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18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第②句好。 “突破”表明我军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用“越过”表现不 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作战 之顺利。“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
揣摩语言
请比较下面每组中的句子,看哪句好,说说理由。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合作探究
新闻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他们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安庆 九江
南京 芜湖
江阴
合作探究
给本文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分别 概括其内容:
第一层( ③ )写地中点路、军 渡渡 过江 人的 数时 。间、突破 略写
合作探究
文章主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报道 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概况,指出了 战局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 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所向披 靡的英雄气概,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一 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揣摩语言
数量 之多
气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 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什么表达作用?②
“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 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揣摩语言 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 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蔑视敌军,赞扬我军。
揣摩语言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较 为”有什么作用?
总分关系 主体: 二十日夜起……铁路线。③--⑰ 背景: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
合作探究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消息二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消息二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31张PPT)
第三层: 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渡江区域
安庆
中路军
芜湖
时间
20日夜 -
21日夜
九江
西路军
安庆
21日17时 -
22日22时
南京
东路军
江阴
21日17时 -
22日22时
兵力 30万 35万 35万
渡过兵力 30万
35万的 三分之二
大部
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 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中路军:二十日夜起 西路军: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时间承接
东路军: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 与中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 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 有些事情需要交待。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 结果。
消息的结构
一、标题
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前)和副标题(后)。 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主 标题必须有)。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二、导语
一般指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 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 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 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 天激战, 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 南岸阵地, 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 段铁路线。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用词缜密准确
挑战三:寻宝
在文本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这个词语在许多时候甚至完 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把它找出来。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是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消息要素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何地: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故: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 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 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 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 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感情色彩鲜明
“这一篇”新闻的魅力
结构严谨、用词缜密、感情色彩鲜明
挑战三:比较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 南渡长江》
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中路军首先发起进 攻,所以先写中路军。
又因为中路军和西路军一样,所遇抵抗非常微弱, 所以接着写西路军。
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放在后边单写。
严谨的结构
挑战二:证明
以遇敌较为顽强的东路军为例,证明这篇新闻的语言非常讲究 。
比较下边词语能不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为什么?
①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 已歼灭及击溃(歼灭)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 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 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 无锡段铁路线。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中路军
时间
20日夜— 21日夜
西路军
21日17时— 22日22时
东路军
21日17时— 22日下 午
地点
安庆-芜湖 九江—安庆 南京—江阴
兵力
战绩
特点(四 字)
30万
突破···渡 至···已渡···
首战告捷
35万
已渡过三分之 二···已占领···
所向披靡
35万
大部渡过南 岸····歼灭及 击溃···占 领···控制···封 锁···
战绩辉煌
课文探究
1.请从用词准确、语言简练的角度体会《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中“导语”的作用。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 无坚不摧的力量;“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 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 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 解放的状况。“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一句导语 ,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 领起了下文。
主体: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
破安庆、芜湖线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结语:
合作探究
1. 时间 2. 地点 3. 人物 4. 起因 5. 经过 6. 结果
20日夜——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英勇奋战 大部已渡过,余部23日可渡完
兵守要塞(sài )。
慢慢地步行, 就当是坐车。
歼( jiān )歼灭 纤( xiān)纤维
田地中间纵 横交错的小路。

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件(共2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件(共2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重点字词
芜湖( wú ) 督战( dū ) 荻港( dí ) 诸城( zhū ) 要塞( sài ) 泄气( xiè ) 溃退( kuì ) 歼灭(jiān) 锐不可当(dānɡ) 摧枯拉朽( kū )
词语解释
溃退:溃败后退。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 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课文精读
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 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中带有感情色彩。找一找本文中带有感 情色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①其实,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新闻时,总是在文章 中凝聚自己的感情。
②本文一些句子中的词语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 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方法指导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拓展延伸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标好句序,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及消息的结构。
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事件原因: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 事件经过:我军英勇善战,敌军纷纷溃退 事件结果:三十万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
整体感知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简洁、概括。
整体感知
文体知识
新闻六要素 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 以三个标题齐全,也 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导语:一般为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 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兵力 渡过兵力 渡过地区
中路军 西路军1日夜 30万
30万
繁昌等地
九江-安庆
21日17时 22日22时
35万
三分之二
贵池等地
南京-江阴
21日17时 到22日22时
35万
大部分
扬中等地
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 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 排材料的?
