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版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说课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说课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说课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说课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说课引言:生物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次说课将以《植物的组成和结构》为例,介绍一次针对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植物的组成和结构,包括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

2. 学会观察、描述和比较不同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根、茎、叶的结构特点。

2. 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描述植物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洋葱、百合、扁豆等植物样本。

2. 实验器材:显微镜、刀片、玻璃片、玻璃盖片等。

3. 实验设施:实验室、实验台、显微镜台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和预备活动: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植物来描述根、茎、叶的结构特点。

2. 实验操作:a. 将洋葱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让学生观察洋葱的细胞结构。

引导学生认识洋葱的根、茎、叶的结构特点,并说明其功能。

b. 给每组学生提供扁豆的种子,让他们自行撒种并观察生长过程。

学生需要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时根、茎、叶的形成过程。

c. 给每组学生提供一朵百合花,让他们观察百合花的根、茎、叶的结构特点,并比较和洋葱的差异。

3. 实验讨论:通过实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有什么特点?b. 不同植物的根、茎、叶有哪些差异?c. 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之间有什么关系?4. 实验总结:让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观察结果和实验结论,并与前面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加深对植物结构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可以将实验结果与植物的生态环境适应能力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七、教学反思:本次实验教学设计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来加深学生对植物结构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说课比赛说课稿

初中生物实验说课比赛说课稿

初中生物实验说课比赛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够站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有趣的初中生物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希望大家在听完我的说课之后,能感受到生物实验的魅力,并且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项实验。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实验的内容吧!一、实验目的1.1 认识细胞结构首先,大家知道我们身边的一切都由细胞组成,对吧?从咱们的身体到植物、动物,都是这个小小的细胞在默默地发挥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细胞的结构,了解它们的基本组成部分。

1.2 培养实验技能另外,这个实验还能帮助大家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比如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

显微镜可不是简单的放大镜,它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哦。

二、实验材料和步骤2.1 实验材料我们需要准备的材料有:洋葱、显微镜、显微镜载玻片、滴管,还有一些生理盐水。

洋葱这个材料呢,是因为它的表皮细胞特别容易取下,而且比较大,观察起来很方便。

2.2 实验步骤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操作步骤吧:1. 切取洋葱表皮首先,我们要小心地将洋葱的外层剥开,然后取一片洋葱的表皮。

大家可以看到,这一片表皮就像是洋葱的“皮肤”,很薄很透光。

2. 制作观察标本将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用滴管滴上一两滴生理盐水,然后再小心地盖上盖玻片。

大家要记得,不要让气泡进入标本里,这样会影响观察效果。

3. 观察细胞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慢慢调整焦距,直到你能看到清晰的细胞结构。

细胞的外形、细胞核、细胞壁等等,都可以在显微镜下清晰地看到。

三、实验注意事项3.1 操作小心大家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小心操作,特别是使用显微镜的时候,要轻拿轻放。

显微镜的镜头非常精细,碰撞可能会导致损坏。

3.2 数据记录观察的时候,记得要做好记录,可以用笔记下你看到的细胞结构,也可以画一些简单的图示。

这样不仅能帮助你记忆,还能在之后的讨论中更好地分享你的观察结果。

四、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细胞的基本结构,还能提高我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初中生物创新教案(优秀6篇)

初中生物创新教案(优秀6篇)

初中生物创新教案(优秀6篇)初中生物创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难点和重点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四、教学设计1、什么是生物?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或实地考察大自然。

(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

)2、提出问题:“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3、生物的特征: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

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

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初中生物实践创新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实践创新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实践创新实验教案标题:初中生物实践创新实验教案教案概述:初中生物实践创新实验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教案以初中生物课程中的某一实践创新实验为例,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掌握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 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的培养。

2.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教学难点:1.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2.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 选择适合本实验的生物实验材料和器材。

2. 编制详细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

3. 准备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学生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实践创新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用。

通过示例或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实践创新的兴趣和思考。

步骤二:讲解实验目的和背景知识向学生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以及与实验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通过讲解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科学意义。

步骤三:实验操作指导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重点关注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并提醒注意实验安全。

