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合集下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前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指导,以降低其发生率。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危害(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危害CRBSI 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它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三、导管置入前的预防措施(一)患者评估在置入导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感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氯己定等。

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面积,以确保彻底消毒。

(四)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尽量选择管径较细、材质柔软、生物相容性好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四、导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一)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

(二)最大无菌屏障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口罩和帽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s,简称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据统计,CRBSI的发病率高达5.11%~7.43%,而且与其相关的疾病死亡率也很高。

因此,防治CRBSI非常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害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由于导管与人体内环境不兼容而导致导管周围组织感染和血流感染。

它是医院感染中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患者的痛苦:导管插入部位的感染会导致红肿、疼痛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2)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治疗和康复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还会增加患者和家属负担;(3)增加医疗费用:由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治疗需要使用大量的药物和医疗设备,因此会大大增加医疗费用,严重影响患者和家属的经济负担。

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1)导管选择与管理:正确选择导管、保持导管的清洁,并对导管实施规范化管理,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关键。

在选择导管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全身静脉营养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尽量避免使用中央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简称CVC)。

在使用导管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插管,避免频繁更换导管,减少导管留置时间。

(2)导管置入时的操作:导管插入时应遵循无菌操作流程,注意手卫生和穿戴无菌手套等防护措施。

导管插入后应用透明贴膜固定,保持导管留置部位的干燥和清洁。

导管不得与其他导管或管路交叉使用,避免污染。

(3)导管周围皮肤护理:导管周围皮肤护理至关重要。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 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 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 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 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的工作措施。 4.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 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 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 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 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 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 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 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 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 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 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 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 严格执行手卫生。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 术指南 (试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 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 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 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 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 [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PPT课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PPT课件
❖ 2.肺动脉插管时,应使用无菌套管进行保护。(ⅠB类)
9
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
五、插管部位皮肤准备
❖ 1.在进行周围静脉置管前,采用消毒剂(70%酒精、碘酒、聚维酮碘 或葡萄糖酸氯己定)进行清洁皮肤。(ⅠB类)
❖ 2.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周围动脉置管和更换敷料前,应用含氯己定 浓度超过0.5%的酒精溶液进行皮肤消毒。若患者禁忌使用氯己定,则 可选用碘酒、聚维酮碘或70%酒精。(ⅠA类)
插管。(Ⅱ类) ❖ 3.根据插管目的、维持时间、了解相关感染和非感染并发症、插管操
作者的个人经验等因素,选择导管种类。(ⅠB类) ❖ 4.避免在给药或输液时使用钢针,以防止液体外渗时发生组织坏死。
(ⅠA类) ❖ 5.当静脉输液治疗可能要超过6天时,应使用中线导管或经外周中心
静脉导管(PICC)。(Ⅱ类)
直至本问题解决。(Ⅱ类) ❖ 3.当敷料潮湿、松弛或明显弄脏时,应更换。(ⅠA类) ❖ 4.除透析导管外,不要在插管部位使用抗菌膏或油脂,因其易导致真
菌生长及抗菌药耐药。 ❖ 5.不要使导管及插管部位浸入水中。在做好防护措施后(例如导管与
接口用防透水覆盖),可进行淋浴。(ⅠB类) ❖ 6.对于短期CVC置管部位,每2天更换纱布敷料。(ⅠB类)
5
2011 急救 继教 培训
二、导管及插管部位选择
❖ (二)、中心静脉导管(CVC) ❖ 1.在选择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增加机械损伤并发症
(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裂伤、锁骨下静脉狭窄、血 胸、血栓形成、空气栓塞,置管错位)的风险。(ⅠA类) ❖ 2.对于成人,避免选择股静脉作为穿刺点。(ⅠA类) ❖ 3.当对成人进行非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应选择锁骨下静脉而 非颈静脉或股静脉,以减少感染风险。(ⅠB类) ❖ 4.对于隧道式CVC放置部位,尚无适宜推荐意见。(未明确) ❖ 5.对于血液透析或终末期肾病患者,应避免选择锁骨下静脉部位,以 防锁骨下静脉狭窄。(ⅠA类)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导管置入前的准备1、患者评估在决定置入导管之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以及感染风险。

