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声音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肩门--

医学入门 【 明?李梴】
左右搭手
生在肩下脊上,乃因饮食感毒,广一尺,深一寸,虽溃在危,内不穿膜不死。急治脾肚中之毒,内服护心散,外用敷药,始不奔心,大要服药截之。若通脊皆肿者不可救。
右搭肩发骨上生者,移动之处可治,若串左肩难治。左搭肩发骨上生者,移动之处可治,若串右肩难治。二证内服托里散加升麻、桔梗,外用去恶散,或棉絮烧灰为末掺之,干者麻油调擦。
证治准绳 【 明?王肯堂】
肩背痛
按风寒汗出而肩背痛,小便数者,《脉经》既以泻风热之药,通肺气之壅,则寒热气不足以息而肩背痛,小便遗失者,当以人参、黄芪之属,补肺气之虚,不言可知也。
湿热相搏,肩背沉重而疼者,当归拈痛汤。
肩疽
左右串
此证发于左搭肩骨上,生在移动之处,可治难安;串于右搭肩,必难治矣。可用鸡黄皮及绵絮焙干为末,湿则干掺,干则清油调擦。
如证发于右搭肩骨上,生在移动之处,可治难安;串于左搭肩者,亦难治。用药擦掺,依前左搭肩药治之。
痈疽发
凡两肩下两胁边成痈疽,因血虚而气亦虚,切不可服补阳之药。热剂,即补阳也。倘受热剂则虚热愈盛,易致伤骨膜,切慎切慎。宜服十六味流气饮、内疏黄连汤,治法与发背痈疽同。汤剂,附子、薄桂、乌头之类禁用。
胆足少阳之脉,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
手太阳之别,上走肘,络肩髃。
手阳明之别,上循臂,乘肩髃。
经别篇
手太阳之正,指地,列于肩解。
【 注 指地者,谓手之太阳下合于足太阳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
经筋篇
左右搭
此证少阳经少血有相火,尤甚于厥阴。发于左搭肩骨上,生移动之处,可治难安;串于右搭肩者,必难治也。此证由于风变之来,以脉断之。邪在表,其证大小便如故,饮食如常,口能知味,知其不在里也。不恶风,只燥热,脉不浮,知不在表。若表里既和,则邪在经络中,凝于经络,其痈斯出。身半以上,风从受之,故云八风之变。法当却寒邪,调和经络中气血,则气血通畅自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5-325)呃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二十五呃门黄帝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复,燠热内作,外为浮肿哕噫。
【注 哕者,小肠之气不通。
逆气上走心而为噫也。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
【注 咳哕,肺气逆也。
咳哕烦心者,病在鬲中,阳明之气上逆也。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唾出清水及为哕噫。
【注 唾出清水及为哕噫,从胃而上及于心也。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心脉小甚为善哕。
【注 心脏虚而火土之气弱也。
】九针论胃为气逆哕。
【注 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杂病篇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注 阳明所受谷气,欲从肺而达表,肺气逆还于胃,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以草刺鼻,取嚏以通肺,肺气疏通,则谷气得以转输而呃逆止矣。
鼻气不通而无息,则疾迎引之,连取其嚏也。
大惊则肝心之气分散,胃之逆气,亦可从之而外达也。
】金匮要略【汉•张机】哕病证治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
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讝语。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中藏经【汉•华佗】脾病脾胀则喜哕,四肢急,体重不食,善噫。
寒则阴中与腰脊俱疼,面黑耳干,哕不能食,或呕血是也。
活人书【宋•朱肱】伤寒证咳逆者,仲景所谓哕者是也。
哕,胃寒所生。
伤寒本虚,攻其热必哕。
又云:伤寒大吐下之极虚,复发汗者,其人水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
所以然者,胃中寒故也,橘皮干姜汤、羌活附子散、半夏生姜汤、退阴散主之。
若服药不瘥者,灸之必愈。
其法: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骨间,灸三壮;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为率。
正以男左女右,艾炷如小豆许,与乳相直间陷中动脉处是。
然亦有阳证咳逆者,小柴胡汤、橘皮竹茹汤。
