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的后天因素
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可以概括为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四个方面。
关于这些因素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心理学界、教育界和遗传学界历来最关心的问题。
(一)遗传因素人的心理是在一定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或自然前提,它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我们既不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过分夸大遗传的作用。
遗传是生物界共有的普遍现象,它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遗传素质。
所谓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等等。
这些遗传素质是学生心理发展必要的自然前提。
具备良好的遗传素质无疑是学生心理获得正常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遗传素质给心理发展设置了某种内部限制,使人不可能任意向某个方向突出地发展其心理品质,同时又给心理发展带来某种内部倾向性,使每个人具有和遗传素质最相适应的心理品质。
因此,遗传素质不仅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心理发展的潜在因素。
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潜在的因素差异是很微小的。
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在各种遗传信息本身的数量和质量的水平上(如有没有某种遗传信息或某种遗传信息的强弱等等),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各种遗传信息的排列组合方式上。
从受精卵细胞开始,每次分裂出的细胞核里都出现专一的、特异的、一定数量的、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每个染色体内都贮存着一种遗传物质,其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这些DNA高分子化合物称为基因。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112班陈子灿摘要:影响心理发展的两大因素是遗传与环境,遗传是物质基础,环境是决定力量。
环境又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
关键词:家庭环境、儿童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自闭症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影响一个人心理形成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两大因素应是遗传与环境。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就是父母通过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把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
遗传是心理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我们遗传的不只是父母的生理特征,这其中也包括了心理特征。
因此我们就常常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会在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
当然,这就不只是相貌的相似了,还有更重要的是性格特点的相同。
小时候常常会听到老人家数落小孩子说:看看你,怎么就和你爸爸一样的倔呢?我想这就是遗传在起作用吧。
这个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和父亲相似的心理特征。
这种从遗传得来的心理是不能自主与不可抗拒的。
因此,人们会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形成独有的家族心理特征。
甚至于,民族的整体心理特征。
然而即使遗传如此的重要,我们也不能就此下结论说遗传是形成心理特征的决定性因素,试问如果一个人完全遗传了上一代的心理,那罪犯的儿子岂非一生都只想着一件事,就是犯罪?因此,环境才是形成一个人心理的决定性力量。
环境因素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指的是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自然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会看到许多应用这一原理的实例。
如疗养院所处之处必定山清水秀,可以放松人的心情。
再如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人群就比内地人民更具有开放性的心理特征。
在海边生活的人心胸较为开阔,在高山上居住的人有着良好的协作精神。
严寒酷暑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风雨交加使人凭添焦躁与愁绪,山清水秀会令人心旷神怡。
先天和后天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先天和后天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概述: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先天和后天因素被认为是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个关键因素。
先天因素指的是个体在出生前所固有的遗传特征,而后天因素则是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环境和经验。
本文将探讨先天和后天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并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先天因素的影响:先天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遗传学研究表明,个体的遗传基因决定了其身体和大脑的发育,从而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遗传基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受到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障碍的影响。
此外,个体的遗传基因还可能影响其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发展。
然而,虽然先天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它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后天因素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后天因素的影响: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环境和经验。
个体所处的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温暖、支持和鼓励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其积极心理发展。
教育方式和学校环境也会对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等方面产生影响。
此外,社会和文化因素也会塑造个体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发展。
先天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先天和后天因素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个体的遗传基因可能会影响其对环境的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
例如,某些遗传特质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受到负面环境影响,而其他遗传特质则可能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积极环境。
此外,后天因素也可以影响个体的基因表达,从而改变其遗传特征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先天和后天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结论:先天和后天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先天因素通过遗传基因决定了个体的身体和大脑发育,从而影响其心理特征和能力的发展。
