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单元5华罗庚(1)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单元5华罗庚(1)

《华罗庚》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学习他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

2、学习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引用诗句和故事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学会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重、难点1. 重点:(1)、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学习他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

(2)、学习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引用诗句和故事的写作方法。

2、难点:(1)本传记在组织材料上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的一些话语特别是诗句。

教学方法学做导合一课时安排:两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在中国,你可以不懂数学,但是你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人:他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南国小镇,后来成为国际数学舞台的领袖人物;他20岁时左腿致残,一个偶然机遇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培养了许多世界级的数学家,自己却只有初中文凭。

他是谁?有传闻说,日军侵华时曾经下令,在中国有两件宝物不能炸:一个是故宫,另一个就是华罗庚。

你想更深入地来认识这位著名而又传奇的人物吗?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人物传记《华罗庚》。

二、简介作者和华罗庚顾迈南,当代作家,新华社女记者,既是科技新闻工作者,也是科普作家。

2002年出版的《中国科普名家名作》收录了顾迈南及她的科普作品。

华罗庚,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苦家庭,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三、词语过关:署(shǔ)名苏家驹(jū)扉(fēi)页勤能补拙(zhuō)怠(dài)慢吴筱(xiǎo)元一拐一瘸(qué)怜悯(mǐn)停滞(zhì)不前蜚(fēi)声金瓯(ōu)鹯(zhān)褒(bāo)奖追溯(sù)商榷(què)置若罔(wǎng)闻出类拔萃(cuì)※补充词解: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作者等项的一页。

华罗庚

华罗庚

《华罗庚》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华罗庚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其品格,知晓他在数学领域里的杰出成就。

2、学习本传记灵活运用多种叙述方法来表现人物生命历程的手法,并学会分析各自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1、学会删繁取简,提炼关键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华罗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始终补语的爱国情操、献身科学的追求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运用文中多种叙述方法的表达技巧。

2、学习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材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讲解法、分析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他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凭自学最终走上清华大学讲坛。

他身负残疾,却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抗战期间,他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却写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

他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传记的传主——华罗庚。

二、作者简介:顾迈南,他是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比如《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

三、基本解读:这篇传记作品的描述对象,就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

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主要通过生活细节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精神特性的写法不同,这篇文章较为完整的介绍概括了传主华罗庚一生的生活经历。

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有许许多多的生活事实,要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物做传,就只能抓住最能凸现人物特征的某些材料,来为人物进行文字画像。

同时这篇传记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结构上采用了明显的小标题的写法,我们在前面第一单元学习过王海桐《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它也采用了小标题的写法,那么回忆一下小标题的写法有什么好处?(1)小标题写法的好处:突出华罗庚一生学习研究的主要事件,遵循了时间顺序,很好的统领了所辖部分内容,眉清目晰,一目了然。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5 华罗庚》李锦如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5 华罗庚》李锦如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华罗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李锦如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叙述顺序及其好处。

2、掌握本传记的引用手法及其作用。

(重点)
(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要求独立、安静、快速地看书,理解、思考、完成下面三小题,形成最佳答案并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记下。

1、在时间顺序上表现出来的叙述技巧主要有顺叙、倒叙和插叙,课文怎样运用?有何好处?
2
、这篇传记大量使用华罗庚的诗句和原话,请找一二处,并分析引用这些诗句和原话各有什么作用?
3、本文引用大量他人的话,请找出一二处,并分析引用这些话有什么作用?
(三)互教互学
要求:
1、小组合作,对照答案,取长补短,查缺补漏,探究问题,请教询问。

2、小组内都不会的问题做上记号,待其他同学或老师释疑。

3、感悟得失,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特别是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参与积极,讨论高效,争取解决所有疑难!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
(四)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发言,老师点拨。

