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一片树叶地故事+解说词第6集
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解说词

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解说词喝茶,是简单的事;喝茶,也是复杂的事,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回归简单,两千年来人类喝茶的方式,一直在变。
想品尝古人茶碗里的味道,并不需要搭乘时光穿梭机。
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古老的茶依然存活着,优雅、朴素,那是让现代人陌生的,缓慢而温暖的时光。
茗者八方皆好客,道处清风自然来。
日本茶道的动作繁复而漫长,最严格的茶道要持续四个小时。
日本茶道喝的是用茶粉冲泡的茶汤,茶道的关键步骤是用茶筅将茶汤搅拌均匀,叫做点茶。
这种古老的饮茶方式中,依旧保留着许多唐宋遗风。
从一碗茶汤中,寻找大唐遗风。
唐代的第一步是加工茶饼,将茶饼烤香后研磨成茶末;而其关键是煎煮,用铁锅烧水,讲究水质、水温。
在湖北恩施,油茶汤的历史很久远。
传说,曾经有人试着将茶叶炸透后,加入汤中熬制,以此治疗湿热带来的疾病。
在贫苦的年代,茶也曾替代肉类,作为年货,出现在年三十的油汤里。
恩施的蒸青绿茶工艺,可以带来更纯粹的绿色和鲜美的口感。
杀青后的茶叶先在五十到八十摄氏度的焙炉上,悬手揉搓,抛散初干,接下来,便是将茶叶整形上光。
在一个半小时的纯手工制作中,茶吐露清香,变成松针的形状,这就是恩施有名的玉露茶。
潮州功夫茶号称“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
在潮州,泡茶是大街小巷普及的技艺,是潮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潮州人最常泡的是凤凰单丛茶,这种茶因产自潮州凤凰山而得名。
凤凰山上,树龄在两百年以上的老茶树就有三千七百多棵。
凤凰单丛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以香型多样闻名。
学泡茶、喝茶,其实是养心,茶,可以做一辈子。
一千多年来,东方人在一碗茶汤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唐朝人煎茶,宋朝人创造了点注的喝法,明朝人一改吃茶的传统,品味到茶叶泡水的清香,而日本茶人在对茶道的传统恪守中,熏陶着本民族的心灵。
岁月酿成了茶的味道,茶散发出灵魂的清香。
每个茶人,其实都在修行,属于自己的茶道。
茶的传播,在最近的一百多年,达到高潮。
从亚洲到非洲,茶在所有适宜的土地上,都找到了家。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解说词第5集(不完整)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五集时间为茶而停下有一个国家,是世界上人均喝茶最多的地方。
为了茶,他们曾开启最危险的航程,也曾发动最残酷的战争。
他们掌握着一流的茶叶拼配技术,并创造了风靡世界的下午茶文化,然而,这个国家却根本不产茶叶。
这是英国茶的故事,一个矛盾重重又与我们内心息息相关的故事。
十九世纪,福建的红茶和乌龙茶风靡世界,茶叶大多销往英国,运载茶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飞剪船。
飞剪船是传统木质帆船的最后一次飞跃,船型设计极端大胆,船身变窄,桅杆增加到四层或五层,帆的面积增加一倍,只为了更好的利用海上风动力。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只为了一个目的,更快。
飞剪船运茶,以快制胜。
传统帆船从中国到欧洲要走一年,而当时最快的飞剪船只需要五六十天。
运茶的航程,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赌博,最先到达伦敦的飞剪船将获得超额的利润。
那时,应该每个家庭用收入的十分之一购买茶叶。
茶叶消费激增,白银大量外流,英国政府开始担心英国到时用什么从中国购买茶叶。
那时,中国并不需要英国的工业品,于是英国商人从印度运来的鸦片,这无可避免的导致了1840年灾难性的战争--鸦片战争,其实也是茶叶战争。
英国从认识茶到举国疯狂地爱上茶,只用了不到两百年的时间。
而让英国人认识茶叶价值的,是一位葡萄牙公主,她是英国第一位饮茶王后,时值1662年。
饮茶王后另英国上流社会倾倒,她带来的饮茶时尚流行了四百多年。