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等,应谨慎选择导管类型和置入时机。

2、医务人员准备执行导管置入操作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

操作前应规范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环境准备操作应在清洁、宽敞、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可以采用紫外线消毒或空气消毒机对操作区域进行消毒。

4、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预计留置时间和血管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一般来说,中心静脉导管应优先选择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

二、导管置入过程中的操作要点1、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含有效碘浓度不低于 05%的碘伏或 2%氯己定乙醇溶液进行消毒,消毒范围直径应大于15cm,消毒次数不少于 2 次。

2、最大无菌屏障在置入导管时,应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戴无菌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并覆盖患者全身。

3、规范穿刺操作穿刺过程应动作轻柔、准确,避免反复穿刺,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一旦穿刺成功,应立即将导管固定好,防止导管移位。

4、导管固定使用无菌透明敷料或无菌纱布对导管进行固定,敷料应定期更换,保持清洁干燥。

如果发现敷料有潮湿、污染或松动,应及时更换。

三、导管使用过程中的维护1、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导管连接、输液、注射药物等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输液器。

2、保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防止血液回流和导管堵塞。

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应使用肝素盐水进行封管。

3、注意观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情况,以及患者有无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输液管理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避免药物配伍禁忌。

输注高渗、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加强观察。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1.03.17
•【文号】国卫办医函〔2021〕136号
•【施行日期】2021.03.1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医疗管理
正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
制指南(2021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21〕1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工作,我委组织对2010年印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21〕187号)进行了修订,形成了《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下载)。

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1年3月17日。

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dc指南解读)

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dc指南解读)
在导管插入前,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严格的消毒,以减少感染的 风险。
导管插入后的护理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导管的通畅性和固定情况,以及穿刺 部位的皮肤状况。
保持清洁
定期清洁和消毒导管及其附件,防止细菌滋生。
记录护理过程
对导管的护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感染的症状与诊断
1 2
发热
不明原因的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征兆。
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DC指南解读)
• 引言 •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概述 • CDC指南的主要内容 • CDC指南的解读与实施建议 •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 染,对患者健康和医疗资源造成严重负担。
02
导管插入过程中,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可能通过导管 侵入血液,引发感染。
推动行业规范
CDC指南的发布和实施,有助于 推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规范操 作,提高预防感染意识和能力。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

CDC指南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 响力,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提供 了平台,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和进步。
对未来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基础研究
进一步深入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基础 研究,探索更为有效的预防方法和手段。
推广新技术
积极推广和应用新的预防感染技术,如抗菌涂层导 管等,提高预防效果和安全性。
完善监测体系
加强医疗机构内感染监测体系建设,及时发 现和解决感染问题,保障患者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手卫生、选择合适的导管、 减少不必要的导管留置、定期更换导 管、保持导管连接处清洁干燥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这个话题可是非常重要哦,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导管进入人体的血液系统中,引发的感染。

这种感染可不好玩,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那么,如何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呢?这里有一些简单的方法:1. 选择合适的导管。

在使用导管之前,医生会根据我们的病情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导管。

这样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2. 严格消毒。

使用导管之前,要确保导管已经彻底消毒。

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对导管进行检查和更换。

3. 加强护理。

我们要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清洁。

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告诉医生。

4. 合理用药。

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医嘱用药,不要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这样可以降低细菌耐药的风险。

这些方法只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基本措施。

要想真正做到有效预防,还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

下面,我给大家讲几个小故事,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

从前,有一个叫做小明的患者。

他因为生病需要住院治疗,医生给他安排了一根导管。

小明非常担心导管会引发感染,于是他不辞辛劳地学习如何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知识。

他每天都要按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清洁。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最终康复出院。

还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护士的经历。

她刚刚工作不久,对于如何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还不是很了解。

有一天,她接到了一个新患者的护理任务。

在给患者换导管的过程中,她不小心把手指弄破了。

她立刻用洗手液和酒精消毒伤口,然后贴上创可贴。

虽然这次操作没有造成感染,但她深感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从那以后,她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护士。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并不是一件难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
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

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

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置入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

(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
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4.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置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