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19-320)惊悸怔忡健忘门

合集下载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19至卷320惊悸怔忡健忘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19至卷320惊悸怔忡健忘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19至卷320惊悸怔忡健忘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十九惊悸怔忡健忘门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注背为阳,阳虚则寒邪痹闭于背,而形体为之俯偻,《金匮》所谓痹侠背行是也。

如阳虚不能为荣血之卫,邪陷于脉中而为瘘,留连于肉腠之间,《金匮》所谓马刀侠瘿是也。

如经俞之气化虚薄,则传入于内而干及脏神矣。

心主脉,神伤则恐惧自失。

肝主血,故其病发惊骇也。

】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

【注春时阳气上升,故病如气之发而为惊骇也。

】诊要经终论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注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

肝藏魂,魂魄不安,故使人邪哭也。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注秋主下降,刺春分,是反导其血气上行,故令人惕然欲有所为。

刺逆论曰: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注手足阳明之脉,皆侠口承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邪。

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是阳明之善惊也。

骂詈不避亲疏,是阳明之妄言也。

色黄,阳明之土气外脱也。

上下经盛,胃气绝而无柔和之象也。

肌肤不仁者,荣卫之气绝也。

】经脉别论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注惊则气乱,故喘出于肺。

肺为心盖,故淫气伤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注血乃心之精,汗乃血之液。

惊伤心气,汗出于心,故曰夺精。

】评热病论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注肾邪乘胃,故不得卧。

阴阳相薄,故惊恐。

心气上乘于肺,金畏火热,故咳甚也。

】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注惊则心气散而无所倚,神志越而无所归,思虑惑而无所定,故气乱。

】痹论肝痹者,夜卧则惊。

【注肝藏魂,卧则神魂不安,故发惊骇。

】厥论少阳厥逆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注少阳相火主气,火逆于内,故发为肠痈。

怔忡门(凡四案)

怔忡门(凡四案)

十六、怔忡门(凡四案)【医案】【案一】玉皇庙王姓妇,四十余,患怔忡惊悸病。

自觉心中惕惕,少闻物鸣之声,即时惊恐汗出。

渐至面黄肌瘦,饮食减少。

三月内服药不下三、四十帖,均无效。

看彼药方,大概麦冬、朱砂、清半夏、川黄连之类,意在清热镇惊化痰。

诊其脉,肾脉极细弱,心脉洪数无力。

此乃水亏不能济火之故。

某医之治,不知抽坎塞离之法,所以不效也。

余用六味汤加远志、菖蒲、玄参,服三帖有效,十帖痊愈,永不发矣。

按:怔忡俗名“心跳”。

心为火脏,血虚不足以养之,火气冲动则跳,痰入心中,阻其心气亦跳,胃火盛,上攻于心亦跳。

或开心窍,安心神,养阴血,或泻胃之火,不外此种治法。

君治此证有四案,处四方,药味大致略同,亦不外六味、四物,加开心宁神之药。

明乎治矣。

【案二】伯牛岗张姓,年三十余,患怔忡惊悸证。

夜不安席,每闻人言物鸣,惊恐不定,神情立变,屡治不验。

请余往疗,诊得心肝二脉洪数有力,察其气色,满面燥红。

又问能饮水否?答曰:“善饮”。

此乃肝木太旺,心火妄动。

经曰:“心者,君主之官,”君喜静而恶动。

按五行,肝为心之母。

世间未有母害子者。

此有两说焉,五行得其平者生,亢者害也。

欲安国,必先除贼,贼除则君权自复。

权复则令行,君明臣良,纷乱之世,化为清平,有何惊悸怔忡不除也?余用四物汤加减,服一帖微效,二帖大效,五帖全瘳。

四物汤加减当归12克,川芎10克,白芍12克,生地10克,龙胆草6克,胡黄连6克,青皮10克,龙齿10克,丹皮10克,栀子6克,柴胡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案三】余表侄年三龄,在街游戏,两犬争斗,将小儿冲倒,当日大热不止,夜间更甚,略合眠则大惊大哭,偎藏母怀,言二犬来咬。

某医误作惊风治之,所服抱龙丸、惊风丸,及钩藤、薄荷之类,又针十余处,绝不效。

迎余往,见小儿如醉似梦,气色黯淡。

古人云,惊伤胆,恐伤肾,此系胆肾两伤,神魂失散。

安神定志,尚恐不及。

反作风治,惊则有之,风从何来?天下小儿患斯证,而作风治,毙者更仆难数。

《医部全录》健忘证治探讨

《医部全录》健忘证治探讨

《医部全录》健忘证治探讨古称“健忘”之证,现在常称为记忆障碍,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着许许多多的病人,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

