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实验三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实验三渐开线齿轮范成原理及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测定与分析

实验三渐开线齿轮范成原理及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测定与分析一、渐开线齿轮范成原理:一)、实验目的1、了解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观察渐开线齿轮的轮廓曲线具体形成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及其避免的方法。
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齿形和尺寸的异同点。
二)、实验仪器及工具1、齿轮范成仪(每人一台),绘图纸一张,透明纸一张。
2、铅笔、圆规、三角尺等(自备)。
三)、实验原理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或齿轮齿条)互相啮合的原理来加工齿轮的。
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
刀具与轮坯在机床链作用下一方面作定传动比传动,完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互相啮合传动一样。
另一方面作径向进给运动并沿轮坯的轴向作切削运动,这样切出的齿廓就是刀具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
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的齿廓,可以证明其所包络出来的齿廓也是渐开线。
现在用齿条渐开线(基因半径为无限大时渐开线为一倾斜直线)齿廓加工齿轮,那么刀具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就是渐开线,即加工出的齿廓为渐开线齿廓.因为在实际加工时,我们看不清刀刃形成包络轮齿的过程,所以通过齿轮范成仪来表现这一过程,用铅笔将刀具刀刃的各个位置描绘在轮坯纸上,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观察到轮齿范成的过程。
在形成过程中,为了能形成被加工齿轮的径向间隙,刀具的齿顶高应加高。
即:h a=(h a*+c*)m,如图3-l所示。
四)、齿轮范成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简介:范成仪构造如图3—2所示,由机座、扇形盘、旋纽、齿条刀、溜板、螺钉等组成。
机座上有二孔,扇形盘2可绕轴心转动,齿条刀安装在溜板上,当移动溜板时借助于齿轮齿条的传动迫使轮坯(扇形盘)上的分度圆与溜板上的齿条中线作纯滚动.齿条中线与分度圆上刻有数字,移动溜板时,可以看到它们一一对应,即表示齿轮分度圆在齿条中线上作无滑动滚动.松开螺钉可改变齿条刀具相对于轮坯中心的距离,因此齿条刀可固定在相对扇形盘的任一位置,如把齿条中线安装在扇形盘的分度圆相切的位置上,则可绘出标准齿轮的齿廓;当齿条中线安装在扇形盘的分度圆切线有一段距离时,(其移距值xm可在溜板两侧的刻度上直接读出),则可按变位值的大小和方向绘出各种正、负变位齿轮的齿廓。
齿轮的范成实验报告

齿轮的范成实验报告引言齿轮是一种常见的机械传动元件,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研究齿轮的制造工艺和性能,我们进行了齿轮的范成实验。
本实验主要通过不同工艺参数和压力角来制造齿轮,并对齿轮的尺寸、硬度和齿形等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工艺参数和压力角对齿轮制造和性能的影响。
具体目标如下:1.制造不同参数和压力角的齿轮样品;2.对齿轮的尺寸、硬度和齿形等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3.探究不同参数和压力角对齿轮性能的影响规律。
实验原理齿轮的范成是通过模具制造出与理论计算相符合的齿轮样品。
实验中使用的齿轮制造方法有铸造法、锻造法和数控加工法等。
实验中,我们首先根据已知的参数和压力角设计齿轮的模具,然后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来制备齿轮样品。
在制造完成后,对齿轮样品的尺寸、硬度和齿形等性能进行测试,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以评估制造工艺的准确性和齿轮性能的优劣。
实验过程1.设计齿轮模具:根据给定的参数和压力角,利用CAD软件设计齿轮的模具,包括齿形、齿数、模数等;2.制造齿轮样品:根据设计好的模具,选择相应的制造工艺进行齿轮样品的制造。
具体的制造工艺包括铸造法、锻造法和数控加工法等,根据使用的具体工艺按照步骤进行;3.测试齿轮样品:制造完成后,对齿轮样品进行尺寸测量、硬度测试和齿形分析等。
使用相应的设备和测试方法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4.分析齿轮性能:根据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评估齿轮制造的准确性和性能的优劣;5.记录实验数据:将实验过程和测试结果记录下来,准备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制造了不同参数和压力角的齿轮样品,并进行了尺寸测量、硬度测试和齿形分析等。