步骤四:实验设计与数据记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假设。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提醒他们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步骤五:实验结果分析与解释引导学生依据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

鼓励学生思考实验数据与背景知识之间的关联,并提出合理的解释。

步骤六:讨论与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各自的分析与解释。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的经验和教训,并探讨实验可能存在的误差与改进方法。

步骤七:作业布置根据实验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后的思考题等,以巩固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创新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创新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创新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引言生物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原理、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介绍一些创新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旨在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1:种子发芽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探究不同条件下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实验装置与材料•种子(如豌豆或小麦)•不同条件下(如温度、水分、光照等)设备或容器•相机或手机用于拍摄结果实验步骤1.准备与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择需要改变的条件。

2.将种子均匀分配到不同条件下的容器内。

3.观察并记录发芽时间、幼苗高度等指标。

4.用相机或手机拍摄实验结果照片,并进行数据分析。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探究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受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植物在不同环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适应性。

实验2: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实验目的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培养学生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理解与认识能力。

实验装置与材料•显微镜•薄片切片刀•植物或动物组织样本•给药针或酒精灯(用于染色)实验步骤1.获取植物或动物组织样本,并将其切成薄片。

2.将薄片放在显微镜下,将目镜调整到最佳焦距。

3.观察并记录细胞结构的特征,如质壁分离、核型形态等。

4.可选:使用给药针或酒精灯染色,以增强对细胞结构的观察。

学生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如细胞壁、质膜、核、细胞质等。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探索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异同,从而加深对生物体结构的理解。

实验3:利用DNA提取剂提取水果DNA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操作提取水果中的DNA,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对遗传物质的理解。

实验装置与材料•水果样本(如香蕉或苹果)•DNA提取剂•安全眼镜和手套实验步骤1.小心地将水果切成小块。

2.使用搅拌机将水果搅碎成泥状。

3.加入适量的DNA提取剂,并轻轻搅拌。

初中生物说课稿15篇

初中生物说课稿15篇

初中生物说课稿15篇初中生物说课稿(篇1)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二、教学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

(口要漱干净)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

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

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

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四、布置作业:生物实验报告册P10、13、16教学反思: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

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

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初中生物说课稿(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多种多样的动物,探究分析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强化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讲课教案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讲课教案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讲课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2. 探究光合作用与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在此过程中产生能量。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必须正常进行,才能使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
1. 水培植物(如水生植物、豆芽等);
2. 双氧水;
3. 荧光卡纸;
4. 针管;
5. 试管。

四、实验步骤:
1. 将植物置于明亮的光线下,观察植物叶片发生变化;
2. 用针管将双氧水注入试管中,再用荧光卡纸遮挡试管口;
3. 将试管斜放置于光照下的植物叶片旁边,观察双氧水气泡的数量和速度;
4. 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植物光合作用与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分析:
1. 实验结果显示,植物在光照下会释放氧气;
2. 双氧水中气泡数量和速度随着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增加而增加。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以及光合作用对气体排放的影响。

同时,也培养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今后更深入的生物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七、注意事项:
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双氧水溅入眼睛或口中;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室整洁。

以上为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讲课教案范本,希朠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生物学实验说课稿模板

初中生物学实验说课稿模板

初中生物学实验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生物学实验课,本节课的主题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其重要性。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描述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并能够通过实验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方法探究生物学现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呼吸作用。

1. 光合作用: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过程和意义,以及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2. 呼吸作用:介绍呼吸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其与光合作用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植物在光照和黑暗环境下的变化,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植物如何生长的理解,引导他们思考植物生长的能量来源。

2. 光合作用实验- 介绍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

- 学生分组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3. 呼吸作用实验- 介绍呼吸作用的实验目的和原理。

