、CH 4对电磁辐射也有吸收,多种成份对电磁波有不同的吸收能力,从而形成相应的吸收带。
氧(O 2):大气中氧气含量约占21%,它主要吸收小于0.2μm 的太阳辐射能量,在波长0.155μm 吸收最强,在0.6μm 和0.76μm 附近,各有一个窄吸收带,吸收能力较弱。
抽样(O 3):大气中含量很少,只占0.01-0.1%,但对太阳辐射能量吸收很强,有两个吸收带:一个为波长0.2~0.36μm 强吸收带,另一个为0.6μm 附近的吸收带。
主要分布在30km 高度附近,因此对小于10km 的航空摄影遥感影响不大,而主要影响航天遥感。
水(H 2O ):是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介质,主要吸收带位于红外和可见光的红光波段,其中红外部分吸收最强。
在0.5~0.9μm 有四个窄吸收带,在0.95~2.85μm 有五个款吸收带,在6.25μm 附近有一个强吸收带。
因此水汽对红外遥感有很大影响。
液态水的吸收水比水气吸收更强,但主要在长波方面。
CO 2:大气中含量很少,占0.3%,吸收带主要在红外区内,在1.35~2.85μm 有3个宽的弱吸收带,在2.7μm 、4.3μm 与14.5μm 为强吸收带。
——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可忽略不记。
尘埃: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作用,但吸收量很少。
当有沙暴、烟雾和火山爆发发生时,大气中的尘埃几句增加,这时,它的吸收作用才比较明显。
到达地面:31%大气透过率大气透射率( )与所通路程密切相关,其中路程与太阳高度角和传感器的入射角有关。
当高度角越大、入射角越小,大气厚度L就越小,透射率就大;反之,透射率就小,能量衰减越大。
大气的吸收、散射则与大气成分和微粒大小有关。
太阳辐射短波能量的衰减比长波部分大。
4、什么是大气窗口和大气屏障,常用于遥感的大气窗口有哪些?大气窗口:指电磁辐射在大气传输过程中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
大气屏障:有些波段的电磁波在大气传输过程中被严重反射、吸收和散射,几乎不能到达地面,这些波段称大气屏障。
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常用于遥感的大气窗口):0.3-1.3μm:包括全部可见光、部分紫外和摄影红外波段。
是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也是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
应用范围广,如Landsat卫星的TM的1.4波段,SPOT卫星的HRV波段。
属地物的反射光谱,透射率达到90%以上。
1.5-2.5μm:近红外波段。
属地物反射光谱,只能用光谱仪和扫描仪记录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白天强光照射下扫描成像。
在波段(1.5-1.75μm)和波段(2.1-2.4μm),透射率接近80%,如TM(1.5-1.75μm)和(2.08-2.35μm)波段的影响可以用以探测植物含水量以及云、雪或用于地质制图等。
3.5-5.5μm:中红外波段,白天或黑夜都可用,扫描方式成像。
该波段除了反射外,地面物体也可以自身发射热辐射能量,如NOAA卫星的AVHRR传感器用3.55-3.93μm探测海洋温度、获得昼夜云图。
8-14μm:远红外(热红外)波段,属热辐射波段范围内,采用扫描或红外辐射计检测,白天、黑夜都能成像。
由于O3、水汽、CO2的影响,透射率仅约为60-70%0.8-2.5cm:属微波段,不受大气干扰,透射率可达到100%。
采用雷达成像或微波辐射计检测,可全天候工作。
5、什么是地物的波谱特性水、植被、土壤、雪的反射光谱各有哪些特点6、自然界任何地物都有其自身特有的电磁辐射规律,都具有吸收和反射一定波长电磁波(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的特性;又具有发射某些红外线、微波的特性;少数地物还具有投射某些波长电磁波的特性。
各种地物由于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性质和结构规模不同,因而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反射、发射及透射本领也有差异。
这种地物反射、发射及透射电磁波的本领随入射波长改变而改变的特性称为地物的光(波)谱特性。
波普信息是一切其它遥感信息的基础。
水体的波谱特征(清洁的深水):反射率在各波段内都低(一般在3%左右),在可见光部分为4-5%,在0.6μm 初降至2-3%,到0.75μm以后的近红外波段,水成了全吸收体。
植物的波谱特征:不同种类的植物均具有类似的反射波普曲线可见光区域,由于叶绿素的强烈吸收,植物的反射、透射率均低,仅在0.55μm附近有一10-20%的反射峰而呈绿色。
近红外区域,在0.7-1.3μm之间形成50-60%的强反射峰,由于不同种植物的叶细胞结构差异大,不同种植物的反射率在该波段具有最大的差值,故是区分植物种类的最佳波段。
1.45μm、1.95μm、2.7μm为中心得三个吸收带,这三个吸收带之间有两个较强的反射峰(1.65μm及2.2μm)。
土壤的波谱特征:反射率: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氧化含量和含水量及盐份等因素有关;粉沙>砂土>腐殖土。
反射光谱曲线由可见光到红外呈舒缓向上的缓倾延伸湿地的波谱特征;湿地:在整个波长范围内的反射率均较低,反射率与含水量有关,当含水量增加时,其反射率就会下降,因此在黑白像片上,其色调呈深暗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