后天因素则通过环境和经验的提供塑造个体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感和社交等方面。
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总体来说,影响个体心理发展主要有三个大的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
遗传是来自于父母,天生便有;环境是每个人所在的周围地方与有关事物,一般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人生来就存在于所处的环境。
每一个人出生后都会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教育,有的来自于父母,有的来自于学校,有的来自于周边无关的人们,甚至还有来自于动物的。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人类通过遗传将祖先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固定下来的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
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征,如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
这些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没有这一前提条件就谈不上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正常的遗传素质,使儿童在社会生活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心理发展水平的人。
没有正常人的先天素质,就会影响人的心理发生与正常发展。
无脑畸形儿生来就不具有正常的脑髓,因而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渴的内脏感觉等。
许多智力落后的儿童,特别是比较严重的,常常是有遗传上的缺陷。
例如,先天愚型患者,就是因染色体遗传不正常,其中有一对多了一个染色体,从而出现了严重的智力缺陷。
即便是最常见的高矮胖瘦遗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人心理的发展方向,有的人会因自身体型而自惭形秽,也有人会觉得那样挺好。
由于遗传是与生俱来,因而难以治愈,只能够在后天通过其他方式来改善在环境方面,可以分为很多种,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教育学上,环境有广义的环境与狭义的文化之分。
广义的环境,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相应地,除学校教育之外的环境,一般称为狭义的环境。
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故事,大体就是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惜三次举家搬迁,因此孟子才会在后来成为一代儒门领袖,这可以作为一个广义的环境的例子。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环境对一个人心理发展的作用之强大。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实践活动。
其中,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而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学校教育则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个体实践活动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具体来说,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
遗传素质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智力潜能,例如色盲是由遗传而来的,后天不能补救,因此色盲不能成为画家,也不能从事需要辨别颜色的工作。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实践活动。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机遇和挑战,例如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为个体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保障,而恶劣的社会环境则会给个体带来不良影响。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个体实践活动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个体实践活动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行为和活动。
个体实践活动可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实践和经验,例如通过个体实践活动,个体可以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
总之,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实践活动。
这些因素对个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5——教育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
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在遗传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中,生理特点指功能特点,如出生后感觉的灵敏度、知觉的广度、注意的持久性、记忆的强度、思维的灵活性等。
解剖特点是指机体的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
(一)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在上节中我们已经述及,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理方面的特点是人的自然基础,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发展的前提。
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
一个先天失明的人就不能发展视觉,成为画家;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一个无脑畸形儿或染色体畸变者,无论外在条件如何优越,都无法使他们得到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发展。
人的遗传素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潜藏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这也是人的发展优于动物的地方。
尤其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构造与机能,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人的大脑皮层上有一百几十亿个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或称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
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来刺激(信息),经细胞整合后再通过轴突将信息传递出去。
一般的学习就是神经元凭藉这种对刺激的反应功能和传导功能而建立的干百万个暂时的神经联系。
因此,从脑的生理机能而言,人脑组织的复杂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能。
这种潜能提供了人的接受教育和发展各种才能的可能性,亦即区别于动物的巨大的发展可能性。
但是,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还是无定向的。
具体的发展过程和方向还有赖于出生后的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主动性的发挥。