十七世纪初,绿茶被带到欧洲时,人们普遍认为它的味道更像药品,而非饮料。
最初,茶叶出现在欧洲的药店里,因为价格昂贵,被包装成小包出售。
欧洲人把绿茶当做包治百病的东方仙草,而英国诗人拜伦更把绿茶带入诗的殿堂。
最早出口欧洲的松萝绿茶出产在中国安徽休宁,松萝茶技成熟于明朝初年。
三百年前,中国和欧洲茶叶贸易的初期,正是松萝绿茶最辉煌的时候。
东印度公司1792年的贸易记录显示,整船茶叶,松萝茶占三分之二。
松萝绿茶的黄金时代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才被后起的其他名茶超越。
但它独特的味道,依然被欧洲人所怀念。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山村中,有一片茶树林,茶树林中生长着一片片嫩绿的树叶。
这片茶树林位于一座山脚下,四周环绕着清澈的溪流和葱郁的树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璀璨的绿幕。
茶树林中的树叶们过着安逸而宁静的日子。
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到树叶上时,它们就会展开自己的叶片,迎接新的一天。
树叶们生长得茂盛而灵活,它们在空中舞动,犹如一群优雅的舞者。
在树叶们的原始本能中,生长、吸收养分和光合作用成了它们唯一的追求。
有一天,一位旅行者路过这片茶树林,他停下脚步,被树叶们优美的姿态所吸引。
旅行者走进茶树林,仔细观察着每一片树叶。
他发现,这些树叶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有的像小船,有的像锋利的矛,还有的像飞翔的鸟儿。
旅行者被树叶们的独特之处深深吸引,萌生了一个念头。
旅行者决定收集这些树叶,通过一种特殊的方法进行加工,制成一种美味的茶饮。
他相信,这片茶树林中的树叶们一定能够带给人们不同寻常的体验。
于是,他开始小心翼翼地将树叶一片片地摘下来。
经过数日的精心加工,旅行者终于成功制成了一种新奇的茶饮。
这种茶饮既有清香的花草味道,又有丝丝甜润的滋味,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旅行者带着这种茶饮回到城市,向人们介绍这个全新的茶品。
人们品尝了这种茶饮后,无不赞叹不已。
他们被这种茶饮所迷倒,纷纷称赞它的独特口感和香气。
茶饮迅速在城市中传播开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之一。
茶树林中的树叶们渐渐听闻了这个消息,它们为自己的壮丽事迹感到自豪而高兴。
以前,它们只是在茶树林中默默生长、吸收养分,数不清的春夏秋冬一遍又一遍地轮回。
它们从未想到,自己那平凡的一生竟然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树叶们相互交流,开始对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产生思考。
它们不再满足于只是生长,而是想要通过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美好。
茶树林中的树叶们开始研究茶叶的加工方法,并尝试着不断地创新。
它们渴望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满足感。
茶 一片树叶的故事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这是一片历经沧桑的树叶,它经历了一段久远又传奇的旅程。
一开始,它是一片洁白的叶子,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在太阳的照耀下,它发出淡淡的金色,像是活佛在空中舞蹈。
慢慢地,它变得绿油油,它把温暖的空气吸入叶脉,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它也渴望着去看看远方,期待着自己的第一次旅行。
夏天的风拂过,将它带到一个又一个的地方,它尝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着各种不同的风景,这是它最快乐的时光。
秋天的空气渐渐变冷,它的身躯也变得枯黄,它的叶脉也变得暗淡,它的旅行也开始收尾。
冬天的雪花落下,它把它的身躯凝固,不再活动,它只能坐在那里,守着大地,看着世界变化。
春天,它又被春风吹起,它又开始飞舞,它又变得绿油油,它的叶脉也变得温暖,它又开始记忆自己的旅行。
这是一片历经沧桑的树叶,它经历了一段久远又传奇的旅程。
它见证了大自然的美丽,也拥抱了世界的温暖,它的故事越来越美丽,它的灵魂越来越洒脱。