仲景又云: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仲景无方。
前部宜猪苓汤,后部宜调胃承气汤。
扁鹊《中藏经》治伤寒咳逆,丁香散。
古今图书集成之医部全录

《医部全录》共520卷,约950万言。
第1到70卷为医经注释。
内容包括对《灵枢》、《素问》、《难经》三部经典的注释。
其中对《灵枢》的注释,采用了明代马元台全文注释的《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注解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两家注文;对《素问》的注释,则采纳了唐代王冰重新编次并注释的《黄帝内经素问》,明代马元台注释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注释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三家之注;对《难经》的注释,仅取元代滑伯仁注释的《难经本义》一家注文。
诸家注释辞达理明,析其精微,探其隐赜,钩其玄要,辨疑正误,颇得岐黄越人之旨趣。
第71到216卷为脉法、外诊法、脏腑身形等内容。
其中“脉法”和“外诊法”,摘取了30余种医学书籍中有关四诊的论述。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临床诊断疾病要结合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体型、禀赋、动静等情况;望诊、切诊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
词简意明,描述生动,辨析精详,切合实用。
对“脏腑身形”内容,共博采了50多种重要医学名著的有关资料,详细载述了脏腑学说、经络学说,运气理论、身形理论,详细阐发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精华内容。
第217到500卷为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
其中“诸疾”为内科常见病证,收辑了古代医书中有关52种内科常见疾病证治的资料,一一做了论述。
外科部分,多取材於元代窦汉卿的《疮疡经验全书》、元代齐德之的《外科精义》、明代王肯堂的《疡医证治准绳》、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楼英的《医学纲目》等书内容。
列痈疽疔毒、附骨流注、游风丹毒、疠疡癜风、浸淫疥癣等11门;妇科部分,所辑录的文献资料,多取材於妇科名著,以月经、子嗣、胎前、临产、产后、崩漏等分门别类,详尽论述;儿科部分,内容最为丰富,用100卷之多,分两大部分详细地作了载述,前半部对小儿一般常见病证列52门,分别进行阐释,包括胎养、初生护养、诊断以及各种疾病的治疗;后半部痘疹专论,详尽地叙述了中医对天花、麻疹的治疗经验。
在其所选载的文献资料,有一部分录自现已少见的古代儿科著作。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400-400)妇人前阴诸疾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妇人前阴诸疾门金匮要略【汉•张机】前阴诸证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
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脉经【晋•王叔和】脉证少阴脉数则气淋,阴中生疮。
妇人少阴脉弦者,白肠必挺核。
妇人脏肿如瓜,阴中疼引腰痛者,杏仁汤主之。
少阴脉浮而动,浮则为虚,动则为痛,妇人则脱下。
师曰:脉得浮紧,法当身躯疼痛,设不痛者当射。
云何因当射?言若肠中痛,腹中鸣,咳者,因失便。
妇人得此脉者,法当阴吹。
师曰:寸口脉浮而弱,浮则为虚。
弱则无血,浮则短气,弱则有热而自汗出。
趺阳脉浮而濇,浮则气满,濇则有寒,喜噫吞酸,其气不下,少腹则寒。
少阴脉弱而微,微则少血,弱则生风,微弱相搏,阴中恶寒,胃气下泄,吹而正喧。
妇人良方【宋•陈自明】阴病方论妇人阴挺下脱,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子脏虚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
【注 前证当升补元气为主。
若肝脾郁结,气虚下陷,用补中益气汤。
若肝火湿热,小便濇滞,用龙胆泻肝汤。
】妇人阴痒,为三虫在肠胃之间,因脏虚而蚀阴中,微则为痒,甚则为痛也。
【注 前证属肝经所化,当用龙胆泻肝汤、逍遥散以主其内,外以桃仁研膏和雄黄末,或鸡肝纳阴中以制其虫。
】【按《大全》:三虫动作,发于阴内,其虫作热,微则为痒,重则为痛也。
】妇人少阴脉数而滑者,阴中有疮,名曰(上匿下虫)。
或痛或痒,如虫行状,脓水淋沥,亦有阴蚀几尽,皆由心神烦郁,脾胃虚弱,气血流滞耳。
内当补心养胃,外以药傅洗乃可。
【注 按前证乃肝脾郁结之证,木旺生虫耳,宜解郁清肝。