根据测试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对比,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工艺参数对齿轮尺寸的影响:我们发现,不同工艺参数会对齿轮的尺寸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定的模具设计和制造工艺可以使齿轮的尺寸符合理论计算的要求;2.压力角对齿轮硬度的影响:我们发现,不同压力角对齿轮的硬度有一定的影响。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齿轮是机械传动中常用的一种传动方式,具有传递功率、转速和转矩等特点。
其传动效率高、噪音低、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机械领域中。
本文将介绍齿轮范成原理实验,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齿轮工作原理。
一、实验原理齿轮传动是利用两个或多个啮合的齿轮,通过齿形的改变而实现转动传递动力和扭矩的机械传动方式。
实验中,通过模型模拟齿轮的啮合过程,演示齿轮的范成原理。
二、实验仪器齿轮模型、测量工具、数据记录器等。
三、实验步骤1.检查齿轮模型是否安装正确,有无异物和损坏。
2.测量齿轮的齿数、模数、压力角等参数,并记录下来。
3.调整齿轮的位置,使得两个齿轮啮合,根据齿轮的齿数和模数计算出齿轮的传动比。
4.启动齿轮模型,观察齿轮的啮合过程,记录齿轮的传动情况,例如转速、转矩、噪音等。
5.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齿轮传动效率,分析齿轮传动的优缺点。
四、实验注意事项1.在进行实验前,应当认真检查齿轮模型的装配情况和参数符合要求,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避免使用过高的转速,以免造成齿轮的损坏或者伤害实验人员。
3.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齿轮的转动状态和传动效率等数据,记录实验数据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4.实验结束后,应停止电源并拆卸齿轮模型,清洁齿轮和测量工具,并妥善保存。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齿轮范成原理实验,可以了解齿轮的工作原理及传动特点。
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齿轮传动中,齿轮的齿数、模数和压力角等参数对传动效率和精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2.齿轮传动比可以根据齿数和模数计算,传动效率随着传动比的增大而降低,但传动能力增强。
3.齿轮传动的噪音和振动会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大,但传动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4.齿轮传动具有简单、可靠、精度高、寿命长等优点,在各种机械传动领域中广泛应用。
总之,齿轮范成原理实验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齿轮的工作原理及传动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机械传动提供了基础。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报告数据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报告数据齿轮是一种常见的传动装置,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应用广泛。
齿轮的传动原理是利用轮齿之间的啮合来传递动力和运动,因此齿轮的设计和制造非常重要。
本实验主要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探究齿轮的范成原理。
一、实验原理齿轮范成原理是指用一个齿轮来制造另一个齿轮时,制造成品的模具齿轮称为母齿轮,被制造成品的齿轮称为子齿轮。
当母齿轮和子齿轮啮合时,子齿轮可以复制母齿轮的齿形和齿距。
这个过程称为范成。
通常用刀具在母齿轮上切削出与齿形相同的齿槽(即范),把范放在待加工的齿轮上,然后利用滚刀或齿轮刀等加工工具,在待加工的齿轮上加工出与母齿轮相同的齿形和齿距的齿轮。
这种方法适用于全部齿数位数相同的齿轮,或少量齿数不同但斜齿轮加工时。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主要通过制作母齿轮、按照范成原理制造子齿轮和检测子齿轮的啮合效果来探究齿轮范成原理。
实验过程如下:1. 选择一个适合制作母齿轮的材料。
2. 设计并制作母齿轮,注意保证母齿轮的齿距和齿数。
3. 利用刀具在母齿轮上切削出与齿形相同的齿槽(即范)。
4. 用此范进行子齿轮的制作,注意子齿轮的齿形和齿距必须与母齿轮相同。
5. 组装母齿轮和子齿轮,检查它们的啮合是否正常。
三、实验步骤1. 选择适合制作母齿轮的材料。
本实验选择了一种金属材料,比较容易加工和表面光滑度好。
2. 设计并制作母齿轮。
我们选择了一个20齿的齿轮作为母齿轮,材料为黄铜。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需要计算出母齿轮的齿距和齿数,才能按照设计进行制作。