(二)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年龄特征作为一种状态,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桐乡市茅盾中学王嘉德现代教育倡导学生的个性张扬,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人身心发展因人、因环境、因条件而异,可以说,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一种独特的组合,但也有其共性,准确把握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对学校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粗略地归结了六大因素,,其中相互之间也有交叉和渗透。
因素1:人身心发展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①人的发展既决定于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人是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的发展是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
人可以离开社会而生存和发展的说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
②人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甚至是无限的,而社会发展能为人的潜能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在一定历史时期总是有限的,人的潜能在现实中能起到怎样的开发会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人口的数量和人的体力素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人口的质量和人的精神素质。
人的发展水平越高,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越大,只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才可能使社会获得更快、更全面和更健康的发展。
③马克思认为,一个缺乏个性的人,往往也是一个缺乏创造性的人;一个压制人的个性发展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缺乏活力的僵化而单一的社会,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将作为未来社会的基础原则。
因素2: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①对社会发展而言,教育为社会造就符合一定需要的人;对人的发展来说,教育促进着人的社会化。
教育可以有效地把社会发展的要求转化为人的素质,这同时也就把人的发展水平提高到了社会发展的水平上。
如果没有教育,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很难有效地和普遍地实现其转化的。
②教育不能把受教育者当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只存在于教育真空中的抽象的人,也不能把受教育者当作可以任意搓捏的泥人,而应尊重和引导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现实的人的能动性。
受教育者的文化知识、智力才能,思想品德不全是教育注入的结果,而是在教育引导下经过受教育者自己努力的结果。
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因素首先,我们先了解人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又称心理发育,包括动作(行为)、言语、认知、情绪、人格和社会适应性方面。
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1.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没有从遗传获得的机体,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2.遗传的意义(1)遗传素质是人心理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2)遗传素质对人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
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3)遗传在人的心理法阵的作业是不能夸大的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会转化为现实④在正确分析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遗传决定论。
在遗传决定论者看来,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教育和环境对其是无能为力的。
即是说,人们的遗传素质决定着一切。
遗传决定论者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贬低教育的巨大作用,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
(二)环境1.环境的概念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发展的后天因素
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所以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因素。
人一出生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并会作用人的一生。
即使先天遗传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但与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后天环境氛围相比较之下还是略显微弱。
美国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认为行为的产生是由刺激决定的。
刺激来源于遗传,行为不可能受遗传影响。
华生的论调瑞然完全否认了遗传的作用,鼓吹教育万能论,但是对儿童心理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九十年代,美国亿万富翁格雷厄姆做了一件让全世界瞠目结舌的事情,他创建了诺贝尔名人精子库,他宣布要创造21世纪的超级天才,提高人类的智力水平!如今,全世界已有230名孩子是用名人的精液培育而成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表现出超常的智商。
但这并不足以说明先天因素的巨大作用。
我们再详细了解这些人的发展历程:
维克基·克瓦尔斯基是名人精子库培育出的第一个孩子,她在小学时代就表现出了比其他孩子高得多的智商。
在一次专门为她做的智商测试中,她的得分竟然超过了180,尽管维克基已经表现出格雷厄姆所期盼的那种特征,但她那野心勃勃的养父对此并不满足为了充分挖掘女儿的天才潜力,杰克对她实行了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几乎不让她跟任何小朋友玩耍,她没有属于自己的玩具,从没参加过生日晚会,按照“父亲”的要求,她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几个月前,维克基一反常
态,她把头发染成了粉红色,整日玩耍,不再学习。
她在最近的一次数学考试中没有及格,从而失去了获得奖学金的资格。
而有一对夫妇,丈夫是一位计算机程序编写员,妻子49岁,舞蹈演员兼钢琴师,他们不能生育,他们向精子库索取精液,儿子和女儿发育都比较早,他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内表现出了天赋,琳德拉因音域奇广使老师非常吃惊,她希望成为歌剧演员,考特尼在舞蹈方面极有才华,希望成为舞蹈家。
对于琳德拉和考特尼的发展,妻子自有一番解释:“当然,孩子的能力有时靠天赋,但我想这更多要靠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引导。
我这两个女儿都聪明好学,但她们想在艺术界发展,这不是因为她们后天的成长吗? 她们为什么喜欢音乐? 这和我经常弹钢琴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她们从小就和音乐接触,有了兴趣。
”
从上面两个例子来看,先天因素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确实有不可否认的作用,但后天的家庭影响和环境影响却有着几乎决定性的因素。
翻开古今中外史册,我们确实会看到,一些“书香门第”出身的孩子很聪明,但是,名人生出的孩子不一定都聪明,倒有不少智力平平,甚至是先天性痴呆或病残儿。
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并没有生出个也当大诗人的神童;世界知名的大艺术家梵高,最后却成了疯子;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父辈们极少曾获过如此殊荣的,其后代也未必都能成为科学家。
而天才仲永最后落了个“泯然众人矣”也无非是父亲的错误的教育方式罢了,即使你生来是个神童又有何用?
总之,从上面的例子来看,心理发展主要受后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