】妇人阴肿,因胞络素虚,风邪客之,乘于阴部,血气相搏故也。
【注 前证若气血虚弱,用补中益气汤,举而补之,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渗而清之。
但阴肿及阴冷阴挺等证,仍当与阴痒方论参看。
】【按《大全》:妇人阴肿者,是虚损受风邪所为,胞络虚而有风邪客之,风气乘于阴,与血气相搏,令气否濇,腠理壅闭不泄越,故令肿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415-416)小儿唇口齿舌喉病门

巢氏云:小儿滞颐者,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此由脾冷涎多故也。脾之液为 涎,脾胃虚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渍于颐也。张氏温脾丹主之。一法百药 煎含咽,其涎自不出,亦截法也。益黄散亦治此证,温脾
儿有重舌、重龈者,宜用三棱针刺去血,内服东垣凉膈散。凡口内诸病,惟 针最捷。
其热。若病后发热,口渴饮汤,大便不实,用异功散调补胃气。若服攻伐之剂, 兼呕吐或腹痛,脾胃复伤也,用四君子汤。或口角流涎,或痰气壅盛,脾不能摄 也,用六君子汤。若儿自食甘肥,或母食酒面,致儿口舌生疮,用清胃散以清热。 若作呕,少食泄泻,用白朮散以补脾。若手足并冷,或腹痛恶寒,用六君、炮姜 以温中。若因乳母饮食劳役失宜,发热致儿,用补中益气汤。因乳母肝胆二经血 虚,内热传儿,用加味逍遥散、八珍汤。因乳母肝脾郁怒,血伤内热,致儿为患, 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俱加漏芦,子亦服数滴。仍须参前弄舌类详看。】
重舌木舌弄舌
巢氏曰:小儿重舌者,心脾俱有热也。心候于舌而主血,脾之络脉出于舌下。 若心脾有热,则血气俱盛,附于舌根,重生壅出如舌而短小是也。有着颊里及上 腭者,名曰重腭;着齿龈者,曰重龈。皆当刺去其血,用真蒲黄敷之;或发灰、 或马牙硝、或硼砂、或焰硝敷之;或竹沥浸黄蘗点之,亦好。
又木舌证,舌者心之候,脾之脉络于舌也。脏腑壅滞,心脾积热,热气上冲, 故令舌肿,渐渐胀大,塞满口中,是为木舌。若不急疗,必致害人。用(石卜)硝 二分,紫霜一分,白盐半分,同研,每半钱竹沥井花水调敷。不用(石卜)硝及盐 亦可。又方,用黄葵花研细,竟丹半之,同研点七次。又舌胀满口,单用冰片点 之亦妙。
奇效良方 【 明•方贤】 弄舌
夫弄舌者,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切不可用凉药下之,少 与龙脑饮子,地黄膏治之。若大病未已弄舌者凶,学者慎之。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3-324)嗜卧门 不得卧门 声音门 呃门 噫气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3-324)嗜卧门不得卧门声音门呃门噫气门嗜臥門不得臥門聲音門呃門噫氣門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二十三☆嗜臥門●黃帝素問○刺熱篇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
庚辛甚,甲乙大汗。
氣逆則庚辛死。
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
【註肝主疏泄,故小便赤黃。
肝脈環陰器,抵小腹而上,故腹痛。
肝藏魂,魂傷故多臥。
木火主氣,故身熱。
此言內因之病。
熱爭者,寒與熱爭也。
此言外淫之邪。
魂傷則狂言。
肝病發驚駭,肝脈布脅肋,故脅滿痛。
人臥則血歸於肝,肝氣傷,故不得臥。
氣逆者,熱淫而反內逆也。
熱甚而上逆於頭,故頭痛而員轉。
】○厥論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
【註足厥陰厥則少腹腫痛而腹脹,涇溲不利,陰縮而腫。
肝主筋,膝者筋之會,經脈厥逆,不能濡養筋骨,故好臥而屈膝。
厥陰木火主氣,榮俞厥逆,故胻內腫熱也。
】○診要經終論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
【註秋氣在皮膚氣分,刺夏分之絡脈,則氣不外行,故令人嗜臥。
】○六元正紀大論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其病善眠。
【註濕土為病也。
】●靈樞經○海論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註姚氏曰:精液補益腦髓而下流陰股,故髓海有餘則足勁輕健而多力。
髓從骨空,循度而上通於腦,故有餘則自過其度也。
髓海不足則精液竭,是以耳為之鳴,目無所見。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故脛痠而懈怠安臥。
】○大惑論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
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
