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教案分析
《拣麦穗》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拣麦穗》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拣麦穗》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拣麦穗》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 教案设计简介课程名称:《拣麦穗》教案设计教学内容:课文分析、课文朗读、情感体验、思维训练、评价检测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著文本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和情感,并能够从中汲取启示,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时间安排:2课时2. 教学内容设计2.1 课文分析针对《拣麦穗》这篇优美的散文,进行认真的篇章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关注作者采用的叙述方式和叙述结构、文本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人物个性描写等方面来深入理解文章。
2.2 课文朗读在学生全体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分析不同角色的言辞,语气等,并在小组讨论后建立初步文字分析框架。
2.3 情感体验在小组中,每个小组按照《拣麦穗》中的不同情感线索,每人朗读自己所分配的情感语段,有无独具一格的个人情感表达,有无透过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加深了解及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2.4 思维训练利用文段及文中细节,启发学生进行由简入难的多项练习,例如文章思想内涵的概括和归纳、人物性格描写的推论和分析、语言表达技巧的练习和转化等,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2.5 评价检测检验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对散文主旨和情感的掌握程度,并且对于一些文学性方面的知识也进行了检测。
全面性评价反映教学过程。
通过评价结果,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3. 教学方法设计3.1 气氛营造创造舒适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2 学生主体参与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学的乐趣。
3.3 多元化教学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对比分析、读写结合、口语训练等方面进行多元化教学,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实施方案设计4.1 教学方案根据《拣麦穗》的文学特点、学生的教学情况,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一个严谨的教学计划和一个有益的教学过程。
幼儿舞蹈拣麦穗教案中班

幼儿舞蹈拣麦穗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拣麦穗的动作和意义,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和情感。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节奏感。
3. 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舞蹈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学会拣麦穗的基本动作和舞蹈动作。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节奏感。
三、教学难点:1. 让幼儿理解拣麦穗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幼儿的舞蹈表现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音乐:《拣麦穗》。
2. 教具:麦穗模型、音响设备。
3. 教学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舞蹈练习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5分钟)教师播放《拣麦穗》音乐,让幼儿听一遍,然后向幼儿介绍拣麦穗的故事,让幼儿了解拣麦穗的意义和动作。
2. 学习舞蹈动作(15分钟)教师向幼儿示范拣麦穗的舞蹈动作,包括弯腰、摘麦穗、握麦穗等动作。
然后让幼儿跟着音乐一起练习动作。
3. 情感表达(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舞蹈动作表达拣麦穗的情感,比如勤劳、朴实、感恩等。
4. 音乐表现(15分钟)教师播放音乐,让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表现,自由舞蹈,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5. 整合表现(10分钟)教师让幼儿自由发挥,将学习到的舞蹈动作、情感表达和音乐表现整合到一起,进行整体表演。
6. 总结梳理(5分钟)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拣麦穗舞蹈的意义和学习收获,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学习舞蹈。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对拣麦穗的动作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幼儿的舞蹈表现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同时,通过舞蹈教学,也培养了幼儿的品质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音乐表现,让幼儿在舞蹈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捡麦穗》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本课教学采用了讲授法和小组合作讨论及问题探
讨发,这对于实现该文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解决有一定
的作用的。但因为职校学生基础普遍薄弱,在对文章问
课例研究综 题的自我探索与归结存在很大困难,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学生具体实际,强化
教师引导作用,合理分组,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学
写,行动细节描写,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教学目标
2、能力目标:理解作者对人间纯真感情的赞美。
3、情感目标:感悟作者对人性美的讴歌和追求。
学生基本能理清故事脉络,读懂故事内容,但其实
对文中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爱”的主题把握 学生学习能
不深,可能对文章的感情把握不准,不能确切体会作者 力分析
张洁对世间至真至善情感的表达和美好事物易逝的哀
叹。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合作探讨中品味文章从 教学策略选
容而而略带伤感的语言和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加强学 择与设计
生语言分析鉴赏的素养,帮助学生端正情感态度,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谈话导入,作者简介
二、积累字词
三、初步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默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文章三条主线(段落层次)
生解决问题能力及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捡麦穗》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语文
教学课例名
《捡麦穗》
称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动细
节描写中流露出的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言所蕴含的感
情。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1、理解“我”和姑娘们的梦和梦想破
灭的涵义。2、理解文章“烟荷包”的象征意义及语言
的深刻含义。