(五)、小结。

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1、引用诗词: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2、引用原话,突出了人物的品质精神,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3、引用他人的话,侧面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4、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六)堂上检测
1、课文37页倒数第三段引用了华罗庚的诗句,
有什么作用?
2、课文37页最后一段引用华罗庚的原话,
有什么作用?。

华罗庚(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华罗庚(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华罗庚(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作者:顾迈南,当代作家。

二、词语:署(shǔ)名苏家驹(jū)惨淡扉(fēi)页勤能补拙莫名其妙怠(dài)慢吴筱(xiǎo)元瘟疫蔓延一拐一瘸(qué)怜悯(mǐn)停滞(zhì)不前蜚(fēi)声金瓯(ōu)鹯(zhān)褒(bāo)奖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追溯(sù)赞赏备至商榷(qùe)暴跳如雷如获至宝置若罔(wǎng)闻出类拔萃(cuì)运筹学从实以终※补充词解: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作者等项的一页。

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

怠慢:冷淡。

蜚声:扬名。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比喻外地再好,也不是适宜长期居住的地方。

备至:完全,到了极点。

商榷:商讨。

如获至宝: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象没听见一样。

指不予理睬。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等)运筹学:利用现代数学的成就,特别是统计数学的成就,来研究人力物力的运用和筹划,使能发挥最大效力的科学。

从实以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直到最后。

三、熟读课文,掌握大意。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填表。

四、研讨:1、课文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①倒叙(中途)。

开头把最精采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

②以下部分按时间顺序分三部分写,使繁杂的内容条理清楚。

2、请划分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的层次,并归纳大意。

(课堂练习)--①出生:家道贫寒,父母疼爱。

②中学时代:名师培养,爱上数学。

③辍学工作:刻苦自学,迷恋数学。

④病后残废:献身数学,写出名作。

3、从第一部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4、在第二部分中,华罗庚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就?在书上划出。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成就的?有何好处?--按地点和时间。

多而不乱。

5、华罗庚为什么出国又回国?--提示:为了提高自己,科学报国。

6、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①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学案必修12.5《华罗庚》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学案必修12.5《华罗庚》

5.华罗庚◎课前自主【走进作者】顾迈南,当代作家,新华社女记者,既是科技新闻工作者,也是科普作家。

2002年出版的《中国科普名家名作》收录了顾迈南及她的科普作品。

【基本解读】华罗庚: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苦家庭,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本文是科学家传记,作者通过对华罗庚三部分的记叙,介绍了华罗庚的生平事迹,表现了他执迷于数学事业,刻苦自学的顽强毅力,更表现了他献身祖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国家民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爱国精神这篇传记作品的描述对象,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

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主要通过生活细节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精神特性的写法不同,这篇文章较为完整的介绍概括了传主华罗庚一生的生活经历。

但是,要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物做传,也只能抓住最能凸现人物特征的某些材料,来为人物进行文字画像。

文章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华罗庚的基本生命历程,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材料多而不乱。

这种写法,是传记文最常用、同时也可以非常灵活变化着来运用的一种写作形式。

文章中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

作者有意识的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

【识记积累】署(shǔ)名苏家驹(jū)扉(fēi)页怠(dài)慢吴筱(xiǎo)元一拐一瘸(qué)怜悯(mǐn)停滞(zhì)不前蜚(f ēi)声金瓯(ōu)鹯(zhān)褒(bāo)奖追溯(sù)商榷(qùe)置若罔(wǎng)闻出类拔萃(cuì)※补充词解: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作者等项的一页。

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

怠慢:冷淡。

蜚声:扬名。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比喻外地再好,也不是适宜长期居住的地方。

粤教版-语文-高一-2.5《华罗庚》教案 粤教版必修1

粤教版-语文-高一-2.5《华罗庚》教案 粤教版必修1

《华罗庚》教案一.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 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3.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二. 教学重、难点1. 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2. 难点:(1)本传记在组织材料上的特点(2)理解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的一些话语特别是诗句三.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讨论法四. 课时安排:2课时五.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感受其高尚品格,汲取人生的教益(二)教学过程1. 导入语:同学们,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最大的兴趣又是什么呢?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过:“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他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最大爱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