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 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 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 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时效性强;④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⑤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
“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
背景和结语四部分。
预习资料速查
新闻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一般为受众所关注,经 传播者选择,借助各种符号载体及时传播;也指新闻体裁,广 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 新闻的特征:新闻必须真实;新闻必须具有新意;新闻必须经 过新闻媒介传播。 新闻的写法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抒情等。
“不料”二字,充满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 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浓,且避免了与上一 句“二十一日”重复。“同日同时”,不仅用语简洁, 也可见我军的气度。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上述议论,作者主要抓住哪一方面来论述的?论述的作用意义 是什么? 主要抓住第二方面来论述。
第二部分:主体,具体交代三路大军的渡江时间、 人数、区域及战果。
• 消息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8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8张PPT)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之短,战果之大,表现我军攻 势猛烈、势如破竹。
5、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 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百万大军”行不行?
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中心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 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敌军必 败,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
3、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 “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 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 “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而不是确数。
准确性
4、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 南岸广大地区。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 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 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 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 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 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 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 铿锵有力。
• 文体知识:
• 新闻:
•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 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
讲,就是指消息。
• 消息
• 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
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 内容上有六要素:
• 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
果。
• 结构上有五部分: •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 消息的基本要求: • 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 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 简明性(简明扼要)。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42021/8/242021/8/242021/8/248/24/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4日星期二2021/8/242021/8/242021/8/24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42021/8/242021/8/248/24/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42021/8/24August 24,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42021/8/242021/8/242021/8/24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课件(共36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课件(共36页)
2.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 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 渡江了吗?
体现新闻及时性
3、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4、你能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全面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战役,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 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 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1、时间上的衔接:
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2、渡江部队的衔接: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3、内容上的衔接:
第二层有“和东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 第三层有“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 第三层有“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第二层的“汤恩
1.《消息两则》
毛泽东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消息的结构和基 本特点。

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这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 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 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这则新闻,把握新闻的 结构和特点。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区域
课 文 结 构
渡江概况 导语: (第1、2两句)
战役全局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从四个方
面概括)
中路军: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主体: (剩余部分) 西路军: 东路军战绩辉煌 (重点) 东路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 “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 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
8、“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 有,所以用“占领”。 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 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 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 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报道真实、及时、 准确。
4、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 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 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 严密。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 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 行不行?
7.只有爱你所做的,你才能成就伟大的事情。如果你没找到自己所爱的,继续找别停下来。 8.实力加自信就是一把坚韧不摧的利剑,也是通往成功的船票实力决定成败。 80.人生只有必然,没有偶然。 79.让人失去理智的,常常是外界的诱惑;让人耗尽心力的,往往是自己的欲望。 35.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 94.要想人前显贵,必须人后受罪! 48.亲人是父母给你找的朋友,朋友是你给自己找的亲人,所以同等重要,孰轻孰重没那么多分别。 83.寂寞其实应是一朵开放的心灵深初最美丽的花,扎根于孤独的土壤,自我生发,自我研丽。 60.踩着垃圾到达的高度和踩着金子到达的高度是一样的。 59.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10.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强。 29.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点孤独,但熬过了痛苦,我们才能得以成长。 44.人生是伟大的宝藏,我晓得从这个宝藏里选取最珍贵的珠宝。 53.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最基本要素。 44.人生是伟大的宝藏,我晓得从这个宝藏里选取最珍贵的珠宝。 33.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而我正在被同化。 99.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得有意义。 50.总有些事,管你愿不愿意,它都要发生,你只能接受;总有些东西,管你躲不躲避,它都要来临,你只能面对。
3.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 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 情况。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 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 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 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Hale Waihona Puke 体现新闻的真实性6、品味“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
大军与西路
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
定计划,都已实现。”
“不料”二字,充满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 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 斗力。 “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浓,且避免了 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同日同时”,不仅用 语简洁,也可见我军的气度。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洋溢着胜利的自豪 感。
2.请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 来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 容;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 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
字音
要塞(sài ) 阻塞(sè ) 堵塞(sè ) 塞子 (sāi ) 锐不可当(dāng ) 当真(dàng ) 溃退(kuì) 匮(kuì)乏 馈(kuì)赠 歼灭( jiān ) 阡陌( qiān) 纤维(xiān )
1.六要素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何故: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如何: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何事: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 大军写得详。 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 强。 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 的战略重要意义。
课文分析 1、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厌战情绪的句子是?
2、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 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 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 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 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5、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 要这样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