清代陈梦雷主持修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收集了历代十几位医家医著,其中有关健忘的内容收在本书《卷三百一十九惊悸怔忡健忘》。

本文就此作如下分析。

1心肾不交,火热健忘《内经》基于天人整体观,用五运六气的原理,将健忘证放到自然环境中去考虑,尤其是太阳之气过滥,热气偏盛,心烦燥,人健忘,故“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热气妄行,善忘。

”(《素问·五常政大论》),陈梦雷注解说:“寒气下临,脏气上从,而热气妄行,故神伤善忘。

”关键在于寒热之气失常,造成心肾失交而健忘。

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其中立专章论健忘,他着意用经脉循行及生克制化的观点来解释健忘病机。

并且有突出怒与“肾实热”致健忘的意思,“羽音人呻而好恚,恚而善忘,恍惚有所思,此为土克水,阳击阴,阴气伏而阳气起,起则热,热则实,实则怒,怒则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小便赤黄,此为邪热伤肾。

”孙思邈又指出:“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

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痛,四肢黑,耳聋,名曰:肾实热也。

”这是由于肾气损伤,病机是肾阴虚兼挟湿热,火胜心烦,神明不宁而多健忘。

孙思邈反复提到情绪与健忘的关系,有两种理解:(一)七情则忘,心因(性急、抑郁)的健忘,过怒等情绪,丧失理智,而造成记忆障碍,(二)怒则气上,气机失调,心肾不交而健忘。

孙思邈《千金方》还汇集了十多首健忘方,其著名的孔子大圣知枕中方便出于此,有关健忘类药物有:远志、菖蒲、人参、茯神、芪实、白马心、龙胆、龟甲、通草等。

明代李中梓就对心肾不交致健忘的病理有自己的认识,他强调:“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因而不用。

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为燥,扰扰纭纭,昏而不宁。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3-324)嗜卧门 不得卧门 声音门 呃门 噫气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3-324)嗜卧门 不得卧门 声音门 呃门 噫气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3-324)嗜卧门不得卧门声音门呃门噫气门嗜臥門不得臥門聲音門呃門噫氣門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二十三☆嗜臥門●黃帝素問○刺熱篇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

庚辛甚,甲乙大汗。

氣逆則庚辛死。

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

【註肝主疏泄,故小便赤黃。

肝脈環陰器,抵小腹而上,故腹痛。

肝藏魂,魂傷故多臥。

木火主氣,故身熱。

此言內因之病。

熱爭者,寒與熱爭也。

此言外淫之邪。

魂傷則狂言。

肝病發驚駭,肝脈布脅肋,故脅滿痛。

人臥則血歸於肝,肝氣傷,故不得臥。

氣逆者,熱淫而反內逆也。

熱甚而上逆於頭,故頭痛而員轉。

】○厥論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

【註足厥陰厥則少腹腫痛而腹脹,涇溲不利,陰縮而腫。

肝主筋,膝者筋之會,經脈厥逆,不能濡養筋骨,故好臥而屈膝。

厥陰木火主氣,榮俞厥逆,故胻內腫熱也。

】○診要經終論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

【註秋氣在皮膚氣分,刺夏分之絡脈,則氣不外行,故令人嗜臥。

】○六元正紀大論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其病善眠。

【註濕土為病也。

】●靈樞經○海論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註姚氏曰:精液補益腦髓而下流陰股,故髓海有餘則足勁輕健而多力。

髓從骨空,循度而上通於腦,故有餘則自過其度也。

髓海不足則精液竭,是以耳為之鳴,目無所見。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故脛痠而懈怠安臥。

】○大惑論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

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

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

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

【註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陽氣盡而入於陰則臥,陰氣盡而出於陽則寤。

心悸中医证治(转载)

心悸中医证治(转载)

心悸中医证治(转载)心动悸,始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现代医学中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及部分神经官能症有此表现者,可参阅本篇论治。

心悸,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等多种原因导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的一种心脏急症。

临床以病人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证,多有脉象异常,或迟或疾促,或结代。

常呈阵发性发作。

心悸包括惊悸,怔忡两大类。

西医对器质性的病变往往有较好的解释,对功能性病变则不如中医能有更确切的解释和治法。

再从自然人性角度,传统中医的意义更是积极的。

经典名著历史沿革一、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结、代脉辨证及痰湿水饮所致心悸。

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 条文指出通过脉象辨别心悸,脉象对于诊断心悸及其类型有特征性、决定性的意义。