3. 在母齿轮上切削出齿槽。
使用刀具在母齿轮表面上切割出与齿形相同的齿槽,即范。
在切削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加工参数,比如切削深度、速度等。
4. 利用范制造子齿轮。
将范与待制造子齿轮进行啮合,在待制造子齿轮表面上形成与母齿轮相同的齿形和齿距。
同样,在制造子齿轮时需要控制好加工参数和啮合效果。
5. 检查母齿轮和子齿轮的啮合效果。
将母齿轮和子齿轮装配起来,检查它们的啮合效果是否正常。
机械原理实验3渐开线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机械原理实验姓名:学号:专业: 班级: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成绩:3 渐开线齿轮范成原理实验1 实验目的(1)掌握用范成法制造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2 实验内容(1)观察渐开线齿轮的形成过程;(2)观察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的现象;(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
3 实验设备和工具1、实验仪器实验仪器采用齿轮范成仪。
齿轮范成仪所用的刀具模型为齿条插刀,仪器的构造如图2所示。
它的结构可看成由轮坯与刀具两部分组成。
图1 齿轮范成仪结构与实物图(1)轮坯部分的结构如图2的扇形的构件3为模数m=18mm;齿数z=17齿轮分度圆;另一半圆2为模数m=18 mm,齿数z=9的齿轮的分度圆,它们一起装在同一轴上。
(2)刀具部分的结构如图2所示,齿轮范成仪所用的两把刀具模型为齿条型插齿刀,其基本参数为m=18 mm,α=20◦, ha*=1, c*=0.25。
圆盘2代表加工机床的工作台;固定在它上面的圆形纸代表被加工齿轮的轮坯,它们可以绕机架上的轴线转动。
齿条6代表切齿刀具,安装在溜板4上。
移动溜板4时,齿轮齿条使圆盘2与溜板4作纯滚动。
齿条刀具6可以相对于圆盘作径向移动,当齿条刀具中心线与轮坯分度圆之间移距Xm时(由溜板4上的刻度指示),分度圆则与刀具中线相平行的刀具切线相切并作纯滚动,具按移距的大小和方向切制出正变位或负变位齿轮的齿廓。
2、实验工具圆规(自备)、三角板(自备)、钢尺、剪刀、绘图纸、铅笔、计算器(自备)。
4 实验原理和方法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互相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轮齿的。
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它们仍保持固定的角速比传动,完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互相啮合传动一样;同时刀具还沿轮坯的轴向作切削运动。
这样所制得齿轮的齿廓就是刀具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
3 实验三 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原理

实验三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原理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齿廓的基本原理,观察齿廓形成的过程。
2、了解用范成法加工齿轮时,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及避免根切的方法。
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二、实验内容用齿轮范成仪在圆形图纸上(预先画好分度圆及三个象限)依次用铅笔描绘齿条刀具相对于轮坯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就形成被切削齿轮的渐开线齿廓。
分别在三个象限内画出标准齿轮、正变位和负变位齿轮,以作分析比较。
三、设备和工具1、齿轮范成仪范成仪上齿条刀具齿廓和被加工齿廓的主要参数见下表:2、学生自备绘图纸、圆规、三角板、剪刀、铅笔、计算器(学生自备)。
四、原理和方法范成法制造渐开线齿轮是和用一对齿轮互相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轮齿的,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因而我们利用齿轮范成仪来表现这一刀具加工齿轮的过程,先用铅笔将刀具的刀刃的各个位置记录在绘图纸上后,这些铅笔线将形成包络线,通过它我们就能清图3-1范成仪楚地观察到齿轮范成的过程。
图3-1为齿轮范成仪简图,圆盘上“1”代表被加工齿轮的轮坯,安装在机架“4”上,并可绕“o”轴运动。
代表切齿刀具的齿条“2”安装在溜板“3”上,当移动溜板时,圆盘“1”与溜板“3”作纯滚动。
齿条“2”可以安装在相对于圆盘“1”的各个不同位置上,如把齿条中线安装在与圆盘“1”的分度圆相切的位置时,则可以绘出标准齿轮的齿廓。
当齿条“2”的中心线与圆盘“1”的分度圆间有距离时(其移距值xm可以在溜板“3”的刻度上直接读出来),则可按移距的大小和方向绘制出各种正变位或负变位齿轮。
在切制标准齿轮时,将刀具中线调节至与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相切的位置(或使刀具的齿顶线与齿轮的齿根圆相切);在切制变位齿轮时,应根据变位移动距离xm,重新调节刀具中心线的位置(或使刀具的齿顶线与变位齿轮的齿根圆相切)。