1、知识目标:赏析全文,品味文中精彩的对话描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拣麦穗》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农村生活的艰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1.2 课文梗概《拣麦穗》是一篇描写农村儿童帮助父母拣拾麦穗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主人公小明和妹妹跟着父母去田野拣麦穗,体验到了农村生活的辛勤和乐趣。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艰辛,并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农村麦收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3 理解课文(1)小明和妹妹为什么要去拣麦穗?(2)他们在拣麦穗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3)他们收获了什么?3.4 讨论与感悟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艰辛,并谈谈自己如何去关爱父母和感恩生活。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课文要求学生抄写课文,以加强他们对文本的熟悉程度。
4.2 家庭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如何关爱父母和感恩生活的作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价。
5.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关注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关爱父母、感恩生活的意识。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如农村生活、家庭成员关系等。
让学生通过讨论、调查、采访等方式,深入了解话题,并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捡麦穗》课堂教案分享

《捡麦穗》课堂教案分享教学目标理解短篇小说的结构和主题;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和寓意;2、分析小说的结构和情节,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3、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描写和这些形象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难点1、解读小说的隐喻和寓意;2、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文学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2、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等,呈现小说的美感和思想意;3、讨论法:通过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增强文学素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带入课,创设一个走入小说世界的感性氛围。
2、讲授环节教师通过讲授文学欣赏的基本方法,启发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解读。
主要采用以下方式:(1)启发性提问:教师在诱导学生思考的同时,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回答,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自发地形成对小说的初步了解。
(2)语段解读:教师通过对小说语言的描述和解释,激发学生对小说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对小说的感性理解。
(3)情节分析:教师从小说情节的发展入手,分析故事情节的转折点和发展趋势,探讨小说的结构和故事情节的复杂性。
(4)寓意解析:教师对小说的隐喻和寓意进行逐字详解,读懂小说中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和哲理。
3、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主要采用以下方式:(1)“肩并肩”式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语言互动和思想碰撞,促进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对故事情节和文学形式的理解。
(2)辩论式的讨论:教师确定一个话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辩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质疑式的讨论:教师以提问为主,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重点和难点。
4、总结环节从学生对小说的理解程度、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进行总结,并向学生发出文学欣赏的长期任务。
《拣麦穗》教学设计6篇

《拣麦穗》教学设计6篇《拣麦穗》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学生自觉阅读习惯的养成。
2、文中纯朴人性之美的感悟。
2、__主题的探讨:作者通过追梦和梦想的破灭来表现人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社会性的增长而导致美好情感流逝的怅惘之情。
学习活动设计一、教师导语“文学绝不仅是镜子般地反映人们的不自由和争取自由的斗争,而且是不自由态的自由补偿。
受着社会与精神种种羁绊的人们,可以在文学营造的审美世界里获得某种自由感。
”所以在本单元的散文世界里,淡雅的荷塘、朦胧的月色消解了朱自清先生现实世界的惆怅,精神“家园”的追寻体现了冰心老人对爱与美的永恒忆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拣麦穗》仍是一篇呼唤爱与美的力作。
幻灯展示有关张洁的内容。
二、阅读习惯养成活动1、交流预习过程中自己关注到的生词。
2、交流预习过程中发现的妙语。
3、交流你对__有疑问的地方。
4、教师幻灯展示应该让学生关注的字词。
三、文本解读活动1、交流阅读课文后整体感受到的作者的感情。
(1)学生阅读课文后交流整体的感受,可以不作理性分析。
提示:惆怅和失落。
(2)通过寻找课文中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段落将此问题具体明朗化。
①课文:“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
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提示:递进句式的运用将作者心中深沉的哀叹表现出来。
反问句式增强了这种惆怅。
②课文:“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了一样的烟荷包。
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提示:此处是梦想丢失的失落之情。
2、讨论__作者为何会感到惆怅和失落?(1)阅读__的第一个梦,讨论交流农村姑娘的梦与作者惆怅情绪的关系。
①体会农村姑娘边拣麦穗边做梦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拣麦穗》教案

《拣麦穗》教案第一篇:《拣麦穗》教案《拣麦穗》教案罗杏娣【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掌握文章重点字词。
2.了解作品人物形象的;理解文章讴歌真善美的主题。
3.感悟文中人与人之间纯真无私的爱;感悟作者对人性美的讴歌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文章赞美、追求人间至爱的主题。
2.难点:理解“我”和姑娘们的梦及梦想破灭的涵义;理解文中“小火柿子”和“烟荷包”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的深刻涵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习作展示,温情导入念读学生有关于童年生活的文章段落。
让学生说说感受。
明明写的是童年快乐的事,为什么读起来却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呢?(这种日子一去不复返)一位女性作家张洁也写了一篇关于童年的散文,不知道是否也会给同学们同样的感受呢?(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拣麦穗,梦想,破灭)虽然我的梦想也同样破灭了,但我与老汉之间的故事让人动容。
(三)细读课文,赏析品悟1.分角色朗读我与老汉之间的部分注意人物形象的特点2.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问题: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答:天真无邪、懵懂纯真。
问题: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慈爱、善良、漂泊、历经沧桑。
问题:老汉是真的想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不是。