我国数学界的名人华罗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同学们知道华罗庚最敢兴趣的事物是什么?(数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华罗庚》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他的人生与数学的不解之缘。

(板书:华罗庚)2.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本文作者顾迈南,她是新华社女记者,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关于她的作品请大家看一下课件。

3. 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全文,留意一下: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否想象出华罗庚的具体肖像?能否了解到他家庭婚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4. 让生回答刚才的问题(不能),那我们主要了解到的是什么?(华罗庚的求学和事业)5.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大家看看:这是一个什么结构?重心在哪?(定中结构,重心在后)由此我们不仅了解到华罗庚的青年时代是艰辛的,而且还了解到他是自学成材的。

那么,他是否从小就自学呢?(不是)如以失学作为界限,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失学前和失学后两部分,失学后的他又遇到了更大的挫折:一场可怕的伤寒症使他双腿残疾了;所以失学后那部分的内容又可以分为残疾前和残疾后两部分。

华罗庚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教案

华罗庚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教案

华罗庚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教案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华罗庚》教学实录?执教者、整理上传者:广东雷州市附城中学吴家栋(网名吴马克思)?师:我们第5课要学习的是——?生:华(huá)罗庚。

?师:不对。

?生:对。

?师:不对。

?生:对。

?师:“华”作姓氏时,读huà。

?生:哦——?师:虽近年来亦有读huá的,但我认为还是照新华字典的拼音来读好。

?许多人都共认,真正使中国的数学走向世界的,是两位中国数学家,一位是华罗庚,一位是陈省身。

在中国内地工作的数学家里,华罗庚是最伟大的。

?下面大家阅读这篇课文。

阅读时,先标注出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这样便于迅速理清文章脉路,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

不懂的生字词,查一下工具书。

?(生阅读)?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不准再看课本与任何资料,谁看谁是小狗。

?(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一拐一瘸、怜悯、金瓯、追溯、扉页、怠慢、商榷、置若罔闻、出类拔萃”这几个词语。

并在“瘸、悯、瓯、溯、扉、怠、榷、罔”下面加点,在“金瓯、追溯、怠慢、商榷、置若罔闻、出类拔萃”下面加上横线。

)?请生1给前面四个加点的汉字注音,生2给后面四个注音。

?(生2没有上来做)?如果是男子汉就上来,不是男子汉可以不上。

?(生2上来做了。

生1、生2做完后,其它学生纠正。

)?请生3解释前面三个画横线的词语,生4解释后面三个。

?(生答,其它学生纠正)?(教师擦去“瓯、榷、罔、萃”字,让生5上来补上。

结果生5写错了“榷、罔”字,“瓯”字不会写。

其它学生纠正。

)?大家注意,我们学习一个生字词,要从三个方面去记,一是拼音,二是意思,三是字形。

从多个方面来记,才容易记得牢固。

?现在完成课后练习三。

通过做这道题来掌握大意。

?(生做)?师:生6,你来说一下答案。

?生6:第一个空填“1930年”,第二个空填“1932年秋天”,第三个空填“华罗庚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第四个空填“华罗庚完成了第一部着作《堆垒素数论》手稿”,第五个空填“1950年”,第六个空填“华罗庚获得国家科学奖励一等奖”,第七个空填“1958年”。

粤教版必修一《华罗庚》精品教案范文三篇

粤教版必修一《华罗庚》精品教案范文三篇

粤教版必修一《华罗庚》精品教案范文三篇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华罗庚》精品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

粤教版必修一《华罗庚》精品教案范文一一.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 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3.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二. 教学重、难点1. 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2. 难点:(1) 本传记在组织材料上的特点(2) 理解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的一些话语特别是诗句三.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讨论法四. 课时安排:2课时五.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感受其高尚品格,汲取人生的教益(二)教学过程:1. 导入语:同学们,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最大的兴趣又是什么呢?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过:“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他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最大爱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