它飞翔的痕迹,会永远留在这片大地上。
它的故事,会一直传承下去,让每一片叶子都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传奇。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感悟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感悟
在一片绿茶的茶园里,一片树叶悄然掉落。
它落在了泥土上,被微风轻轻地吹动着,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这片树叶,曾经是茶树的一部分,它从小生长,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了一片优美的树叶。
它和其他树叶一样,在茶树上承担着光合作用的重任,为茶树提供养分。
它和茶树一起经受了风吹日晒、雨淋雪压的考验,一起成长、一起拼搏。
但是,它离开了茶树,离开了茶园,落在了泥土上。
它可能感到孤单,可能感到无助,但它并没有放弃。
它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美丽与纯真,不屈不挠地向上生长。
这片树叶,教会了我许多。
它告诉我,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大小和长短,而在于它所经历的历程和所留下的足迹。
它教我不要轻易放弃,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不懈地前进。
它还告诉我,即使离开了原本的位置,也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展现自己的价值。
茶一片树叶,虽然微小,却有着无限的力量。
它承载了茶树的养分,也诉说着一个生命的故事。
用心品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茶叶的香味和味道,更能够体悟到茶叶背后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
- 1 -。
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的茶文化解读

2020年第08期作者简介:李思樾(1993-),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作品、电视剧制作。
收稿日期:2020年7月25日。
1前言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经过3年的拍摄,于2013年底在央视上映。
该片以真实的故事作为展示对象,通过访问7个国家的茶人茶事,展现了制茶的工艺以及茶文化在世界各地流传的历程,反映了茶文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是一部优秀的茶文化影视作品。
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调动了观众对茶文化的兴趣,从而形成了茶文化热的景象。
2茶文化的诗意解读茶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历练,不仅滋养了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文明的人类灵魂与情感,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喜爱。
纪录片从中国视角出发,将茶文化放到国际视野中进行展示和呈现。
影片拍摄了多个国家的茶文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茶文化已经在全球流行,并展现了一种东方的价值观。
意大利人跋山涉水来到中国学习茶艺,日本人将茶文化进行传播,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的茶文化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影片接着介绍了明代开始的泡茶法,号称中国茶文化活化石的潮州工夫茶,这一段一段的故事引导人们对于茶和生活、和命运的意义展开深思,画面的交流语境承载着绵长的情境强调,复杂多义的创作叙事意图悄然间把茶文化的历史厚度与对今世深深影响的锐度完美表达,深刻丰富又先锐持久,作品中把茶的精神气质及展露无遗。
为了将世界的茶文化更好的展现出来,纪录片选取了60位茶人的故事,由茶人来讲述茶背后的故事,使影片更加生动形象,回味无穷。