- 学生进行“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4. 总结与拓展- 总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
必须原料吗
上饶市二中 1 丁珍珍
教材分析
•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须原料吗”的实验位于人教 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为自主探究实验。 该实验是本册教材中最后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生接受了一 系列科学方法训练和探究训练之后,综合考查学生探究能力 的活动。 • 教材中给出的的提示以及传统该实验的思路是在一个密闭的 环境中,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给予植物光照,通过检测植物 是否产生了淀粉从而判定二氧化碳是否为光合作用的原材料。 然而,该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4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须原料
• 能力目标:
通过问题的提出,尝试进行科学实验设计,掌握生物实验
设计和分析的一般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能力以 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 情感目标:
1、 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执著严谨的科学研究 态 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 培养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理念。
2
1、本实验是参照”植物在光合作用下产生淀粉“的实验方 法和过程,无创新性,并且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2、实验中提供的材料天竺葵一般只有盆栽店有,购买成本 高,且在农村学校难以获得。 3、植物需要饥饿处理,所需时间过长,在课时计划内不能 完成,且难以判断植物是否耗尽原来叶中原有淀粉 4、天竺葵脱色时间较长,且脱色过程中需要用酒精灯,对 于初一的学生较为危险
• 取编号为A、B两个烧杯,盛满营养液,并滴入等量的紫色石蕊 试剂,A烧杯中放入有活性的车轮黑藻,B烧杯中放入等量死亡 的车轮黑藻,通过图一装置(为保证学生的安全性,该装置在 课前已由老师组装好)通入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 • 把A,B两个烧杯盖上玻璃块,并放在装有开水的水槽中进行水 浴加热,放在阳光下(阴天可用电灯代替),如图二,观察溶 液的颜色变化。若A烧杯中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成紫色,B颜色无 变化,则说明光合作用消耗了二氧化碳,若不变色,则说明光 合作用不消耗二氧化碳。
图一 图二
7
教学过程
• 播放“大棚蔬菜二氧化碳施肥技术”视频
8
• 通过视频,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 要性从而提高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并且产生质疑,二氧化 碳在光合作用真的是必需原材料么?进而对本实验产生浓 厚的兴趣。 •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作出假设 • 提供实验材料和器材,并给学生介绍相关原理。 • 学生分组,通过给出的提示讨论实验方案。 • 然后教师组织各组讨论交流,并且改进实验方案;在此基 础上学生实施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教师来回指导, • 各组之间交流实验结果,对于不同的结果,教师鼓励学生 事实求是,并且找出实验结果不同原因,最后得出结论。 • 最后,要求学生对于实验材料进行分类处理,清洗仪器并 摆放好,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和良好的实 验习惯。
3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新模式学习已有一定的适应,他们朝气蓬 勃,求知欲强,但实验能力往往不足,同时也缺乏锲而不舍、 知难而上的精神,学习热情容易在受挫后出现反复,因此,
考虑学生年龄和实际认知水平,老师应该循序诱导,在实验
过程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思考乐趣,帮助 学生轻松接受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
自我反思及评价
•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新课标理念。以提高 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 鼓励学生在实验方法上大胆创新,跳出原 有思维框架,并且在实验过程渗透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育,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实验教学不足之 处,望各位评委老师指出。
11
12
9
• 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大胆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各组 交流讨论过程中,通过学生质疑以及教师提问等形式帮助 学生了解本组设计的问题所在并且加以改进。如学生容易 局限于以二氧化碳为自变量的思维中时,教师可以给出提 示不一定要检测在有无二氧化碳时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 还可以探究光合作用是否消耗了二氧化碳的角度思考,使 学生豁然开朗,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思维能力。又如提问 怎样可以加快水中释放二氧化碳速度?引导学生说出可以 提高水温等。并在此过程中渗透“对照设置”和“变量控 制”等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科 学素养,让学生对所提问题大胆假设和猜想、培养他们的 创新精神。
5
实验内容设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本实验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并设计实验为主,老师指导为辅 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根据以上问题分析以及课标要求, 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改进,实验内容设计如下: •实验材料:轮叶黑藻,紫色石蕊试剂,稀盐酸,碳酸钠,营 养液,开水 •实验器材:烧杯2个,水槽,铁架台,长颈漏斗,带导管双孔 橡皮塞 •实验原理:1、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溶解于水形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 剂变红在温度升高时又可以分解为二氧化碳,可以使石蕊试剂 由红色变回紫色 3、本实验选择的材料车轮黑藻为沉水植物生活 于水底,容易获得。可以通过观察石蕊试剂颜色的变化来验证 6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消耗了二氧化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