五、实验步骤1、根据已知的刀具参数和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直径,计算被加工的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的基圆、齿根圆和齿顶圆的直径,并将上述几个圆分别画在绘图纸上,然后将纸剪成比齿顶圆直径略大1~2毫米的圆形作轮坯。
齿轮范成原理及参数测定

实验三齿轮范成原理及参数测定一、目的:1.掌握用范成法制造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观察齿廓形成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
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4.掌握用游标卡尺测定变位齿轮参数的方法。
井熟悉变位齿轮上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
二、设备和工具1.齿轮范成仪;2.剪刀、自备圆规、三角板、红兰铅笔、小刀、游标卡尺、齿轮模型三、齿轮范成原理和方法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互相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轮齿的。
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它们保持固定的角速比传动,安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互相啮合传动一样,同时刀具沿轮坯的齿宽方向作切削运动,这样制得的齿轮的齿廓就是刀具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
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齿廓,则其包络线亦为渐开线。
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故通过齿轮范成仪来实现轮坯与刀具间的传动过程,并用铅笔将刀具刀刃的各个位置记录在绘图纸上,这样就清楚地观察到齿廓范成的过程。
齿轮范成仪所用刀具模型为齿条插刀,仪器构造如图:圆盘1绕其芯轴0转动,在圆盘的后面装了一个齿轮与横拖板2上的齿条啮合传递运动,横拖板可以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通过齿条、齿轮的啮合带动圆盘转动,在横拖板上通过螺钉固定了一个齿条刀具模型3,齿条插刀的参数是:压力角a=20·;齿顶高 系数h *a =1;径向间隙系数C*=0.25;模数:m=lOmm 。
四、范成法实验步骤1.将图纸剪成与圆盘1大小相等的圆形图纸,再将圆形图纸中心剪出一圆洞,然后将带有圆洞的圆形图纸套在芯轴上,将压板螺母5旋紧压紧图纸。
2.三等分圆形图纸,把图纸划分为三个相等的区域,根据已知的刀具基本参数α、m 、*ah 、C *和被加工齿轮的齿数Z(标准齿轮Z=17;负变位齿轮Z=17;正变位齿轮Z=17)。
将被加工的标准齿轮的基圆、齿根圆、齿顶圆及分度圆求出画在图纸的相应区域内,井将有关数据填在实验报告有关栏目内。
实验三齿轮范成法实验

实验三齿轮范成原理实验在工程中,齿轮齿廓的制造方法很多,但其中以用范成法(亦称展成法)制造最为普遍。
因此,有必要对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齿廓的形成过程加以研究。
一、实验目的:1.了解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观察齿廓渐开线部分及过渡曲线部分的形成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轮在制造过程中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现象的方法——变位法,并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各部分尺寸的异同点。
二、实验的原理和方法:1.基本原理: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或齿条与齿轮啮合原理来加工齿轮的一种方法。
常见有滚齿(刀具为齿轮滚刀)法,插齿法(刀具为齿轮插刀,齿条插刀)。
我们这里只讨论齿条形刀具。
齿轮滚刀在绕其轴线自转时,其轴向剖面相当于一个沿轴线平移的齿条(见图2-1)。
滚刀范成加工齿轮是强制性地保证刀具和轮坯之间按齿条与齿轮啮合运动关系来保证齿形的准确和分度均匀。
同时再辅以切削及走刀等运动。
这样对于同一把刀具就能加工出同一模数m和压力角α的不同齿数z的齿轮。
齿条型刀具与传动用的齿条在齿形上的差别仅在于:刀具在其中线以上的高度为,比齿条高出了c*m,这部分的齿廓曲线是某种圆角部分,(图2-2)此圆角部分所范成出连接渐开线与齿根圆的某种过渡曲线,使被切齿轮在啮合传动时具有径向间隙。
由齿轮与齿条啮合传动的特点可知:用齿条型刀具加工齿轮时,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始终等于节圆,而刀具上与之相切并作纯滚动的直线为节线。
齿轮范成加工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是:a)运动条件:为了保证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始终等于节圆)与刀具的相切作纯滚动,一定要满足下列关系:。