北京茶人开车前往格鲁吉亚寻找茶的痕迹,探寻茶的历史;云南布朗族的茶人敬畏茶神,折射出“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茶人张天福发明了中国第一台木质茶机,并建立了研究茶叶的地方,大力推广种植有机茶,体现了茶和人的有机统一;茶人大学生为了传承茶文化,苦练茶道表演……影片中记录的每一位茶人,热爱茶,热爱生活,展现了人性的平凡和精神的高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解说词+笔记(1-6集)

本文主要内容:茶叶的分类方式挺多,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六大类: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红茶,本文也主要介绍这六大类茶叶为主,并列举了各大类茶叶的常见代表作。
关键词解释–发酵:实质是茶叶中原先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在多酚类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以后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物——红茶色素。
这种色素一部分能溶于水,冲泡后形成了红色的茶汤,一部分不溶于水积累在叶片中,使叶片变成红色,红茶的红汤红叶就这样形成了。
一、绿茶1.介绍: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2.主要品种:西湖龙井、碧螺春茶、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峨眉山竹叶青3.龙井,本是一个地名(龙井村),也是一个泉名,而现在主要是茶名二、黄茶1.介绍:黄茶是经过茶叶轻微发酵而成2.主要品种:君山银针三、白茶1.介绍:属于轻微发酵茶,不炒,基本上就是靠日晒制成的,简单加工,最大程度保留茶叶的营养成份2.主要品种:白毫银针3.长净和尚说:万法回归内心,平淡才是最快乐四、乌龙茶1.介绍: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
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2.主要品种:福建安溪铁观音、大红袍、台湾冻顶乌龙茶、武夷岩茶3.大红袍是以永乐禅寺顶的六颗老茶树命名五、黑茶1.介绍:黑茶是经过充分发酵的一种茶叶,主要选取茶叶中的大粗叶,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一般做成饼形或者砖形2.主要品种:普洱茶、黑砖3.内蒙大草原的奶茶就是用清水先煮制黑茶,然后加鲜牛奶而成六、红茶1.介绍: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
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2.主要品种:祁门红茶、(斯里兰卡)锡兰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并称世界三大顶级红茶)祁红、滇红、英红、正山小种、3.红茶销量最多,世界上销售80%为红茶其他1.中国十大名茶:▪君山银针 ( 黄茶 ) ▪洞庭碧螺春 ( 绿茶 ) ▪西湖龙井( 绿茶 ) ▪黄山毛峰 ( 绿茶 ) ▪都匀毛尖 ( 绿茶 )▪信阳毛尖 ( 绿茶 ) ▪六安瓜片 ( 绿茶 ) ▪福建安溪铁观音 ( 乌龙茶 ) ▪武夷岩茶 -大红袍( 乌龙茶 ) ▪祁门红茶 ( 红茶 )2.非茶之茶:有些茶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一片树叶落到水里,就成了茶。
悬壶注水,叮当作响,茶叶满满舒展开,茶汤变了颜色,或红亮,或金黄,茶香飘逸,沉静了一室的喧嚣。
云雾出谷般的清新茶树叶,就像夏日里一抹最清新的薄荷绿,没有惊艳和刻意,却渗透出让人感动的生命的颜色。
一片茶叶最终成为一杯茶,看似简单的反转手腕之间就成了一杯茶,但是茶诞生之前却经历了千锤百炼,上百道的工序,大量的人力物力,终于成了一饼普洱茶。
六大茶山正如这饼普洱茶,从零到现在,一路走来,历经许多风霜雪雨,在百般磨难中终于走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
从茶树上采下的茶叶,离开了母体的怀抱,走向了一条永不衰败的路。
鲜叶采摘下来后,不停变换所待之地,在一个个车间里被反复揉压,经过杀青—揉捻—晒干—筛分、风选—人工拣剔—称重、蒸茶、做形—压饼—摊晾、干燥—包装—扎筒—装箱成件。