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
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
【註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陽氣盡而入於陰則臥,陰氣盡而出於陽則寤。
中国医学史分类模拟题1-(1)

中国医学史分类模拟题1-(1)A型题1. 世界上最早开办管理药事的药局是在我国的A.隋代B.唐代C.宋代D.明代E.清代答案:C2. 世界上最早关于龃齿的记载见于我国的A.甲骨文B.《尚书》C.《左传》D.《易经》E.《山海经》答案:A3. 我国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在A.隋代B.唐代C.宋代D.明代E.清代答案:D4. 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见于A.甲骨文B.《易经》C.《山海经》D.《周礼》E.《尚书》答案:A5. 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记载于A.甲骨文B.《周礼》C.《诗经》D.《山海经》E.《易经》答案:B6. 确立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著作为A.《黄帝内经》B.《难经》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E.以上都不是答案:D7. 出现中医临证医学专科化发展特点的时代为A.由晋代至唐B.商周时代D.秦汉时代E.以上都不是答案:A8. 中医外伤科始于A.商代B.周代C.南北朝D.唐代E.宋代答案:B9. 下列各项中利用动物垂体激素的是A.用全兔脑制作药物以催生B.人工体外转胎术C.利用狂犬脑浆免疫狂犬病D.外科缝合曲针E.人工提炼纯白结晶乌头碱答案:A10. 最早的、有效的脏器疗法是用鹿的甲状腺制成“五瘤丸”,记载于A.《肘后备急方》B.《僧深集方》C.《伤寒杂病论》D.《外台秘要》E.《诸病源候论》11. 最早记载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的尿检验法、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诸病源候论》D.《肘后备急方》E.《外台秘要》答案:E12. 将酒应用于医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创造,早在商代甲骨文载有A.“鬯其酒”B.“仪狄造酒”C.杜康造酒D.“汤液醪醴”E.“百药之长”答案:A13. “干支纪日法”最早出现于A.夏朝B.商朝C.周朝D.春秋E.战国答案:B14. 相传创制汤液的医家是A.仪狄C.扁鹊D.伊尹E.华佗答案:D15. 最早见于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的记载出自A.《诊藉》B.《周礼》C.《尚书》D.《山海经》E.《史记》答案:B16. 根据诊治病人的疗效判定等级:“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415-416)小儿唇口齿舌喉病门 小儿胷背手足病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415-416)小儿唇口齿舌喉病门小儿胷背手足病门小兒脣口齒舌喉病門小兒胷背手足病門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十五☆小兒脣口齒舌喉病門●千金方【唐˙孫思邈】○鵝口凡小兒初出腹有鵝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劇者,鼻中亦有之。
此由兒在胞胎中受穀氣盛故也,或姙娠時嗜糯米使之然。
治之之法,以髮纏著頭,沾井花水撩拭之,三日如此,便脫去;如不脫,可煮栗荴汁令濃,以綿纏著頭拭之。
若春夏無栗荴,可煮栗木皮,如用井花水法。
○重舌小兒初出腹有連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連其舌下後,令兒言語不發不轉也。
可以爪摘斷之,微有血出無害;若血出不止,可燒髮作灰末敷之,血便止也。
○重齶重齗小兒出腹六七日後,其血氣收斂成肉,則口舌喉頰裏清淨也。
若喉裏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者,若懸癰有脹起者,可以綿纏長針,留刃處如粟米許大,以針刺決之,令氣泄,去青黃赤血汁也。
一刺之止,消息一日,未消者來日又刺之,不過三刺自消盡。
餘小小未消,三刺亦止,自然得消也。
有著舌下如此者名重舌,有著頰裏及上齶如此者名重齶,有著齒齗上者名重齗,皆刺去血汁也。
刺後用鹽洗拭,急用如聖散,或一字散摻刷。
○齒病論凡齒齗宣露,多是疳(上匿下虫)及月蝕,以角蒿灰夜敷齗間使滿,勿食油,不過二三日瘥。
食油及乾棗即發。
所以患齒者,忌油乾棗及桂心。
