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第二三四章考点整理
艺术学基础知识各节重点

音乐篇第一章涉及到音乐的基本概念。
先要了解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同时弄清楚音乐的几种功能。
第二章涉及音乐构成的原理和要素,应该重点掌握其中的第一、二、四节。
第三章叙述音乐发展的历史,第一节要了解中国音乐发展五个历史阶段中产生的主要音乐形式和代表性人物及作品。
第二节则应该掌握五个时期的重要音乐流派和风格。
第四章的第一节重点讲述中国传统音乐的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其中又以民间音乐为主,应该掌握民歌主要歌种,如号子、山歌、小调等;民间歌舞的舞种,如秧歌、花灯、采茶灯以及彝族的阿细跳月等;说唱音乐的主要曲种,如大鼓和弹词以及民间器乐的主要乐种,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
第二节讲述欧洲音乐的主要体裁,应重点掌握一些常见的体裁,如交响曲、奏鸣曲、歌剧、音乐剧、艺术歌曲、协奏曲、室内乐等。
第五章的第一节以介绍作品为重点,应该掌握作品体裁、内容及姓名。
第二节需要掌握西方的主要作曲家及书中所重点介绍的代表作。
戏剧篇第一章的第一、二节应重点阅读。
什么是戏剧?戏剧的定义是什么?中国话剧的由来如何?戏剧有什么功能?这是应入门必知的。
第二章重点阅读第一节"戏剧的特性"、第二节"戏剧冲突,和第三节"戏剧情境"。
这三节分别从戏剧动作、戏剧冲突、戏剧情境三个方面介绍了戏剧的特性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重要的理论概念,也对戏剧史上各时期的重要戏剧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章第一节"剧场性"、第二节"假定性"、第三节"戏剧性"、第四节"综合性"应重点阅读。
它们是戏剧审美把握现实的重要原则,是戏剧得以区别于其它艺术而不可代替的审美基础。
第四章第二节"悲剧"、第三节"喜剧"和第四节"正剧”应重点阅读。
因为现代戏剧在风格类型方面的变化,无不以这三种戏剧体裁为根基。
第五章所有分节都应重点阅读。
心理学主要流派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主要流派知识点归纳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广泛,研究的范畴包括人的行为、思维、情感等方面。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个主要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心理学主要流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概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I. 结构主义流派A. 流派简介结构主义流派是心理学的早期主流,其主要代表人物是Wundt和Titchener。
结构主义着重于研究人类意识的结构和构成要素,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揭示心理过程的本质。
B. 理论要点1. 意识的结构:结构主义流派认为人的意识是由一系列基本感觉和思维元素组成的。
这些元素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分解和分析。
2. 分析方法:结构主义者使用分析方法,通过实验室研究和自我报告来获取意识结构的信息。
3. 内省法:内省法是一种观察者对自己的心理过程进行主观报告的方法,结构主义者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心理过程中的感觉和思维。
C. 批判与贡献1. 批判:结构主义流派受到了行为主义的批判,后者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可观察的行为而非主观的心理经验。
2. 贡献:结构主义的贡献是奠定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基础,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
II. 功能主义流派A. 流派简介功能主义流派是对结构主义的一种回应,它的代表人物是James和Dewey。
功能主义关注的是心理过程的功能和目的性,强调心理活动对于适应环境的作用。
B. 理论要点1. 适应:功能主义流派认为心理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因此它强调了心理功能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2. 实际应用:功能主义者强调心理学的关注点应该是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因此他们关注实际生活中的心理活动,并将心理学与实用主义相结合。
C. 批判与贡献1. 批判:功能主义流派受到了行为主义的批判,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行为而非主观经验。
2. 贡献:功能主义流派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关注适应性和实际应用的视角,对于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收藏!心理学主要流派记忆口诀(二)

引言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觉、情感等心理活动的科学,不同的流派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来解释和探索人类心理。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主要流派中的记忆口诀,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学习和理解不同流派的基础。
正文内容:一、行为主义流派1.杜尔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口诀“受刺引导”,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为记忆是由刺激和反应形成的条件反射过程。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记忆口诀“思手动学”,强调个体在行为过程中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和记忆。
二、认知心理学流派1.基于信息处理的模型:记忆口诀“接编存取”,强调记忆过程中的信息输入、编码、存储和检索。
2.巴特利特的概念网络理论:记忆口诀“关网连推”,强调记忆是一种概念网络,在记忆过程中形成关联、连结和推理。
三、人本主义流派1.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记忆口诀“真确知估”,强调个体通过真实的沟通体验、自我认识和他人的评估形成自我概念和记忆。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记忆口诀“生安爱尊”,强调个体的需要层次对记忆和情感有重要影响。
四、社会文化流派1.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记忆口诀“互助语导”,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记忆和发展的影响,重视互助、语境和导引。
2.巴德伍尔的情境记忆理论:记忆口诀“框环细联”,强调记忆是受情境和环境影响的,重视记忆的细节和连结。
五、生物心理学流派1.胡梅尔的颞叶记忆理论:记忆口诀“时间编画存”,强调颞叶在记忆中的时间编码和空间画面的存储。
2.艾比兹的多存贮系统理论:记忆口诀“工进情关”,强调不同类型的记忆由不同的系统负责,包括感觉记忆、短期记忆、情景记忆和概念记忆。
总结:本文介绍了心理学主要流派中的记忆口诀,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社会文化和生物心理学等流派。