b)刀具与轮坯的相对位置:加工标准齿轮时,必须以刀具的中线作为节线,使轮坯的分度圆与刀具中线相切作纯滚动,加工正(负)变位齿轮时,刀具的中线相对于轮坯中心外移(内移)一个xm使轮坯的分度圆与齿条刀具上另一条与中线平行的直线(节线)相切作纯滚动。
图2-3为一齿条刀具范成齿轮的过程,轮坯以ω回转,而齿条刀具以移动,通过机床运动链使,且轮坯分度圆与刀具节线相切,图中所示的是齿条插刀在对滚过程中在轮坯上切出的刀刃痕迹,这些刀刃痕迹的包络线即为被加工齿轮的渐开线齿廓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2015 ~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实验名称实验三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学院
班级
学号姓名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
评定成绩指导老师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教务处编
实验三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齿廓的基本原理,观察齿廓形成的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廓产生根切现象、原因及避免根切的方法,建立变位齿轮概
念;
二、实验设备
1、齿轮范成仪;
2、范成齿廓的齿轮毛坯的图纸;
3、自备圆规、铅笔、三角板、橡皮擦及小刀等文具。
三、实验要求
1、每人绘制标准齿轮的齿廓图一张;
2、要求至少有两个以上完整的齿廓曲线;
四、原理及方法
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齿轮。
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毛坯,毛坯和刀具之间仍然保持固定速比的传动,它们的对滚运动如同一对互相啮合的齿轮的运动,同时刀具还沿毛坯轴向作切削运动,这样加工所得到的齿轮的齿廓曲线就是刀具的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
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的齿廓曲线,则包络线亦必为渐开线。
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故通过齿轮范成仪来实现毛坯与刀具之间的形成过程。
为了保证毛坯与齿条刀具的固定速比的传动,也就要求毛坯的(即转动的齿轮圆盘)分度圆与齿条刀具的节线相切、齿条刀具的移动速度与毛坯分度圆的圆周速度相等。
在齿条刀具上并标有范成标准齿轮时两条对“零”的刻度线。
切制标准齿轮时,应使齿条刀具的分度线(中线)与齿轮毛坯的分度圆相切,即齿条刀具准确对“零”刻度线,这就可以利用范成仪来加工一个标准齿轮的图形。
齿轮加工示意图
切制变位齿轮时,应使齿条刀具的分度线(中线)向前或向后平行移动一段距离xm(x为变位系数、m为加工齿轮时刀具的模数)。
即齿条刀具的刀顶线与变位齿轮毛坯的齿根圆相切并留下铅笔所画的位置。
这样可以加工一个变位齿轮的图形。
刀具的齿顶线若超出极限啮合点N1时齿廓的齿根部位产生了根切,齿根已切好的渐开线齿廓被切去一部分,这种现象就称为根切现象。
为了避免根切现象,使齿条刀具的分度线(中线)向后(远离齿轮毛坯中心)平行移动一段距离xm,使刀具的齿顶线不超出极限啮合点N1就可以,作一个正变位齿轮的范成实验。
取移距值要适宜,当移距值超过一定极限时,齿顶会变尖。
(一般齿顶圆的齿厚应保证在0.25m~0.4m)。
齿轮不产生根切的最小变位系数的计算公式:
x min=(z min-z)h a*∕z min.。
所以,只需将齿条刀具平行向齿轮毛坯齿顶部移动距离不小于x
m,这样加
min
工出来的变位齿轮可避免根切现象。
五、实验步骤
*、C* 和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直径,计1.根据已知的刀具基本参数a、m、h
a
算出被加工的标准齿轮的齿数、基园、齿根圆及齿顶圆的直径。
2.拧下范成仪齿轮上的压板,将毛坯图纸的中心与范成仪的中心重合,然后将压板拧紧。
3.调节刀具的中线,使与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相切(或调节刀具的齿顶线,使与毛坯的齿根圆相切),此时,刀具处在切制标准齿轮的位置上。
4.开始“切制”齿廓时,即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此时将齿条刀和毛坯作纯滚动的移动到一端,然后向另一端走刀(移动),移动的距离不要太大,太大了会使渐开线出现不圆滑,造成产品报废现象,标准移动距离为不使渐开线出现毛刺为宜。
当移动了一个不大的距离使齿条刀刃切入毛坯齿顶圆时,用削尖的铅笔描下刀具刀刃的位置,直到形成两个完整的轮齿齿廓,刀具走到另一端不能再走为止。
5.用标准渐开线齿廓检验所绘得的渐开线齿廓,观察有无根切现象。
如有根切,分析其原因。
观察刀具的齿顶线是否超过极限啮合点N,若超过了,就会产生根切。
6.计算正变位齿轮的基圆,齿根圆及齿顶圆的直径;重新调整刀具,使刀具离开毛坯的分度圆,即向毛坯的齿顶部移动一段距离x min m,这时刀具的齿顶线与变位齿轮的齿根圆相切,按2、4步骤切制变位齿轮的轮齿齿廓。
7.全部加工完时,取下图纸,观察标准齿廓与变位齿廓有什么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