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溫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印牢密。
凡人齒齗不能食果菜者,皆由齒根露也。
為此鹽湯揩齒叩齒法,無不愈也,神良。
凡人好患齒病,多由月蝕夜食飲之所致也,識者深宜慎之。
所以日月蝕未平時,特忌飲食。
小兒亦然。
●小兒直訣【宋˙錢乙】○弄舌弄舌者,脾臟微熱,令舌絡牽緊,時時舒熱,當少用瀉黃散。
或飲水者脾胃虛而津液少也,兼面黃肌瘦五心煩熱者疳瘦也,用胡黃連丸。
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凶。
【註按小兒舌微露而即收,名弄舌,屬心脾虧損,用溫脾散補之。
舌舒長而收緩舌吐舌,乃心脾積熱,少用瀉黃散主之。
兼口舌生瘡,作渴飲冷,屬胃經實熱,用瀉黃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声音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二十四声音门黄帝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
【注搏坚而长者,搏击应手有力而长,此为太过之脉。
心火太过,故当舌卷。
心主言,故不能言也。
】宣明五气篇五邪所乱,搏阴则为喑。
【注足少阴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
邪搏于阴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喑。
】奇病论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注十月胎出,则胞络通而音声复矣。
】大奇论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注脉络阻则音不出,脉络疏通,其音自复。
故脉不至而喑者,不须治之,其病自已。
此系经脉所阻之病,与邪搏于阴而为喑之不同也。
】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
男子发左,女子发右。
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
其从者喑,三岁起。
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注阳明气血皆多,其脉当浮大,今脉沉而鼓动带濇,是血气虚于内矣。
大则为虚,是血气虚于外矣。
盖荣卫血气,皆从内鬲而外达于形身,荣卫不足则鬲气虚,是以胸胁脊背之间而成麻痹不仁矣。
鬲,偏枯也。
夫荣卫气血虽生于阳明,主于心脏,然始于先天之肾中,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不喑舌转,是先天之根气不伤,故为可治。
如男子发左,女子发右,阴阳血气虽顺而喑者,当至三岁之久而后能复也。
若年不满二十者,脏腑正盛,血气方殷,而反有此败证,比及三年,五脏六腑之气渐至消灭而死矣。
】腹中论帝曰: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
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
【注诸阳之气上升,而腹气又厥逆于上,是有余于上,反灸之,则阳热之气,乃入于阴而为喑矣。
砭之则阳气外泄而虚,虚则狂矣。
须厥逆之气与血相并,而后治之。
】脉解篇太阳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
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
少阴不至者厥也。
【注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入中之气不足,则阴虚而为喑矣。
阳受气于四末,阳盛已衰,故四肢不收而为俳。
肾气不足则为喑,以致少阴之气不至,则手足厥冷矣。
】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瘖。
【注水寒乘心,心主言,故暴喑也。
】至真要大论曰:六气之复何如,岐伯曰:少阴之复,暴喑。
帝【注金主声,故暴喑也。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心脉濇,甚为喑。
【注心主言,心气少,故为喑。
】经脉篇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
【注手少阴之别络,与经相干于通里之间,去腕一寸半,别经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虚则不能言者,盖心主言而经别络舌本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
【注阳明之别络,与经相会于丰隆之间,而别走于足太阴之别络。
其别行者,并经脉而循于胫骨外廉,上络头项。