通过学习这些口诀,读者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和理解不同流派对记忆的理解和解释。
同时,这些口诀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基础,拓展了对心理学的认识。
初中语文文学流派知识点2023

初中语文文学流派知识点202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学也在不断变迁和演变。
作为学习语文的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学流派对于提高语文水平和拓宽文学视野都至关重要。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初中语文文学流派的知识点。
第一部分:现实主义流派现实主义流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文学流派之一,它以真实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物的心理刻画。
著名作家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都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第二部分:浪漫主义流派浪漫主义流派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个人主义,追求幻想与超脱现实。
著名作家郭沫若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部具有明显浪漫主义特色的诗歌作品。
第三部分:古典主义流派古典主义流派追求规则和秩序,它强调艺术的严谨和工艺的精细。
明代文学家杨慎所的《世说新语》是一部古典主义文学的杰作,其中的故事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展示了恢弘的人性观。
第四部分:现代主义流派现代主义流派在20世纪初兴起,它追求超越传统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魏巍的《沙家浜》是一部现代主义小说,通过多重叙事视角和碎片化的结构探讨了个体在历史大背景下的命运。
第五部分:自然主义流派自然主义流派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剖析,关注人物的生存环境和社会问题。
著名作家巴金的《家》是一部自然主义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现实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悲惨命运。
第六部分: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一种流派新近兴起的文学流派,它注重感觉和形象的传达,追求文学的纯艺术性。
《操场》是新感觉派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操场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七部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现代文学的一种创新尝试,它试图恢复古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一部古文运动的小说,通过现代人的视角描写了唐朝时期的历史虚构。
初中语文文学流派知识点2023就是这些,通过了解这些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文学形式和文化背景。
高中语文文学流派知识点总结2023

高中语文文学流派知识点总结2023一、古文流派古文流派是指古代文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创作的文学作品。
其主要包括骈文、楚辞、汉赋、魏晋风度、唐宋词、元曲等。
骈文:骈文又称对偶文,是中国古代骈文诗歌创作的一种形式。
它以特定的对仗和韵律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
楚辞:楚辞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音乐性和表现力而闻名。
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离骚》堪称古代文学的瑰宝。
汉赋: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以形容、描写和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要特点。
代表作有《东篱乐府》、《孔雀东南飞》等。
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抒情风格和情感表达而闻名。
代表作有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
唐宋词: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以其精巧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被世人所称道。
代表作有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登高》等。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形式,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而著名。
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汉宫秋》等。
二、现代文流派现代文流派是指20世纪以来我国文坛出现的各种文学流派,包括现代散文、新诗、小说、戏剧等。
现代散文:现代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其平实、真实、感人的表达方式而备受推崇。
代表作有周作人的《故乡》、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新诗:新诗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以其语言简练、意象丰富的特点而被广泛关注。
代表作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等。
小说:小说是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文体形式,以其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备受喜爱。
代表作有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戏剧:戏剧是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舞台表现和戏剧性的冲突而成为文学流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代表作有曹禺的《雷雨》、郭小云的《海瑞罢官》等。
总结:高中语文课程中,学习文学流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古代文学流派和现代文学流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我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明清儒学知识点总结

明清儒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明清儒学的发展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以儒学为代表,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主要思想观念。