这些工序只是简单而论之,真正在制作茶的过程中,要经过10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茶叶的转变和升华之旅。
一片茶叶成为一饼茶就结束了它的旅程了吗?并没有,成为一饼茶是它另一个旅程的开始。
在路途中,它被转移到不同的地方,或陈列于架子上,或存放于箱子中,终有一天,褪去外表的棉质,终于得见天日,与水相遇,与懂茶之人相遇,完成自己最终的目标——带给茶人一片茶叶的享受。
把一泡茶喝到茶味清浅,以沉静收敛的心境,不仅是茶的尊敬,也是对制茶之人的尊敬。
方寸茶台间,恭敬之心尽显。
一部分的茶在几年之内被品饮完毕,但是另外一部分茶却被陈放在柜子里,沉静了一个又一个日夜,在方寸之地年复一年毅然不动,仿佛是静止的。
但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这片茶叶却又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香味越来越内敛,茶叶越来越具有光泽度,满含时光的味道。
在岁月中,内含物质千万种转变,一片茶叶也越陈越香,满载时间的重量。
茶叶走过漫长的旅途,生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或许只是为了提醒步履匆忙的我们,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
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喝茶不是一种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会自然的懂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茶是一种人生。
按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
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心的态度。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因茶而生,以茶为伴。
他们,叫做茶人。
第六集一碗茶汤见人情彭镇每天早上五点,七十岁的阿姨就要起床打理茶馆。
“这里头全部是以前的房子,没变过,他们说都三百年了,它以前是庙子,上面有菩萨。
我小的时候在对面住,这茶馆以前就是茶馆,解放前就是”桂华阿姨的茶馆一直没有正式的招牌,因为从前这里供奉过观音菩萨,所以大家都叫它观音阁,一杯茶一块钱随意续杯,可以泡上一天。
阿姨一家经营老茶馆多年,辛苦又几乎不赚钱,孩子们早就劝她关门算了,但想想那些老茶客,阿姨还是坚持着每天按时开门。
茶馆曾经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社交场所,但如今像观音阁这样的老茶馆在中国已不多见。
老茶馆观音阁是一座有记忆的房子,它收藏着彭镇人一百多年的悠闲时光。
“那些人走来踩的这个这样,人多就这样,就走得坑坑包包的,它在以前就这样子,还铲,铲了又踩。
其他地方来的人说这里很安逸,他走时说你不要铲了,这叫水波云”对于老茶客来说,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只要泡上这杯茶,心都会安逸下来。
中国人认为,人生如茶,苦尽,甘来。
“喂,全部的工人下去采花了啊”的三伏天,韦学美和她的姐妹顶着烈日采摘茉莉花。
她们来自三都水族自治县,在这里,学美每天可以采到四十多斤茉莉花,能挣二百多块钱。
学美采的花将被制成一道以香气闻名的茶。
“花很有弹性”茉莉花茶工艺传承人成忠傍晚时分,成忠师傅收到了今天刚刚采来的茉莉花。
做茉莉花茶的第一步是加工茶叶,成忠今年六十三岁,从小在国营茶厂长大,他的每个夏天都在熬夜,因为茉莉花只会在晚上开放。
做茶的第二步是处理花蕾,看似静止的花蕾,部的温度却在升高,用老的话说,花骨朵们在呼吸。
有经验的制茶师傅将手深进花堆,便能知道何时需要将花再翻动,等到花瓣和花下虎爪充分舒展,茉莉化的香气有开始溢出了。
“这样筛花的时候要着力,差的花要分掉,收跟推两个要放在一起”第三个步骤是窨制,这是最关键的环节,让干燥的茶叶吸收新鲜茉莉的香气,茶与花混合的比例和时间是最难掌握的技巧。
窨制时花堆需要定期翻动,所以人是不能离开的,整个过程要持续到第二天的早上。
昨天晚上学美的姐妹们商量出一个决定,今天将是她们最后一次采花,因为老家的苞谷熟了,需要有人去收。
每年八月底,在外打工的人们都要回到家乡,这是一年中难得和家人团聚的时候。
学美其实不想回去,后头还有整整一个月的花期,留下来她可以再赚六千块钱,而回去收的苞谷是用来喂猪的,一分钱不卖。