十五大络之气血,皆本于胃腑水谷之所生,是以足阳明之络与诸经之气相合,其喑气逆则喉痹卒喑,经别之络于喉嗌也。
】忧恚无言篇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会厌者,音声之户也。
口唇者,音声之扇也。
舌者,音声之机也。
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
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
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
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注肺主声,心主言,肝主语,然由足少阴肾气之所发。
故善治者,审其有音声而语言不清者,当责之心肝;能语言而无音声者,当责之脾肺;不能语言而无音声者,此肾气之逆也。
夫忧则伤肺,肺伤则无音矣。
恚怒伤肝,肝伤则语言不清矣。
此音声之户,谓声气之从此而外出也。
口唇开阖,而后语句清明,故为音声之扇。
舌动而后能发言,故为音声之机。
悬雍为音声之关。
颃颡者,腭之上窍,口鼻之气及涕唾从此相通,故为分气之所泄,谓气之从此而分出于口鼻者也。
横骨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故为神气之所使,主发舌者也。
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因颃颡不开,分气失也。
会厌者,为开为阖,主声气之出入。
薄小则发声疾,厚大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
寒气者,足少阴寒水之气也。
盖少阴之脉,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其正气上行,而后音声乃发。
如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谓不能开也;发不能下,谓不能阖也。
是以至其开阖不致而无音声矣。
】九针论邪入于阴,转则为喑。
【注谓邪入于肾脏之阴,转入于心脏之阳,则为喑矣。
】扁鹊难经不治证病人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千金方【唐?孙思邈】风寒客中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发,故喑不能言,宜服发表之药,不必治喑。
仁斋直指方【宋?杨登父】大惊不语大惊入心,则败血顽痰,填塞心窍,故喑不能言,宜密陀僧散、远志丸、茯神散之类。
声出于肾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风寒暑湿,气血痰热,邪气有干于心肺者,病在上脘,随证解之,邪气散则天籁鸣矣。
若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故气逆而上,咳嗽痰壅,或鸣或胀,胸腹百骸,俱为之不利,其嗽愈重,其气愈乏,其声愈干矣。
指迷论【宋?钱乙】肾怯与失音相似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不进药,此非失音,乃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
失音乃感风寒卒病耳。
河间六书【金?刘完素】不能言肾虚内夺,则为喑痱。
盖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
经云:喑痱足不履用,音声不出者,地黄饮子主之。
燥干者,金肺之本,燥金受热化以成燥濇也。
兼火热,致金衰耗液而损血,郁而成燥者,由风能胜湿热能耗液,故经云:风热火同阳也,寒湿燥同阴也。
又燥湿小异也,金燥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而反同于风热火也。
又如大便干濇,乃大肠受热,化成燥濇。
经云诸濇枯涸,又如瘫痪中风,皆因火热耗损血液,元腑闭塞,不能浸润,金受火郁,不能发声者是也,盖肺主声也。
肢痛软戾者,风热湿相搏,遂致偏枯,语音濇,手足不随。
然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亦以鲜矣。
亦有寒湿相郁,荣卫不能开发贯注,多成偏枯。
经曰:诸濇枯涸,干劲皴揭,属于燥也。
暴瘖暴喑,猝痖也。
金肺主声,故五行惟金响。
金应于干,干为天,天为阳,为健为动;金本燥,为涸为收为敛,为劲切为刚洁,故诸能鸣者,无越此也。
凡诸发语声者,由其形气之鼓击也。
鼓击者,乃健动之用也。
所谓物寒则能鸣者,水实制火,火不克金也。
其或火旺水衰,热乘金肺,而神浊气郁,则暴喑无声。
经言: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
儒门事亲【元?张从政】妇人重身夫妇人重身九月,而喑痖不言者,是脬之络脉不相接也,则不能言。
经曰:无治也。
虽有此论,可煎玉烛散二两,水一碗,同煎至七分,去滓,放冷,入蜜少许,时时呷之,则心火下降而肺金自清,故能作声也。
