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18课《思想文化》PPT__华师大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思想文化(第3课时)名师课件 华东师大版

司马光(1019-1086年)
司马光和《资治 通鉴》
司马光是生活在北 宋的著名史学家,主 持编写《资治通鉴》, 费时19 年,是一部编 年体通史,记述了从 战国到 五代共1300 年历史,与《史记》 并列的史学名著。
你知道资治通鉴是什么意思吗? 你能从历史中找出值得我们借鉴的事吗?
你知道我 国的四大发 明之一火药 是如何发明 的吗?
全 真 教
全真教
(1)全书网络“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以与历
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为主要内容,这是我
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著作是 ( B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金刚经》 D.《窦娥冤》
(2)《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
》
西 汉
纪通 传史 体
黄汉 帝武 至帝
都 是
史
学
北 宋
编通 战五 年史 国代
名 著
体
至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
二、佛教中国化 1、教义:宣扬因果报应、轮回 转生 ,认为人世间一切都是痛苦 的 ,这是前世造的因在现世结的
果。只有皈依我佛,弃恶从善, 虔诚修行,才能获得解脱,在来 世得到幸福 2、中国化: 原因:佛教不少方面与中国传统 文化相冲突 表现: (1)隋唐:形成多个具有中国特 色的宗派 (2)宋以后:佛教进一步融合 佛、道二家,中国传统文化也吸 收了许多佛教思想
主要教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政治 对文化 作用 的影响
佛教 道教
印度 因果报应,期 都有利
盼来世幸福 于维护
现存的
中国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冷战》评课稿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冷战》评课稿1. 引言本文档是对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冷战》进行评课的稿件。
本课是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二战结束后,冷战爆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以及这段历史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教学设计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评述。
2. 教材内容评价2.1 教材内容概述《第18课冷战》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节课,主要涵盖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二战背景:讲述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重新调整,主要包括美苏两国的对比以及美国的“遏制共产主义”政策的形成。
•第二部分:冷战爆发:描述了冷战的起因,包括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赢得社会主义国家和军备竞赛等方面的对立。
•第三部分:冷战的影响:阐述了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包括二战后政治经济格局的分化、军备竞赛的加剧、冷战思维的影响等。
2.2 教材内容评价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冷战》的内容简明扼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通过对二战背景、冷战爆发和冷战影响的介绍,使学生对冷战的起因、过程和后果有了初步的了解。
此外,教材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源,如历史人物的探究、阅读材料等,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
然而,教材中的一些观点表述过于简单,缺乏足够的深度和细致的分析,可能难以满足学生对于冷战这一复杂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需求。
同时,教材内容缺乏与当代世界的联系,没有充分说明冷战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3. 教学设计评价3.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冷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概念和事件。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提高对世界历史的重视和尊重。
3.2 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激发兴趣:通过播放相关历史视频,引发学生对冷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选择一个冷战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和影响等,并进行小组展示。
(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优质课件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947/3---1948/3)
朱官寨
沙家店
小河 彭德怀的指 米脂 挥下,面对十倍于我之敌 ,采取“蘑菇”战术,取 绥德 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 攻敌补给基地全 、沙家店等七战胜利,终 歼守敌 6700余人 羊马河 清涧 于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 缴获大量弹药、 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蟠龙 粮食 歼灭三十一旅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了。国民党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
83师一个团共3万余人全部被歼!
蒋介石痛失虎将,哀叹74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
惜的一件事”。
陈毅司令员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孟
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
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 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思考:蒋介石为什么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 ,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 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 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 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谋士陶希圣 我们一方面要尽力争取和平民主,使内战限制在局 部的范围,或者推迟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另一方面 必须对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有充分认识,对于帝 国主义和反动派不抱幻想,不怕威胁。
处于有利地位。
大胆猜想他们 的心里在想些 什么? ?? ??
??
??