在城里,老做茶也到了最后的环节,茶叶吸足了水分和香气,原先水灵的茉莉花已经哭败,老用细网格的筛子将茶叶和残花分离开。
炭火是昨天晚上已经焖好的,最后的工作就是将茶叶烘干,这算一次窨制。
“好的茉莉花茶最少要九窨以上,就是九次反复的,按照传统工艺来讲,每个窨次要隔三天,所以要喝上一杯好的花茶不容易”在老的记忆里,每一个夏天的夜晚都是不眠夜,但无论他走到哪里,别人都能闻出他身上的那股清新的茉莉花香。
三都韦学美的家乡耕地非常稀少,她家的苞谷都种在山顶的坡地上。
“我的田又太干,没有收入的,打工很好的,采花你的整个组烧饭送给你吃,你就是采花了。
我们在家的时候肯定是辛苦嘛,上半年回来家种田,种玉米好了,下半年在采那个甘蔗嘛”中国的农民从不吝惜自己的体力,他们像候鸟一样,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土地上,为了生计不停的迁徙。
“我也不知道它干吗用,它拿去哪里加工我们也没有知道了”这一袋茉莉花是韦学美打工的纪念,但用这些花做成的茶她一口也没有喝过。
种茶人,采茶人,制茶人,饮茶人,他们的命运因为一杯茶连接在一起。
真正的茶人,深知这茶香的源头,其实不在双手,而在心间。
美国旧金山美国摄影师马修,从2007年开始了寻找茶魂的摄影之旅。
“在中国,茶是无所不在的,是很普通的,所以我要用我的心来找到代表茶的精神的人,我很清楚我的目标是什么,我会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摄影师马修在拍摄过程中,他有缘与中国各地的爱茶人相识,他们都毫无保留地向马修打开家门,展现各自的茶叶人生。
“在找茶,喝茶的过程中,和寻找茶魂的过程中,我的生活改变了很多。
一个不可思议的结果是,我认识了我的妻子”2008年,马修在工作时,中文水平还非常有限,需要有人进行翻译,一个中国女孩温晓锐成为他的助手,最终他们结为夫妻。
对马修而言,茶魂是人类文化最美好的体现方式,他希望能够把这美丽的文化展现给全世界。
“对我们人类来讲,倾听我们心的激情,追随我们的激情是很重要的,茶对我来说比钱还宝贵,茶叶有其自己的意识,茶在利用人类来传播它自己的信息,我很高兴,茶能利用我来传播它的信息”这位老人是马修拍摄过的茶人中年龄最大的,中国传统中有茶寿的说法,茶拆字成一百零八,1910年出生的茶人天福如今已经一百零四岁了,茶寿是对老人最美好的祝福。
天福的一天是从十杯好茶开始的,今天,几位茶友来访老人与他们一同分享这来自世界不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十种茶。
“我念初中的时候就有几个朋友,就说想到中国是以农立国,将来我们毕业了,还得向农业方面去学”“的茶、纸、木材,国际名声,我主要的容就是做这个。
日本欺负我们,你茶叶都是用脚做的,然后说农村没有铁也没有电,我说一定做个机械代替一下”大学毕业后天福设计出中国第一台木质手推揉茶机,结束了数百年来中国茶农用脚揉茶的历史。
他又创建了省第一所茶叶科研所,省第一所茶校。
如今,当年一起推动茶叶现代化的朋友们多已不在人世,天福却依然忙碌着。
今天,天福最期待的一道茶迟迟没有送来。
安溪此时,一百多公里外的安溪,工人们正在赶制这道新茶。
这里是名茶铁观音的原产地,中国大多数名茶只做春天一季,而铁观音一般可做三季,春茶,夏茶,秋茶,各有风味。
茶季长,面临的病虫害就更严重,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农药的使用已变得格外谨慎,茶人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做一道最干净的茶。
今天制好的第一批茶来不及包装就上路了,临近黄昏的时候,茶终于送到了。
今天这道茶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没有任何污染的有机茶,来自于天福亲自指导种植的第一块有机茶园。
三年前,处于对茶叶安全的忧虑,天福亲自带着学生在指导种植了几片严格规的有机茶园。
“现在做茶应该一点不能用农药”有机茶园选择没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不施化肥农药,完全依靠自然天敌和物理方法防治虫害。
以高科技的手段检验茶叶的质,这一切只为一道干净的茶。
天福一百岁生日那天,老人许下种植有机茶的心愿,如今在已经开垦出五片这样的茶园,选地、种植、管理,老人亲力亲为,全过程他没要一分钱的利益,老人只希望在纯净的土地上种出好茶。
尤溪群山环绕的珠建村,位于北部尤溪县。
不管天气怎么样,牧羊人每天都要把羊群赶上山,珠建村天然的高山草场养育了肥美的山羊,吸引着整个的商家。
方守龙从四百公里外的福鼎冒雨赶往这里,与其他客商不同,他不是来买羊的。