丹溪心法【元?朱震享】分经辨因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手少阴之别脉系舌本,故此三脉虚则痰涎乘虚,闭塞其脉道,而舌不能转运言语也。
若此三脉亡血,则舌无血荣养而然,治当补血。
又此三脉,风热中之则舌脉弛纵而然,风寒客之则舌脉缩急而然,随证治之。
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虚损损憔悴,气血不足,失声音久喑,宜天真丸,服过半月,言语自然有声。
虚医学纲目【明?楼英】病因有二喑者,邪入阴部也。
经云:邪搏于阴则为喑。
又云:邪入于阴,搏则为喑。
然有二证:一曰舌喑,乃中风舌不转运之类,但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咽音声则如故也。
二曰喉喑,乃劳嗽失音之类,但喉中声嘶,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
医学入门【明?李梴】证治有气血虚损者,有肾虚及老人忽言不出者,宜于十全大补汤去桂,加菖蒲、远志。
痰塞不语,宜导痰汤加菖蒲、竹茹、人参,或芩连。
亡血不语,宜四物汤,加人参、白朮、陈皮、甘草、菖蒲、远志。
古今医统【明?徐春甫】总论证治声音者,内关五脏,其为病也,因于六气。
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音角,其声呼。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音征,其声笑。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音宫,其声歌。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其声哭。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音羽,其声呻。
此所以声音通于五脏者也。
《直指》云: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此特言其所重者。
舌为心之苗,心病舌不能转,则不能语言,暴病者尚可医治,久病者不可治也,故心为声音之主者此也。
肺者属金,主清肃,外司皮腠,风寒外感者,热郁于内,则肺金不清,咳嗽而声哑,故肺为声音之门者此也。
肾者人身之根本,元气发生之主也,肾气一亏,则元气寖弱而语音喑者有之。
经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钱氏方:小儿吐泻利,小便过多,以致脾虚不饮食,用益黄散作效。
数日后,忽尔不语,钱氏知其脾气已复,肾气尚虚,投以地黄丸益肾,相继数剂,遂能言,于是益信声音之根出于肾也不诬。
病分三因有内热痰郁窒塞肺金,而声哑及不出者,及有咳嗽久远,伤气而散者,此内因也。
有外受风寒,腠理闭塞,寒束于外,郁嗽而声哑,三拗汤之类,此外因也;又有忽暴吸风,卒然声不出者,亦外因也。
有因争竞,大声号叫,以致失声,或因歌唱伤气而声不出,此不内外因也,养息自愈。
证本六淫风寒燥热,致声不清者,人共知之,暑湿相干者,鲜有知也。
经曰:因于湿,首如裹。
声如从室中言,此中气之湿也。
《直指》云:风寒暑湿燥火痰气有干于心肺者,病在上脘,随证解之,邪气散则天籁鸣矣。
惟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故气奔而上,咳嗽痰壅,或喘或胀,足冷骨痿,胸腹百骸俱为之牵掣,其嗽愈重,其气愈乏,其声愈干,君子当于受病之处图之可也。
风寒咳嗽失音者,三拗汤主之。
热痰壅盛声不出者,盐汤探吐之。
大腑秘结,上下不通,声气不出者,大柴胡汤下之。
此皆切于病证,其效如向应也。
凡病人久嗽声哑,乃是元气不足,肺气不滋,宜补气养金润燥,其声自亮。
若虚劳之人,则宜滋肾水润肺金为本,诃子百药煎收敛以治其标。
标本兼治,此十全也。
久病人不语,为心气绝者死。
古今医鉴【明?龚信】中风失音中风,饮食坐卧如常,但失音不语,俗呼为哑风,小续命去附子加石菖蒲一钱,或诃子清音汤亦可。
然不语岂止一端,有舌强不语,有神昏不语,有口噤不语,有舌纵语濇,有舌麻语濇,其间治痰治风,安神养气血,各从活法,又难拘续命、诃子而已也。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杂证音喑有肺热肺痿,及风毒入肺,虫食肺;或寒包热,狐惑;或失音不语,舌强不语;或痰迷;或肾虚喑俳。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论证声音出于脏气。
凡脏实则声宏,脏虚则声怯。
故凡五脏之病,皆能为喑。
如以忧思积虑久而至喑者,心之病也;惊恐愤郁猝然致喑者,肝之病也;或以风寒袭于皮毛,火燥刑于金脏,为咳为嗽而致喑者,肺之病也;或以饥饱,或以疲劳,致败中气而喘促为喑者,脾之病也;至于酒色过伤,欲火燔烁,以致阴亏而盗气于阳,精竭而移槁于肺,肺燥而嗽,嗽久而喑者,此肾水枯涸之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