老汉对“我”的爱是出于对“我”的怜爱,是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是人间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所讴歌和追求的爱。
3.第三部分老汉的去世。
默读40-47段,思考问题(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2)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寄托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小火柿子象征着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
寄托了“我”对至纯、至善、至美的爱的向往与追求。
)(3)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
七年级语文《拣麦穗》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七年级语文《拣麦穗》教学设计(通用10篇)七年级语文《拣麦穗》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1.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不同人物拣麦穗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究作品主题(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2.在体会人物情感和探究作品主题中,品味文章丰富细腻、精妙动人的语言3.赏析文章象征的表现手法(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蕴)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细节,品味语言难点:探究主题,赏析象征的表现手法三、教学设想1.教学策略(1)基于生本对话的多元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策略(2)长文短教,化繁为简,重点落实文章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情2.预习安排(1)熟读《拣麦穗》全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2)完成预习作业,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预习作业:①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②姑娘们和“我”各是如何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3.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话:整体感知,把握大意1.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拣麦穗2.文章写了哪些人拣麦穗?姑娘们拣麦穗,“我”(大雁)拣麦穗(二)生本对话:解读“细节”,品味语言1.阅读第二部分,解读姑娘们的“拣麦穗”指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姑娘们是怎样拣麦穗的?她们拣麦穗是为了什么?时间(环境):“月残星疏的清晨”到“月亮又回到天边”——从早到晚(辛勤)动作:“挎”“拣”(拼命)内心:“遐想”“想”“痴想”“想象”“梦”——兴奋、喜悦,充满憧憬收获:“装满篮子”“或许能拣上一斗”目的:“卖”“攒”“扯”“买”“剪”“缝”“绣”“装”——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板书:姑娘们——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2.阅读第三部分,解读“我”的“拣麦穗”(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1-8节,其他同学思考:“我”和姑娘们的“拣麦穗”相比,有什么不同?动作:“歪歪趔趔”“跟在姐姐们的身后”“跌跤”“追赶蚂蚱和蝴蝶”收获:“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目的:“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板书: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纯真)的梦(2)指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结合第三部分有关内容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为什么想到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我”: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贪吃、丑陋,少人疼爱,渴求并依恋老人那像“我”母亲一样的“朴素的爱”卖灶糖的老汉:衰老、孤独、居无定所,慈祥、纯朴,疼爱着“我”这个贪吃、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小女孩,给“我”依恋,让“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美好的爱(三)生生对话:探究主题,赏析手法姑娘们和“我”拣麦穗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而这两个梦最终都破灭了,那么,面对梦的破灭,姑娘们和“我”分别有着怎样的反应呢?1.阅读第二部分最后三节,思考:姑娘们面对梦想的破灭,有着怎样的反应?周围人又有着怎样的反应?姑娘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不会过分地悲伤”——甘于命运的安排,不再追求,不再梦想周围人:“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因司空见惯而漠然、麻木板书(接上):姑娘……——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2.有人说,姑娘们的“拣麦穗”是一个大背景,而“我”的“拣麦穗”是一个具体的“个案”,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别样的“注脚”那么,“我”最终的命运会不会像姑娘们一样呢?(学生讨论,阐述理由)提示:从课文中找依据,一是要抓住姑娘们和“我”各自面对理想破灭的反应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二是要结合文中关于烟荷包与小火柿子的描写,揣摩其用意思考相关问题:(1)烟荷包寄托了“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想找到它?(2)作者描写小火柿子有什么用意?烟荷包:寄托“我”最初的纯真幼稚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小火柿子: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暗示“我”不会像姑娘们那样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永存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板书(接上):大雁……——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四)对话作者:知人论世,延伸阅读1.点击链接——张洁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在20世纪80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的心理……”她的作品“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2.小结“我手写我心”,在“我”的心中,在我们的心中,爱,是不能忘记的(板书)五、布置作业1.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写成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2.课外阅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附:板书设计姑娘: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的梦——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爱,是不能忘记的”)七年级语文《拣麦穗》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每个学生找你喜欢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七、小结:
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
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1、第一桶金
2、如何使用
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
第二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
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
(明线,暗线)
明线:拣麦穗;
暗线:爱。
汇成一曲感人至深的人间挚爱的歌.