自孔子创建儒家以来,儒家学说不断发展,经历了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等阶段的发展。
明清时期,儒学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明清儒学的总体发展明清时期,儒学在中国社会影响巨大,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元朝的覆亡和明清的建立,儒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明清时期,儒学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儒家学派分为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经世致用学派等多个流派。
在这一时期,儒学不仅关注经典的传承,还注重实践和应用。
1.2 明清儒学的主要流派1.2.1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主要儒家流派之一,由程颢、程颐、朱熹等学者创立。
程朱理学主张以“性即理”为核心,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认为通过实践来认识道理,倡导“性善”、“人心本善”等思想。
程朱理学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 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是明清时期的另一主要儒家流派,由王阳明创立。
心学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心性的重要性,提出“知行合一”、“格物与心”等思想。
心学对中国古代思想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世思想家所推崇。
1.2.3 经世致用学派经世致用学派是明清时期的另一重要儒家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夫之、李贽等。
经世致用学派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和应用,提出“治国安邦”、“养天地正气”等观念。
经世致用学派强调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实践应用,提出了诸多重要的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明清儒学思想的特点明清时期的儒学思想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性理”观念的兴起在明清时期,儒学思想强调性与理的关系,提出了“性即理”的观念。
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知识点归纳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等心理现象的科学。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理论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归纳介绍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旨在帮助读者对心理学有更全面的了解。
1. 结构主义流派结构主义流派是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方向之一,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文德特。
该流派主张通过分析人的思维过程和感知经验,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结构。
结构主义流派运用实验和观察方法来研究元认知和感知等心理现象,致力于揭示思维的基本结构。
然而,由于方法的局限性,结构主义在心理学界发展中逐渐被其他更为先进的理论所取代。
2. 行为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以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森·沃森为代表。
该流派认为心理学应当关注可观察到的行为,而非主观意识。
行为主义流派的研究方法主要侧重于实验和观察,通过建立刺激与反应的关系,深入研究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流派的优势在于其科学性和实证性,使得该流派在实验心理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3. 心理动力学流派心理动力学流派是由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其核心理论为精神结构论和心理冲突论。
心理动力学流派关注潜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心理现象,认为人类行为和思维受到潜意识的支配。
该流派采用自由联想和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心理动力学流派的贡献在于揭示了人类心理深层次的运作机制,但其方法和研究观点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4. 认知流派认知流派是近代心理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和乔治·瑞斯克以及以色列心理学家阿米契·布林兹。
该流派关注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认为人类是通过观察、记忆、推理等认知活动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认知流派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和观察等,通过测量反应时间和行为表现等指标来揭示认知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认知流派的贡献在于深入探索了思维和认知的本质,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心理学流派知识点总结

教师心理学流派知识点总结教师心理学是研究教师的心理、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认知方式、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
教师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教师的自我概念、教学动机、教学效能感、情感管理、教学风格、教学技能等方面。
在教师心理学的研究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流派和理论,这些流派和理论对于理解和指导教师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教师心理学的几个流派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认知心理学流派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认知活动和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其研究领域涉及感知、记忆、注意、思维、语言等多个方面。
在教师心理学中,认知心理学流派对于理解和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认知心理学流派强调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认知过程上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着各种认知策略和技巧。