我国数学界的名人华罗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同学们知道华罗庚最敢兴趣的事物是什么?(数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华罗庚》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他的人生与数学的不解之缘。

(板书:华罗庚)2.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本文作者顾迈南,她是新华社女记者,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关于她的作品请大家看一下课件。

3. 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全文,留意一下: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否想象出华罗庚的具体肖像?能否了解到他家庭婚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4. 让生回答刚才的问题(不能),那我们主要了解到的是什么?(华罗庚的求学和事业)5.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板书:一.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大家看看:这是一个什么结构?重心在哪?(定中结构,重心在后)由此我们不仅了解到华罗庚的青年时代是艰辛的,而且还了解到他是自学成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罗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习以时间为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经历的写法。

2、注意本文选材的角度;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才的毅力和献身科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要求中的1、2点)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华罗庚;初读课文,理清文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顾迈南新华社资深女作家,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作品有《华罗庚传》、《两弹元勋邓稼先》、《丁肇中)——故国情深》等。

2、介绍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度,梳理思路。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
1925年金坛中学毕业后就读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没毕业就失学
1930年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2年进入清华在数学系当助理员。

1936年夏留学英国
1937年夏回国担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1年完成《堆垒素数论》
1945年下半年到苏联旅行
1946年4月苏联科学院出版《堆垒素数论》
1946年秋访美
1950年2月从美国回到新中国
1950年3月16日到清华任教授
1953年《堆垒素数论》中文版出版
1957年《数论导引》出版
回国后培养青年学者陈景润、万哲先等人
1958年将优选法送到工厂、农村1963年出版《典型群》
1979年访英
◎ 附课后练习三的表格:
2、提问: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为华罗庚写传的?【文章基本上是按时间的顺序进行写传。


(三)熟读全文,看看华罗庚在对待数学的态度上经历了几次认识上的变化。

【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即“为了生存——为了兴趣——为了祖国”。

第一部分,“华罗庚很有数学才能”,但他研究数学是因为“干别的工作要到处乱跑,或者要设备条件”,而数学“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此时完全是为了谋生存的需要。

到清华后,由于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他由自己的兴趣决定了数学的研究方向。

在第二部分,华罗庚留学英国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数论。

得出了“华氏定理”。

以后,他对数学的态度更多的与自己的爱国思想相融合,研究的方向开始向科普型和实用型转变,并积极扶持提拔年轻人。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研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华罗庚的精神,提高认识;拓展联系、练习;了解以时间为序的传记的一些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

讨论思考:
1、找出第一部分中能表现华罗庚特点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如:“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左手还在不停的写……”,其中的“一抹”、“一甩”、“伸着”几个动词,具体形象的刻画了华罗庚对数学的痴迷的学习状态。

——连处理鼻涕这样的小事也顾不上。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部分中华罗庚的主要经历。

【①进入清华。

②留学剑桥。

③任教昆明。

④旅行苏联。

⑤旅居美国。


3、在第三部分中,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回到祖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建立我们的工作基础。

”他是怎样用行动实践这一观点的?
【①勤于科研,著述丰富。

②培养和发现人才。

③重视数学的应用。


4、读完全文,华罗庚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你学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三)完成课后练习。

1、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

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

”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空”即空洞,无所事事;“松”即“松懈”,不思进取。

“实”可有两层理解:①指实干,扎扎实实地做事。

②科学要解决实际的问题,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2、找出文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

(四)了解以时间为序的传记的一些写法。

【作为以时间为序的人物传记,切忌罗列年份、数字,使人产生枯燥之感。

写作时要选取有价值的典型性的材料,以时间为主线贯穿全文,不应产生断层。

同时还要注意文章的故事性和情节性,选取能反映作者创作意图及思想的事例,以此来把作者的感情传达给读者,造成激动人心的效果。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