“这个羊粪,从我们民间传统的农业耕作来讲,它的肥效还有它对土壤的良性改造都是最好的”方守龙羊群上山以后,牧羊人都要把昨晚羊群的粪便收集起来,这意味着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方守龙是这些羊粪的买家。
晒干后的羊粪将被运回四百公里外的福鼎。
福鼎方守龙的茶园只有七十多亩,位于畲族人的深山里。
畲族人聚居在中国东南沿海,是古老的茶叶民族,茶园从未用过农药化肥,对付害虫的是自然界的天敌,肥沃土壤的是纯净的羊粪。
方守龙希望用最自然最无害的方式细心呵护他的茶园,方守龙做的是有机白茶,产量只有普通白茶的三分之一。
“因为我们追求一个目标就是整个能让我们的茶叶在原生态的环境中去自然的生长,我们就是一个做茶人,更喜欢大家认可我们是一个茶人”方守龙今天的生活正是中国千百年来茶人传统的延续,好人做好茶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
峨眉山阿姨是峨眉山的茶农,每年春天,她都要从自家们前的麻柳树上采集树叶,配制一种特殊的草药。
“因为我们爷爷我们爸爸都是这样子做的,他说这样的话对人没有害”桂芳阿姨家的茶园从来不用农药,对付虫害就是这种祖传的草药。
“喷了就好了,然后就杀虫,都把虫杀了,对人的话没有毒性,人吃完后没有什么害”峨眉山最好的茶园隐藏在海拔八百到一千二百米的原始森林中,峨眉山是佛教名山,自古名刹出好茶,峨眉山最富盛名的绿茶竹叶青,最初就是山上的僧人创制的。
早春的芽芯是茶树的精华,阿姨早出晚归忙碌四天,最多可采八万颗芽芯,仅能制成一斤竹叶青。
辛苦对阿姨来说不算什么,他最害怕的是山上的强盗。
传说,峨眉山的猴子会采茶,其实他们只对抢茶叶有兴趣。
初次绽放的茶芽,一旦离开茶树生命即终结,然而,制茶师傅的双手可以赋予茶新的生命。
“我从小做起,我现在九十一了,我做竹叶青做了八十二年了”宗明宗明是峨眉山数一数二的制茶师,如今做竹叶青的茶师傅很多是他的徒弟,但老人家每年还要用这口老铁锅自己动手做一点手工茶。
“茶不离手,手不黏锅,若一手擦到锅要烫到手。
杀青重要,理条也重要,辉锅也是重要,这几样都重要,如果哪样做的不好,茶就做得不好”经过制茶师傅双手打磨的茶,色、香、味、形俱佳,然而,如果想成为茶中珍品还要最后一道关口。
“选茶的标准就是要完整,不能太大,不能太小,颜色呢要均匀,不能有一点瑕疵,然后像熊猫吃竹叶一样的形状才能要”“从一千五百克原料里面,选出三百克茶叶的样子,看着自己选出的茶叶像美女一样,非常的饱满,非常漂亮”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茶叶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如今国际领先的分子食品技术已经被率先应用于中国的茶叶深加工产业。
无论是最先进的科技还是最传统的手工,目的都是为了一杯好茶。
一片茶叶历经磨难,一次次死去,一次次重生,水的呼唤,帮助茶完成了最后一次涅槃。
而这段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在喝茶人端起茶杯的那一刻得以圆满。
茶,因此被视为灵魂的饮料。
日本镰仓每年四月初,春茶开采的季节,也是日本各个茶道流派举行盛大茶会的时候。
八十三岁的丹下明月是日本一个茶道流派丹月流的创始人,这几天她也在准备自己流派的茶会。
在古代日本,茶道曾是男人的特权,除了极少数贵族的家眷,女人一般没有资格学习茶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禁忌逐渐打破,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女性地位在日本社会日渐提升,由于茶道可以疗治战争的创伤,并对于优雅气质的培养大有益处,女性,渐渐成为日本茶道人口的主流。
丹下明月出生于日本镰仓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茶道熏陶。
“这个是我一岁左右时候的照片,那个时候他们都认为我很可爱,所以大家都很宠我,这也是我小时候的照片”丹下明月丹下明月的少女时代是在中国东北度过的,他的父亲是侵华日军的高级官员,当中国东北被日军占领,丹下明月一家都移居中国。
“因为当时中国人和日本人他们的学校是不一样的,所以很遗憾没有中国的朋友,我觉得在那个时代,悲伤的事情,要比快乐的事情多”战争结束后,丹下明月回到日本,她开始学习茶道。
“日本侵略中国,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时代,当时父亲被追究责任,然后被处死了”每年秋天,丹下明月都要来中国,在一所大学教授茶道课,二十多年从未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