结脉是指脉率比较缓慢而有不规则的歇止,主阴盛气结,由气血痰食停滞及寒邪阻遏经络,致心阳被遏,脉气阻滞,故脉来迟滞中止者,故脉结而有力;由气虚血弱致脉迟而中止者,则脉结而无力。

代脉一般指有规律的歇止脉,一般主脏器衰微,气血虚衰而致脉气运行不相连续,故脉有歇止,良久不能自还。

促脉是指脉率较速或快慢不定,兼有不规则的歇止,主阳盛实热或邪实阻滞之证。

另外,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致心悸,因为汗为心液,由阳气蒸化而成,故发汗过多,必损伤心阳,心阳不足,空虚无主,而见心悸不宁,虚则喜按,故患者交叉双手按压心胸部位。

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 条文指出太阳病发汗后阳虚水泛之心悸一种变证。

中医心悸怔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朱良春临床治疗经验

中医心悸怔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朱良春临床治疗经验

中医心悸怔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朱良春临床治疗经验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悸不安,甚则难以自持为主症的病证。

临床多呈阵发性,易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惊悸多因精神刺激而发,常突然发作,移时缓解,表现为阵阵发作,病情尚轻浅。

•怔忡常由久病逐渐形成,时因劳倦而增剧,持续难以速已,病情较深重。

从发病情况来看,惊悸发作没有规律,或多日一发,或一日数发;怔忡经常悸动不安,每劳则增剧。

从发作的证情来看,惊悸发作吋悸动甚剧,发作后无悸动感觉,但可有精神不振,身倦乏力,甚或情志抑郁,失眠等症状;怔忡灯悸动不已,伴有气短、胸闷、神倦身疲等虚弱症状。

另外,若兼见心痛者,当从心痛证论治。

痹证日久,内舍于心的心痹,另有专节讨论。

1病因病机心悸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不已,导致心胆气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而发病。

也有因阴虚火旺,水饮内停,瘀血阻络引起心悸者。

玆就不同的病因病机分述如下:1.心虚胆怯心神主持心的精神意识活动,胆气刚直与勇怯’有关,心神健旺,胆气不怯,心动和缓而有力则无悸动之感。

若素体心胆虚怯,突受惊恐,闻异声,见怪状,登高涉险则心悸胆怯,心动神摇,不能自持而成惊悸。

2.心阳不振心的阳气能鼓动血脉运行,温养全身。

若久病或劳倦不当,耗损心阳,心阳虚不能温运血脉,致心失所养而悸动。

甚则心神不能自持而悸动不宁。

3.心血亏虚若素体虚损,脏腑薄弱;或久病失养,阴亏血少,或思虑烦劳,耗损营血阴精,或亡精失血,均可导致心血亏虚,令心失所养而发为惊悸。

4.阴虚火旺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阴;或肾水素亏,水不济火,致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发为心悸。

5.水饮凌心心脾阳虚,不能疏布,蒸化水液,致水液停聚而为饮。

饮邪上犯,侵凌心阳,心阳被抑,因而引起心悸。

6.心血瘀阻多因久病心悸,心之气阳不足,血脉循行滞涩,或外感温热、疫毒,风寒湿邪,传犯心包,或生活失摄,内蕴痰火,累伤心血,循行不畅,日久生瘀,阻于血脉而致本病。

经方中大枣应用规律浅析

经方中大枣应用规律浅析

经方中大枣应用规律浅析谭令; 任北大; 程发峰; 王雪茜; 王庆国【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43)009【总页数】5页(P940-944)【关键词】大枣; 经方; 伤寒论; 金匮要略; 角药; 应用规律【作者】谭令; 任北大; 程发峰; 王雪茜; 王庆国【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4大枣,又名干枣、美枣、良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我国古代关于大枣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1]《神农本草经》中大枣载为上品,“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2]。

经方中含大枣者达65方之多,其中《伤寒论》中有40方用大枣,《金匮要略》中则有43方取之,其使用频次之多仅次于甘草、桂枝。

因此,深刻剖析经方中大枣的应用规律既有助于领悟张仲景的用药规律,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1 分剂量之异以别补与和经方中大枣剂量的应用有1枚、4枚、5枚、6枚、7枚、10枚、12枚、15枚、25枚、30枚和 100枚 11种之异。