1945年8月,毛泽东在重庆期间与蒋介石合影。
二、转战陕北(1947年3月)
山 东
25万人进攻陕 甘宁解放区 45万进攻山 东解放区
1.陕北战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材料一:国民党发动25万大军进攻延安,我们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仅有2万6千人, 装备极差。 材料二: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敌人进延安是 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切掉他…我们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18课 思想文化》word教案 (5)

第18课思想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司马光的生活时代和《资治通鉴》的体例、范围、特点以及史学价值。
(2)了解佛教主要教义以及在中国传播的原因记影响。
(3)了解道教的主要教义以及形成、完备、兴盛发展过程。
2、能力培养:(1)通过对佛教、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远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佛教与道教的同异比较,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佛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盛,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层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宗教总是要全面辩证地分析。
(2)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史不仅使人明了历史兴替,而且使人提高文化素养,我们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1、重点:《资治通鉴》的内容、体例及史学价值;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2、难点: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对佛教、道教的分析、评价。
教学准备:课本插图、教学课件教学方法:目标导引教学法、当堂检测学案式教学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世界的东方,中国模式中国热备受关注,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表现在政治的英明,经济的繁荣,还表现在文化的昌盛,好,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思想文化》大课堂。
二、展示目标,强化主题。
多媒体展示目标师生齐读:1、司马光的生活时代和《资治通鉴》的体例、范围、特点以及史学价值。
2、了解佛教主要教义以及在中国传播的原因记影响。
3、了解道教的主要教义以及形成、完备、兴盛发展过程。
三、自学提示,目标导学。
学生齐读:1、司马光是什么时期人?他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2、《资治通鉴》是什么体例?它的叙事范围,特点,地位是什么?3、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4、佛教为什么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如何?5、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6、道教的形成、完备、兴盛发展过程是什么?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讲解课文内容1、教师投影“司马光图像”和“《资治通鉴》书影”让学生读书、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思想文化学案 华东师大版

思想文化
.三国鼎立 B.楚汉之争
.唐代的开元盛世 D.明代的戚继光抗倭
右图是明代画家丁云图所作的《三教图》。
这幅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儒、佛、道三家合一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情景出现在()
B.宋代
(1)这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两种宗教
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2)什么朝代以后佛教进一步融合了儒、道二家文化
(3)佛教和道教对我国社会影响非常深远。
教学反思
不足:1.在讲到《资治通鉴》的时候,老师应该结合课本《司马光手迹》图,提出问题:“我们应学习司马光的什么精神?结合自己的学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以此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自我感觉在教本课的时候课堂的逻辑性还有待提升
讲到道教的时候应该要结合泉州清源山的老子像,与实际想结合,突出重点。
优点:按照分层导学的模式突出重难点,注重当堂检测。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课件【 全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课件 【全册】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06页 0026页 0028页 0045页 0062页 0064页 0066页 0100页 0162页 0164页 0202页 0204页 0238页 0240页 0242页
第一单元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第2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礼制规范 第二单元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第7课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第9课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第三单元 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 第12课 毛泽东思想 第14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第15课 开埠之前的上海 第17课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19课 发展中的新上海 第20课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 第22课 现代史学名家 第23课 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 第25课 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 第26课 佛教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五分册《第18课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1. 知识目标
•了解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等相关知识;
•掌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起者、过程和影响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
•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和概念;
•能够从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中发现和分析对于以非暴力手段争取自由和民主的反思。
3. 情感目标
•养学生对于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的尊重和追求;
d. 分组讨论(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其集中讨论印度独立运动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历史以及背后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等方面,并引导学生尝试质疑、比较与反思等方法来批判性地思考相关问题。
3. 课下作业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或者进行采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与掌握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以及非暴力抵抗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主要考察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意愿。以及对于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的发言质量、对于教师提出问题的回答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影片观看等,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但同时在时间安排上不够紧凑,导致教学进度略为滞后,下次应该尽可能利用好时间,紧凑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仍需加强,因此下课时应引导学生多进行相关资料的阅读和研究。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五分册《第18课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背景