象征、反衬手法
悲伤、痛苦、怀念之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奇森华主编《大学语文》
学情分析
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语文基础、综合能力、口语表达和阅读能力都比较薄弱,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多途径并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和各项应用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
2、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沉重的翅膀》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思考讨论:1.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2、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梦实现了吗?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大雁”和农村的姑娘们拣麦穗
1、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我”:和姑娘们拣麦穗;我:嫁卖灶糖老汉
姑娘们: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梦想破灭;
“我”: 寄托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
姑娘们:麻木、顺受.
四、赏析全文.
(一)、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三)、精读第三部分对小火柿子的描写,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A、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 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 觉。”……
b.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二)、请同学朗读第二部分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是怎样的女孩?
天真烂漫,幼稚纯真、天真无邪 童言无忌、敢想敢说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没有更多的人情世故,纯真的眼神中是一个透亮的世界,“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②“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3、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一、作者简介:
张洁(1937---)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其中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3、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
4、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方 法
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后附
以提问的形式引入新课
一起来学习张洁这篇情致感人的记事散文《拣麦穗》。
相同的是——她们的梦都破灭了。
不同的是——姑娘们的梦破灭之后,她们对生活失去了梦想、失去了追求。他们开始变得愚昧、麻木。我呢?老汉虽然老去了,但是,我依然怀念他,依然渴望、追求那份真挚的爱。因此,写姑娘们拣麦穗实际是为了烘托、反衬我与老汉之间那真挚的感情。
文章描述了两种梦想,但是两种梦想最终都是破灭的。姑娘们依顺、麻木的走进世俗、不幸的婚姻,“我”自己也不自觉地就放弃人生美好事物。因此,文章虽然也有欢快的叙述,但基调是忧伤的、惆怅的。
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
提问:你们从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引导:微带感伤的感情基调,淡淡的忧伤、令人伤心,惆怅。
1、①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②突出“能”,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2、①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
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结
通过讲授法、问答法分析本文,引领同学们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同时也对同学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去掉加点的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 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当初)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 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第一处加点部分与前文“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依依顺顺”去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3、“真的,我常常(很)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思考讨论问题:
把“常常”换成“很”,好吗?“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3、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B、“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2016至2017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大学语文
教
案
课程编码:
总学时/周学时:
开课时间: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
使用教材:《大学语文》徐中玉 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授课教师:
教案
课 程
名 称
《拣麦穗》
总计:学时
课 程
类 别
公共课
学分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 课
教 师
职称
授课对 象
专业班级:
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主要讴歌的爱。(文章主题)
②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
课后作业
引申思考问题:回到现实生活中,同学们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遇到这样一个疼爱你的(买灶糖的)老汉,对你没有任何奢求,没有任何企望,你会嫁给他吗?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梦虽美丽,有时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下面请同学们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六、品味语言,品味细节描写:
大家已感受到文中弥漫的淡淡的感伤与惆怅。下面请大家共同来品味这两部分的语言,看看能否有更深刻更细腻的感受?
1、“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唉,她能想什么呢!”
讲 解: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 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