量不同,其发挥之功效亦有别。

综观仲景诸方,大枣之功效以补与和居多。

补,即补益,《本经》言大枣:“安中,养脾,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

”[2]《雷公炮制药性解》亦曰:“益五脏,润心肺,养脾胃,补精气,生津液。

”[3]可知大枣之补法有二,一为滋阴,二则温阳;和,即调和,亦如《本经》所言,大枣可“和百药”[2]。

经方中大枣剂量之异,恰可区分其补和之别。

1.1 大量用之重在补观经方中大枣用量较大之方,如炙甘草汤和橘皮竹茹汤中各用30枚,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大枣各取25枚,而薯蓣丸中大枣用量达100枚,细察此五方,无不存在虚证,且有或阴偏虚,或阳偏虚,或阴阳两虚之异,而大枣皆可补之。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

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范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2.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

二、病机1.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因常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

3.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

4.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络,扰乱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奇论
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 注 肝经病,故两胠满而不得小便。脏气雍满,卧则神魂不安,故发惊 也。】 肝脉骛暴,有所惊骇。 【 注 肝脉之来,疾而暴乱者,必有惊骇。】 二阳急为惊。 【 注 二阳,阳明土也。土气虚寒,则阳明脉病,故惊。】 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 注 无形之气上逆则脉至数疾。邪薄心下,故发惊。】 肾肝并小弦欲惊。 【 注 小者血气皆少,弦则为减为寒。肝脏之气生于肾,脉并小弦,是二 脏之气皆虚而欲发惊也。】
阴阳类论
三阳一阴,太阴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 注 三阳主开,一阴主阖,二气类聚而太阴脉胜,是一阴不能止其开, 则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脉解篇
阳明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 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 注 此阳明经脉病也。】
五常政大论
委和之纪,其发惊骇。 【 注 邪伤肝也。】 伏明之纪,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 【 注 昏惑悲忘,心神不足也。】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热气妄行,善忘。 【 注 寒气下临,脏气上从,而热气妄行,故神伤善忘。】
奇病论
帝曰:有病庞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 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 死。
【 注 足少阴寒水主气,脉大则为风,紧则为寒。夫病风水者,外证骨节 疼痛,此病在肾。非外受之风邪,故身无痛。水气上乘,故形不瘦。风木水邪, 乘侮土气,故不能食,即食亦不能多也。善惊者,水气乘心也。惊已而心气痿者, 心受邪伤也。】
五脏生成篇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 【 注 呼吸急则脉亦急。肺主气,虚故脉浮。病气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 下,故脉上虚而下实也。阳气虚则善为惊骇。】
调经论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 注 血并居于阴,则阴盛而血实。心主血脉,故阴盛则惊。气并于阳, 则阳盛而气实,阳盛则发狂也。】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 【 注 血并于下,则血畜于下而善忘。气并于上,则气逆于上而为悗乱。】
脉诀 【 晋•王叔和】
惊病之脉
心脏歌曰:实梦忧惊怪,虚翻烟火明。 心脉歌曰:实大相兼并有滑,舌强心惊语话难。 虚脉歌曰: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
千金方 【 唐•孙思邈】
惊悸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 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评热病论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 注 肾邪乘胃,故不得卧。阴阳相薄,故惊恐。心气上乘于肺,金畏火 热,故咳甚也。】
举痛论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 注 惊则心气散而无所倚,神志越而无所归,思虑惑而无所定,故气乱。】
痹论
肝痹者,夜卧则惊。 【 注 肝藏魂,卧则神魂不安,故发惊骇。】
六元正纪大论
少阳之政,寅申之纪也。其病掉眩,支胁惊骇。 【 注 诸风眩掉,皆属于肝。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 少阴所至为惊惑,少阳所至为惊躁。 【 注 此夏病之常也。】
血气形志篇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 注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盖血随气行,气数乱逆,则经络不通,荣卫 不行,是以病生于不仁,宜按摩醪药,以行其荣卫血气焉。】
至真要大论
太阳之复,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 注 善忘善悲者,从胃而上及于心也。】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善惊谵妄,复则惊瘈咳衄。 【 注 热客于胃,则善惊谵妄,热乘心肺,则惊瘈咳衄。】 阳明之复,甚则入肝,惊骇筋挛。 【 注 如病入肝则干脏矣。干脏者,半死半生。】 诸病惊骇,皆属于火。 【 注 火者,少阳包络之相火也。相火甚则心神不安,故惊骇。】
疏五过论
凡未诊病者,必间常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常富后贫, 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 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 卫,内夺于营,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治之一过也。
【 注 常贵后贱,常富后贫,则伤其志意,故虽不中邪,而病从内生。夫 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是以志意失而精营脱也。五气留连,谓五脏 之神气,留郁于内,而不得疏达。并者,谓并病于五脏也。五脏之气,外合于皮 肉筋骨,是以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言气生于精,精生于气,精气之 并伤也。如久常之富贵,不意失之,故时惊也。此病不在脏腑,不在躯形,精气 日虚,营卫日耗,即有良工,不知因名,此治之一过也。】