本次教学针对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第18课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行设计。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与探究印度在争取独立过程中采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历史背景、发起者、过程以及影响等方面,以此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独立运动的历程,并引导学生对于非暴力抵抗的思考。
中世纪的文化PPT课件 华东师大版

中世纪大学的影响
世俗教育的性质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 由探索,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条件
改变了西方教育制度,培养了一批经院哲学家、国家 和教会的行政人才、律师乃至教皇,形成了主宰西方 文化的专业知识分子阶层。
培养了欧洲人理性的思维和说理论辩的思维习惯,形 成了西方不朽的学术传统。为现代科学得的产生打下 基础
第15课 中世纪的文化
彼特拉克
人类历史划分为两部 分:
基督教成为国教之 前的时代为古代,此 后直到他自己的时代 为“近代”。只有古 代、特别是罗马时代 才是光明的时代,值 得大书特书,而“近 代”则是野蛮的、黑 暗的,不值一提。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及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2、托马斯·阿奎那在经院哲学中的地位及其
三、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骑士文学
市民文学
体裁 抒情诗
叙事诗
寓言、故事、笑话、诗歌 和戏剧
起源 主题 代表作 影响
法国南部
法国北部
11世纪的意大利
(中心)
爱情
英雄的丰功伟业和传 奇经历
市民家庭生活和爱情 贵族的专横和贪婪
代表作; 3、骑士文学、市民文学和中世纪大学的代
表 难点:经院哲学和中世纪大学的作用和影响 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基督教对于中世纪文化的
影响
现在史学界的新观点:
在现代历史学的视野中,长达千余年之久的中世纪已不再 是西方历史上的一场可怕的梦魇。中世纪的早期的确发生了文 化的衰退,但这场衰退却决不仅仅是蛮族入侵或者基督教文化 专制的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它是古典文化自身发展的一个 必然结局。而在漫长的中世纪里,基督教逐渐与蛮族融为一体, 像园丁一样小心地呵护着新生的文化嫩芽,终于使它成长为参 天大树。当然,园丁也不可避免地要求这棵树苗按照他心目中 的形象生长,于是免不了经常用暴力剪去一些不符合他要求的 枝杈。但也正是这样,才成就了中世纪乃至如今具有特色的西 方文化。其实,即便是在以反中世纪著称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 动时代,人们所使用的思想武器也依然是在中世纪锻造出来的。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实际上是 一种文化形态在成熟时期所进行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1.原因:
佛教不少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冲突
2.进程:
(1)东汉初年(明帝),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2)隋唐时期,形成多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 (3)宋代以后,三家合一,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四)佛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
1.佛教的中国化 2. 佛教教义虽然是虚妄的,但在理论上却有
第18课
1、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北宋政治 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 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 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 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2、《资治通鉴》 (1)体例:编年体通史
严密的逻辑性,尤其是它只要虔诚修行,就 能解脱苦难,在来世获得幸福的主张,对于 现实生活中遭受种种痛苦磨难的人们来说, 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因此具有不小 的吸引力。 3.佛教让人们忍受现世的痛苦,客观上有助 于统治者维持其统治秩序
(一)道教的创建
1.创建:
初创于东汉,张陵(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奉老子 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自称出于太 上老君的口授,造作道书,同时吸收巴蜀地区少数 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创立了五斗米道。
2.思想来源:
思想来源:
神仙方术、民间信仰
道家思想
3.地位:本土宗教
(二)道教的教义
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通过炼服丹药 和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特点:体现了中国文化注重现实人生的传统特色
(三)道教的兴盛——发展进程
1.东汉末年形成,源于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神仙方术 和道家思想。 2.东晋、南北朝,道教的理论和组织形式日益完备。 3.唐宋时期,皇帝利用道教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道 教空前兴盛,三家合一,修炼方式转而注重“内丹”。
(四)道教与佛教的异同
主要不同点 起源地 佛教 印度 主要要义 主要相同点 政治作用 对文化的影 响
道教
中国
因果报应,期 都 有 利 于 盼来世幸福 维护现存 的统治秩 修身养性,追 序 求现世幸福
都成为中 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1、定义:
宋朝以后,佛教、儒家和道家(道教)三大 思想相互融合。 2、影响: (1)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体现了中华文化伟大的包容性, 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年体:以时间先后来记载历史 通史: 连贯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
(2)叙史范围:战国至五代1300多年历史 (3)特点:搜集资料极其广泛和丰富、编写时进行了认 真、严谨的考辨、重振了编年史书 (4)地位:全书取材广博,考证翔实,文字精练 生动,被视为与《史记》并列的史学 名著。
《史记》与《资治通鉴》比较
《史记》 成书 时间 体例 叙史 范围 作者 境遇 书写 材料 司马迁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北宋 西汉
纪传体
黄帝——汉武帝 (3000多年) 忍辱负重发奋写成
编年体
战国——五代 (1300多年) 皇帝支持下潜心编就
写在竹木简上
写在纸上
(一)佛教的创建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 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伽牟尼。 释伽牟尼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当时印度 战火不断,16个大国互争势力,出现了 群雄混战的局面,民不聊生。释伽牟尼 常被世间的悲苦现象所触动,如弯腰驼 背,扶杖喘息而行的孤独老人,卧粪秽 中的病夫,痛哭死者的亲友等。 为寻求关于衷老,疾病,死亡等问题的 解脱之道,他最终放弃了王位,离开交 母妻儿,出家修行。经过6年苦行,终于 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最终创立佛教。
司马光 1. 北 宋 史 学 家 _ _ _ _ _ _ _ _ _ _ 费 时 19 年 , 主 持 编 写 《资治通鉴》 战国 ___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通史,记述了从_____ 编年体 五代 《史记》 到_____的历史,被视为与____________并列的史学名 著。 因果报应 轮回转生 2.佛教宣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人世间的 一切 痛苦的,是前世造的因在后世结的果。只要皈依 佛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获得来世的幸 弃恶从善 虔诚修行 福。 道教 3.东汉后期形成______,到东晋、南北朝,道教的理论 和组织形式日益完备,唐宋时期政府出于统治目的,推 修身养性 虔诚修行 行道教,道教讲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伽牟尼
(二)佛教的教义
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生 ,认为人世间一切都是痛苦的 ,这 是前世造的因在现世结的果。只有皈依我佛,弃恶从善,虔诚 修行,才能获得解脱,在来世得到幸福。
考考你
源于佛教的生活中常用的俗语、成语: 觉悟、净土、因缘、衣钵、生老病死、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思考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 随着佛教的中国化,佛教已渗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