认知心理学流派还主张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和学习策略。
二、发展心理学流派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涉及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在教师心理学中,发展心理学流派对于理解和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心理学流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展心理学流派还强调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三、社会心理学流派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在群体和社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其研究领域涉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社会交往、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
在教师心理学中,社会心理学流派对于理解和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心理学流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认知,关注学生的社会发展和社会适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情感。
四、个体心理学流派个体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其研究领域涉及个体的特质、个体的心理发展、个体的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新剑桥学派/新李嘉图主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缔)1.两个剑桥之争(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之争)(1)争论起因“两个剑桥之争”的爆发起因于对凯恩斯《通论》中若干观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看法上的分歧。
(2)争论实质如何进行经济理论研究和如何发展线现代经济学(但在形式上表现为两个派别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问题)(3)争论内容①关于分析方法。
新古典综合派主张用马歇尔和瓦尔拉斯的均衡分析方法补充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均衡分析法和边际分析法是其基本方法。
而新剑桥学派坚持的是历史分析法,并强调阶级分析的方法。
②在基本经济理论方面的争论。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是收入-支出理论。
而新剑桥学派认为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均和不合理,以及由此推断出的资本主义不必进行革命就可以和平地过渡到没有食利者阶层的社会哲学才是凯恩斯思想的精髓。
③在政策主张上的论战。
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都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是具体政策观点不同。
新古典综合派主张实行以刺激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主张利用收入政策和人力资本政策以摆脱“滞涨”。
新剑桥学派则主张以收入分配政策为中心,实行以消除收入分配不平等和消灭食利者阶层为目标的税收政策和一系列社会政策。
2.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1)新剑桥学派的主要思想来源还有凯恩斯的《通论》。
例如,他们坚持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和投资—储蓄分析,强调投资支出对经济活动水平的作用和“不确定性”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影响等。
(2)米哈尔•卡莱茨基是波兰著名经济学家,他在30年代发表的一批论文中,利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早于凯恩斯独立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深刻地论述了有效需求原理。
(3)对新剑桥学派有影响的,还有长期在剑桥大学工作的意大利经济学家斯拉法。
斯拉法在1960年出版的《用商品生产商品》的一书,为新剑桥学派提供了微观经济理论基础,新剑桥学派对斯拉法的这本著作极为推崇,宣称要通过斯拉法的理论体系回到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重建政治经济学"。
所以,这个学派有时又有"新李嘉图主义"之称。
(这个第二节和第三节老师划重点的时候没有涉及,按照庞莹老师的直爽性格来说,这块应该不考大题,就不给大家整理了)3.斯拉法的理论体系r=R(1-w)r:利润率R:全部国民收入对全部生产投入量的比率(工资为零时的最大利润率)w:工资率结论:如果工资是由国民收入支付的,则工资和利润之间存在一种线性关系,且二者呈反方向变动。
剩余的生产和商品价值的形成是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是一个客观过程,而剩余的分配的是与社会制度因素和生产关系有关的过程,涉及阶级间的利益。
4.经济增长理论(卡尔多的经济增长模型)(请结合P51复习)(1)经济增长速度与收人分配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①社会每个阶层都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且存在相对于稳定的储蓄倾向,这样国民收入中利润与工资份额就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从而支配资本积累率和经济增长速度。
②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有一定的资本积累率作保证,从而也要有相应的收入分配比例关系。
所以资本积累率、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成为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
(2)公式模型解释:Y表示国民收入,W为工资总额,P为利润总额,S为储蓄总额,S W为工资总额中储蓄所占比例(工资所有者的储蓄倾向),S P为利润总额中储蓄所占比例(利润所有者的储蓄倾向),I为投资总额。
当S W和S P既定时,资本积累率I/Y直接影响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P/Y。
(3)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S P>S W(4)结论:通过改变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从而改变全社会的储蓄率s=S/Y,则对于任何给定的G n和V,都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
5. “停滞膨胀”的两种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1)卡尔多的理论卡尔多把世界经济分为三级部门。
第一级是为工业提供基本供应如食物、燃料和基本原料的部门,称为初级部门;第二级是将原料加工为成品以供投资和消费之用的部门;第三级是指提供辅助其他部门的服务性部门。
卡尔多认为通货膨胀发生的根源与前两个部门有关。
这是由两个部门产品的市场性质决定的。