金匮真言论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 【 注 春时阳气上升,故病如气之发而为惊骇也。】
诊要经终论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 注 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藏魂,魂魄不安,故使人邪哭也。】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 注 秋主下降,刺春分,是反导其血气上行,故令人惕然欲有所为。刺 逆论曰: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 注 手足阳明之脉,皆侠口承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邪。闻木音则惕
灵枢经
百病始生篇
虚邪之中人也,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 注 足阳明之脉病,故惕然而喜惊也。】
经脉篇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 【 注 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盖甚则有余于内也。】
本神篇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死于季夏。
【 注 喜忘者,神志皆伤也。腰者肾之腑,故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 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 痛,四肢黑,耳聋,名曰肾实热也。
济生方 【 宋•严用和】
论治
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 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惊悸不已,变生 诸证,或短气悸乏,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皆 心虚胆怯之候也。治之之法,宁其心以壮胆气,无不瘥者矣。
阳明脉解篇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 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 而惊者,土恶木也。
【 注 阳明之脉,乃胃之悍气,别走阳明,悍热气盛,则胃腑气虚也。】
气厥论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 注 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主血,故热甚则衄。】
大惑论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 心肺虚,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 注 上气不足,下气有余,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之 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金匮要略 【 汉•张机】
惊悸证治
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 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一阳一阴病发惊骇背痛噫欠,名风厥。盖胃土肝木,为木克上。风胜湿不制 肾水,故令上逆。
明理论 【 金•成无己】
心悸
伤寒悸者,何以明之?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 者是矣。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伤寒二三日,心中悸 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悸者,四逆散加桂五分。是气虚而 悸者也。饮水多,必心下悸,是停饮而悸者也。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 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 不自安则为悸也。又有汗下之后,正气内虚,邪气交击而令悸者,与气虚而悸者, 则又甚焉。太阳病,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太阳病若下之,身重 心下悸者,不可发汗。少阳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少阳病不可发汗,发汗 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是数者,皆汗后协邪者,与其气 虚而悸者,有以异也。或镇固,或化散之,皆须定其气浮也。又饮水过多,水饮 不为宣布而留心下,甚者则悸。《金匮要略》曰: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 悸。饮之为悸,甚于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何者?以水停心下,若水气散 则无所不之,浸于肺则为喘为咳,传于胃则为哕为噎,溢于皮肤则为肿,渍于肠 间则为利下,不可缓之也。经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与茯苓甘草汤,后治 其厥。不尔,水渍于胃,必作利也。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况其邪气浅者乎?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少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 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
夫病人卒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 诊得心积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咽干,心烦,掌 中热,甚则唾血,身瘈瘲,主血厥,夏瘥冬剧,色赤也。 征音人者,主心声也。心声笑,其音竽,其志喜,其经手少阴。厥逆太阳则 荣卫不通,阴阳反错,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 定心汤主之。
玉机真脏论
春脉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 【 注 春脉太过,则气并于上。经曰:气并于上,乱而喜忘。气上盛而与 督脉会于巅,故眩冒而巅疾也。】
四时刺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
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 【 注 秋主降收而反令其生长,故血气上逆而善忘。】 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 注 冬主闭脏,刺肌肉,是取所藏之气于肌腠之外,使阳气竭绝于内, 令人善忘也。】 阳明濇则病积,时善惊。 【 注 濇者多血少气,微有寒也。善惊者,病在血也。】
然而惊,是阳明之善惊也。骂詈不避亲疏,是阳明之妄言也。色黄,阳明之土气 外脱也。上下经盛,胃气绝而无柔和之象也。肌肤不仁者,荣卫之气绝也。】
经脉别论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 注 惊则气乱,故喘出于肺。肺为心盖,故淫气伤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 注 血乃心之精,汗乃血之液。惊伤心气,汗出于心,故曰夺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