价格机制在初级产品市场上起着调节作用,但是在工业品市场上,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具有高度垄断地位的大公司大集团来控制的,一般由成本加垄断利润来决定。
这样的产品价格是被“管理”的。
这种价格决定方式的不同必然引起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和制造品生产部门之间增长的比例失调。
理论机制: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下跌时,最初会引起制成品部门成本和价格下降,需求扩大,但最终不足以弥补因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而造成的初级产品部门的需求萎缩,从而造成经济衰退。
30年代大危机由这种原因造成。
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上涨时,最初会引起初级产品部门的收入和需求增加,对扩大总需求有一定作用;但它同时会引起价格上涨,当工会要求提高工资以弥补物价上涨损失时,这导致工资-物价的轮番上涨,造成通胀。
这种通胀不会扩大需求,反会因成本增加缩小需求;这时政府又采取紧缩性政策来治理通胀,使需求进一步萎缩,失业增加,最终形成滞涨局面。
通胀造成低收入家庭收入下降,刺激劳动供给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失业。
1970年代的滞涨由这种原因引发。
(2)琼·罗宾逊的滞胀理论(字太多了…大家看P56吧,其实说白了就是流动性的偏好导致货币贮藏手段和投资率提高导致工业生活产品生产少于资本品生产进而导致实际工资的下降,工会使得货币具有刚性,导致物价和工资螺旋上涨出现失业、通胀并存)琼·罗宾逊除了与卡尔多一样,除了区分各类型的市场,分析控制价格的原因去研究滞胀问题外,还从两个方面去分析滞胀。
一方面,着重从货币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确定性”去认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另一方面,琼·罗宾逊依据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的理论,从“政治方面的商业循环”存在与发展状况,分析滞胀的产生。
第三章新凯恩斯主义与非均衡学派(罗伯特·克洛沃、阿克塞尔·莱荣霍夫德、巴罗、格罗斯曼、贝纳西、马兰沃德)1.瓦尔拉体系的两大问题(必须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才存在瓦尔拉体系)(1)瓦尔拉体系完全排除了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基本上就是一个无时间概念的体系;(2)瓦尔拉体系还是一个未考虑货币因素的物物交换体系。
因此,这种理论只存在于经济学家的理念中,而与现实市场活动并不吻合。
2.克洛沃对瓦尔拉体系的批判(1)名义需求:是指交易者能以现行价格购买和销售他们所想购买和销售的物品和劳务时的需求函数,它是以计划销售总是能够实现为基础的,计划销售的实现保证了计划购买总是能顺利进行。
(2)有效需求:是指以实际支付能力为支柱的需求,它是以当前销售的物品和劳务所得到的收入可能与计划销售的收入有偏差,从而会对当前的支出形成某种限制这一事实为基础的。
克洛沃从名义需求与有效需求、单一决策假说与双重决策假说角度分析了瓦氏体系和凯氏体系的差异:(1)瓦尔拉体系建立在只考虑名义需求的单一决策假说基础上。
(2)凯恩斯体系则建立在既考虑名义需求又考虑有效需求的双重决策假说基础上。
克洛沃认为,不均衡的原因是名义需求并不能够传到生产者那里,因而无法实际上影响产量和就业水平,但瓦尔拉体系关心的只有名义需求。
3.莱荣霍夫德对瓦尔拉体系的批判(1)莱荣霍夫德认为,瓦耳垃均衡理论的一个根本弱点就是忽视了信息传递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信息成本问题,因而市场对需求变化的最初最直接的反应不是价格调整而是数量调整,而数量调整的结果往往是经济非均衡状态。
(2)莱荣霍夫德认为,瓦尔拉体系中所有市场调整都是价格调整,由于价格调整可以保证市场信息在供需者之间及时传递,因此,瓦氏认为市场始终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而凯恩斯体系则考虑到了数量调整问题,由于数量调整无法在供与需两者之间传递信息,只有在市场主体获得充分信息后才进行价格调整,因此,这种推迟价格调整的方式会使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
4.四物品经济模型(1)凯恩斯学派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四物品经济模型(2)两种分法的区别①在凯恩斯学派的模型中只包含一种商品,是“单一商品模型”,而凯恩斯模型中包含两种商品(消费品和非货币资产),是“二元商品模型”。
②“单一商品模型”的重大缺陷就是排斥了相对价格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莱氏认为,相对价格问题在凯恩斯经济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③“单一商品模型”在将物品归类时,特别重视物质产品(商品)和金融资产(货币和债券)的区别,而凯恩斯经济模型则注重流动资产(消费品、货币)和非流动资产(资本品、公债)或固定资产的区别。
5.莱荣霍夫德对凯恩斯经济学中利率作用的说明莱荣霍夫德认为,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并不像凯恩斯学派所论述的:货币供求决定利率,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
利率的作用并不只在于它能直接影响投资决策的,它主要是通过影响资本资产的价格来影响投资决策的,是一种间接的影响作用。
6. 莱荣霍夫德对失业的认识从失业原因分析看,莱氏指出,失业的基本原因在于资本资产与劳动两者的相对价格发生了问题,是在相对价格关系中资本资产的价格过低了。
据此,莱氏指出,在凯恩斯理论中,为了避免失业,必须控制住长期利率,从而控制住投资、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
因此,只要中央银行能够迅速将长期利率调整至充分就业所需的水平,货币政策仍是有效的。
凯恩斯从未怀疑过货币政策的作用,只是认为不能唯一地依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是对付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
7.贝纳西的“溢出效应”溢出效应:指行为人由于在别的市场上的需求或供给受到了配额限制,从而在某一个市场上想要发生的交易受制于其他市场的配额约束,结果实际发生的交易额低于想要发生的交易额。
8.宏观非均衡理论分析及对策(微观的老师没划,应该不考)(1)凯恩斯的失业均衡,即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都存在过度供给的非均衡状态。
由于企业意愿出售的商品量多于家庭意愿购买量,而企业意愿雇佣的劳动量却少于家庭实现的劳动供给量,于是,家庭只能根据劳动市场的就业限额决定其对商品的需求,根据商品市场的供给限额决定其劳动供给;企业则只能依据市场上的供给限额决定其对劳动的需求,依据劳动市场上的供给限额决定其对商品的有效供给。
这种现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实际供求均衡由有效需求确定。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
(2)抑制的通货膨胀均衡,即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市场上达到充分就业,企业不能通过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供给。
家庭不能得到想要购买且有支付能力的商品,在商品市场上就只好采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数量配额;这样,家庭会降低劳动供给量,增加闲暇时间,从而导致劳动供给量低于理想的劳动供给水平,进一步加剧商品短缺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